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z 发表于 2010-7-16 14:16

我说你们喷宫崎骏好歹事先做做功课,比如看看这两篇文章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7-16 14:21 编辑

现在十个喷老宫的八个喷的内容都不是老宫的主张,而是他们对老头子某些话断章取义之后的自我阐释,什么宫崎骏看不起做动画的,更是扯淡,批判别人之前好歹弄清楚对方想表达的是什么啊。
自己手头有本台版的《出发点》,基本算是老宫的自传以及理念阐释,网上找了找有几篇有电子版,放上来分享下,宫崎骏到底是如何看待动画的,这两篇文章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更多的内容看这里:http://www.totoro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7203&extra=page%3D1
顺便,《出发点》续集《转折点》快点出台版吧!!

关于日本的动画

来源:宫崎骏《出发点》〈关于动画制作〉

  一九五八年,日本第一部正统长篇彩色漫画电影《白蛇传》首度公开上映。就在那一年的年底,正与大学考试搏斗的我和这部片子相遇。
  说来不怕各位笑话,其实是我对片中的女主角一见钟情。看完电影之后,我几乎是失魂落魄的晃荡在飘雪的回家路上。和她们崇高的专情相比,我的不上道显得何其不堪,而那种自惭形秽的失落,让我蜷缩在桌炉边哭了一整晚。说是考生抑郁的心理也好、青春期发育不全的惶恐也好,甚至说我滥情都行——总归是一句话:《白蛇传》在我年少稚嫩的心中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
  那部电影让我对自己有了很多新发现。立志当漫画家的我,一味描写低俗的流行戏剧,是多么愚蠢的事啊!而我嘴里说着愤世嫉俗的话,其实内心渴望着纯粹真情的世界,就算是滥情的靡靡之作也能打动我的心。我再也无法否定自己,其实我渴望自己能够肯定这个世界。
  从那以后,我仿佛认真思考起创作的问题了。至少我开始认为,就算难为情,我也不要再违背本性行事了。
  一九六三年,我成为东映动画的新进动画师,可是工作并没什么乐趣可言。我对自己经手的作品或企划案不怎么服气,又抛不下成为漫画家的愿望,日子就这么的在不安中过去。《白蛇传》给我的感动日渐淡薄,回忆起的竟全是那部作品的不完美之处,若不是在劳工联盟举办的电影会上看见《雪之女王》,我怀疑,我的动画之路是否还会持续。
  《雪之女王》为我做了一个示范。它让我看见动画作业中包含了多少对作品的热诚与爱惜,画面的动态又可以如何升华其中的演技。在描绘纯粹的情操、坚毅而朴质的意念时,动画竟是如此的撼动人心,丝毫不逊于其他类型的作品。不论内容上的弱点如何,其实《白蛇传》也拥有同样的特质。
  我真的很感谢自己是个动画师。我明白属于我的机会总有一天会来的。从此我便铁了心,决定挺起腰杆做下去。
  《白蛇传》和《雪之女王》都属于通俗作品。虽然我不爱听演歌,却也不得不承认我是个通俗的人。从《Matka Joanna od Aniolow》之后到所谓的新浪潮电影,加起来也不如我对一部《Modern Times(摩登时代)》的喜爱。通俗作品的意义在于与它相会的那一瞬间。内容固然重要,但观众在看见它的时候处于何种精神状态,却能决定那部作品的地位。通俗作品并没有永续的艺术价值。包括我自己在内,观众的领悟力总是不够完全,时而错过影片中的重要讯息,但我们是为了让自己从现实生活的不自由中解放而走进电影院的,是为了发泄郁结的感情,并透过寻求自我的肯定及幢憬,而找回面对现实的力量。我认为通俗作品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就算影片中的多愁善感在片刻之后便要受到嘲讽,它仍然是有意义的。我这么说不是因为受我所选职业的影响,而是回想起高三那一年的我,由于我的不成熟,使我与《白蛇传》的相遇深具意义。
  所以,尽管通俗作品或有轻薄,但它必须有真情流露。观赏它的门槛又低又宽,想进去的人并不会受到阻拦,而其出口却使人获得极高的净化效果。要在观众的心里留下正面而美好的感觉,绝不可以用低劣的情感或扭曲的事理来取代。我一向不喜欢迪士尼的作品。我认为它的入口与出口门槛都是一样的低而宽,像是在蔑视观众的程度。
  之所以在谈日本动画之前先解释我的动画信仰及我的那些经验,只是想表明我的立场。说起日本动画界的现况,真是有苦说不出。将一九五〇年代几部我所师法的作品拿来和八〇年代比较,八〇年代我们所创作出来的动画就像是喷射客机里供应的餐点一样。大量生产改变了一切。撼动人心的真情和思想,为浮夸不实与神经质所取代。充满热情的手工绘画,在一味要求高获利的制作体系下越减越少。我之所以不喜欢“Anime”这个略称,就是因为觉得它只象征着动画界的荒废景况。
  我无意为日本的动画辩护,也不想为它代言或分析。动画比较适合与电玩、进口车和美食家家酒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来谈论。而我每每和友人谈起动画,便不知不觉谈到文化现况和社会的荒废,而管理化的社会总是会成为核心的话题。动画风潮来了又去,但在一九八七年的现在,一星期三十集的电视卡通和一年数十部的动画影带依旧在生产线上运行,我们甚至还为美国的卡通影片代工。可是话又说回来,在这里谈那些问题也于事无补,不如就从日本动画界的“过度表现主义”和“丧失动机”这二点来切入吧。我认为它们是令日本通俗动画腐败的二大主因。
动画的过度表现主义
  动画本来是没有技法上的限制的。没有绘图,动画也可以成立。在同一个地方架好摄影机,一天一次用同样的角度拍摄一格,也就是一天拍下二十四分之一秒,那么一年便可拍成一部十五秒多的影片。在变化剧烈的东京近郊连续拍个十年,应该也很有可看性了吧?同样的,对一个新生儿每个月拍一张,或是持续拍摄同一个人物的****,又会是什么样的作品呢?
  技法是无限的,精致、优秀的短篇作品,现在全世界都有人在做;而我们在通俗动画中最常用的技法,说是全由赛璐珞片(celluloid)完成也不为过。
  赛璐珞片(以下简称为赛璐珞)是一种硝酸塑料做成的薄板。这种动画则是把纸上的线条图案利用热转印技术复写到赛璐珞上,用动画颜料上色之后,将它叠在用广告颜料(通常不会只用这一种)画成的背景上拍摄而成的。附带一提的是,这个手法并不是美国独有的发明,日本也是在同时期开发出同样的技术。
  赛璐珞动画适合集体作业,画面简单鲜明是它的特色,相对的却也意味深度不足。套用流行的说法,就是图像的讯息量不够。找一本赛璐珞绘本来看看就明白。赛璐珞画的色彩分明,令人一目了然,唯独不耐看。这是我在工作场合中发现的问题。不起眼的图上了赛璐珞可能相当出色,好画上了赛璐珞却反而失去张力——总之,不论原来的画是好是坏,经过赛璐珞的处理后,其得分都在五分上下。而这种特质,正好可以让多人同时进行的大量生产臻于可能。
  要用赛璐珞动画完成一定水准以上的优质影像,技术团队得先拥有相当的才能和耐性。团队的核心分子是一群动画师,也是动画人才中最难栽培的一个职种。虽然有人将动画师比喻为演员,但与其这么说,不如叫他们去尾牙宴上做即兴表演。动画师要有重力、惯性、弹性和流体力学的基础观念,要懂透视图法和分解动作的能力,还要知道怎么将时间分成一秒的二十四分之一,及如何组合,串连这些画面……在习得演技之前,埋首在这些必修的课题就足以将他们逼到逃得无影无踪了。动画师对演技一窍不通也无所谓,反正只要动画导演一喊出登场人物要有演技,他们就会陷入挫折,开始对动画师产生怀疑。美国或苏俄之所以从写实电影的人物举止中研发出真人表演(Life Action)技术,便是因为他们很早就知道动画师的想象力与描述力有限。话说回来,纵使把写实的影像直接搬上赛璐珞,名演员的演技也会莫名其妙的温吞含蓄起来。其实演技不只是单纯的举手投足而已,举凡光影的微妙变化、赛璐珞无法表现的质感、干湿、比二十四分之一秒还快的速度与更有连续感的动态,都是衬托演技重要因素。
  老练的工作人员会要求这些“假”演员们展现更简洁、更符合人体形状的演技模式。其实比起剧情电影培养出来的演技,舞台剧上的演技模式反而比较适合赛璐珞动画。迪士尼动画中的人物,举手投足为什么看起来那样像歌舞剧演员呢?《雪之女王》里的少女又像是跳芭蕾舞一样,都是为了这个缘故。真人表演造成许多可悲的失败,Ralph Bakshi的《魔戒》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画面用的参考照片拍得不至太差。真人表演追求“更逼真”的动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刀;这一点可以从迪士尼的《仙履奇缘》来证明——“更逼真”的追求,只塑造出一个美国少女的形象,故事所拥有的象征性反而远不如《白雪公主》了。
  日本的真人表演模式并不发达。我本身非常讨厌那种手法,不只为了经济的理由,更是为了它将动画师这份工作的魅力夺去了大半。当动画师只能跟着照片亦步亦趋时,人物的演技不也被定型了吗?当然,日本文乐、歌舞伎或能狂言离我们的工作内容太远,我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日制歌舞剧或芭蕾舞也不感兴趣。我们用电影,漫画和其他杂七杂八的经验做基础,在时间与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画出图案。我们总是将人物动态中的喜怒哀乐,以符号的方式对五官(眼、耳、口、鼻)的形状进行分解、组合、串连,以构成画面——所幸在作画的过程中,“与人物同化”或“移情作用”也能稍稍克服符号化所造成的缺点。
  老实朴拙的劲道可不能小看。虽然它与形式之美或洗练度无缘,但只要能确实掌握到该表现的内容,投入真情的画面就可以发挥它的力量。和真人表演灵巧的动态比起来,我更喜欢这种力道。
  我们得回来谈谈日本的动画了。日本的动画起自于漫画的改编,沿用漫画原著的人物设定,融合漫画的活力,网罗立志要当漫画家的那些少男少女。这是大致的情况,当然也有例外。在电视卡通于一九六三年兴起以前,东映动画也曾经做过比漫画更富童趣的连环作品,可惜在电视卡通和漫画大肆量产之后便宣告终结。同样以漫画为基础,日本的动画在电视卡通的带动下开始发展;和剧场用长篇电影比较起来,电视的制作期间是以周为单位的,时间上压倒性的不足,作画张数只好尽可能的减少。人力不足,便用大量技术不纯熟或性向不符的人员充数,而后在作画部门革命性的全面扩编,拔擢包含监制、脚本在内的所有职种。最可怕的是,这个倾向之后持续了二十年(电视卡通的数量在这二十年间持续增加,流行后期甚至每周播映四十部作品!)
  总之,电视播映就是要赶时间。此外还得发行周边商品,为此又将动画最大的特色“动感”缩到最小限度。如此奇妙的动画模式会被观众们接受,很可能是打头阵的漫画已经渗透社会之故。
  日本的动画一开始就将动感摆一边,这样的展开,是怎么办到的呢?答案就在漫画(包含连环画)手法的引入。赛璐珞动画的技法本就有使人一目了然的特色,再添些魄力、帅劲或可爱,观众们就照单全收了。电视要求的不是人物姿态或表情中蕴含的生命力,而是一张画能否竭其所能的表现魅力。焦点若局限于单一时刻的表现,登场人物便不再是复合体,只能强调某个属性或面相,于是便造成了扭曲。连环画式的设计不可能使画面呈现柔和的动态。另外,急速扩编的工作团队之间又缺乏团结力,一旦面临量产,作画马上走样。到时候不只是设计,连同故事发展和影像构成,甚至是分镜比例和剪接内容都得跟着改变。日本动画的过度表现主义,就这么开始了。
  奇怪的是,竟有理论派人士主张这种现状是正当的。他们说今后将是个有限动画(Limited Animation)的时代,动感反而是阻碍,静态图像才是新的表现方式。
  这下子不只扭曲了登场人物的设定与性格,连空间和时间都彻底变形了。小白球从投手那儿飞到捕手球套中的这段时间,竟会因为双方在这一球上灌注的意念之多而无限延长?动画师所追求的,就是要在延长的这一瞬间表现动态的张力。狭小的擂台被描绘成宽广的战场,擂台上的主角有如置身前线沙场,这也是正当且合理的啰?怪的是,旁白变得像是个业余说书的。曲垣平九郎骑着马走上爱宕山石阶的这一段,感觉就像现今动画作品中的旁白。
  为了强调被延长、扭曲了的时间、空间,让画“动起来”的技术竟成了配角。对于大家所不擅长的人物日常动态已没有必要去描写,并说那是落伍的手法而予以积极排除,相反的,却又极端追求非日常的描写。描绘战斗、竞赛和机械类的细节,强调核武或镭射枪的火力,这些成了评鉴动画师功力的基准。说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心境,便堂而皇之的套用漫画手法,搞得画也不动了,只靠音乐、构图和静态画面的陪衬。为了减少作画现场的工作量,拿这种枯燥无趣的东西敷衍,作画人员也乐得藉此偷闲,以至于不再关心自己负责的画面孰轻孰重,全凭夸张的动作取决,这样的倾向可以说是越来越严重了。
  笑容会使脸变形,所以主角不笑了,最多只会冷笑;女主角深情的大眼睛,不是失焦就是突然缩成绿豆般大小的两点。这样极端变形、缺乏存在感的人物,在一个强调色彩华丽的夸张世界中,任意主导时间进行的速度,使得作品只俱噱头,而这种虚有其表的作品,渐渐成了日本动画的一大特色。
  这种表现主义刚出现时,舆论曾经用流行之说予以正当化。是的,当观众或阅听人过度投入一部作品,对作品产生的共鸣远超过它原有的表现时,这种手法便会赢得压倒性的支持。动画高度成长时期的《巨人之星》就是一例。可是当人们的移情用罄、热潮退去,这种作品便只成为最简便手法的模式之一了。为了挽回颓势,电视又用更多无谓的表现手法去修饰作品。二部机器合体成一个机器人,过几天便让三部机器合体,再来五部、甚至二十六部。设计人员为了这些事情穷忙,动画师则赶着让大眼睛射出七彩的光芒,为多出来的影子分色,或让人物的发色随时尚流行极尽艳丽花俏之能事。光是一张图的手续便增加这许多,对动画师无疑是一种扼杀。恐怖的是,它还有成为一种特定类型的趋势。
  谈到日本的动画,我或许也有过度表现之嫌。毕竟,并非日本的动画全都倒向过度的表现手法。重重制约下,仍然有人试图确立出独特的演技,也有人还在努力刻划空间与时间的存在感,或是拒绝当漫画界的小兵小卒。只可惜大势所趋,现在年轻一辈的会走入这一行,大多是因为对过度表现有所崇拜。
  动画=过度表现的公式既定,动画想要在社会中获得“市民权”就显得窒碍重重了。正如同业余的说书人无法再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一样,动画的生产者也失去了柔软性和对多元世界的谦逊态度,以至于失去观众的支持。可是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动画人却尚未察觉这深具毒害的动画观,他们依旧把过度的表现主义曲解成是动画的魅力。
  其实在一九八七年的现在,过度表现主义已经随着流行浪潮的结束而消退了,随之而来的则是市场的急速萎缩。有些人转而制作影带作品,打出新媒体的招牌,却也无济于事。在典型的产量缩减之下,为动画而动画的作品开始走进死胡同。这一切令人不得不联想到伊索寓言里吹破肚皮的青蛙。但在同时,电视界反省过去一味抬高动画年龄层的做法,而回归儿童的倾向也越来越强了。只可惜表现主义对日本动画界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改变。由于动画制作的环境与条件不见改善,所以,就少有人专为取悦儿童而创作,反而是把孩子当成退化对象的工作人员为数较多。
  美国的动画界有一个名词,叫做“周六上午的动画师”。在周休二日的社会里,父母都想在星期六早上多睡一会儿,电视公司便在周六制作了一上午的卡通节目,扮演起“保母”的角色:这是节目制作群的自嘲。荣景过尽之后,日本的动画师能不能重新发现这份工作的意义,是否懂得珍惜慢工出细活的好处?我想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关于动机的丧失
  在福尔摩斯的故事中,华生医师曾经叫道:“你真是人类的救星!”假使世间事都能用这种方式去想,该是多么轻松呀?只须断定爱的至高无上就好。那么,编故事该有多容易呢?拍一部正义永远站在自己这一边,所有的坏勾当都是别人、别的民族在做的动作片,又会是多么简单?
  人类会为崇高的理想而自我牺牲、奉献一切。而认定这种情操的存在,对我们的工作将大有帮助。
  可是另一方面,人类却个个一样的愚劣,信念的基准只为了方便、省力,对世间大义与信念总是存疑,而自我牺牲的背后也一定是经过一番盘算之后才下决定。能这样,也算是轻松了。毕竟,在这个社会,不怕找不到龌龊、丑恶的事……。
  在各类型的通俗文化中,动画恐怕是唯一迟迟仍在坚持爱与正义的。这并不是基于执着,而是基于动画工作的群体作业、公共性及它始终都在追随漫画脚步之故,而这让它显得跟不上时代。
  现在的动画生产者已经没法赋于主人翁自发性的动机了。在社会的管理制度下,人们将努力的空虚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去探究它的原因、也不试图解决它。甚至面对像“贫穷”这样的敌人,也拿不出明确的决断,弄不清自己究竟该和什么对手作战。
  就像其他类型的通俗文化一样,动画界里只剩下职业意识。是机器士兵所以战斗,是警察所以抓小偷,因为立志当歌手所以要打败对手,是体育选手所以要努力再努力。除此之外,就是成天关注裙子里的光景,要不就往长裤里头钻。
  这是当然的。就连最后不太需要用大脑的“企图征服世界的组织”,一个星期都会看到好几部类似的卡通,教人怎么不烦呢?“爱”这个字眼被《宇宙战舰》当成商品炒作成那个样子,不褪色才怪呢!讽刺的是,动画风潮的导火线正是由《宇宙战舰》所点燃,而它也是爱与正义的墓穴。
  过了七〇年代才重新搬上萤幕的《小拳王2》仿佛是一部被时代所遗弃的作品,片中那扑鼻的尸臭味,并不全是因为过度表现主义的错。
  应该说是动机的丧失……。在日本,有许多的动画明明故事里的主人翁不能从价值观产生自发性的动机,作品却还继续下去,这是很恐怖的事。
  好比我是巨人队的球员,我却不可以因为对方是中日、广岛或阪神的球员就特别仇视他们。谁都不想输球,所以都拚得很辛苦……。这是许多电视卡通机器人宇宙战争的公式。剧中人物总是周旋在分裂的阵营之间,令尚未走人社会的观众误以为那样的分裂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并对这样的社会感到厌烦。
  职业意识与专业意识似乎淹没在物竞天择之说里,成为一种没有价值可言的说法。那么,在过度表现主义之下追求这二种意识会如何呢?一切将不过是一场游戏。
  爱情也是一场心理游戏。战斗则是厮杀的游戏。比赛则是赢得奖金的游戏。
  日本的动画尽是游戏的影子,剧中人物的生死也变得像游戏一样,反倒是生产者走上了神格化的路。所以电玩当然会取代动画的风潮。玩家们在游戏里拥有更多的参与感,满足程度自然也大大不同。
  美国电影也有缺乏动机的问题,它让人马上联想到雷根。他不仅演活了纳粹德国的反派角色,也曾一度在电影中扮演苏联和游击队等角色。
  动画工作者描绘的若是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事,很快就会露出马脚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把生气、活力看得很重要。一九六〇年代的《现代つ子》(编注/电影名,也是该世代的代名词)曾经甚嚣尘上,如今那一代的人也都有了下一代,看他们仍身陷婴儿潮世代的困惑中,便知时代、流行的产物,终究是跨不出时代与流行的。如今,只不过就是“现代つ子”为“新人类”所取代,“活力”为“开朗”所取代罢了。
  就算动画工作者可以不为作品添上动机,孩子们一样天天长大。只是,他们要面临的战场却不会缩小。尽管现在的孩子不会像从前那样藉由梦想自己是正义的英雄来勉励自己,但他们还是希望受到鼓舞、希望有人来教他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之处。否则,为什么孩子们会那样搞破坏或自我破坏呢?
  丧失动机是我们眼前的问题。缺乏信念、丧志或虚无主义,其实都是时代的产物。创作者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仅凭感性发挥,创作就没有方向了。同样的,只靠专业意识去制作动画,也是使动画腐败的元凶。
没有结论的结论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被称为观众的广大群众的心愿应该没有太大的改变。我认为,被认为土里土气的作品,其中反而隐含了他们的愿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孩子们还是会追求邂逅一部作品的感动吧?就像我当年邂逅了《白蛇传》一样。一旦知道孩子们想的不是那样,我会立刻离开这一行。在我自己的定义中,这份工作就像跑一场接力赛,从别人手上接到了棒子,再向前跑准备将棒子交给下一个人。至于艺术和创作则是更战战兢兢的事,和我们所从事的通俗文化工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也别用艺术家这个名词混淆视听吧。
  虽然我对目前的工作十分厌烦,日子过得也不怎么顺遂,但我认为身处现在的日本,要过得顺遂才奇怪呢。
  制作赛璐珞动画这么久了,虽然近年来格外感觉它达不到的效果比能做到的多,可是能让孩子们在童年时看到一部好动画,说来也是个不错的经验。实际上,我们这一行做的就是锁定小孩子的生意,不管我多有良心或多么地自负,不可规避的事实是,影像作品只会刺激着小孩的视觉与听觉,并阻碍他们走到户外去发现世界、亲身感受世界的脚步。量的膨胀正在让这个社会的一切变质。
  目前大多数的同业正为生活所苦。可是当我们越是高呼着自己的困境,越无法使自己所做过的事正当化。我们的工作已经腐败了。
  我本身的分裂也越来越严重。尽管我不愿与影像作品的趋势同流合污,仍想磨练自己好做出一部像样的影片,然而我只是用这样的借口自欺欺人、以为心安理得罢了。嘴里说我讨厌专业意识,但我知道自己在职场中仍然只用才华来衡量同仁,三句不离本行更是我改不掉的毛病。一方面怒斥日本的动画要灭亡了,一方面又为朋友接不到工作而担心。才慨叹着再做下去没什幺意思了,一转身却又开始与人谈论另一个新企划。以现况来看,动画工作者要完成一部合于人性的作品,势必就要接受非人性的日常生活,我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将之视为理所当然,让自己彻彻底底变成一个工作狂。
  纵使如此,只要这份工作还有丝毫的意义,我们就必须有所作为。光在东京是看不到什么的,光在电视界或电影界也同样找不到线索。若我们不走得更远、不努力拓展视野的话,终将只是一只井底之蛙罢了。
  我想,我的分裂和观众们寻求解放的心愿是同源的,但我们都需要坚定的意志。所以,我只有不断的回到自己的出发点。

(讲座 日本电影7《日本映画の現在》岩波书店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发行)




我的原点

来源:宫崎骏《出发点》〈关于动画制作〉
扎根于孩提时代的自我
  坦白说,我的动画工作一直在两个念头间摆荡。
  其一,现在的电视每周播映四十部动画作品,但是它们对孩子的生活真有那么必要吗?
  其二则是以一个创作者的本能,我总是思索着如何创作出有趣的作品。
  我的心思在这两个念头间摇摆着。当我一空下来,便不由得怀疑人们是否如此需要动画:但是,一旦工作上门来时,却又欣喜地构思着“做点有趣的东西吧”。
  现在,如果要简单地介绍动画业界是如何形成的话,就要提到电视台、广告代理商、出版、玩具制造商、动画师、漫画家,以及电影相关业者等这一群人,因为这是由他们所共同组成的娱乐产业。彼此之间就像一个生命共同体。
  为此,每当杂志开始一个新连载时,编辑总会问问制片商或电视台:“我们有一个这样的新连载,你们要不要买?”
  某玩具厂商将60%的广告费直接支付给某动画公司。这个意思是说,他们已将商品化为动画,直接向孩子们推销了。成年人露骨地将儿童的动画世界商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当中,大人们假装没有发现这个现实,依旧以“爱”或“冒险”为号召,继续贩卖动画。
  如果不能切合这种现实的机制,纵使有再强的意愿或崇高的动画远景,都无法成事。这就是我们每天的处境。
  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去思考动画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我想,这与我在孩提时期便与漫画电影结下不解之缘有关。
  对当年的我来说,看漫画电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会这么想,或许是因为那时机会实在不多吧,像现在,我可是看到烦了。不过,再怎么优秀的作品,一旦产量过剩,便看不出它的优点了。就像随身听从早放到晚,耳朵也会听到痛吧,这是一样的道理。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想去法隆寺的人,应该在远处就下车,然后沿着乡间小道徒步走去。”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步行之后,法隆寺的一角会从松林的那头露出,然后逐渐显现出它的全貌。
  这是要让人体会用自己双脚去寻觅的感觉。前往法隆寺的过程越不容易,见到它的感动便越大。
  现今的日本在文化方面有所缺憾,我认为其原因就是出在“不用自己的双脚去寻觅”。
  不好意思地再借用古时候的例子:据说在罗马帝国灭亡末期,市民们要求的是面包和马戏团。现在的日本虽然不愁没有面包,但马戏团——我是说真正的马戏团—却是非常少见。
  的确,动画作品多如过江之鲫,在这股洪流中,要产生出有良心的作品实在不容易;那或许就像在泥水中注入清流一般。
  可是,倘若我们逆流而上,坚持把清流之作送上市场的话,事实上便只会落得寂寥。虽然把选择动画工作为职比喻成人生一大赌注,或许是小题大作了些,但我确实为了创造出值得让自己付出人生的作品,至今仍在摸索着答案。
想要为儿童创作“励志”电影
  我从来不认为娱乐的存在是一件坏事。因为在刻板严谨的生活中,有太多让人厌烦和疲弱不振的事,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能让人忘却不愉快、重新打起精神的娱乐。
  假使,没有娱乐的话,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得往精神病院跑,或是寻求心理谘商师的协助了。
  虽然动画可以作为娱乐的一种,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动画毕竟还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呢?这说起来和我的联考生涯有关。在我准备升学考试的那段黑暗期里,刚好遇到剧画杂志(连环杂志)问世。
  那些杂志上大多刊载着以描绘世间逆境为主的怀才不遇剧作家的作品,其中尤以窝在大阪的那些人为甚——我用“窝”这个字眼没有恶意,请大阪人多多包涵啊(笑)。由于那些剧作家描述的都是充满恨意与不快的事物,因此故事的最后自然也不会有圆满的结局。而这样极尽讽刺之能事的内容,让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考生看了,有着莫名的痛快。
  当时的我,由于已经决定将来要以画画为生,因此也尝试画出像连环画那样愤世嫉俗的作品。只是,我还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所以心里仍然充满了不安。
  特别是到了青少年时期,那样的不安更是加倍,我烦恼着未来究竟该怎么安排。因为烦恼,所以我自然想早一日去除心中的不安。我想快点找到方法,一旦找到,我会马上栽进去。
  就这样,我选择漫画作为找寻的利器,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一开始便学着画类似连环画的作品。就在那时,我看了《白蛇传》。当时我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冲击,使我对连环画产生疑问。
  “我现在画的东西,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吗?我会不会错了?
  说得具体一点,我开始觉得,我是不是该更坦率地去表现我认为的好与美呢?
  我并不是在这里夸赞《白蛇传》,只是那部作品给了我不同于以往的想法。也因此,我便停止不再画连环画。
  在那之后,我画了一阵子普通漫画,才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会画那些愤世嫉俗的东西。原来连环画激发了我内心的共鸣,让我觉得“有趣”,便以一个读者的感觉执起了画笔。
  话说回来,我之所以画漫画,不只和年纪与连环画有关,也和我孩提时代与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方式有关。
  儿童时期的我是个“乖孩子”,过日子是依着父母的意思,而不是自己的意思。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因为没有意识,所以才恐怖。
  到了青少年阶段,我发现不能再继续当“乖孩子”了,我得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站起来才行。那个心态强烈到让我甚至打算压抑儿童纯真的本质,再加上应考时期低落的心情,于是我便附和起愤世嫉俗的连环画来了。
  直到看了《白蛇传》,我才有如醍醐灌顶般,觉得自己应该去描绘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和大而化之。但是话说回来,孩子们的纯真和宽容,却有可能遭到父母亲无心的践踏。因此我想过,将来我要制作一部“孩子,别被父母亲吃定了”的作品,向他们发出呼声,要他们学着自立。
  就是这个出发点,让我在动画这条路走了二十多年且至今仍在持续中。而打开我作品的那把钥匙便是:“当我小学三年级、还在万分期盼迪士尼或苏联制的漫画电影时,我期待看到什么呢?”
  之后我结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便转而思考,我想让自己的孩子看什么样的漫画电影呢?
  孩子三岁大的时候,我想专为三岁的孩子创作,到了他们上小学时,我又想为小学生而创作。虽然现在他们都上了高中,对动画也失去了兴趣,我创作的动力也不见了(笑),但想一想,也许我该找邻居的小孩来重新设定目标呢。
  为儿童创作动画,绝不是随随便便挂在嘴上的。当然,也不是只为了讨小孩子欢心而做的。
  我曾经想创造自己童年想看的东西,也曾经想创造自己想给儿女观赏的作品。也就是说,针对不同时期的创作动机,我完成了不同的作品。能这样,真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
  有所谓的口耳相传童话故事,读了之后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着一种激励。故事里的主人翁纵使陷入困境,也必定会得到某种帮助……《仙履奇缘》和《白雪公主》便是最好的例子。“激励”的定义会随着时代改变。尤其在这个影像泛滥的年代,我们更是年年非得重新塑造它不可。通俗文化本来就会随时代而变化,所以有时我们回顾二年前曾经激励过自己的作品,往往会发现,你已经搞不懂这样的东西到底好在哪里?
把想做的概念投射在作品中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富裕的贫困社会里。人们可以接收大量的音乐和影像,但它们能激发自我多少的感受力呢?只有一点点吧。
  你们知道漫画杂志最常被阅读的地点是哪里吗?答案是拉面店。人们经常边吃面边看漫画。漫画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画得方便读者们边吃边看。
  漫画编辑,特别是少女漫画的编辑,都大言不惭的说,漫画是一种消耗品。所以,他们的工作与其说是培育漫画家,还不如说是不断在发掘一个又一个的新人。
  动画的世界也是如此。在这种环境下,你若打算把自己想做的东西投射在作品中,本身必须具备相当稳固的基础。
  在我看来,这所谓的基础,其实是一个信念;对那些还在生命中茫茫徘徊、不知何去何从的人们,你要送出一个信息,叫他们“打起精神走下去”。
  现实是很难鼓舞人心的。在滔滔洪流中,大多数的人都是在黑云笼罩下从事工作。前几天我和工作室的同仁们到九州鹿儿岛县的屋久岛去玩了一个星期左右,回来时大伙儿都变得恍恍惚惚,因为没想过竟然有这样宽心悠闲的好地方……。
  过了几天,我们聊起有什么方法可以在那里生活时,有人说到:“只要快递服务有到,应该就过得下去吧。”(笑)
  聊这种话题,也许达不到激励各位的效果(笑)……。
  东拉西扯的,真抱歉。最后,我还是说说我想说的重点吧。
  有一天我陪着孩子去钓鱼,突然需要用到橡皮圈,我便跟他们到树林里去找。
  我找了一会儿,一个也没发现。想起小时候,蝉声一传到耳里,我马上就能在树干上发现鸣叫中的蝉儿,想不到长大之后,以前的技能却完全派不上用场。
  然而,孩子们却一下就找到了。看来,他们的角度与大人不同。孩子们可以看见掉在马路上的橡皮圈,却不见得会注意到眼前驶来的汽车:相反的,大人们注意得到汽车,却不能发现橡皮圈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的眼界随着生活范围而拓展,明白事理之后渐渐构筑起自我的世界。就拿小婴儿为例吧,就算把破损到出刺的榻榻米摆在他眼前一、二个小时,他也不会觉得哪里不对劲。
  总之,孩子们只会被眼前看得到的事物所吸引。
  我说这些,无非是希望各位好好想想:当我们将刺激过度的卡通影片放在儿童面前时,他们会失去自己选择的能力,变得只能被动的接受了。
  这么做会造成什么后果,现在虽然还看不出来,但它着实让人感到不安。
  我一面怀着戒慎恐惧的心情,一面创造着以“勉励”为目的的漫画;这就是我们的每一天。
  我的话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拨冗聆听。

(Animation研究会联合举办演讲 一九八二年六月五日  于东京高田马场·早稻田大学)

alitony 发表于 2010-7-16 14:22

lllzzzyyy17 发表于 2010-7-16 14:29

80年代写的,人的心态是会变的,你这些文章否认不了他九十年代后对动画业界、对某些著名动画的指责,以及对某个职业群体近似无理取闹一般的辱骂。

thez 发表于 2010-7-16 14:36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7-16 14:38 编辑

80年代写的,人的心态是会变的,你这些文章否认不了他九十年代后对动画业界、对某些著名动画的指责,以及对某个职业群体近似无理取闹一般的辱骂。 ...
lllzzzyyy17 发表于 2010-7-16 14:29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我没否认,老宫当初喷痞子的EVA和骂声优我觉得都很过分。
不过这些事情和他的这两篇文章没关系,我觉得老头子还是按照自己当初对动画的认识在前进。毕竟当初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你指望这种老顽固的思想在中晚年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不可能。

peach_tian 发表于 2010-7-16 14:43

至少喷声优的那几句不是断章取义吧
其实我也赞同声优的配音不够自然,也许未经雕琢的声音有时更能打动人心。不过一边弃用职业声优一边起用木村这点让我完全无法理解。
我一直觉得老宫这种水准是不需要靠拼命宣传有大牌明星加入来赚票房的。

11141114 发表于 2010-7-16 14:43

宫崎骏是一个大龄愤青,连自己儿子都看不上眼,你庵野秀明算个毛

lllzzzyyy17 发表于 2010-7-16 14:45

本帖最后由 lllzzzyyy17 于 2010-7-16 14:47 编辑


我没否认,老宫当初喷痞子的EVA和骂声优我觉得都很过分。
不过这些事情和他的这两篇文章没关系,我觉得老头子还是按照自己当初对动画的认识在前进。毕竟当初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你指望这种老顽 ...
thez 发表于 2010-7-16 14:36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他热爱动画、一辈子献身于动画的激情,看了金鱼姬纪录片后,我相信从来没有变过。即便他曾刻意否认自己做的东西叫做“动画”,在访谈里他却还是兴致勃勃的对采访者津津乐道“动画该怎么做”“怎样才能让动画做得更好”这些事情。

他反感的不是动画,而是日本动画业界的传统,即TV动画那套低投入、高效率、一周出一集的制作方式。这个说法有没有误解我也搞不清楚,有没有类似的文章。

thez 发表于 2010-7-16 14:46

至少喷声优的那几句不是断章取义吧
其实我也赞同声优的配音不够自然,也许未经雕琢的声音有时更能打动人心。不过一边弃用职业声优一边起用木村这点让我完全无法理解。
我一直觉得老宫这种水准是不需要靠拼命宣传有大 ...
peach_tian 发表于 2010-7-16 14:43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宣传这一边是铃木敏夫负责的,老宫基本不管。看过相关吉卜力纪录片就知道,为了保证票房铃木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宣传,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宫崎骏的电影一定可以大卖”这种轻松的想法,启用明星声优毫无疑问是需要考虑的。

lblqkgklf 发表于 2010-7-16 14:47

做个记号回家再看

aviot 发表于 2010-7-16 14:50

kinglear 发表于 2010-7-16 15:10

我只知道最近老不死的宫老头炮轰ipad来着

あなたが手にしている、そのゲーム機のようなものと、妙な手つきでさすっている仕草は気色わるいだけで、ぼくには何の感心も感動もありません。嫌悪感ならあります。その内に電車の中でその妙な手つきで自慰行為のようにさすっている人間が増えるんでしょうね。電車の中がマンガを読む人間だらけだった時も、ケイタイだかけになった時も、ウンザリして来ました。

我是用ipad看到这新闻的 FML

md2000 发表于 2010-7-16 15:29

Quetzacoatl 发表于 2010-7-16 15:32

牙狼GARO 发表于 2010-7-16 15:39

其一,现在的电视每周播映四十部动画作品,但是它们对孩子的生活真有那么必要吗?

HSSS 发表于 2010-7-16 15:51

补充一下那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他看见小女孩读得都是那些很苍白的少女漫画,于是决定拍千与千寻。
alitony 发表于 2010-7-16 14:22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吉普力明明挺喜欢改编少女漫画的。

Quetzacoatl 发表于 2010-7-16 15:52

幽远ghofar 发表于 2010-7-16 15:55

老宫是因为太看好庵野所以才会骂得那么过分的……他儿子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从来就没看好过他儿子

3000 发表于 2010-7-16 15:57

本帖最后由 3000 于 2010-7-16 15:58 编辑

我在想老宫喷ipad不会是因为他看老乔家的皮克斯的动画不顺眼吧
Quetzacoatl 发表于 2010-7-16 15:52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吉卜力动画在美国都是皮克斯翻译迪斯尼代理的。皮克斯的书在日本也都是吉卜力翻译德间书店代理的。世界上只有两个原大的龙猫巴士,一个在三鹰吉卜力美术馆,一个在皮克斯。

Quetzacoatl 发表于 2010-7-16 15:58

lllzzzyyy17 发表于 2010-7-16 16:02







请二位移驾影视区为迈克尔贝辩护

迈克尔贝,为了把变心金刚从傻逼变形金刚迷手中拯救出来,变成他心中的优秀电影,奉献了后半生的名誉

...
md2000 发表于 2010-7-16 15:29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你这么恨宫崎骏,无非就是因为人家做到了所有你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嘛,比如在作品里随意塑造萝莉形象还骗取现实萝莉的崇拜,比如当众喷苹果且获得巨大影响。

thez 发表于 2010-7-16 16:21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7-16 16:22 编辑

我在想老宫喷ipad不会是因为他看老乔家的皮克斯的动画不顺眼吧
Quetzacoatl 发表于 2010-7-16 15:52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宫崎骏和皮克斯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皮克斯创始人是老宫最要好的外国朋友。

lzxc96 发表于 2010-7-16 16:22

>>内容固然重要,但观众在看见它的时候处于何种精神状态,却能决定那部作品的地位。


>>撼动人心的真情和思想,为浮夸不实与神经质所取代。充满热情的手工绘画,在一味要求高获利的制作体系下越减越少。我之所以不喜欢“Anime”这个略称,就是因为觉得它只象征着动画界的荒废景况。


看到這兩句話讓我從心裡感動到了...內牛滿面

6thglass 发表于 2010-7-16 16:30

论教主程度,宫崎骏和乔布斯比战斗力只有5
Quetzacoatl 发表于 2010-7-16 15:32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65

Quetzacoatl 发表于 2010-7-16 16:33

大魔法师 发表于 2010-7-16 17:08

宫崎骏喷iPad和Pixar有啥关系,iPad本来就是华而不实的消费炫头,反正我不买

铅笔 发表于 2010-7-16 17:43

这里要马克

kinglear 发表于 2010-7-16 17:48

丫就是反现代反科技而已吧

電車の中がマンガを読む人間だらけだった時も、ケイタイだかけになった時も、ウンザリして来ました。
我在地铁上无聊用手机看个新闻你怎么就ウンザリ了。多年前从没看过他的片的我就决定讨厌这个人讨厌他的片,还真是正确

ps:ipad哪里华而不实了,拿来看漫画看小说是神器啊。RMB3400这个价格,我身为一个一直以来的苹果黑,也不得不说,ipad是苹果唯一一个厚道的产品

willfd 发表于 2010-7-16 18:36

哪有那么复杂,宫崎骏在很多时候就是个偏执狂,偏执狂变成喷子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大魔法师 发表于 2010-7-16 18:39

本帖最后由 大魔法师 于 2010-7-16 18:42 编辑

丫就是反现代反科技而已吧

電車の中がマンガを読む人間だらけだった時も、ケイタイだかけになった時も、ウンザリして来ました。
我在地铁上无聊用手机看个新闻你怎么就ウンザリ了。多年前从没看过他的片的我就决定 ...
kinglear 发表于 2010-7-16 17:48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iPad不是华而不实那就是我不属于iPad的目标客户群,我是绝对不会为了在路上看漫画(小说我选择手机)就把这东西带身边,还不够累的……

jaehn 发表于 2010-7-16 18:44

老宫喷ipad不是说是断章取义么

老宫的确反现代,去宫崎骏博物馆看一圈就知道了……老人家这个算守旧?

JAROD009 发表于 2010-7-16 19:07

这已经和IPAD没啥关系了,别人在电车里看看漫画又怎招惹他了

結城夏野 发表于 2010-7-16 19:14

现在喷宫老爷子的都不是哪他的电影当踏脚板,而从他的言行上开刀,我觉得没什么不妥的

codecloud 发表于 2010-7-16 19:59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但是热血少年汪精卫最后干了什么呢?

mayahs 发表于 2010-7-16 20:00

本帖最后由 mayahs 于 2010-7-16 20:07 编辑

过度表现主义
动机的丧失
被动的接受
宫崎骏认为不能做太过于迁就宅口味的动画么

omoikanesrw 发表于 2010-7-16 21:20

mark
只有冷漠……………………才会黑宫崎骏

九十九尾 发表于 2010-7-16 22:18

mark
只有冷漠……………………才会黑宫崎骏
omoikanesrw 发表于 2010-7-16 21:20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common/back.gif

这算是黑吗?又不是全面否定他

有些捧某位著名老年萝莉控的人神经过敏得厉害,一说那位德高望重老萝莉控看不起宅文化所以OOXX,就说这是黑,是惨无人道的黑

好像非得要把他老人家说成是绝世无双德才双全的完美的人似的

要不然不就给出证据来说他并没有看不起宅文化行了,啰啰嗦嗦说什么错的不是他老人家而是现代宅文化,越扯越臭

codecloud 发表于 2010-7-16 22:29

我只知道现在的吉卜力再也拍不出听到涛声那样有灵气的作品了,一个在不能容纳不同的风格,固执的掌控一切的大师手里的吉卜力,还能继续成功几年?

Quetzacoatl 发表于 2010-7-16 22:31

3000 发表于 2010-7-16 23:02

看《阿凡达》,知IPAD。

ttttyyt 发表于 2010-7-16 23:48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说你们喷宫崎骏好歹事先做做功课,比如看看这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