bikkibakki 发表于 2011-5-5 08:47

英特尔芯片技术实现大突破:开发首个3D晶体管

英特尔今天表示,在微处理器上实现了历史性的技术突破:成功开发世界首个3D晶体管,名叫Tri-Gate。据英特尔介绍说,3-D Tri-Gate晶体管能够支持技术发展速度,它能让摩尔定律延续数年。该技术能促进处理器性能大幅提升,并且可以更节能,新技术将用在未来22纳米设备中,包括小的手机到大的云计算服务器都可以使用。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10505/0731590711928713.jpg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10505/0732011464903529.jpg
http://img.cnbeta.com/newsimg/110505/07321221504947818.jpg
根据英特尔的解释,公司重新为芯片设计了电子开关(即晶体管),在过去开关是平面的,现在增加了第三维,它由硅基向上突出。例如,当土地有限,要增加办公室就可以盖摩天大楼。新的3D晶体管道理与此相似。

  英特尔展示了22纳米处理器,代号为Ivy Bridge,它将是首款使用3-D Tri-Gate晶体管的量产芯片。3-D晶体管和2-D平面晶体管有本质性的区别,它不只可以用在电脑、手机和消费电子产品上,还可以用在汽车、宇宙飞船、家用电器、医疗设备和其它多种产品中。

  英特尔CEO欧德宁说:“英特尔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曾经重新发明晶体管,这一次利用了3D架构。很让人震惊,改变世界的设备将被创造出来,我们将把摩尔定律带入新的领域。”

    长久以来,科学家就认识到3D架构可以延长摩尔定律时限。这次突破可以让英特尔量产3-D Tri-Gate晶体管,从而进入到摩尔定律的下一领域。

  摩尔定律认为由于硅技术的发展,每2年晶体管密度就会翻倍,它能增强功能和性能,降低成本。在过去四十年里,摩尔定律成为半导体产业的基本商业模式。  

  通过使用3D晶体管,芯片可以在低电压和低泄露下运行,从而使性能和能耗取得大幅改进。在低电压条件下,22纳米的3-D Tri-Gate晶体管比英特尔32纳米平面晶体管性能提高37%。这意味着它能用在许多小的手持设备中。另外,在相同的性能条件下,新的晶体管耗电不及 2D平板晶体管、32纳米芯片的一半。

  首款3-D Tri-Gate晶体管22纳米芯片代号为Ivy Bridge,英特尔今天展示了该芯片,它能用在笔记本、服务器和台式机中。Ivy Bridge家族的芯片将成为首个大量生产的3-D Tri-Gate晶体管芯片,它将在年底开始量产。3-D Tri-Gate晶体管还将用在凌动芯片中。

    解读:对ARM构成威胁

  英特尔推出下一代芯片技术,在微处理器装上更多的晶体管,并希望借此帮助公司掌握平板、智能手机市场的话语权。

  按照英特尔的计划,2011年底将推出采用新技术的芯片,提供给服务器和台式机、笔记本,它还会为移动设备开发新的处理器。

  采用3D晶体管的英特尔芯片可能会给ARM构成威胁,毕竟ARM是现任移动市场的老大。

  受新技术发布消息刺激,ARM的股价今天大跌7.3%,在伦敦收于5.58英磅。

  Matrix分析师阿德里安(Adrien Bommelaer)认为,英特尔是否能迅速闯进ARM的后院,这还没有定论。他说:“英特尔显然想跳出核心PC市场的范围。关键问题是‘它们能推出一款处理器,足够强大,可以在移动计算领域一争高下吗?’”“它们将推出新的芯片,比上一代32纳米芯片节能50%,朝正确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否足够?我不知道。要知道ARM自己的能效也在进步。”  

  据英特尔说22纳米的芯片性能比现在的32纳米芯片更高。为了扩大制程技术的优势,赶上移动竞赛,上个月英特尔将2011年资本开支提高到102亿美元,原定数额为90亿美元,目的是落实12纳米制程的开发。

  在制程工艺上,英特尔大大领先于其它芯片商,它可以制造更快更高效的处理器。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英特尔和其它半导体企业投入数十亿美元搞研发,每两年让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翻倍,从而方便产品进入到更小更快的小电子产品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开发和使用先进制程技术成本过高,许多企业无法负担。但分析师说,英特尔资金雄厚,能持续推进制程发展。

  花旗集团分析师扬(Glen Yeung)对英特尔的新技术表示赞扬,将目标价提高到了27美元,建立买入英特尔股票。他认为英特尔在芯片制造上有3-4年优势,当芯片闲置时,3D晶体管可以减少电流泄露,当芯片繁忙时它能运行在更低的电压下。

文/搜狐IT

不知AMD、ARM作何感想。

霜叶舞影 发表于 2011-5-5 08:57

之前看到的都是简单到把芯片叠起来
果然要看天顶星技术要找Outel吗?

女武神 发表于 2011-5-5 09:26

brainless 发表于 2011-5-5 10:46

求科普这样的话功耗降多少?

范遥 发表于 2011-5-5 10:50

这招黄老板便是没有料到啊!

ARUCARD 发表于 2011-5-5 10:51

amd和arm都不会有什么感想,这你得问ibm有什么感想。

ov_efly 发表于 2011-5-5 11:09

其他人还在讨论的时候
OUTEL 就已经投产了
这便是区别阿  


不过台积电应该也很快的
毕竟一直跟着OUTEL 走的

tenco 发表于 2011-5-5 11:12

通过使用3D晶体管,芯片可以在低电压和低泄露下运行

应该是相反吧

bikkibakki 发表于 2011-5-5 11:16

驱动之家更详细的介绍:
http://news.mydrivers.com/1/192/192694.htm

何边杨 发表于 2011-5-5 11:21

其实一切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延续摩尔定律是么

532 发表于 2011-5-5 11:25

引用第9楼何边杨于2011-05-05 11:21发表的:
其实一切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延续摩尔定律是么 images/back.gif

outel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Sarah.Palin 发表于 2011-5-5 11:25

lizitaisha 发表于 2011-5-5 11:31

现在的CPU是一片一片的以后的CPU都是一坨一坨的么

nalanchen 发表于 2011-5-5 11:46

yaksayahc 发表于 2011-5-5 12:07

这个不是什么新技术,大概10年前实验室里技术就成熟了,目前进入开始量产而已。

目前硅基电信号的热门是异步电路。想象一下所有的芯片都取消CLK信号,整个芯片功耗能降低多少。

yipansansha 发表于 2011-5-5 12:11

只要光刻机给力没有什么不可能,不过这种妙想的确配称作年度最大突破了

顺便凌动这货又给点阳光就灿烂了

asuka. 发表于 2011-5-5 12:15

想太多了,真正可层叠的部分是缓存这种比较简单重复的部分,逻辑处理部分还不能用的
不过上面堆个256MB的eDRAM上去,黄老板5、600以下的独显就要哭了

sblnrrk 发表于 2011-5-5 13:08

66666 发表于 2011-5-5 13:40

Breeze 发表于 2011-5-5 14:44

http://img.hc360.com/toys/info/images/200707/WJ070730-39.jpg

罗力 发表于 2011-5-5 14:49

引用第19楼Breeze于2011-05-05 14:44发表的 :
http://img.hc360.com/toys/info/images/200707/WJ070730-39.jpg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back.gif

求解释

何边杨 发表于 2011-5-5 15:29

引用第20楼罗力于2011-05-05 14:49发表的:

求解释
images/back.gif

CUBE

鸡蛋灌饼 发表于 2011-5-5 15:39

引用第1楼霜叶舞影于2011-05-05 08:57发表的:
之前看到的都是简单到把芯片叠起来
果然要看天顶星技术要找Outel吗? images/back.gif

这方面的Research早就有了
AMD和ARM要担心的是设计工具,制造归IBM和TSMC担心
(不过现在看来AMD的工具方面应该没啥可担心的,倒是ARM可能有麻烦)
引用第2楼女武神于2011-05-05 09:26发表的:
散热问题如何解决捏 images/back.gif

半导体散热……
引用第12楼lizitaisha于2011-05-05 11:31发表的:
现在的CPU是一片一片的以后的CPU都是一坨一坨的么 images/back.gif

如果真的是半导体主动搬运热量的话,还会自带散热片……
引用第16楼asuka.于2011-05-05 12:15发表的:
想太多了,真正可层叠的部分是缓存这种比较简单重复的部分,逻辑处理部分还不能用的
不过上面堆个256MB的eDRAM上去,黄老板5、600以下的独显就要哭了 images/back.gif

以后GPU直接插主板上……

Breeze 发表于 2011-5-5 15:46

黄老板和农场现在是不是该幡然醒悟了

你们堆面积 老子堆体积凌辱你啊

独孤 发表于 2011-5-5 15:59

半导体散热的冷凝什么问题在CPU上应该怎么解决?散热设备似乎还是要强化

OpenSPARC 发表于 2011-5-5 16:29

概念很早就有了,话说台积电似乎一直挺高调的说明自己即将采用这种技术,不想outel先出了风头...

散热不用担心,挖槽在ram中一点不奇怪,这本身并不增大发热量,并且因为可以减少漏电,发热应该下降才对

一直有的问题是因为挖槽不能很好控制沟道宽长比,普通平面工艺相对就容易的多,outel果然天顶星技术

爱夏 发表于 2011-5-5 16:31

看驱动之家引用的intel的报告,里面完全没有提到堆叠的事啊
主要改进在于提高了gate对沟道的控制面,降低了亚阈值区漏电,从而得到降低阈值电压的空间以降低功耗和提高速度。当然面积也是减小了,而且制造成本提升很小

Sarah.Palin 发表于 2011-5-5 16:55

原始恶魔 发表于 2011-5-5 19:07

ov_efly 发表于 2011-5-5 19:38

引用第27楼Sarah.Palin于2011-05-05 16:55发表的:


黄老板绝对是疯子,  不管遮罩有多大,就敢往上限做

而农企的胆小如鼠, 主流芯片做的跟CPU一样大 images/back.gif

结果他吃瘪了
现在南岛要出了
黄老板还在玩T3
年末要如何战阿

Breeze 发表于 2011-5-5 19:52

引用第28楼原始恶魔于2011-05-05 19:07发表的:
不知道今后画layout的人会不会被逼疯啊 images/back.gif

autodesk 3ds max altium designer

爱夏 发表于 2011-5-5 19:54

引用第28楼原始恶魔于2011-05-05 19:07发表的  :
不知道今后画layout的人会不会被逼疯啊 images/back.gif

想了想,似乎不至于,厚度是工艺里定义好了的,数字电路反正也不需要多精确的沟道宽度
模拟的麻烦点,但是也主要在宽度上比较麻烦,太宽就失去这种管子的优势了
话又说回来,谁用22nm做模拟呀

引用第30楼Breeze于2011-05-05 19:52发表的:

autodesk 3ds max altium designer images/back.gif

IC界最常用的软件是cadence

kmh 发表于 2011-5-5 21:24

能劳驾谁科普一下晶体管那几个面分别代表什么以及有什么用么?

爱夏 发表于 2011-5-5 21:51

引用第32楼kmh于2011-05-05 21:24发表的  :
能劳驾谁科普一下晶体管那几个面分别代表什么以及有什么用么? images/back.gif

楼主的图看不到,拿这个献丑了
http://news.mydrivers.com/Img/20110505/S10134802.jpg
左边是普通的MOS管,右边是新的
黑色高亮和下面深灰部分不用管,这些是衬底和绝缘层,黄黑点的部分和上面银色的金属分别是MOS的三个引脚
最高的那个金属引脚是gate 门极,在数字电路里一般是作为开关的控制端,黄黑点部分是开关的两端,分别叫Drain和Source源和漏,这两者的电特性是相同的,gate正下方和黄黑点交叠的地方叫沟道,就是用于开关的区域
可以看到原来门极是在沟道正上方,只有一个面来控制沟道,而现在有三个面,控制能力会强很多,而且源,漏的面积都缩小了,IC设计中一般按面积算成本
实际的开关肯定是不如理想开关的,即使开关断开,在源和漏之间也会有电流,新工艺里在开关关闭的情况下,漏源间的漏电降低了一个数量级。Intel宣称因为这个部分性能的提高,开关的阈值电压和总体供电也能一起降低,总体功耗降低50%

bikkibakki 发表于 2011-5-6 10:04

再转: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41966.htm

全面而非部分启用三栅技术:

与之前人们猜想的情况有所不同,Bohr在发布会上称Intel的22nm制程处理器中所有的晶体管均采用三栅结构制作,而此前人们猜想的情况是仅有SRAM部分采用了三栅结构,而逻辑电路部分仍采用传统的平面型晶体管结构。另外,Bohr还透露在Intel的22nm制程处理器中,有些部分的晶体管电路采用了6鳍设计(在Finfet中,Fin即鳍的部分相当于平面型晶体管中的沟道),而有些部分的晶体管电路则仅采用2鳍设计,举例而言,SRAM晶体管部分的晶体管结构便于逻辑晶体管的结构有所不同,在三栅结构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动。

另外Bohr还表示,Intel在14nm节点仍将继续使用三栅晶体管技术,不过届时Intel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三栅晶体管中鳍部分的高度,以增强管子的性能,另外芯片内含的晶体管密度也将比22nm节点大幅增加。

Bohr透露,Intel早已决定要在22nm节点放弃50年来人们一直在使用的平面型晶体管技术。Intel的三栅晶体管技术其实属于Finfet的一种变种,采用这种结构的晶体管其沟道垂直与衬底,沟道的三个面则被三个栅极围绕,这种结构可以增强栅极对沟道的控制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管子的电流驱动能力和省电性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特尔芯片技术实现大突破:开发首个3D晶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