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驾驶员动30°的话,机体会动90°这个样子…… 宗介跳上了AS的肩膀,拉动了开启驾驶舱的把手。
听到高压空气漏出来的声音。
眼前AS的头部滑动开来,而那下方──露出了位於胸部的狭小驾驶舱。那是恰好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小空间。虽说是“搭乘”,但是其实用“穿上”或是“包住”来形容比较贴切。
这就是Arm Slave的驾驶舱。
这个驾驶舱也被称为“master room”,具备可以读取操纵者的动作并且传达到机体去的功能。主人(master)小小的动作,奴隶(slave)会大幅度地重现它。它的设计是,如果手肘大概弯曲十度的话,机体的手肘大概会快速地弯曲三十度左右。
“AS”这个名词其实就是“Armed mobile master Slave system”的缩写。
提到操纵方法的话,几乎所有的AS都是用这种方法控制的。
机体绝大部分动作是模拟驾驶员在驾驶室的动作,细微设置靠拇指操作操纵杆顶部的按钮
动画中表现得不是很贴切,其实驾驶员几乎是被完全包裹在感应设备和缓冲材料中 最初的动画版是GONZO,京阿尼也是顺其道行之
贺东胖自己有没有说过什么我就不清楚了 引用第7楼temption于2011-02-01 17:06发表的:
这样的话,驾驶员让AS转身、跳跃、倾斜身体————像这类动作幅度很大,需要驾驶员的腰部和腿部做出很大幅度的动作,才能与其他动作区分开来的动作,如何实现?
....... images/back.gif
AS有好几十种行动模式,不同模式下对动作还原的幅度也不同吧。
比如激烈战斗中的模式,肯定会轻松实现转身跳跃……
回 12楼(temption) 的帖子
体积应该是原因之一吧,驾驶舱很紧的。而且面积做大的话,被致命一击的概率也很大……再说小动作幅度,习惯的话可以有效节省驾驶员体力不是么。
回 12楼(temption) 的帖子
因为驾驶员不是多蒙,机体也承受不了G高达的那种运动,况其还要考虑到驾驶员的保护等等问题简单的说 G高是S系啊…… 引用第9楼temption于2011-02-01 17:09发表的:
总而言之,是京阿尼的动画版的画面表现不符合原著?
images/back.gif
不是表现的不符合原作,而是操作方式这种细节设定没那么容易表现的出来,毕竟AS这玩意虽然是体感操作为主,但也不是像G高达大曾伽之类的那样直接给驾驶员一个空旷的场地直接做动作,而是在狭小的空间中在驾驶员身上套了大量的感应器来做动作,所以这个体感看上去就没那么直观
实际上动画里的表现还可以了,比如说TSR里很多画面都表现的是驾驶员几乎只露出个脸部,身体其他部位都套在感应器里面了 参考以下几篇,大致把说法编圆了
全金属狂潮 Bonus Track 选自作者的机密笔记
http://tieba.baidu.com/f?kz=162073640
全金属狂潮特别篇 音程之哀射程之远
中间的 好孩子的学习时间和 属于爱德·萨克斯中尉的极其专业的战斗
世界背景可以看 Tuatha de Dannan的诞生 这篇
http://tieba.baidu.com/f?kz=161596694 有动作放大器吧
觉得AS这种大小还蛮适合实际作战 当然,OS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某吐槽役。
啥时候我有我家战斗妖孽那种程度的话就神了
回 21楼(temption) 的帖子
所以直到m9出现前as都不是正面战所使用的兵器 引用第12楼temption于2011-02-01 17:17发表的 :那为什么不干脆设计成G高达那种纯粹的动作反馈式操作?
AS个头太小装不下那么大的驾驶舱吗?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back.gif
1 节省驾驶员力气
2 还真的没多少空间了
人型机甲这种随时上下颠簸的东西还像G高达那样给驾驶员那么大空间,真的想摔死他们啊 克鲁佐那变态级别的AS功夫……还有嗜好
Re:回 21楼(temption) 的帖子
引用第22楼k.k于2011-02-01 18:02发表的 回 21楼(temption) 的帖子 :所以直到m9出现前as都不是正面战所使用的兵器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back.gif
第一代AS纯粹玩具,真正能上战场记得是从野蛮人开始的
M9的性能和维修费用就决定了只能是走少数精锐的路线,上正面战场亏死。
更正,应该是M6?
AS是扩展了所谓的Powered Suits(动力装甲)以及Exoskeleton(强化外骨骼)的构思而制成的武器。(加技插:外骨骼是为生物提供保护或支持的坚硬的外部结构,象甲壳类动物或昆虫的骨盘。)最初并不是要制作成大型的机器人,让人坐上去的。当初的构想是1吨以下大小的分队支援用装备,是以将士兵的肌肉力量和防御力增强到极至为目的的设计。
到开发当初的美军的XM3为止,还都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大型动力装甲”,但是由于动力源和出力,装甲的防御力和火力等等的问题,在运用方面,倒不如说成了半瓶子醋的武器,开发也陷入了僵局。XM3是全高3米左右的人形兵器,并未持有大型的动力源,依靠电池的驱动方式使得行动时间短暂,防御力只能挡住12.7毫米子弹就已经到头了,使用的火器也只得20毫米机关炮。这样一来,让它和步兵部队一同行动的话很难操作,让它和装甲部队同行又过于脆弱了。在反坦克战中使用机动力又不足,到头来只能像驴子一样使用而已。
在这种半瓶子醋的理念中引入迥然不同的概念的,是杰欧特伦公司的试作机,XM4。按照常识,所谓的武器本应是尽可能地减小尺寸的,但是杰欧特伦公司的开发小组的考虑却与此完全相反。他们提出了将机体的尺寸彻底大型化,并大幅提升其防御力和机动力、动力源和搭载武器、电子装备等等的搭载力的这样一个方案。当时,正以爆发般的速度进步的材料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技术,将这个方案化为了可能。
由此,XM4最终变成了步兵部队所无法运用的规模的武器,另一方面,却具有了能与敌AFV(Armored Fighting Vehicle,装甲车)及武装直升机充分对抗的攻击力,机动力和索敌能力。而且XM4还可以驱使柔软的四肢,能够穿越各种各样的地形,若进行适当的准备,充分地伪装起来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这种新武器,AS,在各种类型的陆地战中,可以成为“出现在哪里都不足为奇”的AFV。这种“在战斗空间方面的潜在性”,对于以AS为对手的地步对来说,变成了非常要命的头痛根源。AS与潜水艇之于海洋是同等的威胁。在各种演习中,XM4十二万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从而作为“装甲部队的支援武器·M4”而被小规模制式地采用。
在这个阶段,AS在装甲部队中是不合常规的存在,不过是一种主要只能在埋伏战和巷战中发挥威力的武器罢了。但是接下来开发的XM6“丛林法兰绒”(Bush+nel……译名待考吧。因为没有确定的英文拼写。总之咱们就先凑合着看……)在性格上却变得更具攻击性。被称为“第二代AS”的M6,被赋予了远远超越M4的运动性与通用性。比起反应慢,移动和变换姿势都很花时间的M4来,M6有可能做出接受了良好训练的步兵以上程度的动作,并且逐渐可以采用比埋伏或突击更加高度有机的战术。由于可能搭载的火器和电子设备的多样性也在激增,其战术也变得非常地灵活多彩,在与AS部队为敌的场合,难以事先充分拟定对策的事例也变得多了起来。接下来自M6的改良型,M6A1型起,由于装备了革命性的隐形装置“ECS”的关系,用雷达和红外线传感器从远距离进行探知变得极其困难。接近战与遭遇战的机会激增的战场,对于身为人形兵器的AS来说,是在向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AS的发展过程决定了它的操纵方式从一开始就是再现扩大驾驶员的动作。
Re:Re:回 21楼(temption) 的帖子
引用第25楼03e7于2011-02-01 18:19发表的 Re:回 21楼(temption) 的帖子 :第一代AS纯粹玩具,真正能上战场记得是从野蛮人开始的
M9的性能和维修费用就决定了只能是走少数精锐的路线,上正面战场亏死。
images/back.gif
不限M9 所有AS的作用都是奇袭、侦查和地形复杂情况下的战斗,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正面战场用的AS 在平坦的沙漠中,以坦克部队为对手的战斗。这正是Arm Slave这种兵器最为棘手的状况之一。
无论AS再怎么是尖端技术的结晶,也绝对敌不过坦克车的装甲和火力。既不可能反弹强力的坦克炮的炮弹,也不可能用标准的突击步枪从正面击破坦克车。
“前投影面积”——也就是从正面看来的面积的大小就更不必提了。
与像在地面上爬行般移动的坦克相比,直立步行的AS这种机动工具更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被击中。在沙漠中,发挥作为AS最大强悍之处的运动性,利用复杂的地形接近对方也是很难的。
和坦克真真正正地从正面对决,并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所以己方的AS部队才采取了在自己的基地——通称“阿拉莫堡”的周边挖掘的战壕之间,边移动边应战的战术。一面使用数量有限的反坦克导弹,一面利用烟幕和雷达干扰、红外干扰等移动到其他战壕。虽然是很简单的战术,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
10卷开头,严同志的车子一出场就变成碎片了~ 为啥不去看短篇:好孩子的学习时间?
里面交代的很清楚了啊。 装备了LD的AS就是正面战用的,AS本来就是为了搭载LD才诞生的 引用第31楼temption于2011-02-01 19:23发表的:
几个问题:
LD的防御力有极限吗?
LD的防护罩能够同时抵挡来自多个不同方向的攻击吗?
LD能够应付驾驶员没有察觉到的偷袭吗? images/back.gif
1.可以防住核弹
2.可以防住核弹
3.不开动就防不住火箭筒 引用第30楼黄昏之月于2011-02-01 19:03发表的:
装备了LD的AS就是正面战用的,AS本来就是为了搭载LD才诞生的 images/back.gif
先后顺序有错吧,难道我记错了
回 33楼(Die毛玉) 的帖子
从投入战场的时间看确实是AS先出现没错 但是AS能开发这么多代并推广开完全是建立在黑科技里面有LD的前提上的 说到黑科技,小说最后有个地方没看明白,黑科技不是未来的科技,而是现在的这个时刻对18年前的过去产生了干涉?这不又是时间悖论了吗 到现在没明白高达怎么操作的,那种操纵杆要怎么用AS的倒好理解点 引用第34楼FCS-31于2011-02-01 19:52发表的 :
LD防核弹属于特例
秘银的用M9干掉汞合金的LD机很多次都是靠对方LD集中于一点时造成的其他部位防御真空得手的。
最后战斧配合妖精之羽秒杀9台LD机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back.gif
把敌人注意力吸引到一点,其他地方就没有LD,但如果对方一开始就打算死守四周都盯紧了还真没有死角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