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3000. 发表于 2010-10-15 08:46

Dementia 发表于 2010-10-15 08:52

我想被纱织娶回家,娶土妹子也行,桐乃黑猫什么的敬谢不敏

eva2000as 发表于 2010-10-15 08:58

会被Dr.Who抓去当同伴的~

arbalist 发表于 2010-10-15 09:05

大学时代寝室里一干人等在讨论了数次牛大爵爷的生平后认为其实牛爵爷沉迷神学和炼金是因为他想登神……

落とし神 发表于 2010-10-15 09:09

非理性时代四部曲发来贺电

7913aa 发表于 2010-10-15 09:16

炼金追求的总是把不完美变为完美 就是想追求不死

udisyue 发表于 2010-10-15 09:16

グラビチの炼金术师

aviot 发表于 2010-10-15 09:26

hououmon 发表于 2010-10-15 11:27

影山银 发表于 2010-10-15 11:49

牛顿是炼金术师在acg界也差不多是常识了吧

olipen 发表于 2010-10-15 12:03

牛爵爷还是一个基

落とし神 发表于 2010-10-15 12:35

牛顿是炼金术师在acg界也差不多是常识了吧
影山银 发表于 2010-10-15 11:49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还是个拥有“Unlimited Fake-coins Work”的高阶魔术师。

adretyu67 发表于 2010-10-15 12:42

春日野 穹 发表于 2010-10-15 15:21

本帖最后由 春日野 穹 于 2010-10-15 16:02 编辑

不是自创重力魔法的金徽法师吗
还写成了划时代的《精神力学原理》

lawsherman 发表于 2010-10-15 16:05

你们所能感觉到的重力其实是牛顿当年制作的一个永久性大规模魔法阵

cipher-lee 发表于 2010-10-15 16:10

Unlimited Apple Work
固有结界中出现无数的苹果,可以通过苹果自由操纵引力嘛

吉黑尽阵 发表于 2010-10-15 16:10

吉:看来蓝猫在漫区还没成过街老鼠啊

白夜刺客 发表于 2010-10-15 20:05

本帖最后由 白夜刺客 于 2010-10-15 20:10 编辑

牛顿当过皇家造币厂厂长,超强的


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的货币战争
《先锋国家历史》 2009年第11期

出任皇家铸币局局长,是大科学家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也引发了英国乃至世界货币发展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1693年,伦敦,三一学院
数学系办公室的一张软椅中,躺着年过半百的剑桥大学首席教授艾萨克•牛顿。他手里攥着瑞士数学家丢勒寄给他的信,沮丧和绝望击中了他——结束了,他们之间,一切都结束了。
24年前,他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被天才数学家巴鲁教授视为掌上明珠,他在剑桥大学一众学者名流的掌声中走马上任,成为该校最古老的学院之一、数学界顶级学府——三一学院的首席教授;7年前,他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作为自己44岁生日的礼物,引发学界大地震,奠定了他英国最伟大科学家的地位,他已走到了事业的巅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的母亲患上重病并于两年后去世,悲恸中的牛顿结识了自己的崇拜者、瑞士数学家尼可拉•法第欧•德•丢勒。接下来的4 年,两人频繁通信,而他却从来不把个中内容向旁人透露半分,这种亲密关系令外界议论纷纷。众所周知,牛顿19岁那年因过于专注研究而耽误了未婚妻斯托勒小姐,随着他拿到剑桥的录取通知书,斯托勒也成为了别人的新娘。深受情伤的牛顿从此再不敢轻言恋爱,并且由于其清教徒身份,接下来的数十年,他都刻意与女性保持距离,似乎成为了爱情绝缘体。直至丢勒的出现,人们惊讶地发现:牛顿的平淡生活似乎因那一叠叠来自瑞士山间的信件而出现了一缕活泼的阳光。而年轻人丢勒,却并不是一位小姐……
正是在1693年的夏天,丢勒给牛顿寄出了最后一封信,两人的关系突然中断。不知是因为学术矛盾,还是个人恩怨,丢勒从此音讯全无。人们只知道此前他曾与牛顿的敌人、欧洲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交换过几封信件,但没人知道详情,也没有人敢去找当事人打听缘由——因为,牛顿已精神崩溃,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的行为越来越偏激、乖僻,他的学生越来越听不懂他讲课的内容,有兴趣参加其学术讨论会的同仁越来越少,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一代天才将会从此陨落。而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查尔斯•蒙塔古,英王宠臣,受封哈利法克斯爵士,家世显赫的他曾是牛顿的学生,后来也成为三一学院的讲师,是牛顿身边极少数受到信任的好友之一。

弃学从政
这十几年来,蒙塔古一直为牛顿在三一学院所受到的待遇忿忿不平。牛顿就任首席教授一职多年,研究成果与著作无数,却蜗居在日渐残破的公寓,从未有任何晋升机会,薪酬仅能糊口。而同辈的科学家都纷纷获得教会和皇室的赏识,或出任政府要员,或享受国家颁发的终身荣誉,名利双收。蒙塔古自己也是身居高位,在皇室和贵族圈中人脉极广。眼看牛顿终日寒酸,自从遭受丢勒的打击后,更是日益低落,他认为自己有义务给老师兼好友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于是, 他曾和贵族朋友一道,推荐牛顿出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长一职,可校方却以得不到教会支持为名,否决了此项任命。
1694年,事情出现了转机。蒙塔古受封为帝国财政大臣,手握重权的他依然没有忘记那位忧愁的大科学家。1696年,他给牛顿写了一封信:“亲爱的朋友,我是多么的高兴,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上好的机会来证明我对您的友谊,同时也是国王陛下对您渊博才学的尊重。财政部下属的皇家铸币局总监——欧维东先生,即将被任命为海关专员,于是其总监一职悬空,而国王亲自答允我将您——牛顿先生作为铸币局总监接任者的不二人选。我思来想去,这份工作实在是太适合您不过了,不仅属于铸币局最高长官之一,每年还有500至600英镑的丰厚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其实没有太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您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发闲暇时间,甚至保留您在三一学院的教职。”
这位学生兼朋友的诚挚心意最终打动了牛顿,他答应接受这份工作,并从此投身政界。正是这一次的选择,成就了英国乃至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引发了英国货币发展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甚至为日后英国在全球建立经济霸权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次的选择,也是大科学家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他“三十年治学,三十年从政”,成为后世众多史学家争议不断的一个话题:选择高官厚禄的牛顿,究竟是一个在困苦多年后疯狂追逐名利的小人,还是一个高风亮节、守身如玉、视名利为浮云的君子呢?
尽管铸币局总监的确是一份闲职,可牛顿并没有掉以轻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赢得英王信任,是他此时最大的考虑。他很快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 每天都准时前往皇家铸币局所在地——伦敦塔上班,不仅主动参与新币种的技术攻关和数量发行,还跑到血淋淋的刑场亲自监督处决制贩假币的罪犯。
1699年,搞金融和搞物理同样出色的他获得英王嘉许,升任铸币局局长——管理帝国货币业务的最高长官,年俸上涨至1000英镑,而且还被允许从每次重铸货币的工作中提成,牛顿的总收入因此达到了每年1200英镑至1500英镑不等。这在人们看来已是备受艳羡的事情了,据说当年建造格林威治天文台,也只花了500多英镑!

重重挑战
更高的职位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事实上,皇家铸币局的工作并非只有铸造新币、打击假币那么简单,个中的玄妙和矛盾之处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飞速进步而愈加复杂。在金属货币仍然大行其道的那个时代,铸币局的决策维系着全国乃至欧洲货币体系的健康和稳定。牛顿,正是手握决策权的关键人物之一。
17世纪,黄金还未受人们的青睐,流通量极少,银币才是英国的主要货币。但金属货币却有着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容易磨损,一枚银币经过多年的手手相传,花样和面值几乎都模糊不清了,银币重量减少,其所代表的财富也在人们心中逐渐掉价。银币不能长期保值,促使部分人宁愿将未磨损的新银币熔化成银块,去换回价值更为稳定的黄金甚至外国货币。旧的货币因磨损逐渐贬值,新的货币因不受信任而遭抛弃。两种原因作用下,流通中的足值货币数量大大减少,造成通货紧缩,伊丽莎白时代英国财政总收入中,不足值的硬币甚至占到了50%,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而在当时,新大陆已被发现,海外贸易兴起,通货紧缩无疑给成长中的国际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假币伪币制造技术随着工业的发展也是精益求精。铸币局为保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于1662年将机械化引入银币生产,所有银币边缘都铸成复杂的锯齿状作为防伪标记。然而,再繁复的铸币技术也总有被成功模仿的一天,假币制造者们偷采银矿、私铸银币的活动屡禁不止,尽管英国当时对制假贩假行为的量刑极为严苛,若达到一定数量还会处以斩首等极刑,但假币利润之丰厚却不断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由于其私铸工艺精妙绝伦,伪币的锯齿边缘和真币一样精致,这伙人甚至拥有自己专门的头衔——“剪刀手”。
牛顿面对的问题,不仅有来自外部的冲击,还有来自内部的投机取巧。因为造假者除了“剪刀手”,更多的还是铸币局下属数家造币厂的负责人!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了硬币的质量及成色,但很多造币厂依然以次充好,故意铸造不足值的硬币从中牟利。更棘手的是,这种“官方造假”行为有时竟然受国家指使,但是,堂堂大英帝国怎么会搬起石头自己砸自己的脚呢?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17世纪的英格兰,先后陷入内战、反荷战争和反法战争,国家军事体制也发生了变化,由从前的臣民自备武器组成军队保家卫国,转变成国家出钱聘请雇佣军,军费成为战时英国的最大财政支出项目。在牛顿掌管铸币局的时代,正逢英法九年战争时期,国家若以降低银币成色的方法发行新币,再以新币支付军费债务,便可用较少的白银来偿还较多的欠债。但民众对政府的这种“小聪明”并不买账,坊间流言四起,银币价值一落千丈。1696年,政府公信力破产,导致英格兰银行出现挤兑风潮,人们纷纷抛出银币换取黄金以保值,使得市场金价在短期内上涨了50%!流通中的银币数量骤减,通货紧缩日益严峻,英国政府为稳定民心不得不再次铸造和发行新货币,以增加市场中的银币数量。如此一来,增加多少银币,确定多少面值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内阁中由此出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以新任财政大臣威廉•郎兹为代表的“保王派”,和以牛顿的好友、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保民派”。双方言之凿凿,各持依据,出现僵持局面。
有国王撑腰的保王派提议将所有新币的面值提高25%,但重量只保持原先的80%,将“货币成色不足”彻底合法化,令货币贬值成为事实。这种做法无疑对国王最为有利,因为他可以堂而皇之地用少量的白银铸造更多的货币,以清偿堆积如山的战争贷款和国家债务。保民派的代表人物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个人威信极高,同时也是三一学院的教授,他反对降低成色和减轻重量,认为货币面值必须与其价值对等,否则货币的最终使用者——普通民众,尤其是商人,将承担货币贬值所带来的一切损失。至于市场流通中的银币短缺,他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处于战争这一非常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新大陆采掘银矿的西班牙船队在海上受阻,未能及时将银子运回欧洲所致。另外,针对民众储存黄金进行保值,洛克认为货币的本位应该是银子而并非金子,如果两者的价格出现落差,则应该由政府出面调价,降低黄金价格。

放弃白银
学者洛克无论在皇室和政府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而牛顿身为物理学家,对国家金融现状也没有太多的了解,便义无反顾地将赞成票投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国王最终在外界压力面前做出让步,同意维持新货币面值,并以对等的白银重量进行铸造。保王派的失败、保民派的胜利,让民众尤其是民间有产者的利益得到了维护,而作为债务方的国家和政府不仅花费了一大笔白银来铸造新货币,还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债务压力,而直接顶受这种压力的,便是皇家铸币局。
毫无心理准备的牛顿,面对的正是这么一个麻烦的烂摊子,当初他与洛克站在一起,反对财政大臣郎兹的建议,纯粹是出于学者间的惺惺相惜。因为哲学家洛克的理论曾让他痴迷不已:天赋人权,人应受自然法的制约,政府的建立须以人民的意愿为基础,政府决策应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前提。归根结底一句话, 就是即使蒙受损失,也应由政府买单。然而,现实的复杂性永远高于理论,若一味遵从理论而不进行变通,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牛顿本人,也为现实困境而头疼不已:他对保民派的支持是如此的坚定不移,所以在新币铸造过程中对银币重量和成色执行了极为严格的标准,结果到了年底,白银储量正式告罄,几家造币厂叫苦连天,明明是银根短缺,甚至无银可铸,却仍要承担越来越多的铸造任务,新币发行根本难以为继。铸币局的尴尬一直持续了3年,结果还是没能完成当初规定的铸造数量,以国家和政府作为权威担保的银币,在公众中彻底失去了信誉。身为铸币局最高领导的牛顿,无疑是打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
抱着高尚的哲学思想、却在现实中四处碰壁的牛顿,开始冷静下来、认真研究洛克货币政策的可行性。洛克也好,郎兹也罢,两方的货币政策如今在牛顿看来都应各打五十大板,而他自己却无法推出一个有个人特色的金融创新观点。但是,身为学者的他却秉持一种信念:理论永远落后于现实,所以,无论何时都必须立足现实。
现实是怎样的呢?随着银币公信力的荡然无存,白银的外流愈加严重,人们纷纷以白银换取黄金,连铸币局自己也开始大量储存价值相对稳定的黄金。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导致金价上扬,金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而伴随黄金的大量流入,金价也开始自动回落,正式成为价格受市场调控的流通贵金属。
起初,牛顿依然坚持推行洛克货币政策,他还向内阁提议:教会和贵族拥有大量银器,不妨把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熔掉做为铸币之用,以解造币厂燃眉之急。这种幼稚的建议当然不会得到采纳。随后,牛顿参考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经验,得出种结论:白银流失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人们都拒绝使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所以,不如彻底放弃白银铸币!
这种观点无疑是破天荒的,毕竟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已从中世纪延续至今,是最根本的货币金属。要彻底推倒白银,选用其它货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洛克本人便是银币的忠实拥护者,他甚至顽固地认为:银币如天赋人权一般,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基本财富,普天之下,只有金属、也只有银金属才能担当货币的职能,其它东西,尤其是纸币,那简直如废纸一样不具任何价值意义。洛克始料未及的是,当初坚决拥护自己的好战友,今天居然站到了与其对立的方向上, 而他的观点竟然比郎兹还要“大逆不道”!

循序渐进
牛顿还是以前的那个牛顿。早年的时候,他曾经独立研究出微积分理论,但因为担心别人认为这种理论太怪异、无法接受,索性将笔记封存起来,只字未提,结果让另一个同样建立了微积分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捷足先登。牛顿将这项开创数学界先河的著名理论“拱手相让”,眼看着本属自己的胜利花落别家,更遗憾的是,还造成了两位伟大学者之间无法弥补的伤痕。
如今,面对广泛的质疑,牛顿还是一如既往地选择了沉默,并未对此进行针锋相对地抨击。不久后,牛顿因才学卓著受到女王的赏识,获封艾萨克爵士,从此跻身贵族之列。社会地位的上升为他增添了不少信心,他勇敢地向内阁递交了自己亲自撰写的调查报告,结合了东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例子,详细论证了白银如何大势已去、沦为辅币,黄金如何普遍流行、升为主币。在报告中,他并没有强求政府彻底放弃白银,而是想方设法说服对方认识黄金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国家统一定价。
1717年,议会通过决议,将英国的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纯度0.9)3英镑17先令10便士,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定价决策,从此,黄金价值正式与英镑面值挂钩,而在当时的英国市场,黄金早已取代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于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金本位制度终于建立了!
十年后,牛顿去世,遗体被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世代受人瞻仰与膜拜。五十年后,英国正式立法,对银币的使用日期进行了限制,银币最终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金币成为公认的基本货币。又四十年过去,1817年,英国正式立法,确认货币金本位制度。学者们纷纷调侃:“早在100年前的牛顿时期,我们就是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了!”
而正是在这100年的岁月里,东西方历史发生巨变。大不列颠,这个日不落帝国的铁蹄在踏遍全球各个角落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明成果——金本位制度推行到世界各地。


牛顿和英国金本位的形成

管清友

提到牛顿,相信多数人都对他在数学、物理学以及天文学上做出的贡献耳熟能详。但是对于他在铸币史上的贡献人们似乎很少提及。即便是牛顿的传记也对这一历史一笔带过。经济学家谈到牛顿的时候似乎总是把他和1696年英格兰的货币重铸以及英国金本位的形成联系起来。如果说1696年英格兰货币重铸(Recoinage)在货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话,那么关于牛顿和英国金本位的形成我们也许需要多费些笔墨来谈一谈。

事实上,牛顿在货币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从他到皇家铸币局工作开始的。1696年牛顿进入英格兰皇家铸币局,成为铸币局的总监(Warden of Royal Mint ),1699年他又被任命为铸币局局长(Master of Royal Mint)。总监只是国王在铸币局的代表,但是1666年英格兰取消铸币税之后总监的职位实际上已经几乎没有事情可做,纯粹是个闲职。但是牛顿却很负责,他大力打击造假者,有时候还亲自去刑场处观看处决罪犯。成为铸币局局长之后,牛顿正式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当中,并作为具体执行者负责实施议会通过的关于整顿货币的法案。1705年,由于牛顿的科学成就和在铸币局任职期间的功劳,英国女王授予他贵族称号,牛顿因此被褒奖为伊萨克爵士。这样直到牛顿去世的1727年,牛顿前后在皇家铸币局工作了三十多年,当了27年的铸币局局长。正是在这一期间,英国由银本位制转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的作者乔恩认为,“在牛顿改革之后,联合王国转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并且在1816年被正式确定下来”。(直到19世纪后期),“金银兑换率自从牛顿1696年货币重铸以来一直保持相当稳定”。实际上,金本位制在1815年英国霸权确立之后几乎运行了两百年。

不过,要了解牛顿在铸币史上的贡献,恐怕得从货币重铸开始谈起。


一、什么是货币重铸(Recoinage)?


利用金银等贵金属铸造的硬币是最早的、有组织的货币形式。在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年代,货币的贬值仍然会发生,而且一旦发生,整个货币体系就会陷入崩溃。如果不足值的货币大量存在于流通领域,并且人们普遍按照面值来接受货币,就会出现格雷欣法则所表明的情况:劣币驱逐良币。这样,流通领域中的足值货币将会越来越少,不足值的货币会越来越多。以国家信用和统治者的权威担保的货币就会失去信用,人们会转而按照货币实际的贵金属含量(通常就是金银)来接受货币。同时,由于持有足值货币进行交换是不合算的,在劣币的驱使下,很多人会将足值货币(比如银币)熔化去换回黄金。而黄金在成为本位币之前的流通量是非常少的。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如此,那么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基本上就陷入了瘫痪。这样的情况在英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国家选择频繁重铸货币的基本原因就在于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在1696年货币重铸之前,英格兰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货币重铸就分别发生在1257、1279、1299、1344、1412、1464、1526、1542、1544、1545、1546、1547、1548、1549、1550、1551年。如果说亨利八世统治时期(1509-1547或者1548)频繁的货币重铸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货币大贬值的时期,但是在商业革命时期(大约13-15世纪)“有别于欧洲其他地方的是,英格兰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铸币是稳定的,具有良好的声誉”。即便如此,英格兰仍然不得不频繁的重铸货币。概言之,金属货币时代造成货币体系不稳定以致于国家频繁重铸货币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属货币在流通当中发生自然磨损。无论货币如何铸造精巧,在流通当中其自然磨损是无法避免的。这样的磨损是正常的,但由于磨损之后货币重量减少,实际流通中的货币质量就会下降。这就给投机者制造了机会,投机者可以将流通中未磨损的足值货币熔化换回黄金或者外国货币,这样一方面投机者牟取了暴利,另一方面流通中的足值货币大量减少。一个直接的恶果是通货陷入紧缩,对外贸易因而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打磨硬币牟取私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在1660年代以前,英格兰的货币都是手工生产的,同时代的人称之为“锤打而成的货币”。虽然1662年皇家铸币局为了打击这些被称为“大剪刀”(clippers)的投机者引入了机械化生产,而且硬币边缘被铸造成了锯齿状(serrated edge),但似乎这些都无济于事。因为既然无法避免自然磨损,就无法区分故意打磨和自然磨损。投机现象仍旧存在。

第三,造假从而以假充真。在英格兰和其他地方普遍存在通过镀银的方式以次充好的现象。造假,也就是制造具有貌似真是的铭记但其重量或者纯度都大为降低的假币。

第四,造币者充当了“造假者”的角色。虽然英格兰实施了严格的控制,但是很多造币厂仍然违反规定铸造不足值的硬币。造币者这种造假行为被称之为“降低硬币成色”。而且,“在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中,降低硬币成色是难以避免的”。在16世纪,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统治者均采取降低硬币成色的办法来赖帐。降低成色有两种形式,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征收“铸币税”,从民间掠夺财富。



二、1696年的货币重铸为什么如此重要?


17世纪中期以来,英格兰出现了货币短缺,贸易萎缩的情况。1649-1694年年均流通白银数量比急剧减少,比1558-1649年年均流通量减少了50%还多。而黄金流通量却增加了接近50%。很显然,金银兑换率已经严重失衡。由于当时英格兰是事实上的银本位制,也就是说,作为本位币的白银价格上涨了50%,这样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对于货币体系的冲击相当巨大。“大剪刀”们打磨铸币的行为似乎在“九年战争”(1689-1697)开始的适合更加猖獗了。1688年,手工铸币的含银量还在88%,但是到了1695年已经缩减到了50%。手工铸币被废纸使用的传言也早在1695年之前就已经在街头巷尾流传。人们不愿意持有不足值的银币,拼命的储存银块或者获得黄金。当时黄金还没有官方定价,由于需求量的增加,黄金的市场价格上涨了50%多。商人们也开始进口黄金以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利差。

货币的短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17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先后有1618-1648年的欧洲大陆“三十年战争”,1642-1649年英格兰内战,1652-1654、1665-1667、1672-1674年三次英荷之战,1689-1697年反法的奥格斯堡联邦战争。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体制的变革(由臣民自备武器随国王参加战争转变为雇佣军),使得各国的军费膨胀,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战争的巨大支持无疑消耗了财富,也使得货币贬值成为必然。1696年英格兰银行已经出现了挤兑风潮。由于金价上升,银价降低增加了政府维持战争和军队的成本,政府被迫考虑货币重铸的问题了。




三、关于货币重铸的争论:朗兹、洛克和牛顿

如果仅仅是因为货币短缺和战争导致货币重铸的话,那么1696年的货币重铸可能与历次的货币重铸也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看起来这一次的情况要比以往严重的多。因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和如何对在铸币面值上受到损失的人给予补偿。估计损失可能达到200万英镑,相当于和平时期政府一年全年的总支出。毫无疑问,这使得已经不堪战争重负的财政雪上加霜。

当时英格兰的财政大臣威廉·朗兹建议把所有银币的面值提高25%,即让货币正式贬值。他认为英国当时正在同法国作战,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以及帮助盟友荷兰,如果采纳他的建议,战争结束之后能够比较容易的控制通货紧缩。

洛克是个哲学家,也属于早期的金属货币论者,主张真正的货币必须是金银,货币单位就是构成货币的金属重量,因此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他反对降低货币成色和减轻货币重量。洛克的理论代表着工商业和一般财阀的利益,因此洛克强烈反对将货币贬值的提议,要求按照旧标准铸造正在流通的缺损贬值货币。

朗兹和洛克的争论反应了两种货币重铸的方式,其中心问题是:货币单位是计算名称还是金属重量。朗兹建议的方式是让重铸的银币变的更轻了,足值货币由于会按照事先规定的溢价进行交易那么原来足值的货币会很快投入流通。洛克建议的方式是遵循旧制,按照原有标准重铸货币以代替流通中的旧硬币。但是这两种方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差别很大。在含银量下降按照面值流通的情况下,朗兹建议的方式有利于债务人用少量白银清偿现有债务。很显然,在战争时期,政府通过货币贬值征收“铸币税”(也可能是通货膨胀税)的方式以少量的白银就可以清偿积累的大量战争贷款和政府赤字。实际上,这就是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种方式,使得国王能够合法的赖帐,合理的掠夺。洛克的建议会使国家增加负担,损失很大。后来的货币史家对此也颇有微辞。法国的拉勃立兹(Leibliz)批评说1696年根据洛克建议实行的货币重铸制度虽然很够爽快,但是损失实在太大。1696年5月4日,手工铸币被官方废止,货币重铸正式开始。因此,“硬币重铸构成了约翰·洛克对财政大臣威廉·朗兹的胜利”。

牛顿是就任铸币局局长之后才参与到货币重铸的争论和决策中来的。他坚持认为银币是本位币,本位币不能被改变。铸币局造币产量的波动根源于战争和英国的对外贸易,与银行当时的纸币没有关系,纸币和金银是相互替代的,而相反,朗兹却认为纸币是有害的。牛顿与洛克一起,反对朗兹的建议,但是矛盾的是,最后正是他放弃了银本位。



四、牛顿和金本位制的形成


决定实施货币重铸以后,皇家铸币局和另外六个较小的造币厂同时开工铸造新币。但是铸币局的产量要比预想的少的多。在1696年3月26日至1697年1月1日,实际上铸币局几乎没有承担什么铸币义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忙着从国外进口金币几尼或者半几尼。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失,铸币局几乎无银可铸。所以,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虽然牛顿在铸币的重量和纯度上实行了最严格的标准,但是那也无济于事。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也没有完成。公众对铸币失去了信心,议会也无法抑制黄金价格的上涨。因此,一方面在进行货币的重铸,一方面由于金银兑换率的不稳定导致白银外流,黄金内流。牛顿也注意到,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 旧便士,而在英格兰为17先令6便士,这就使得金子大量流入伦敦。而银块的价格继续高于银币所代表的价格,货币重铸的努力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在重铸期间投入到流通中的700万英镑银币很快就退出了流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17年。形势的发展实际上导致了原定的货币重铸失败,牛顿也不再认为洛克的建议是正确的。后来的形势迫使牛顿改变原来的想法,提出了新的政策主张。在1717年9月21日的货币报告中,牛顿分析了欧洲各国以及中国、日本、东印度的金银价格情况,认为英国当时的白银短缺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人们已经开始拒绝使用银子进行支付。即使接受银子,支付者也要付出额外的费用。而且,黄金的大量流入也使金价自动的回落了。政府面临的问题就是:是政府来降低金价还是让金价自己缓慢回落?牛顿认为当时英国尚有很多银器,把这些银器拿来进行铸币也能解决白银短缺的问题。但是,既然存在金银利差,黄金仍然会持续不断的流入英国,因此他不主张用白银进行铸币了,因为黄金事实上已经成为英国的本位币。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 便士,“虽然没有法案形式,但是1717年以后英格兰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

英国从法律上正式实行金本位制是1816年利物浦成为联合王国首相以后的事情了。1774年的货币重铸取消了银作为通货的地位。1816年6月22日,在利物浦的主持下,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沙弗林金币用22开(11盎司或者91.67%的纯度)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含纯金113.0016格令。这个法案使得白银处于从属地位,法定银币只有2英镑,而且在铸造的时候有意让银币重量不足。1815年拿破仑战败以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经济史学家称1815-1914年称为“英国霸权”(Pax Britannica Hegemony)时期。由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当中的核心地位,1880年以后,主要工业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虽然固有的金银兑换率不稳定问题依然存在,但是,“以银作为辅币的金本位制运转良好,并且一直保持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还维持到了战后”。通观这段历史,我们发现,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多少有些偶然的因素。但是这种偶然随着英国作为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而得到了加强,并且维持了一个世纪。



虽然对牛顿弃学从政很多人颇有微辞,但是如果抛开这些争论,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家们对牛顿的工作还是表达相当的肯定,甚至评价极高。比如《货币史》的作者格林·戴维斯就认为牛顿担任铸币局局长是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时期正是英国从银本位向金本位转化的时期,因而戴维斯将1699-1727牛顿主政铸币局列入1600-1699年的货币大事年表。金德尔伯格在《西欧金融史》中的货币大事年表当中除了列入了1696年货币重铸以外,还列入了这样一个条目:1717年,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 便士。并且评价到,“1717年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31年,其中从1797年至1819年之间和1914年至1925年之间中断过。”

现在人们谈到金本位制的时候,似乎总是从1870年开始谈起,其实这是误解。金本位制的形成应该从牛顿那个时候算起,而且牛顿的贡献还不小哩!


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三辑,总第二十一辑。

勘误:

排版时候用的软件没有公式编辑器,导致几个具体数字出现了错误。


1.牛顿也注意到,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9便士,而在英格兰为17先令6便士,这就使得金子大量流入伦敦。

此句当中:9便士不对。应为:四分之三(数学符号的四分之三,我写的时候也发现无法打出)

2.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 便士,“虽然没有法案形式,但是1717年以后英格兰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

以及:

1717年,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 便士。并且评价到,“1717年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31年,其中从1797年至1819年之间和1914年至1925年之间中断过。”

此句当中:10便士不对。应为十又二分之一便士。

mouwangzhe 发表于 2010-10-15 20:20

还是个大魔法师伪基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炼金术士艾萨克牛顿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