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283|回复: 47

[分享] 我自己攻壳机动队资料备份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5-5 14:24 编辑

自己以前在学习内部论坛里建过一个攻壳资料楼,今天我抽些时间把这些帖子都搬到S1做一个备份好了,攻壳如此优秀的作品以及针对攻壳的优秀分析帖子都值得一再品味,如果有原作者看到请允许转载,不允许的话站内短我删除。
希望此楼能作为经过选择保存下来的弥母,在S1这个资讯海洋中流传下去


【攻壳机动队系列名词解释】
  攻壳的背景
  
  1999年,欧共体与亚洲各国,特别是与中国、韩国、日本间的摩擦加剧。当欧洲和美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疲于奔命的时候,东亚地区因为没有战事而积累了大量财富,几乎成为唯一的战争受益者。这种不平衡也使得亚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世界的敌人。欧共体-美国结为同盟,向亚洲宣战。第四次世界大战爆发。最后时刻中国的加入使这场拉锯战以亚洲的胜利告终。虽然双方在战场上小心翼翼地避免核武的再次使用,但都极尽所能地派上了所有常规武器,电子脑、Cyborg等新技术也被大胆投入实战,从而使这场战争陷入了相当长时间的胶着状态。最终,战争的泥潭吞没了双方,谁都抽身不能。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在越南饱尝这种滋味,因此,第四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第二次越南战争”。事实上,两次大战对于在经济上已经疲态尽现的日本来说是个契机。使用了核武器的第三次大战将整个地球拖向了崩溃的边缘,人们迫切想找到一个补救措施来使失衡的世界恢复元气,“波塞冬”,即大日本技研,作为超新星出现在了残破不堪的T型台上。尽管在战争中没有捞到任何好处,但它在战时研发出的携带嵌入式自繁殖功能的纳米机械人,在战后被大量用于去除核战造成的放射能粉尘。凭借毫微级的不断积累,这个表面上独立于,却与猎户座集团有着千丝万缕微妙联系的机构逐渐拥有了雄厚的财力,而其向政界渗透的动机也日渐明朗。核战前,日本在经济上的优势已不再突出,更遑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战后,大日本技研的分子工学机器人产品创造了“日本奇迹”,使经济全线复苏,;尽管参与了第四次非核战争,但亚洲的胜利最终使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随着“二次越战”后地球上原有区域逐渐统一,人口的分布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地域限制,而是以更加自由的方式流动,此时的日本也以相对突出的经济优势及战后主义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统称为“难民”。大批涌入的难民虽然给日本带来了廉价劳动力,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国民的恐慌,他们担心无节制的难民收容政策将给社会造成财政危机,给本国国民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简单说,就是自己的饭碗端得更不牢KAO了。这种情绪在某种势力的CAO控下,很快在普通人群中蔓延,最终形成了对的不信任和群体恐慌,“这个国家为了在国际上装好人,在救助问题上表现得大度、收容难民的代价,最后还是要纳税人承担”(攻壳机动队SAC 2nd GIG第一话)的看法被普遍接受。同时,不正当的电子脑和义体的交易与使用也使得战后思想动荡,伦理道德的底线再次被漠视和践踏。人们整体渴望真相,也害怕接受真相,于是,一个被创造的代言群体——“个别的11人”,还有它的半个造物主,也是“日本奇迹”的创造者之一的合田一人现身于那条无源的锁链上。起初,一切的背后包括“日本奇迹”,都有猎户座集团在支持。技术与管理上的逐渐成熟使大日本技研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领命状态,转而向上层建筑看齐。“波塞冬 ”对自己的能力所及有万分把握,既往高层官僚掌握的电子脑和义体专有权记录就是他们的直通车。2130年,随着“苹果核”计划正式向世人公开,大日本技研也依KAO出口高科技产品和高明的商业技巧与各个团体建立了关系,从此,这个由巨大的海上都市群构成的企业联合国家一跃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新兴势力。
  Stand Alone Complex
  
  DVD映像特典里,Stand Alone 一词解释为一些反对网络化、机械化,将自己脱离网络以外的人,但是因为全球的网络化与电子脑(Cyberbrain)的盛行,这些Stand Alone的人在脱离网络之后,变成真的与世隔绝,连正常生活也出现了问题,从而感到失望。这种心理就称之为Stand Alone Complex。
  GIG
  
  动词,由音乐家/喜剧演员作小型会场的短期现场表演。
  PS:来源不明,原文是
  GIGの意味を知りたい。
  小会场で行う演奏会やパフォーマンスのことです。GIGで动词であり、何かの略ではないようです。
  有知道出处的朋友请联系我- -
  
  电子脑
  
  移动媒体向人体的*拢开始于可移动媒体,然后就是可穿戴终端,最后发展到了可移植的终端,这带领文明社会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那里人和机器合为一体。
  通过直接将通讯终端植入人体的方法实现了这种整合,使得躯体和思想能够直接于标准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互动。这些可移植的终端逐渐的替代了过时的可移动/可穿戴技术,最终的发展形态就是电子脑(Cyberbrain)原型。
  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介绍了微型机械的实际运用之后,电子脑开始变得既安全又便宜了。这导致了在那些很少或者没有宗教限制的国家,比如日本,电子脑的大量增加。
  但是电子脑的广泛流行也导致了社会的忧虑:人们处在了脑部入侵的危险之下,因为他们的神经是连接向整个使用电子脑的人群的。
  最严重的脑部入侵犯罪就是骇客(Ghost Hack),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人的人格,包括过去的回忆和某个人的身体判断都将受到黑客的支配。人们采取不同的对抗措施,比如说开发无数和保护墙和屏障,以及通过法规来约束,当然还有在神经网络系统内部的安全系统加强错误。
  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消灭网络犯罪,从而就导致了一个你死我活的竞争:一方面对于防壁更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更加聪明及有创意的黑客的出现。
  
  电子脑化
  
  把微机械注射进脑袋里,让微机械跟脑神经结合,并且连接到外头的插头上,此动作称之为电子脑化,连接插口则在后颈附近。由于脑袋里没有感觉神经,电子脑化的过程不会有任何感觉。
  
  电子脑的功能
  
  电子脑通俗点的解释就是微型计算机,目的是应付大量的信息传递,同时还可以联入信息之海——网络,还具有手机的通讯与摄影机的拍摄记录等功能。
  
  外部记忆装置
  
  外存储器,补助记忆装置。由个人开设的、存放符号化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电子脑,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光盘硬盘。上述描述仅限于装置。如果是外部记忆,那么除了符号化的信息,也可以是包括人造物和非人造物的任何有形无形的物体。
  
  电子脑硬化症
  
  早期电子脑化的后遗症,发生率很低。治疗方式有两种,村井疫苗和纳米机械治疗,前者比后者有着更好的疗效。
  
  义体
  
  当电子脑增强了精神感觉的“内向爆破”的同时,通过机械部件来替代身体体委的假肢技术,也被称做“义体技术”,促使了手工技术直接地“激增”
  发源于战争期间的医疗研究,义体技术在战后迅速发展,并将其领域从医学界扩展到了军事界,它能够让人产生比一般的身体更强大的力量。然而,它却自此停滞不前了;长期花费巨大的保修,困难的机械肉体一致性和精神性排斥使得生控体技术批量推广的一个瓶颈。
  但是缓慢增长的生控体数量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外表还要保持人类的形状呢?这个问题与以前的一个问题互相呼应;为什么机器人要作的像人一样呢?这就是Jameson-Cyborgs(盒状义体)进入市场的原因。
  在义体创造的时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半机械人和非机械人的正常人类之间的鸿沟。这条鸿沟本身当然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只要追溯一下人类的历史,就能够在种族、信仰和民族之间找到这条鸿沟的存在。生控体技术将一个过去的鸿沟在一个新的地点创建了,导致了偶尔的混乱、歧视和憎恨。作为对策,人们也做出了类似于禁止使用“生控体”这类名词的建议,但是虽然一定词汇不再使用了,但是“相异性”的感觉仍然存在于两个群体之间。
  而幼儿的全身义体化则因为要求随年龄的增长更换不同的身体所以不被提倡在攻壳的社会中,义体化率还是普遍低于电子脑化率。
  
  义体人
  
  对全身大部分机能均义体化的人的称呼,曾有提案表明此称谓为差别用语而要求禁止使用,因为义体人的身体义体化比例较重,所以在水中缺少浮力,只会下沉。
  
  
  拦截者
  
  视听窃取微型机器,可以窃取安装了的人的视听资料,可以理解为的强化摄影版,正是通过这一机器监视社会,同时也引发了拦截者事件。
  
  内脏器官被义体化的义体人专用食品
  
  本来身为这样的义体人可以无需进食,但为了回忆所谓进食的感觉而开发出了这样的食品
  
  日落计划
  
  第四次非核大战中,为了确保敌国战意迅速丧失,由美帝CIA提案的极密作战行动 内容是派遣特工混入当地,与当地人熟悉亲近后再用最残忍的手法杀死女人和小孩。原型是越南战争中,由CIA主导推行的凤凰计划(PhoenixProgram)
  Ghost
  
  意指灵魂,特指人类在互换性的机械身体内产生出的自我概念,是区别人类与机械人的最重要标志。
  Ghost Hack
  
  入侵电子脑从中夺取Ghost的黑客行为。
  
  Ghsot Key
  
  Ghost侵入时所需要的钥匙。
  Ghost Lock
  
  接驳电子脑端口实施催眠效应的控制装置。
  
  AI
  
  人工智能,具备了学习、推论、判断的人类知能的计算机系统。
  
  Virus
  
  电脑病毒,通过网络和存储介质在计算机之间传染、破坏数据改写程序。
  
  Intercepter
  
  用电子脑内的通信设备向外界传送情报的方式。
  
  NPO
  
  全名nonprofit organization,公益团体。
  
  IR系统
  
  全称InformationRetrieval–System,即情报检索系统,包含N系统在内的总称,危险预防系统、或监视网通常会为防止隐私侵害而禁用,但对于超越法规的9课来说这是最有效的情报收集方式。
  PS:N系统:汽车牌号自动读取系统,攻壳中扩大为全方位N系统。
  
  Armsuit
  
  也叫强化外骨格,在义体制御基础上研发的可扩大人类肉体机能的装甲服,主要登场型号是海自303式。
  
  ArrayProcessor
  
  并列接驳的演算装置,高速运算可能,将同型数据连接并列的数据处理形式,也叫列阵处理器。
  
  Android(仿生人)
  
  用全身义体化的零件和技术做成的机械人,脑部加装AI,自律行动可能,与义体人的差异在于Android只有AI而没有Ghost。
  
  Bioroid(生化人)
  
  保存着人类灵魂和躯体,但内部却是由机械组成的人。
  
  一之濑报告
  
  包含非常时期外交政策和军事战术脚本的法案。
  
  
  兴国之旅团
  
  反电子脑化与义体化组织,名称的含义:1,使国兴盛2,新国创立。是人类解放战线的亚流宗派激进组织。
  
  个别的11人
  
  PatrickSylvestre所著的『对国家与革命的反思初期革命评论集』中的幻之十一章名,内容是论述日本昭和7年的5.15事件,涉及事件中的 11位青年士官和11根断指,但这一章节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仅仅是合田设计的个别主义者病毒旨在激化难民与的矛盾,为构筑冷战局面打开的缺口。
  
  对国家与革命的反思
  
  对国家与革命的反思
  全名:对国家与革命的反思初期革命评论集
  著者:PatrickSylvestre
  出版:1980年(现实中是没有这本刊物的)
  共十章,各章节名及其论述内容如下:
  第三等级的抬头——法国大革命(1789-1799)
  脱离支配——工业革命(18世纪-19世纪)
  王朝的终结——俄国二月革命(1917)
  对社会主义的希求——俄国十月革命(1917)
  狂喜前夜——法西斯树立(1933)
  与神的离别——纳粹的种族灭绝(1933)
  卡斯特罗与格瓦——古巴革命(1953-1959)
  虚无的12年——中国文化大革命(1965-1977)
  回归原理——伊斯兰革命(1979)
  5月革命——法国五月革命(1968)
  最后还有一篇所谓的未公开幻之章节「个别的11人」——日本5.15事件
  
  5.15事件
  
  1932年(昭和7年)5月15日,以海军青年将校古贺清志中尉为首,包括陆军士官学校学生及右翼团体在内的过激派袭击了首相官邸、警视厅和日本银行,枪杀了首相犬养毅,此事件暴露了当时政的无力化,令军部势力急速抬头军部树立,国家被改造。昭和11年爆发了著名的2.26兵变,日本全面走上战争路线。
  PS:2月26日是押井守的执念日,也是《机动警察PATLABOR THE MOVIE2》的首映日。
  
  1课
  
  漫画原作中出现,具体资料无,漫画版里草剃素子的无名男友的所属单位,据悉是同素子交往时间最长的男性(7个月)。
  
  4课
  
  陆自特种部队,该部队义体化程度很高,负责执行最为秘密和危险的特种作战任务。存在地位相当于美国的陆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
  
  6课
  
  别名外务省条约审议部,管辖境外的秘密部队 ,在处理海外事务上奉行侧重相手国感情再进行思维行动的原则,成员无一义体化,漫画原作和剧场版中登场。
  
  9课
  
  以国际救助队的名义确保预算的对恐怖主义秘密机关,别名攻壳机动队,内务省直属,受首相直接命令,成员电子脑化与义体化程度高,情报收集能力与战斗能力一流,保有命令系统、补给、战术与通常军队完全不一样的独立部队编成(这种战略思想在公元前4世纪即有投入使用)。与英国SAS性质类似,属于先发制人的攻性组织,所以9课也常与SAS有技术交流。
  PS:SAS即英国特种空勤团(SpecialAirService)
  
  剣菱重工
  
  研发思考战车的架空企业,作品中出现的军方多足坦克、塔奇克马等多为此会社开发制造。
  
  PKF
  
  联合国维和部队,其主要任务是调解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冲突,或解决军事争端等问题。在一个国家因为各种原因难以维持和平秩序时,也可接受联合国的维和部队的帮助
  
  映像帘
  
  通电后会根据振动产生干扰,使红外线视觉器与激光全部失效的防护玻璃窗,素子的公寓即有安装使用。
  
  昆虫子
  
  类似虫大小(毫米~厘米长度之间)的微小型机械人的总称。
  
  暗号编码
  
  只有电子脑化后才能参照识别的条形码。
  
  暗号通信
  
  为防止窃听而特别加密的暗号化电子脑通信。
  
  防壁
  
  诸如防火墙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防止骇客入侵的围壁,但是和防火墙不同,防壁可以改变形状,做成像迷宫一样的层次增加骇客的入侵难度。
  
  攻性防壁
  
  顾名思义,攻性防壁就是在有人试图入侵Ghost时,可以逆向攻击入侵方Ghost的防御系统,甚至能达到将骇客的电子脑烧毁的程度。
  
  替身防壁
  
  在入侵别人的电子脑时,为了避免被对方的攻性防壁烧了自己的脑,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当发生误触攻性防壁时,替身防壁会代替入侵者而被烧掉,就像忍者的木头替身一样。
  
  热光学迷彩
  
  特殊部队专用配备,利用光线曲射而达到隐身效果。热光学迷彩甚至可以阻绝人体红外线的散发,红外线扫瞄也无法探测。但是碰到下雨热光学迷彩就会失效。配备热光学迷彩的单位极少,九课是其中之一,主要用于执行特殊任务的队员和攻壳车上。
  
  
  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
  
  著名的科幻作家总结以往科幻小说对机器人题材的描写,同时以此为题材将其作品上升到系统和理性的高度,从而创造出的机器人工学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攻壳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by 海边的卡夫卡


导语(本文将涉及的是攻壳机动队TV版动画中大量出现的文学影视引用。)
《Ghost in the shell: 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简称SAC)在今年的动画领域内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在放映中期即获得文化厅艺术赏Animation部门大奖和东京 2003Animedia公募动画部门优秀赏,8亿日元的投资更保证了其相当高的素质。

士郎正宗的原著漫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作为TV版的SAC,除了较全面地体现原著思想,并使其比声名卓著的剧场版更为丰富以外,还有其它的大胆尝试。监督神山健治显然想在其得意之作中和观众们打一些哑谜,将cyberpunk的敏感自省的特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大量引用,使得SAC在故事主线延伸、悬念塑造、思维引导等方面,形成了另一个引人深入的探索空间。

一.塞林格情结

首先,请一起回忆塞林格(J.D.Salinger)三部作品的名称:《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of Bananafish)。大概很多SAC的爱好者立刻就会想起些什么。SAC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塞林格作品的典故,而笑脸男人更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如果你恰好还看过塞林格最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下文简称为《麦》),那么隐藏的线索也将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

《麦》的主人公霍尔顿对麦田守望者的向往,隐隐包含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可当他觉得无法面对现实时,只是选择将自己变得又聋又哑,世界在他的眼中是可疑混乱、“假模假式”的。“麦田守望者”的职责,是阻止疯玩的孩子们堕入深渊。这本书被SAC引用的词句在11集中第一次明显地出现。当那蓝色颜料所写的句子出现在镜头中时,估计所有小说的爱好者都会油然而生喜悦和亲切吧!下面,我们就来逐条理清SAC中出现的与塞林格作品的联系。

A.霍尔顿与葵
11 集最后,形迹被托古萨发现的葵,在消去了几个好朋友的记忆后,给他们留下了纪念品——自己的棒球手套,镜头在怅然若失的沉重音乐中快速拉近,手套上有蓝色油画颜料留下来的《麦》中的名句。“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 I mean if I had my goddam choice,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原书P172-P173)。

当然,这句话是拆开来在小说里出现的。在书第22章,被学校开除的霍尔顿回到家中,和妹妹菲比聊天。不过显然当时的他心不在焉:“可我没在听她说话。我在想一些别的事儿……一些异想天开的事”,“你知道我将来喜欢当什么吗?我是说将来要是能他妈的让我自由选择的话?(You know what I’d like to be? I mean if I have my goddam choice?) "。虽然妹妹不一定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他还是继续念叨:"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I’d just be the cathcher in the rye and all.)。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葵在看管所扮演的角色,或多或少仿如守望者的职责。他引导那些孩子们,避免他们过度沉迷网络而对自身造成伤害。可正如同霍尔顿的守望者无法办法任何事,只能去阻止事情的发生那样,葵所做的,也只能是在一旁,默默地守护着这些孩子们而已。

B.棒球手套的含义。

在书中,霍尔顿也有一个棒球手套。那是他去世的弟弟留给他的遗物。小说一开始,霍尔顿就为这个手套为主题的一篇作文和室友打了一架。书中是如此描写这个弟弟的:“我弟弟是个用左手接球的外野手,所以那是只左手手套。描写这题目的动人之处在于手套的指头上、指缝里到处写着诗。用绿墨水写成。他写这些诗的目的,是呆在野上遇到没人攻球的时候可供阅读。他已经死了,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十八日我们在缅因的时候患白血球病死的。你准会喜欢他。他比我小两岁,可比我聪明五十倍。他实在聪明过人。他的老师们老是写信给我母亲,告诉她班上有他那么个学生他们有多高兴。而他们也决不是随便说说的。他们说的确是心里话。他不仅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是最讨人喜欢的孩子。他从来不跟人发脾气”。小说中怀念弟弟的话着墨不多,口吻也是随意的,但却能让人深切地体会到霍尔顿对弟弟的爱。

SAC中,葵在离开前,对孩子们表明需要消除其记忆,黑羽难过地说“再也不能为你在vitual city alpha中加油了”,要求葵留下纪念品。而葵选择的,就是这只棒球手套。同样是棒球手套,同样是带有记忆的纪念物,同样用颜料写了塞林格的句子抑或是喜欢的诗。这其中的联系,不可谓不密切了。

C.12集中的“秘密金鱼”《Secret Fish》
在《麦》中,这是主人公的哥哥 DB在没有进入好莱坞成为编剧前写的一本小说,书中写道“最近他十分有钱。过去他并不有钱。过去他在家里的时候,只是个普通作家,写过一本了不起的短篇小说《秘密金鱼》,不知你听说过没有。这本书里最好的一篇就是《秘密金鱼》,讲的是一个小孩怎样不肯让人看他的金鱼,因为那鱼是他自己花钱买的。这故事动人极了,简直要了我的命。这会儿他进了好莱坞,当了婊子……这个DB。我最最讨厌电影。最好你连提也不要向我提起。”

在SAC中,这个故事由丢了小狗的小女孩美纪讲述,只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人称变成了“她”,且情节也变成了:“之所以不让大人们看金鱼,只是因为不想让大人们知道金鱼已经死掉,并且会以为她会为金鱼的死而悲伤”。这里的秘密金鱼引用似乎没有什么过深的涵义。但是这个小女孩的出现,以及她与塔其克马的交往,引出了素子开始关注塔其克马的智慧增长的后话。

D.又聋又哑?  
终于来到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笑脸男人(网络阴暗处的男人)那个在剧中反复出现的标记,其上的句字在第11集才被我真正看清。 “I thought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 or Should I?”

正如SAC第20集中托古萨和素子之间的对话所提到的,前一句出现在《麦》的第25章后部。霍尔顿在失望的离开最后一个可以相信的老师后,对妹妹这么说:“我又想起了一个主意,打算到了那儿,就装作一个又袭又哑的人。这样我就可以不必跟任何人讲任何混帐废话了。要是有人想跟我说什么,他们就得写在纸上递给我。用这种方法交谈,过不多久他们就会腻烦得要命,这样我的下半辈子就再也用不着跟人谈话了。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可怜的又聋又哑的杂种,谁都不会来打扰我。”“我这样想着想着,心里兴奋得要命。我的确兴奋。我知道假装又聋又哑那一节十分荒唐,可我喜欢这样想。不过我倒是真的打定主意要到西部去。”其实早在攻壳的第一集,素子就对枪下的对手来了一句,“对世间不满的话先改变自己,不愿意的话,就封住耳朵、眼睛,闭上嘴独自生活!”,所以,看完11之后再来重新看前面的几集,才更是觉得导演用心良苦。线索早已从第一集就开始延伸了。

而“should I?”这句,在塞林格小说中是没有的,仿佛显示了笑脸男对其本身举动的一种迷茫态度。这也是最然托古萨和素子疑惑的地方。托古萨提到,笑脸男人可能在遵循一种“文学模仿生活”——“他在自问自答,是否应该结束沉默,回到这个世界?”而在第24集中,答案得到了初步的揭示。当笑面男准备将记忆传给素子的时候,曾经针对自己的这种心态作了分析。身为黑客的他,每天在网络上看到很多“真相”。看得越多越发觉得世界的丑恶,不想继续看下去,而想变得又聋又哑。可是,六年过去,当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自己和塞拉门的沉默而失去生命的时候,又对自己的这种懦弱提出了质疑。最后,他选择了利用素子的危机将自己所见所闻交付素子。不管怎样,他还是站出来了。

E.红色的猎人帽  
《麦》中曾经多次提到霍尔顿对自己拥有这么一顶帽子是多么得意—— “那是顶红色猎人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鸭舌。我发现自己把所有那些混帐宝剑都丢了之后,刚下了地铁就在那家体育用品商店橱窗里看见了这顶帽子,只花一块钱买了下来。我戴的时候,把鸭舌转到脑后——这样戴十分粗俗,我承认,可我喜欢这样戴。我这么戴了看去挺美。” 而在SAC的最后一集,那顶红色的猎人帽更是成为了素子和笑脸男人在图书馆接头的信号,他们在戴上帽子的时候都刻意地将其反转了。当然,这么隐晦的引用,假如观者对塞林格不很了解就很难注意到。

下面再来看看另外两部塞林格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塞林格“格拉斯”系列的小说,因为里面的人物都有格拉斯为姓,所以如此标志。《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of bananafish)写于1948年,可以看作是这一系列的第一本小说。小说很短,也很晦涩。“香蕉鱼”是主人公格拉斯-西莫对一种鱼的称呼。其实,这种鱼是不存在的,只能说存在于西莫的想象中。主人公去过欧洲战场,个性善良,信仰上帝。但其种种举止却被世人认为精神分裂,活在不被理解的世界,大概让他觉得毫无幸福可言,所以他选择了安静地死去。这之前,他和一个小女孩玩的时候,开心的说到了这种鱼。之后他回到旅馆,没有惊动自己的恋人,用布包着枪饮弹自杀了。网上有一句评论,“善良者都是那些内心脆弱的人,因为他们不能欺骗自己的心。”香蕉鱼似乎在这里是一种内心不被外界承认的美好。在SAC中,它出现在12集那位在电子脑中放映超现实电影的导演的故事中,大概是用来表示这位神无月涉导演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是和格拉斯-西莫如出一辙吧。

而与笑脸男人的“Should I?”这一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则是那位导演的意识残留在塔其克马心中的一问了。在12集中,塔其克马将小女孩送回的时候,内部的屏幕上出现了来回滚动的沙翁名句“to be or not to be”(此处插入“攻壳图5”),仿佛是在对每一个进入这个电影世界的人说:留下,还是离开……似乎是在对那些为电影而着迷,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的人发问。


在这一集中,素子和这位导演有过一段针锋相对的对话。个人认为是这部动画中相当成功的一个地方——
“怎么样?”
“我当然不会说那是个糟糕的电影。不过,基本上无论什么娱乐都只是一时的,而且也应该如此,像这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是一味迷住观众使其无法离开的电影,不管它是多了不起的东西,只是有害无益”
“哦,很严厉的批评呢……在这里的观众中,也有人一回到现实就会遭到不幸。如果你把那些观众的梦想夺走,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承担不起啊。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拼搏,梦想才有意义………只是把自己投射到别人的梦想里的话,跟死又有什么两样?!”
“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啊。”
“如果你把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

从笔者的观点看来,无论是站在麦田守护孩子们的快乐,还是变得又聋又哑对黑暗闭口不言;是为了反抗世界的不理解而自杀,抑或是将观看电影的人们久久迷惑—— 这都是为素子所明确批评的。素子曾经对犯人强烈的表示过对“又聋又哑”的驳斥,也对那前卫导演的ghost作过如上针锋相对的批评,这愈发使她形象变得冷峻鲜明了。而脚本编写者洗练犀利的文笔,更在此可见一斑。

另外一本神秘的小说就是塞林格写于1949年的《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了。小说的内容与第十一集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一群少年,属于一个课后和星期六活动小组,组织名为“科马齐斯”(Comanches),领队的是一位成年人,被大家称为“头儿”,他给男孩们讲述一个名叫《笑面男》的肥皂连续剧。这本小说,在塞林格的写作生涯中被认为不怎么重要,收录在塞林格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nine stories)(此书的的中文版本2002年由……出版)。其中的剧情和SAC各处地方的相似之处以及惹人遐想的地方相当多,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剧中素子曾经提到,9课早已经对这本小说进行了调查。书中笑面男的行为与笑脸男人的行为也多有相似之处,但素子并不认为这会为笑脸男人事件的解决提供很大的帮助。其与SAC最大的联系,莫过于那个经常用于笑脸男人攻击时使用的logo。(此处插入“攻壳图3”)而其中笑脸所带的帽子,更是让人不自觉地想起霍尔顿最爱反着戴的那顶猎人帽。所以说SAC的主线,似乎仍在《麦》这本书中。

《麦》对读者的影响,可说是相当引人瞩目。读者几乎都成了主人公霍尔顿的拥趸,而这些人之中,又有一些成为轰动世界的谋杀事件的作案者。1989年7月18日,一位疯狂的青年在洛杉矶用手枪射死了布莱德·希伯林的 21岁的女朋友演员丽贝卡。警察在凶杀现场的巷子里发现了作案用的手枪,染血的衬衫和一本破烂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和他的妻子大野洋子正准备走进自己居住的达科他大厦时,一位叫查普曼的男子轻轻地喊了一声:“列侬先生”。随后即扣动了手枪的扳机,他一共开了5枪,四枪打中了列侬。从此乐坛少了一位传奇人物,而这个叫查普曼的男子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踱到一边,掏出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安静地翻阅,等待警察的到来。最后查普曼被控杀人罪,当警察审讯查普曼试图了解他的杀人动机时,查普曼说:“我希望你们都真心地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很多答案。”1989年,迷恋美国女演员朱迪·福斯特的美国青年欣克利,为了引起朱迪·福斯特对他的注意,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酒店门前,向刚结束演讲的里根总统开了六枪,抓获他的警察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书,从破旧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本书被他经常性地翻阅,那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行为,无一不在让我感受一种所谓“平静的疯狂”,而这些谋杀者的暗杀行为,也与笑面男虽然拥有超A级黑客的水平,但仍然采用暗杀这样的手段的动机作非常相象。

《麦》真是这么富有魅力的一本书么?在SAC最后一集,完全失去同事消息的托古萨,面对被隐藏的真实和心中难以逃避的疑惑,将《麦》一书从高空扔下,正表达了这其中另一类的怀疑。反叛的霍尔顿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疑的(当然艾利和菲比除外),而觉察到这不完美,就只能选择逃避的态度么?如同笑脸男人退居在一旁观看闹剧的发展?像霍尔顿为能够又聋又哑而快乐不已?恐怕这都不是正确的选择。

答案,都在那书的落下了。

二.新浪潮

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在1958年,当克罗德·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的影片《我这个黑人》等一批比较新颖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银幕上的时候,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从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二百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

导演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阿尔法城》(alphaville),《精疲力竭》(A bout de souffle)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出现在SAC第3集“小小的反抗”中,巴特拿起的电影胶带上。《阿尔法城》(alphaville)的故事,和那位意大利青年与jely的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影片中男主人公Lemmy Caution是戈达尔从法国系列惊险电影中借用的英雄人物,而阿尔法(alpha)城是某集权国家的首都。在阿尔法城,计算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大型计算机能够自动解决一切问题,一切都在计算机的掌控之下,爱和哭是不被允许的感情。 Lemmy来到阿尔法城是为了暗杀该城半是电脑半是人的领袖。但他遇到了设计Alpha 60的工程师的女儿娜塔莎并爱上了她。最后他带她逃走时,身后是正在灭亡的整个城市,而娜塔莎逐渐清醒,最后说出“我爱你”几个词语。从SAC中意大利青年的收藏来看,其乃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忠实拥趸,而他本身似乎也正是以《阿尔法城》电影剧情为蓝本,要将jely带走并教会她“爱”。另外,同样是机器构造管理的城市,SAC第11集中出现的看守所孩子们在网路上嬉戏的虚拟城市“vitual city alpha”,灵感似乎也来源于这alpha-ville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SAC中最后jely背叛青年的情节又与《精疲力竭》(A bout de souffle)相当相似。电影讲述的是流氓Michel因偷车而受到了警方的追捕。后来他杀了警察,展开一段亡命的跑路生涯。来到巴黎后的Michel 认识了美国女孩Patricia并爱上她,希望将她带到罗马。而最终,出卖Michel的竟就是Patricia。最后,警方找到Michel,将之射杀于街头。Jely最后对意籍青年的背叛,与电影同出一辙。jely似乎早已有爱的感情,并在最后关头,说出了一句在任何电影中都找不到的对白。这似乎又是监督的一个伏笔,暗示AI产生自主情感智慧的可能性。而在塔其克马的智慧成长过程中,这种暗示更是比比皆是了。

值得注意的是,新浪潮产生的时期与塞林格创作《麦》同处一个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令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他们。这成为该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塞林格可谓是代表人物),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 ”,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戈达尔是个中弄潮儿)。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的印痕。采用这种时代的文学艺术产物作为SAC的暗喻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士郎正宗原本漫画第一页所写的时间设定,攻壳机动队所处的时代——“各种网路展现在眼前,纵使想让成为光电的意识朝向同一个方向,但这时代资讯化的程度,仍无法使孤独的个人统合成为复合的个体”。因为电子脑的出现,所带来的社会与个体精精神上的动荡,与20世纪60年代人们精神上的彷徨,颇具相似之处。而利用这种极具时代感的产物作为SAC的引用出处,也正是笔者认为SAC相当成功的地方。脱离了普通的模仿,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看到这里,大家都多多少少能体会一些监督的良苦用心。TV中的很多细节流露出了监督的思想导向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怀旧感。由此也能看出,SAC脚本撰写人员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把握故事的功底。

三.将花献给塔其克马

在令翻译头痛的第15集“机器的时间”中,塔其克马们聚在一起滔滔不绝。它们为了自己突飞猛进的智力而烦恼,甚至为了掩饰自己智力的提高,想出要假装低智的表现以瞒过素子观察的方法。其中有一位一直在看书的塔其克马,拿了一本叫做《把花献给艾芝农》(Flowers for Algernon)的小说。这本书是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在1959年撰写的一部科幻小说。丹尼尔因此成名,本故事另于66年发表了长篇,更是使其获得不仅仅局限于科幻界的拥戴和尊崇。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智商只有六十八的低能儿——查理,整个叙述也就是查理以第一人称所写的日记。小说叙述了由于先天弱智而受其父母冷眼的查理,从小受到外界的不公待遇,但纯真善良的他,总是单纯的认为世界万物都相当美好。只是他认为自己如果能变聪明,周围的人就会更加喜欢他。于是他成为二位科学家的实验物体,与真正的实验白老鼠──艾芝农,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查理的日记最初是写得一塌胡涂;但随着实验的成功,日记也愈来愈写得头头是道。小说的引人入胜处,在于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心智逐步开敞,人格逐渐成长的奇妙过程。查理由弱智逐渐变成天才,但生活却从光明落入了暗黑。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充斥着焦虑、不安、偏狭、猜忌。而从他人的角度看,原来善良的查理,此时却变得咄咄逼人,敏感离群。这不完全的实验,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比查理更早进行智力增强实验的白老鼠艾芝农首先死去了。不久,智力已增进至比常人还要高的查理,开始发觉他的智能正一日一日地衰退。当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时,了解到这项实验注定失败,历经种种心情转折,查理的日记开始一天一天地退步了,但他仍继续挣扎,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面对这一切。可是终于有一天,他恢复到以前那种混乱的境地。而他最后所能做的,就只是把花献到艾芝农的墓前……

《把花献给艾芝农》得到科幻界两项至高的荣誉──雨果奖(Hugo)1960年最佳短篇小说和星云奖(Nebula)1966年最佳长篇小说。而其在这一集的出现,也映证着塔其克马们后来的担心。开始时塔其克马为了自己每一次出勤实践的机会能够获得经验的增长而兴奋不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AI智力的提高,他们渐渐意识到,智力的增进只会引起素子对他们的怀疑,导致最终失去一切。果然,他们最终还是因为智力过于发达而被送回厂家重置了,将失去拥有巴特和寻找小狗的美纪的所有记忆。这不是和艾芝农以及查理的命运极其相似么?

监督在这里使用这本书作为塔其克马未来命运的暗示,总让人觉得有些隐隐的心痛。查理和艾芝农的命运是相同的,送给今日之艾芝农的花束,亦是送给明日自己的花束。而阅读这本悲伤的小说的塔其克马,是不是也隐隐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终于,这一切的伏笔在25集爆发了。看书的塔其克马在实验室被解体,为真正体会到所谓的“死亡” 而高兴。而剩下的三台,想尽办法去保护巴特,可惜它们的武装已经完全被解除,而偶然得到的唯一弹药,也在最后关头无法发射。面对自己的命运,看着面前圣洁的圣女像和一步步逼近的敌人,塔奇克马用可爱得让人心碎的声音发出了“神啊,为什么我们如此无力?!”的叹息。如同看到《A.I》中那面对仙女执著的说着 “请让我变成真实的人!”亿万次的大卫,每个观者的心都在这里被紧紧的扯动了。当然,塔其克马们比大卫幸运一点,死去前得到了素子的理解,并如愿以偿的保护了巴特。然而,无论他们多么不想忘记巴特,在他们的记忆被清除之后,在他们为了巴特体会到“死亡”之后,又有谁能把为他们献上花束呢?
   
综合以上SAC所涉及的内容可见,这次攻壳系列的脚本创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最后一集SAC妙语连珠,各国文学艺术家的名言、作品、思想走马灯般一一登场,而听起来,这更像是笑脸男人与素子体内的自己自言自语,连站在一旁的荒卷都说自己是“有听没懂”。更不要说神山健治成熟运用的电影化分镜处理和菅野洋子极具电子场景感的配乐了。无论在任何方面,《Ghost in the shell:Stand Alone Complex》都不愧为今年最具冲击力的TV系列,是今年最值得看的动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5-5 12:43 编辑


闲谈SAC
ACEAERO 发表于 2005-7-23 12:51:00

写在最前面的话:这不是一篇规整的研究之作,充其量算是对模糊概念的另一种解释,所以其中无论引经据典还是由此展开的话题,多含个人看法。抛砖之文,以仰视之姿态期待高见的出现。

引子——Stand Alone Complex的字面含义
如果有留心到每话的开始画面,不难发现,凡是情节涉及到笑脸男人和与其相关的事件追踪时,该话必然出现complex episode的标志,反之则是a stand alone episode。stand alone很容易理解,孤立也好,卓越也罢,即使在计算机术语中,stand alone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与字面近乎一致的含义。
就算是complex,也可是“复杂”、“复合体”和“情结”的化身,抑或二者的结合体。如此,按照排列组合的原理,似乎就能拼凑出SAC的意思,但究竟我们能否嗅探到其中深意,却是另当别论。

引理——GITS世界中的层峦叠嶂
原作者士郎正宗显然是将GITS漫画放在了SF的层面上,纷繁的设定和硬朗的对话,无一不在告诉读者:这是一部彻头彻尾体现他设定癖和SF深层挖掘能力之作;剧场版则更多的从人文的角度探讨了一个现在没有答案没有定势、未来也未必有的问题,一如灵魂般遥不可及;GITS: SAC与它的前辈们相比,最大不同就在于多了SAC的字样,由此将GITS的世界观横向铺展到了社会学的领域。在同样涉及了电子脑、社会网络化等概念的前提下,SAC似乎更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独立成章的故事几乎都有其完整的社会背景,而贯穿始终的主心骨——笑脸男人事件拉来了塞林格做支持(关于这点参见2004年1月号《动漫贩》le_cirque_de_k的《攻壳机动队中的典故解密》,好文哪~):麦田守望的另类带来的不仅是文学影响,还有对当时乃至现在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兼容了“怀疑、自我、叛逆还有略显幼稚却不乏真诚的理想”的风格,造就了《麦田守望者》的社会效应超过任何一部同期作品。 SAC则秉承了这种思路,或许complex中的“情结”之意,就是在向《麦田守望者》致敬,而stand alone章节是该思路的零星体现,资本化的归途,传奇人物的终结,国家参与的阴谋论,都是对社会框架的小小质疑和挑战,究竟在这些看似不能控制的社会范式中,掺杂了多少人为因素,或者说,整个体系的建立不是因为它“自动形成”,而是加入了过多的“机制”使然,以及若这种假设成立,“机制”的起源及发展。看似很拗口但却完整的东西,在SAC的名义下,被肢解成了一个个藕断丝连的子个体,之所以“藕断”,是因为故事的人物、背景以及行动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处于同一思路指导下又使这些个体们不能不“丝连”。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第十二话中的电影导演将自己的理想固执的封闭在一个电子脑的举动,多少都能让人联想到《麦》主人公霍尔顿敏感到自闭的情形。

引用——整体的思维抑或零散的拼凑
情况一:stand alone COMPLEX
最终回中,素子与笑脸男人开始了继第九话之后最长的一次对话,也是最后一次。其中二人不断的引述各类人物的言论,足以对我们造成第二次信息冲击。此次的“妙语连珠”,包括了几个很有意思的人物,首先是并非在此话中出现但却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心理分析学者Wilhelm Stekel,作为与弗洛伊德同时代却又与其意见相左的精神病学家,现在为大众所知大半是因为那句对成熟与否的界定(同样出现在《麦》中):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a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素子用它来形容笑脸男人的心态,却是再合适不过,或者说,这是一切事件的另一心理渊源。
第二个充当了笑脸男人想法的诠释者角色之人是 DzigaVertov。这位有着激进思想的前苏联导演一直遵守着自己创立的法则,坚持用自己的创新手法拍摄他所愿意拍摄的东西——现实,并让观众能通过自己的电影去“感受世界”。但正如评论家所说,Vertov的作品被要求从认知论的质询,以电影的形式来向世界展示真相,从这点来看,他和笑脸男人的初始动机有相似之处,只是作为让大众看到真相的机器存在;而后期,笑脸男人不得不半屈从于现实,承认自己的幼稚和单纯,却也与Vertov看上去“激进但大半生却不得不服从于政权”的特点有着相当的默契。
当笑脸男人事件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度都大大超过始作俑者葵的预料时,这个固守于图书馆的少年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消失究竟会对剩下的人产生多少余波,从而出现了第三位和第四位重量级诠释者——Frederic Jameson和大泽真幸。前者是后现代理论的主力支持者和研究者,后者则是致力于决定社会秩序的相对社会范式产生机制。至今所能记得的Frederic Jameson的言论就是他提出的四个后现代主义关键性的二律背反: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天性与人性,以及最后乌托邦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Jameson一直恪守着后现代的模糊性,即在社会体系和文化献现象中始终保持着模糊而核心的思想,同时逐渐摒弃快乐主义的辅助。这种对抗性文化正是 Jameson的后现代主义最能被人接受并加以应用的部分。在葵看来,信息并行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个体性的消失,Jameson的理论似乎更尽职的解释着个性和个人的终结,这其中取消了对任何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排除了意义统一构成的可能性和终极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主体消失后的自我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自我的荒谬,自我的萎缩,自我的缺席,自我的零散化和失名,从而起到了“原版消失而拷贝版在扮演着原版角色”的作用;或许还有“拼贴”的意味在其中:各种没有新意的模仿被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个个“新的实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一如那些被大大小小的计划牵制着的拷贝版笑脸男人,而即使其消失,影响依然渗透到了社会体系的要害,从而继续控制着整个社会机器的运作,换句话讲,消失只能使影响扩大化,说到这里,Jameson恐怕就会在笑了,笑脸男人的所作所为在战战兢兢的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演化下去。谈到个体,大泽真幸不能不提,暂且按下SAC中所引用的言论不表,单单说到他在“个体和第三人的场合”领域的研究,结合Jameson的理论,素子和笑脸男人的谈话就可以渐渐明朗化了。在大泽真幸的研究领域中,个体的交流性始终是驱动社会范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对“ 个体”的强调,事实上正中后现代情结的下怀:后现代所期望的模糊性在社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非连续性中得以体现。素子说笑脸男人实际上却少了一个对“个体” 理解的切入点——好奇心,因为这是交流性的表现特点之一,可以说在“好奇”的基础上,交流才会成为可能,继而演化为维持个体以及所在系统的充分条件。
将上面的言论列为方程组,有可能会得出如下解:stand alone始终只是作为complex的注脚出现的,真正的重心在于“复合”;每个理解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又都统一在融合的名下,组合在一起,即为“相对独立的复合体”。

情况二:STAND ALONE complex
很可能上述一切“都是一个骗局”,那么落脚点只能是complex成为stand alone的解释,在这里stand alone占了主体。Jameson依然是唱主角的人物之一,后现代主义依然能够圆滑的抚过每一句话,它的除却“拼贴”之外的“精神分裂”特点在这个时候就能大派用场,这是一种非连续的、孤立的感受,时间连续性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时的强烈感受,笑脸男人怕是对这点深有体会,他将自己最初的行为解释为 “使命”,因为无意中窥见了真相的一角;而后在目睹了社会丑恶后,对个体性的消失和其影响力产生怀疑,以致最后对自己后来的行为和整个社会感到“绝望”,成为了消失的媒介。对于大众来说,“笑脸男人”成了虚幻怀旧的代表人物,被幻化成了各种形象,阻挡了人们真正的视线,就像“站在一间到处都是镜子的房间中 ”,分辨不出哪是真哪是假。这时,“对独立个体的情结”或许是对SAC更近人情的理解。如果这假设成立,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掩饰不了SAC最后一话的言论“ 拼凑”的痕迹,即使有complex在最后托底,依然能显出论述逻辑上的无力,因为无论是笑脸男人还是素子,最终都只是片段的引用了一些人物的发言并占为己有,社会体系与个体、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最终如何看待这种非连续性带来的不协调,都将会是棘手且不能自圆其说的难题。SAC充其量也不过是致以感性的表层的怀旧敬意,而非真诚的探讨罢了。

引申——SAC的摩比乌斯圈
作为编剧之一的樱井圭记曾说过,作为一个真正的SF迷,士郎正宗的fan,以及大泽真幸的学生,他自己很是希望能把这些东西融合到一起,并且在SAC中也这么做了。从SAC更趋近于现实化的故事发展来看,的确人心的作用在其中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漫画原作以及剧场版,涉足的社会学领域也更广。每个看过SAC的人都很清楚,其社会原型几乎不存在,但却造成了效应的延伸,吸引了像你我这样来反复琢磨其中深意并且在无意之中把它“神化”之人,这是什么现象呢?没错,Stand Alone Complex。



GIG深入解读

不同于SAC中的暗线铺述,GIG开篇便以一系列有关难民的恐怖活动为线索切入主题。在SAC中并未提及的难民问题,成为GIG中一项重要的背景设定。由于大战后日本所推行的难民政策,使的大批遭受战争迫害、无家可归的难民涌入日本,但事实上政府缺乏妥善安置这些难民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出于人道因素接纳的难民逐渐成为日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焦点。大量流入的人口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难民成为了日本政府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伴随着政府同难民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渐渐出现了由众多激进分子所引发的恐怖活动。

公安九科在针对难民问题的各种案件调查中,一个代号为“个别的11人”的组织逐渐浮现出水面。而九科所掌握的众多线索也渐渐指向一名叫做“久世英雄”的男子。但随着案情的进一步深入,九科队员们发现事实的真相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复杂。在各种恐怖活动和突发事件的背后,一个有着怪异长相的男人-合田一人在阴影中操作着一切。合田利用内阁情报厅顾问的特殊身份在政府和难民原本就已紧张万分的关系间挑拨,进一步激化两者的矛盾。意图以此夸大事态,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和他的个人目的。如果说SAC是九科同政府高层中腐败势力斗争的话,那GIG的主线便是和以国家、政治为玩物的高超阴谋家-合田一人之间的对抗。

<B>幕后黑手-合田一人</B>

作为GIG中最大的幕后黑手,除去有着怪异的长相,合田还具有远超常人的智慧和城府。无论是作为难民领袖的久世,还是公安九科几乎从头到尾都被其玩弄与鼓掌之中。为了加剧难民同政府间的矛盾和对抗,合田散布了他所研制的“个别的11人”电子脑病毒,造成了多起和难民问题相关、貌似Stand Alone Complex(注1)的恐怖活动。在被九科识破真实目的后,合田又不慌不忙的利用已是难民领袖的久世,制造出难民已经拥有核武的假相,促使难民发布了独立宣言。在日本政府出动自卫队后,合田又计划在自卫队总攻的同时,依靠暗中联系的美帝发射核导弹彻底摧毁难民的聚集地-出岛半岛。(对外则宣称是难民为应付自卫队的攻击而自爆了他们所拥有的核武)以此促进日本军事、经济以及政体的变革,从而满足他改造日本的野心。

在九科队员的努力下虽然最后的核攻击被成功阻止了,但合田的阴谋真的完全失败了吗?在动画中可以发现在自卫队发动总攻前,合田曾命令手下向警士厅寄出过一封特快信件。而这封应该就是在26集中合田所提及向警方自首、坦白其罪行的信件(注2)。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合田还掌握着绝对的优势,局势的发展都在其控制之内,似乎完全没有这么做的理由。而在获知核导弹攻击失败后,合田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失望。从他的答复“算了,总之通过茅葺(动画中日本现任总理)的行动,冷战的构造得以形成。”来推测,GIG中所显现出的阴谋很可能只是合田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

荒卷科长指挥的特警队开始突击,标准着合田末日的来临。

虽然很早察觉出了合田的阴谋并全力阻止,但在同合田的对抗中公安九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是塔奇克玛的再次自我牺牲,合田的阴谋几乎就要完美的实现。纵观整部GIG无论面对何种形势,合田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和沉着,而这是建立在其极端自负的基础之上。但讽刺的是也恰恰是这份自负,使的合田轻视了九科的力量,从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虽然引渡到美帝的企图没有实现,合田被素子击毙。但这位相貌BT、擅长玩弄权势、操作情报的黑衣男子完全可以说是九科所面对的众多敌人中最危险和最具破坏性的,实在无愧于幕后大黑手之名。

<B>孤独的革命家-久世英雄</B>

久世是名比较复杂,同时略带悲剧色彩的人物。领导难民实现独立不仅仅是出于对难民现状的同情。其中还参杂着相当的个人因素。获得独立仅仅是理想中的一环,久世真真期望的是更高层次的革命-带领难民抛弃现有的肉体,将Ghost和记忆全部投身到虚拟的网络之中(注3)。之所以会产生类似的愿望同久世童年时的不幸遭遇有着密切关系。当时因为空难、几乎全身瘫痪的久世在素子的鼓励下接受了全身义体化。虽然再次获得了自由行动的能力,但易于常人的身体构造使久世存在着相当的异样感。成年后在朝鲜半岛所经历的战斗进一步坚定了久世的思想。为寻求真真的解答,久世脱离日本军队在世界各地旅行。印证自己理想的同时寻求着能够依靠并且填补自己孤单心灵的对象。在得到难民的理解和体会到难民的苦难后,久世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不幸的是久世所追求的目标成为了合田利用的对象。从动画中久世的前后表现来看,开始意图暗杀总理显然也是受到“个别的11人”病毒的影响。虽然有着优秀的领导天赋,但久世一直没能摆脱合田的控制。在合田谱写的剧本中,久世成为了激化难民同政府间矛盾和对抗的工具。

出岛的动乱结束后,被捕的久世遭到了美帝的暗杀。虽然”革命”最终没有实现,但抛弃人造身体投身网络世界对于久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寻求平等和摆脱孤独的方式(见26集和素子的谈话)。被困地下时,同过去总重要的好友-素子的彻心交谈以及从被捕时和被害前流露出的表情来看,显然最后久世得到了他所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久世还是死有其所的。

在生死的危机前,两个同样拥有不幸经历的灵魂彼此相拥,是否意味着孤单的心灵得到了寄托和安慰?

<B>关于日本政府及其他</B>

接替因为“笑脸男人”丑闻而垮台的前届内阁,新上任的茅葺政府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实权。当危机来临时,真真操控政府和军队的是亲美派官员―官房。而幕前的总理则成为了事后背黑锅、承担责任的对象。不过有趣的是看似与合田站在同一立场的官房,实际他们两者间并没有明确的联系。从官房的对话 “我不能看着核自暴不关。”“我只是考虑到国家的未来,把(日美)安保提前了而已。”中可以看出,他仅仅是遵照着美帝的意图在行动,甚至连难民拥有核武的真伪情况也不得而知。合田与官房两人的行为意外的构成了一起小小的Stand Alone Complex,这戏剧性的一幕给GIG的结尾增添了不少趣味色彩。

被官房监禁的茅葺总理在得到九科的协助成功脱出后,为了阻止核攻击曾向美帝提出过交涉请求。但熟知日本政权现状的美帝政府,完全采取了忽视的态度不予理睬。迫于无奈, 茅葺只能寻求邻国的援助(注4)。按照合田“冷战构造形成”的说法,茅葺求助的国家至少具有同美帝相抗衡的实力。再结合美帝潜艇舰长和部下所说的“81标志”,该援助国的真实身份应该很清晰了。

自卫队的军舰开始对出岛炮击

在动画的最后,向出岛发射核导弹、意图引渡合田以及久世的灭口都暗示出美帝插手干预了此次事件。合田的阴谋是得到美帝政府支持的,他们之间至少达成过某种协议。以久世的被害来看,美帝不希望给日本政府留下过多的重要人证(特别是类似久世这样极其关键同时又具有杰出才华和独特理想的人,而对合田的引渡也可能具有此类含义)。再联系官房的行为和合田的言语,显然在难民事件中美帝所起的作用远比想象中的大许多,很可能企图利用合田制造出的混乱来推翻现任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茅葺政府,重新建立起亲美的内阁政权。而先前素子所说的“那缺少的一块拼图”也可能指的就是在暗中活跃的美帝势力。但可惜的是动画中除去发射导弹的核潜艇外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反映,与次相关的线索也不多,事实的真相也许只有考观众自己想象和推理了。

---------------------------------------------------------------------------------------------------------------
注 1:Stand Alone Complex是攻壳机动队TV第一部的副标题,单纯从字面上解释为“孤立个体集合体”。在动画中特指原先互无关系、各自独立的人们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相同目的而统一行动的现象。在GIG第1集中的恐怖活动就是一起小小的Stand Alone Complex。虽然恐怖分子们有着类似一支团队的表现,但实际彼此间并没有经过特别的组织和协调。

注2:根据动画中的日本法律,类似合田这样的犯罪,只要自首就不会追究刑事责任。

注3:关于久世所说的抛弃肉体投身网络的理想,在攻克第1部剧场中人偶师也向素子提出过同样的请求,就动画中的时间来看久世也许是第一个提出类似想法的人类。

注4:虽然没有明确显示,但根据动画中表现出的种种线索和细节(26集中茅葺与荒卷、官房的对话、荒卷与陀古萨提到的“这一生都无法公布的秘密”、美帝舰长所说的“81标志”以及合田的言词),茅葺寻求邻国援助共同向美帝施加压力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

PS.
有几处错误首先,最后茅葺首相并没有向中国求援。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架战斗机上的标志,那是日本的飞机。与此同时茅葺首相对以为她向某国求助的官房长官高仓说的那段台词,清楚的表明了她并没有像中国求援(此段也可以视为茅葺首相对于日本未来政策的宣言)。在两机掠过美军潜艇后,潜艇舰长也说了:“航空自卫军的秘密部队吗……”、“已经确认日本方面的意思了”。所以,实际上茅葺首相并没有像其他国家提出援助要求。


stand alone complex现象分析
攻壳机动队第一部最后一集,素子和笑脸男的对话中“stand alone complex”第一次作为台词出现 。

     stand alone complex,有的翻译为“孤立个体集合体”,在动画中特指原先互无关系、各自独立的人们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相同目的而统一行动的现象(笑脸男现象和个别的十一人)。

    DVD映像特典里,Stand Alone 一词解释为一些反对网络化、机械化,将自己脱离网络以外的人,但是因为全球的网络化与电子脑(Cyberbrain)的盛行,这些Stand Alone的人在脱离网络之后,变成真的与世隔绝,连正常生活也出现了问题,从而感到失望。这种心理就称之为StandAlone Complex。

     也有的翻译为“独立于复杂系统”。就像笑脸男说的,“其实这个社会本身就潜藏着引发这个现象的系统”。现象,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就好像笑脸男开始只不过把那个有关村井疫苗的信息以绑架的形式扩散了出去但引发了后来连续笑脸男事件,而系统,就是指社会的大众心理,概括地来说,“不存在的作品竟然产生出了原创的拷贝” 。

      以上为收集自网络的资料,下面的是笔者的推论

      stand alone complex作为名词时即指:与某些复杂的事件有着必然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却完全不为人知的独立于复杂的社会结构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控制着整个事件的进展的个体。作为形容词时即指这种状态。

      最好的例子就是笑脸男,他与村井疫苗事件完全有关系、不为人知的独立于社会和网络、无意识的创造了笑脸男现象、有意识的控制着事态发展,可以说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的原型。



從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探討Stand Alone Complex文:SilentLain
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認為,當市場上所有資訊透明、對稱時,將沒有任何企業佔有獨占地位或是絕對優勢,因此個人可以完全自由選擇,而整體市場利益將可最佳化 [1]。若把它延伸到社會學,當所有資訊對所有人公開,透明時,每個人將可依照自我意識自由的做出選擇,而整個社會因為大家不同的選擇,而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綜合以上論述,當所有訊息透明時,整體將因為個體的自由選擇而呈現多元化的結果,而整體利益也將最大化。

關於這點,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簡稱攻殼)[2]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劇中笑臉男事件背後所透露的意義是:當所有資訊公開、透明時,個體的獨立性將逐漸消失在龐大的資訊中,因為龐大的資訊量,會讓個體錯將他人的動機、思想誤認為是自我自由選擇、獨立思考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將導致一種弔詭的一致性:每一個個體都認為自己是獨立思考,自己的思想具有獨立性以及原創性,所做的選擇出自於自我自由意志的選擇,但整體所呈現出來的卻是大家一致的共同性。這種狀況下的共同性和一般傳統定義共同性的最大差別在於個體並沒有意識到此一共同性的產生,反而執著於自我的原創性,因此形成所謂「沒有原版(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此種思想、動機的原版)的複製品(大家的思想一致)」。這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簡稱SAC)。這種現象和過度追求個人主義[3]的社會很接近:當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追求個人主義,提倡獨立思考,追求人與人的差異性的同時,整體社會所呈現的卻是空前的一致性:「所有人都追求和他人的差異性」這一致性。

不少人舉過各式各樣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SAC,像是時尚(穿著打扮,言行舉止…)、流行(ACG中充斥的各種萌要素)以至於價值觀、意識形態。關於這部分,我持保留態度。SAC的特色在於「沒有原版的複製品」,而我沒有辦法確認這些例子到底是不是「沒有原版的複製品」。許多時尚流行的起因在於某些特定藝人或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打扮穿著;現在年輕人之間流行的星爺用語出自於周星馳的系列電影;ACG中的萌要素(貓耳、女僕、ツンデレ)通常是因為某些特定作品而大紅特紅。這些都不能算是SAC,因為他們存在一個明確的原版,而大家也並不認為這種行為、想法具有獨創性以及原創性。那,到底什麼是SAC呢?這個問題就交給各位去努力發掘吧!

這種現象,有沒有解決或改變之道呢?攻殼女主角草薙素子認為,她在塔奇克馬(又譯:攻殼車)[4]們身上看到這個問題的解答:好奇心。塔奇克馬們每天都會進行個體間訊息的同步化,這點和SAC所假設資訊完全透明化的前提很接近,差別在於SAC現象使得人類在追求個體差異性時產生一致性,而塔奇克馬們卻在追求一致性的資訊同步化過程中,得到個體差異性。為什麼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好奇心。我認為,好奇心在此可以解讀為「求知慾」,也就是對所有事物抱有赤子之心。因為這種好奇心,塔奇克馬們會去思考資訊背後的涵義,不會盲目的接受訊息,因此,即使在資訊同步的狀況下,也能夠發展其個體之獨立人格。

當初在動畫中看到這答案時給與我無比震驚!從以前開始,就有一個問題時常困擾著我:到底是什麼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從唯物論[5]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環境。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環境,所接受的資訊不盡相同,所以造成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不盡相等。以此論點來看,如果大家的所接受的資訊都一樣,那人和人之間還會有差異嗎?當我觀看這部動畫時,這個問題又再次在我腦海中浮現,SAC現象可說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子集合。而動畫中所提的解決方法,好奇心,這個比較偏向唯心論[6]的解答,則有可能是SAC現象,甚至於這整個問題的解答。至於到底是不是,這就要留待時間以及科技來證明了。

Reference:
[1]巧克力經濟學,P.97
[2]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
原作是士郎正宗所畫的科幻漫畫「攻殼機動隊」,探討人與機械之間差異性模糊化後,所衍生定義以及相關問題。1995年由名導演押井守使用同世界觀拍攝劇場版動畫,結果震驚全球。「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則是2002年時由神山健治導演以同樣世界觀另外拍攝的TV動畫系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X&variant=zh-tw
[3]個人主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9&variant=zh-tw
[4]塔奇克馬
多足型思考戰車,它們的AI發展是這部作品的重點之ㄧ。
[5]唯物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6&variant=zh-tw
[6]唯心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6&variant=zh-tw


《攻壳机动队 2nd GIG》——关于出岛武装冲突的若干议论

美帝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主要问题在于为何核潜艇没有使用潜射方式向出岛发射对地核攻击型弹道导弹,以及日本自卫军为何没有察觉。我认为此处政治因素的影响大于军事因素。

美帝的核潜艇于水面发射弹道核导弹,与其想成是潜射技术落后,不如想成是日本与美帝在第四次非核世界大战后再次缔结的《日美安保条约》的功能的实质运作。前一个,亦即现代的《日美安保条约》,其本质是美苏争霸的产物,根本目的是通过扶植日本亲美政权,以便有效地对亚洲地区进行控制。现代的《日美安保条约》与《北大西洋公约》一起,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争夺世界霸权的政治军事体系。《攻壳机动队》故事中的《日美安保条约》,是在世界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战争,美国因分裂而国力被大幅削弱,日本以战胜国身份获得国际地位提升的历史背景下,由美帝(原美国分裂后衍生的其中一个新生国家)主动向日本提出的。美帝此一动议的目的是藉由与日本缔结新安保来改善本身日益衰退的国际影响力。尽管日本当局自身也正因为战后欧亚地区的“难民潮”所造成的国内民众就业率下跌而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但是日美新安保的签订依然可以具有两大实质功能:

第一,通过日美新安保的达成,旧有的日美同盟得以重建,从而在实质上增加了牵制第四次非核大战中最大的战胜国,并且成为相对意义上的超级大国――中国的影响力。

第二,通过缔结以日本为主导地位的新安保,向世界昭示日本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并洗刷过去战败国的耻辱。

简而言之,《日美新安保条约》之目的在于“有效牵制中国,积极提高威望。”

正如故事中所说,过去的日美安保是“日本为盾,美国为矛”,而新安保则应是建立于一种完全平等且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甚至可能是将美帝置于第二的地位。

茅葺内阁在故事中存在明显的政见分歧,亲中派的首相茅葺与亲美派的官房长官高仓政治理念与行动的不协调是合田一人能够实施“冷战构造密谋”的主要原因之一。茅葺作为联合执政内阁的首相,是政界人士公认的无实权的傀儡,所以与美帝签订新安保条约的事务理应由居于幕后的实力派人物高仓主导。新安保在故事中应该仍然处于磋商阶段,是否已经取得实质问题上的共识不得而知,但从出岛武装冲突时美帝的反应来看,新安保也许涉及了高层次的军事联合,例如“在日本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美帝必须用一切必要手段协防”等等。而合田一人的密谋正好是利用了新安保的功能。

从公安九课的调查可知,内阁情报厅(简称内厅)有利用旧大日本科研(即“波塞冬”)以及“国防族议员”(亦即官房长官高仓所在的派系,为日本政界的保守派与亲美派势力)向美帝政府高层进行秘密金元外交。这对于因毒品泛滥而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的美帝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合田一人以内厅的名义同美帝达成秘密协议,内容可能是藉由出岛小规模核自爆,制造“难民”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日本国家安全的事实,从而使日本当局的亲美派势力得以抬头,进而在获得驱逐难民的正当理由同时亦促成了日美同盟的重建。合田一人巧妙地利用了内厅隶属亲美派实力人物官房长官高仓的这一关系,令美帝单方面认为协议是以高仓为首的亲美派的意愿,以此作为重新缔结日美安保的秘密交换条件。至此,合田一人诱使美帝向出岛发射弹道核导弹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经历了“个别的十一人”系列恐怖事件后(以九州电波塔集体自杀事件为终结),公安九课与久世英雄完全被误导,以致于在发现购买钚原料过程中有内厅人员介入时也只是单纯地认为合田想要用极端手段解决难民问题。两方势力对合田密谋真意的错误估计,直接造成了出岛武装冲突难以逆转的毁灭局面。

及至出岛难民作出主权宣示与有核声明后,事态开始急剧失控。虽然自卫军在装备技术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但是无法确认难民是否有核。在此情况下,官房长官高仓一方面以叛国罪和教唆叛国罪嫌疑为理由限制了茅葺首相与公安九课关键人物的行动,另一方面知会美帝当局,提前令日美安保机制生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借此预防中国以及欧亚诸国通过联合国核查小组形式对事件的直接介入(早在出岛难民问题激化之前,东南亚诸国就已经发表过若干声明,谴责日本对出岛难民人权与利益的损害,声明中甚至称出岛为“难民自治区”,这无疑是企图促使出岛从日本独立出去的初步举措)。然而,高仓的举动却正中合田一人的下怀。依照内厅与美帝的秘密协议,安保提前生效其实就等于“向出岛发射核导弹” 的暗号。

此刻对于日本军部来说,则面临一个尴尬的窘境。在无法确认是否有核的情况下对出岛难民武装实施空袭与炮轰,已经造成了大批非武装平民的丧生,一旦联合国核查小组到达而出岛却没能发现核装置的话,日本将会因为无故使用武力滥杀无辜的罪名而声望受损,且势必遭到国际社会谴责。高仓的行动正好给予军部一个解套的机会,因为只要美帝向出岛发射核导弹,就可以营造出难民利用核装置自爆的假象,如此一来,即可将难民行动的性质界定为恐怖攻击,那么此前的军事行动也就完全合法化了,所以即使自卫军能够及时发现美帝的核潜艇,也只会袖手旁观而已。

到这一刻,日本当局已经在美帝发射核导弹此事上达成默契,因此核潜艇才能够好整以暇地上浮并发射核导弹,还在第一枚失败后考虑再次发射。这不仅是日本与美帝达成新安保条约的“标志”,更是日本亲美派利益不受损害的办法。至于故事最后茅葺首相派遣直属的空自战机向美帝核潜艇俯冲,除了驱逐其离开的用意外,还应该带有“出岛事态已得到控制”的暗示。

日本自卫军的作战部署

自卫军正式开始行动的时间与官房长官高仓发表以武力方式解决出岛核危机的政府声明的时刻相一致。

由于出岛四面环海,仅有一条与大陆相通的桥梁,所以在此次自卫军的军事行动中,海自是主力部队。按照故事中所述,海自总共出动了一艘直升机航母,五艘神盾舰(Aegis),六艘核尘过滤作业舰,以及一架EP-3C型电子战飞机(似乎是现有的EP-3C的改进型,在机身上部还加装了近似于E-2C的盘状雷达,推测为同时具备空中预警管制与电子干扰反制功能的多用途电子战飞机)。

直升机航母搭载了八架ATH-29a型无人驾驶武装直升机(亦即“ 细腰蜂”。实为ATH-29的改进型,主要是在火箭弹荚舱旁加装了空地导弹,有可能是反坦克类型),并有与之匹配的专属空中加油机。神盾舰在舰中央部设有六联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共36单元(备弹量不明)。另外在舰艏与舰艉皆装备单管舰炮(这种型号的神盾舰可能是原创的,因为舰载武器系统中舰炮的数目众多,而非现代的以海基导弹为主,或许是专门为了执行特殊攻击任务而设计的)。

陆自则出动了早已亮过相的HAW-206多脚战车(剑菱重工应军方要求生产的军用战车,在故事中曾经有过详细的实力展示,主要武器是一门120毫米的滑膛炮与两门30毫米的格林机关炮)与用装甲运输车(型号不明)输送至长崎的常规陆自步兵部队。

自卫军的军事行动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内阁根据“有事法案”对日本局部地区实施通讯管制;
第二,陆上自卫军进驻长崎并封锁与出岛相连的交通要道并疏散长崎市民;
第三,海上自卫军派遣舰队到达出岛近海区域,接替海上保安厅进行海上封锁;
第四,EP-3C飞抵出岛上空,开始对其全境施行电子干扰覆盖;
第五,直升机航母派出ATH-29a,清除出岛难民陆基与海基武装;
第六,神盾舰队出岛难民武装可能的隐藏据点等固定目标实行导弹打击;

第七,在完全确认出岛难民武装组织无反击能力,派遣陆自装甲部队占领出岛;
第八,在联合国核查小组的监察下,回收钚原料,平定出岛武装冲突。
第九,设若出岛难民武装发动核自爆,命令六艘核尘过滤作业舰进行清理作业(预备案)。

事实上,在自卫军与难民武装的武器装备代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出岛冲突根本不能算是一场战争,只会是单方面的杀戮。从第四与第五步起,出岛武装已经被完全剥夺了制电磁权、制海权与制空权,难民的独立行动业已等同于失败。

在此处,主要的疑问是:在得知出岛武装可能有核装置的前提下,为什么陆自的常规步兵部队要如此靠近出岛前线?海自的舰队为什么要在配备遥远控制ATH-29a与神盾舰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情况下前突至出岛近海区域?

其实,由于内厅隐瞒了久世英雄携带的只是假核原料的情报,使得军部情报部门无法百分百确认出岛武装是否拥有核爆装置。同时合田一人更精心策划了九州电波塔核炸弹恐怖事件来增加出岛武装有核的可信度。这样做一来是为了对日本民众渲染事态的严重性,令当局采取军事行动获得社会舆论基础;二来是为了蒙蔽不知情的出岛难民,并激发他们争取独立建国的狂热情绪。这两方面目的一旦达成,就将势必使事态迅速恶化。

可能正是因为军部情报部无法确认出岛的真实状况,所以军部高层的官员也就对是否派遣常规地面部队前往出岛前线意见不一。最终极可能是制定出“折衷计划”,即派遣装甲与步兵混成部队进驻,同时密切观察事态发展,必要时将作战部队撤离,避免人员伤亡。当军部完成陆自军队进驻的任务后,马上又开始了对是否使用地面部队占领出岛的争论,恰恰是在高层互相争论,部队原地待机的间隙里,难民武装打响了第一枪,至此,才终于结束了无谓的争论。

然而,因为要避免地面部队的伤亡,海自的舰队顺理成章担负起攻击任务。此时,问题就出现了。ATH-29a虽然火力强劲,却无法对静止目标发动攻击,且对于出岛这样一个可以容纳超过三百万人生活的庞大城市建筑群,区区八架细腰蜂又怎能有效而迅速地清除难民武装的据点呢?同样,五艘神盾舰所携带的对地攻击型巡航导弹数量也不足以百分百完成消灭可疑据点的任务。这时,刚好又发生了久世英雄使用FIM-92型毒刺地空导弹击落了EP-3C的情况。在缺少空中预警制导的条件下,行动最终演变为神盾舰群前突至出岛近海区域,使用导弹与舰炮进行攻击的模式。

航空自卫军的立场

在故事中,一直保持沉默的航空自卫军究竟是持有什么立场呢?出岛武装冲突过程中,频频亮相的ATH-29a与EP-3C其实是应该归入海上自卫军航空兵编制的。可以说,除了最后直属茅葺首相的空自战机外,航空自卫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露面。相信各位都很清楚,军队其实是一个海、陆、空、天、电各兵种联合行动的组织,那么为何在出岛武装冲突的时候,陆自与海自都参与了军事行动,惟独缺少了空自呢?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可能也是军队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我们知道,军队要发展,要更新装备与人员,必须获得相应的国防预算,而预算是由国会经过论述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划拨给海陆空三军的。关键在于,海陆空三军所分得的预算不可能是相等的。一般来说,日本这样一个海防线广阔的岛国,着重发展的首先理应是海军,其次是空军,最后才是陆军,所以国防预算的分配也就应该依循这个标准来进行论证。在现实中,日本陆上自卫队的缩编就是一个例子。那么,假若陆自或者空自想获得更多的预算,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那个“一定的标准”就开始起作用了。军部海陆空三派的官员与国会中的议员其实都从属于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的得势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军部三派预算分配上的多寡。

在故事中,官房长官所在的亲美保守派,很可能就是跟陆自与海自有关系的得势派,而空自可能正是和亲中改革派的茅葺首相或者联合内阁中的少数派有联系。如此一来,就不难解释空自缺席出岛军事行动的原委了。

根据此一论述,也正好可以解释茅葺首相为何能够在关键时刻独断地调动空自部队执行驱逐美帝核潜艇的疑问。由于茅葺首相的亲中派在内阁中不得势,连带的与之有关系的空自也受到打压,不仅被大大削减预算,而且还受到陆自与海自的排挤,甚至连出岛作战这样重要的军事行动也无法参与。遵照茅葺首相的命令驱逐核潜艇,不但能够彰显空自的重要性,还可以有效打击保守派的势力,即使从空自切身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也是必须执行的命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5-5 13:04 编辑


攻壳机动队对日本政治现状的映射与批判详解
《攻壳机动队》这部片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作是电影《黑客帝国》的来源,因为《黑》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是《攻》的Fans,《黑》中世界观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攻》的内容。相对于电影版《攻》里面深奥的哲学思考,TV版的《攻》则投射出了更多的内容,尤其是《攻》TV版的第二部中对日本政治的描写就非常真实,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就可以对日本当代的政治状况略窥一二了。
按照《攻壳机动队》II(以下简称GIG)的设定,在第三次核大战和第四次非核大战之后,有大批的难民涌入日本。日本为了在国际社会上装好人,而且重建经济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对难民采取了接纳的态度。可是由于战后日本的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难民与日本国民争夺就业机会,难民与日本国民的矛盾也日渐凸现出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个别的11人”的组织,打着排除难民的旗号进行各种恐怖活动,借此刺激难民,激发难民自身的反抗意识,人为地造成难民与日本国民之间的矛盾激化,迫使政府对难民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来排除难民。表面上看,这只是少数激进分子的所为,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一个更大的阴谋逐渐呈现出来。自从上次大战之后,美帝[①]一直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称雄。但伴随着经济破绽导致国力低落,为重新缔结以日本为主导的安保条约(日本人真会yy,让我想起了那个新闻联播的FLASH),做出了让国务卿紧急访日的断然决定。但是放眼国内,日本政府也处在景气不稳定、难民对策的迟缓、宪法第九条问题[②]等课题堆积如山,各方面的抗议激化的紧迫状态。针对与美帝重新缔结安保条约的问题,作为亲中派的茅葺总理和亲美派的官房长官 [③]高仓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官房长官高仓与内阁情报厅长官合田一人密谋,通过病毒等手段制造出并不存在的“个别的11人”,让他们在日本国内实施了一系列针对难民的恐怖活动,并且刺激并诱导难民采取对抗行为。在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之后,又继续导演了那个所谓的“个别的11人”在媒体面前集体切腹自杀的行为,把日本国民与难民之间的本来深深埋藏在人民心底的矛盾直接就摆到了桌面上来,自杀的那11个人被人们当成了英雄,主张调和国民与难民之间矛盾的以茅葺总理为首的左派内阁成了人们攻击的对象,日本国民的排外意识开始高涨。
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这11个人的自杀行为,这个可是大有来头的,它的原型就是日本的5.15事件。昭和7年(1932年)5月15日,以海军青年将校古賀清志中尉为首,包括陆军士官学校候补生及右翼团体在内的过激派袭击了首相官邸、警视厅和日本银行,枪杀了首相犬養毅。此事件暴露了当时日本政党政治的无力化,军部势力在此后主导了国家政权。昭和11年爆发了著名的2.26兵变,日本全面走上战争路线。5.15事件首相被暗杀后,参与该事件的11名陆军青年士官被送上军事法庭,在他们基于自身信念拒绝辩护的自我陈词下,法官、检察官、报道席和旁听席的群众都被打动,最后演变为全国民众大规模的要求减刑运动。到判决的9月19日为止,共有35万封减刑请愿书,而执行终审的法庭甚至还收到了一盒装有与被告同数的11根断指,令倾向于法西斯主义的舆论达到了最高潮。[④]
说到5.15事件以及革命问题我想来谈谈我在网上搜索5.15事件资料的时候看到的一段评论。
日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长期处于一种绝妙的平衡之上,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と刀》转述了日本人自己所言,称之为“各安其位”:每个阶层做好每个阶层分内的事务,每个阶层享有每个阶层应得的特权。所以这个国家,从来没有一场像样的革命运动。由此,日本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爆发的革命一直怀有一种奇妙的向往心态。尤其在60年代的狂热极左学生运动中,这样长年累积的心理作用表现到了极至——当时大部分的年轻人向往社会主义式彻底的国家革命。
在极左的红色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押井守与宫崎骏的身影。但宫崎在成为动画人之后并未沿袭或者说是并未将这样的思想直接注入到作品之中,只是间接的转化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仇视。而押井却一直摆脱不了自己露骨的反动热血,在他的作品里,更多的是见到如同《人狼》、《机动警察PATLABOR》(早期OVA和剧场版)那样大量的——军队开进东京、首都全面戒严、美帝背后作梗、官员相互推诿、防卫厅变成卖国贼、政变部队与政府军分庭抗争等沸腾的革命桥段。以至于,神山健治的攻壳TV第一季,在国内矛盾事件中雅俗共赏的顺利落下帷幕,而此后,押井参与制作的第二季,却在激化出国际矛盾的剧情中一遍一遍的涂鸦着政治:对抗、独立、戒严、核威胁、冷战,最后革命……但最后的最后,革命平息,一切都没有改变,日本的社会依旧“各安其位”。
所以GIG很多人不太愿意看,或许觉得看得累。首先因为攻壳不是给所有人的,只是给成年人的;其次GIG不是给所有成年人的,只是给对那个时代,对那些政治存有执念的骨子里流着反动热血的成年人的。也如此,士郎的漫画、押井的映画、神山的SAC、押井和神山的GIG[⑤],继续的“各安其位”。
好了,现在继续刚才的话题。
难民问题达到高峰是在难民大量涌向出岛半岛并向政府要求独立,而内阁情报厅长官合田一人通过操纵俄罗斯黑社会与难民进行钚交易,造成了难民拥有战术核武器并恐吓政府的假像,再以此为借口大力扩充自卫队,并希望与美帝重新缔结安保条约结成新的日美同盟,最终构建新的冷战格局。联系一下日本现在的政治状况,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了。当前的日本,由于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的极右思想有所抬头,而日本政府却以朝核问题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为借口,企图扩充军备,成为军事大国,并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想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借此成为政治大国。当日本国内极右势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日本政府通过炒作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以及中日海上边界问题,企图挑动国内的不满情绪,为政府的进一步激进行为做舆论准备。这和GIG里面的讲述是一摸一样的。可见GIG的导演押井守和神山健治都是持左派思想的。
在 GIG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GIG中的茅葺总理是日本少有的女性政治家,她的上台被普遍认为是联合执政党推出的花瓶,真正的实权被把握在官房长官高仓的手里。在难民以核武器要挟政府要求独立以后,茅葺总理为防止事态的恶化决定向联合国求助,要求联合国派遣核查小组协调此事件的解决,官房长官高仓就以茅葺总理违反了《有事法案》[⑥]独断地向联合国求援为由软禁了茅葺总理,准备在事件结束后让她正式下台并且来背这个黑锅的。然而,实事证明,能上台的政治人物都是不简单的。茅葺总理利用她手中唯一的王牌——公安九课与高仓周旋,并且还在最后关头向外求助,最终使得美帝的核潜艇撤退,一触即发的核冲突销于无形。至于茅葺总理最后是向谁求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网上有人猜测是向中国,因为美帝的核潜艇的艇员就曾问过“如果飞机上有“八一”的标志怎么办”。虽然最后露面的是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战斗机,但美帝的核潜艇能马上撤退,相信也有中国的介入。虽然GIG中的茅葺总理是左派的,但她的上台经历倒是跟现在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朗很相似。前面说了,她被普遍认为是联合执政党推出的花瓶,其目的是改善由于腐败而下台的前政权造成的不良影响,她的上台可以说是联合执政党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政府的实权才会被掌握在官房长官的手中。事实上,2001年4月,小泉首相上台的时候,也是当时自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当时日本自民党内最大的派系——以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为首的桥本派与时任首相职务的森喜朗为首的森派相互倾轧,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相互妥协,让当时没有什么实力而且属于中立立场的小泉纯一郎就任首相。不过小泉这个人不简单,他上台以后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并且凭借自己在国内很高的支持率来推进改革。去年,小泉更是借助“邮政民营化法案”,一转之前由于内政外交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支持率大幅下降,成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GIG中左派的茅葺不同,小泉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右派,一直在中日海上边界问题、历史问题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动作不断,他现在任命的官房长官安培晋三更是右派中的右派,所以中日,乃至整个东亚的局势都令人堪忧。
故事的结局似乎是个好结局:公安九课所有的队员都安然无恙,茅葺总理重新掌权,官房长官高仓被逮捕,内阁情报厅长官合田一人叛逃未遂被击毙。但是,正如合田一人所计划的那样,中美之间冷战的格局已经形成了。联想到现实的日本,他积极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也并非是想当美国的马前卒,而是他背靠日美同盟这棵大树,企图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离间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挑起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以达到日本称雄亚洲的目的。
在GIG的结尾,押井守和神山健治再次借茅葺总理之口表达了他们的左派思想。故事的最后,茅葺在反驳高仓所谓“日本这个国家不依靠美帝是无法维持下去的”的时候就说过“一身独立,而至一国独立。[⑦]茅葺政权会一如既往,同美帝、美俄联盟、中国以及亚欧领土诸国保持同样的距离,依照独自的判断行为,摸索联合国的协调路线。”自从二战结束、美国占领日本以后,日本就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完全的依附于美国了,这也是我国政府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个重要理由。同时,日本人更是因此而心理不平衡,在GIG中讲出“重新缔结以日本为主导的安保条约”的话固然是yy,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渴望独立的心态。如果真的像茅葺所说日本要同中美及亚欧各国保持同样距离的话,也不啻为亚洲之福了。
总的来说,《攻壳机动队》TV版是一部颇为值得研究的片子,导演将其本人的政治理念注入到了全作之中,使得GIG被划上了很深的政治烙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GIG就是日本政治的一个缩影。

--------------------------------------------------------------------------------

[①] 按照GIG的说法是在第三次核大战之后美国分裂为美帝和美俄联盟。
[②] 《宪法》第九条使日本无法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威胁日本国家安全。同时,日本人认为它象征着日本不是一个“正常国家”。
[③] 官房长官是日本内阁中地位仅次于内阁总理大臣的二号人物。
[④] 这个基本上是史实,只是关于参加5.15事件的人数和后面有关11根手指的事情属于虚构,是作者为了配合GIG的故事设定。
[⑤] 《攻壳机动队》的漫画作者是士郎正宗,电影版的导演是押井守,TV版第一部(简称SAC)的导演是神山健治,第二部则是押井守和神山健治共同导演的。
[⑥] “有事法案”是日语的说法,中国媒体根据日语翻译“原文汉字即用原文汉字直译”的原则翻译,但其实这个翻译方法中国人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按照意译,“有事法案”应该翻译成“国家战争状态下紧急法案”比较准确。有事法案被普遍认为是日本准备积极介入邻国冲突的信号。
[⑦] 出自福泽谕吉《劝学》 日本当代政治名言




对攻壳机动队多方位的探讨和随想
by minehe

S.A.C2,你喜欢哪一集?

SAC2似乎是以合田一人与难民纠纷为剧情主线了,但是其中心思想表达什么,我觉得现在还很难定论,毕竟至少还有2/3没有看到。

不知道大家比较喜欢那一集,其实这个问题也有点恶,因为SAC的剧情基本是连贯的。不过我比较喜欢SAC2的“饱食的我”,呵呵。

看似轻松插曲的塔奇克马

唯一让Production I.G意外的就是塔奇克马了,估计I.G当初并没有意识到塔奇克马会如此受到欢迎。

我记得我看SAC前几集时,总觉得插入塔奇克马这个角色很怪异,甚至与SAC严肃的主题有些相悖,当时以为是小日本一贯的调侃动画作风。不过看到后来,尤其是塔奇克马被解散的那一集时,才发现自己对塔奇克马有很深的“感情”。(就是那集一开始塔奇克马就在唱一首卖牛的民谣)

其实塔奇克马这个角色并不是调侃和轻松的一个小插曲,我觉得塔奇克马出现的意义在于:拥有智慧和感情的高等动物-人类,却丧失了人性中与之俱来的“天真”、“对他人的信任感”与“表达感情的真实”,造成这一切的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所致。反而是我们所贬斥的机器AI,却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渴望-爱、信任与真实。

AC2里看到塔奇克马的重新出场,我想肯定是广大观众强烈要求所致。能够再次看到塔奇克马那“可爱”和“幼稚”的跑来跑去,真是一件舒心的事情,是严肃氛围下稍微喘息。

麦田守望者

麦田守望者是一本书,并不是S.A.C杜撰的。下面是该书的大致内容:

引用

面对丑恶和真实,霍尔顿最终将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
小说以第一人称诉说了17岁的高中生霍尔顿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性的渴望,抨击了成人的虚伪。
《麦田守望者》的主题是成长。霍尔顿的出走,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就是那几天,使他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蜕变。他走进了社会的大门,当这个天使洞察了一切之后,他就再也不是天使了。

麦田在这里是一种诗化的象征,守望麦田是一个优美的举动。然而守望最终是难以维持的,“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麦田守望者》中的一段话。霍尔顿最终将成为一个成熟的男子,面对丑恶,面对真实。

SAC引用这本书来表达笑脸男人对真相和真实的执着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种种复杂、矛盾、反复、徘徊、犹豫的感觉,用麦田守望者这本书来做陪衬,真是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I.G工作组深厚的文化知识功底。(说句实话,看过麦田守望者这本书的人,确实是不多呀)

天堂还是地狱-攻壳

就像攻壳机动队第1集的片头引言字幕所说的一样,人类的思想意识与科技时代的前进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思想困扰并不会随同科技的成熟与普及而消失,一个无法与先进相匹配的主流思想的社会,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永远不会真正进入科技所能描绘的时代。

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能够模拟出真实的3D世界,即使是娱乐的游戏也能够达到近似电影般真实的画面。人类的航天技术已经可以远及数个星球去探索,人类所拥有的生物技术,足以制造出Clone生物,我们甚至可以改变生物的种性与特征......。

但是,我们的意识呢?科技发达的美国,12楼的上面是14楼,因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与时俱进的中国人,很多人仍然在自己的本命年系上红绳以求避祸;更加荒谬的是,理应信奉爱因斯坦的科研人员居然会去相信My cc98, my home.以求功德圆满!!!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数字时代所发生的事情,诸如此类的人类劣根性简直罄竹难书,不胜枚举。难道怀揣这样意识的人类也能够进入科技的天堂吗???不!!!,这样根性的人类不会上天堂,反而将下地狱,而且这个地狱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一个充满鲜花和掌声的地狱,一个只为满足私欲和贪欲的物欲横流的地狱,一个用科技之剑相互搏斗的阿修罗地狱。

有人早就说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所以攻壳正是要讨论这一点,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科技和我们的时代。为什么说攻壳的思想很深邃,就是因为攻壳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本质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泛泛而谈。

攻壳不是就某一个点去阐述人类面临的未来问题,而是从社会、科学、人文、伦理、心理等多个方面去纵深,这也是我非常佩服Production I.G的地方,因为一旦把握不好节奏,很容易变成大杂烩,落入缺乏主线的混乱和莫名其妙的思想跳跃。相反,攻壳制作人员非常巧妙的将众多希望探索的主题通过一个笑脸男人事情来一一铺开,难道这不是一种成熟和伟大的表现吗???

对立-黑客帝国.VS.SAC

虽然欧美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科幻电影和动画,但是在思想深度和广度方面基本上都是泛泛而谈之辈。总体来说,欧美导演和编剧在思想的造诣上确实不如日本导演和编剧。举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著名科幻电影: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对S.A.C主题的抄袭确实是无可争议的,甚至连黑客中第一个特技镜头都完全模仿SAC,不过黑客在特技方面确实有一套。

黑客帝国的题材几乎与攻壳如出一辙,但是导演兄弟俩却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升特技效果和提高票房收入上,电影本身的思想确实非常令我失望!除了第一集还有一些肤浅的探讨之外,第二集和第三集基本上只是为了保证票房而已,已经看不到任何思想的光辉。而且,欧美的电影动辄就是科技与人类的对立,反而是攻壳比较的实际和现实,科技与人类永远不会对立,反而是一种相互的渗透和互动。

如此肤浅的电影,我后悔我当初花60元去看黑客帝国电影。而同时,被采访的黑客帝国导演还不知羞耻的谈论他所谓的哲学观点,呵呵。黑客帝国尚且如此,更加不用说诸如终结者3之类的思想垃圾了(当然,电影本身的娱乐性还是一流的)

正是因为小日本的“拥挤”和“变态”反而造就了能够从光明中看到黑暗的本领,这是欧美国家所不具备的天生基础。唯一能更加深邃的看到本质的国家,不是欧美,也不是小日本,而是我们的祖先-古中国人,可惜的是,现代中国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特性和本领。

挖掘下去-SAC

如果我们仔细体会攻壳的话,会发现:攻壳与很多电影不同。大多数科幻电影是将导演、编剧所希望表达的未来告诉你,告诉你如果xxx,我们就会xxx,比如黑客帝国中机器与人的对立与互动等等,他们在阐述一个他们所想象和认同的事实。

但是攻壳则不同,攻壳更倾向于提出问题,而攻壳本身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将问题留给大家去延伸和思考。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正是因为提出问题而不直接回答问题,所以攻壳的框框和限制是相对较少的。

攻壳实际并不针对主流意识与科技本身进行讨论,而是就更加本质的问题进行探索:
1、个体及个体差异的本质
2、个体意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3、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4、意识与本体的相互依附

这些问题,无论是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还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都需要面对的。所以攻壳的话题是人类永远的话题,也是永远难以完全解套的、被大自然所捆缚的绳索,片面的说就是:灵与肉。

而这些问题恐怕不是科技和哲学所能完全解释的,虽然我们的哲学家总是不断尝试去理解和挖掘其中的深意。

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还是本意的伏笔?-SAC的新闻发布会

我下载了SAC的第27集,呵呵,第27集不是SAC本身,而是SAC当年在日本的新闻发布宣传电影。

我上面已经谈论了很多SAC给我们的启示和SAC的深刻内涵。但是新闻发布会上,导演却很少谈及这些东西,反而叙述了一段未来警察的生活、心理和社会。

???难道我们发掘出来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意会而不是I.G的本意吗?

攻壳所需要探索的一些问题,似乎并不都是科幻的范畴。Production I.G.也许并没有想象到我们的程度,也许就是另外一部《红楼梦》,曹先生自己可能只是写了一部“万恶旧社会的残酷生存史”,并没有引申、影射很多其他方面的本意,也许都是我们这些肆意揣测的后人所张冠李戴上去的。

不过这并没有任何关系,耶稣早年只是希望在犹太教(记忆中似乎是犹太教)中作一些宗教内部的改革,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过群众的呼声将他推到革命的边缘,以至于基督教的产生,甚至到十字军的东征,不知道耶稣本人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即使他死不瞑目也不影响大家去膜拜上帝,因为我们需要这些精神指引,无论这是否是始作俑者的本意。同样,即使Production I.G.没有任何深意,我们仍然可以心情愉快的去讨论本体、个体的未来,一句话:管他的呢,只要我们如此认为不就一切OK?

所谓以讹传讹大抵就是如此吧,呵呵。

无论最后的答案会是哪者,攻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空,让我们这些fans在这片天空下去展望未来的世界,通过这片天空我们可以看到人、人性与科技。仅此,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世纪末的预言?-SAC的社会

不认为攻壳的话题是科幻范畴,当然即使这样认为也不错。我个人认为,攻壳的世界已经离我们很近了,近在咫尺。如果以为要到公元3000年,人类才会进入肉体数字化的时代,那么似乎过于悲观了。

雷登大学,最著名的自动化领域大学之一,他们早在N年前就已经创造了自称比猫聪明的AI机器。

按照雷登大学教授的说法,至多50年就足够了,AI就能够超越人类的智力,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活着的时候:2050年。说到雷登大学,我昨天看探索节目,忽然看到雷登大学上电视了,而且一个教授正在讨论人类进化到肉体数字和肉体机械的问题,呵呵,看来雷登大学快要变成终结者的大本营了。

机器与人的谜底就会揭晓了,是毁灭还是生存,是相互融合还是排斥,是进化之路还是新人类物种的开始,一切都需要我们屏息以待,也许大家还有46年的发帖子看论坛的时间,呵呵,也许在我们70岁的时候,只能黄泉路上见了,呵呵。

无论如何,将2050年的事情作为未来的科幻似乎有点牵强,就像将数字家电作为科幻题材一样,虽然现在的家电还不能一体化,但是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95年左右发表的SAC,其中描述的论坛、网络等等,都已经被今天的科技所一一证实,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准确预言,难道I.G真的有一个能够预见未来的魔法球吗?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认真的看待攻壳的问题,用电影的一句话就是:这不是演习!!!




GIG重度研究之一:国家と革命への省察 初期革命評論集
来说一说『国家と革命への省察 初期革命評論集』

首先,这本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作者Patrick Sylvestre (帕特里克·西尔维斯特)深究起来是现役瑞典国家足球队中场球员的同名同姓,可见也是瞎掰的所谓『国家と革命への省察』(对国家与革命的反思),其原型是法国女流思想家Simone Weil所著的『戦争と革命への省察 初期評論集』,不过因为断代上有异所以并未完全套用该书模式

『戦争と革命への省察 初期評論集』收录了1931~1939年间Simone Weil的主要论文54篇其间充满了在欧洲大战前夜对战争和革命的绝望感

Simone Weil:西蒙娜·韦伊(1909-1943)被誉为「当代帕斯卡尔」的法国女性思想家。早年作为哲学教师,却热衷劳动运动,甘心在工场当了8个月的女工以体验生活。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自告奋勇加入人民战线派义勇军。40年法国被占领后,犹太人的她逃出巴黎,其间又对基督教神秘主义产生了兴趣。42年流亡美国,在参加自由法国军远渡伦敦时重病。43年于祖国绝食而亡。一生颠沛流离,甘受苦难的磨砺,对信仰却未曾放弃,其思想对日后的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起到了深远影响
名言:「未来与今日有同样的组成」

『戦争と革命への省察 初期評論集』章节如下:
待命中的德意志(待機するドイツ)
在德意志的状况(ドイツにおける状況)
关于在德意志的状况(ドイツにおける状況について)
苏联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世界政治におけるソ連の役割)
展望-我们是否在趋向社会主义革命(展望―われわれはプロレタリア革命に向かっているか)
有关战争的考察(戦争にかんする考察)
关于革命战争的片段(革命戦争についての断片)
十四世纪佛罗伦萨的无产阶级起义(十四世紀フィレンツェにおけるプロレタリアートの蜂起)
压制自由和社会的相关原因考察(自由と社会的抑圧の諸原因にかんする考察)
写给Albeltenu Devnon夫人的信(アルベルチーヌ・デヴノン夫人宛の手紙)

因为主要是论文的集合,以论述近百年来欧洲境内的历史政治变迁为主,所以貌似零碎,但其对于战争和革命的反思就当时的思想界来确说是极为罕见的理论

下面说回『国家と革命への省察』

GIG的设定中,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是:
第三等级的抬头(第三身分の台頭)
脱离支配(支配からの脱却)
王朝的终结(王朝の終焉)
对社会主义的希求(社会主義への希求)
狂喜前夜
与神的离别(神との別離)
卡斯特罗与格瓦拉(カストロとゲバラ)
虚无的12年(虚無の12年)
回归原理(原理への回帰)
5月革命
而最后还有一篇所谓的未公开幻之章「个别的11人」(個別の11人)

这一章节实为虚构之虚构,或者可以称之为口胡之口胡,骗中骗。意即『国家と革命への省察』此书虽然并非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产物但仍以既定存在的身份被设定在GIG的世界观中,然而其中的「个别的11人」章节即便于GIG的世界也不存在。因为它的正体是合田释放的病毒,制造出所谓幻之十一章的假象,借
此成就个别主义者为冷战局面的确立打开缺口。这一部分在GIG 5话和12话可以得到很明确的解释

那么,连同「个别的11人」在内假定存在的话,这本评论集的每一章又到底对应着什么,下面就来看一看
虽然它实为架空,但是通过确定的章节名足以反推史实

1、第三等级的抬头(第三身分の台頭)
>法国大革命 1789~1799
在分为三个等级的法国社会中,代表封建势力的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受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的挑战。在资产阶级的急速抬头下,封建政权被推翻,原有的等级制度被反转以至不复存在

2、脱离支配(支配からの脱却)
>工业革命 18世纪~19世纪
工业革命无形中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无论是劳动者的无产阶级还是商人的资产阶级都脱离了原有的等级制度,摆脱了封建特权阶级的支配,但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而出现了新的支配法则

3、王朝的终结(王朝の終焉)
>俄国二月革命 1917
当时的沙俄是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经济落后政治反动,国内矛盾激烈,又加之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沼,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战争灾难引发民众暴力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旧君主制度垮台

4、对社会主义的希求(社会主義への希求)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二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认为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窃取了二月革命的果实,于是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获得军事优势后在俄历10月25日围攻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起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狂喜前夜
>法西斯政权树立1933
30年代德国为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对国家造成的破坏,扶植法西斯上台专政,宣扬种族主义,加速排外政策鼓吹对外扩张,全国在爱国主义的名义下处于战前的高度兴奋状态中

6、与神的离别(神との別離)
>纳粹的种族灭绝193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的排犹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种族大屠杀。大部分的犹太人为逃脱纳粹的追杀,不得已舍弃了姓名、民族和信仰。而梵蒂冈教廷对当时这样的种族灭绝政策却一直持漠视态度

7、卡斯特罗与格瓦拉(カストロとゲバラ)
>古巴革命1953~1959
1953年卡斯特罗领导发动对古巴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失败,在55年流亡海外,回国后与阿根廷籍革命者切·格瓦拉一起创建起义军和革命基地,在59年推翻独裁政权,成立社会主义革命政府

8、虚无的12年(虚無の12年)
>中国文化大革命1965~1977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期间由毛泽东发动的文化革命,严重的阶级斗争席卷全国,国家经济文化倒退,史称「十年动乱」。官方的终结时间设在铜须门事件翌年的77年,前后实际长达12年

9、回归原理(原理への回帰)
>伊斯兰革命 1979
1979 年伊朗爆发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宗教新政府要求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入「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是主张复兴伊斯兰教,使其回到最初的原始教义,履行先知穆罕默德的遗训,恢复『古兰经』圣训真正精神的宗教神学思潮。翌年由于该主义的推行爆发了伊朗与伊拉克之间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

10、5月革命
>法国五月革命 1968
因学生对教育体制不满所引发的大规模学潮,被称作「五月风暴学生运动」,此间兴起大批新左翼团体,学生占领校园,走上街头与警察武斗,工人罢工,几乎造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崩溃。而后,这场运动的影响波及日本,间接激化了日本60~70年代的极左学生运动的声势

『国家と革命への省察』的本篇到此为止,很明确的是在论述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10次革命。由合田设计的病毒,巧妙的借由革命的名义与这本书挂钩,被标榜为未公开的幻之十一章。他设定作者没有将以下在日本发生的事件当成革命而编入评论集,但却对事件中涉及的11人抱有相当的个人感情

11、个别的11人(個別の11人)
>日本5.15事件 1932
昭和7年5月15日,以海军青年将校古賀清志中尉为首,包括陆军士官学校候补生及右翼团体在内的过激派袭击了首相官邸、警视厅和日本银行,枪杀了首相犬養毅。此事件暴露了当时日本政党政治的无力化,军部势力在此后主导了国家政权。昭和11年爆发了著名的2.26兵变,日本全面走上战争路线

5.15 事件首相被暗杀后,参与该事件的11名陆军青年士官被送上军事法庭,在他们基于自身信念拒绝辩护的自我陈词下,法官、检察官、报道席和旁听席的群众都被打动,最后演变为全国民众大规模的要求减刑运动。到判决的9月19日为止,共有35万封减刑请愿书,而执行终审的法庭甚至还收到了一盒装有与被告同数的11 根断指,令倾向于国粹主义的舆论达到了最高潮……

以上红字标明的部分属于GIG中虚构的史实,否则5.15事件无法与11这个数字挂钩
至于11在GIG中的典故,下面有一个分解概念:
十一 →士 →仇∞士
仇∞士 →9、11 →公安9课、个别的11人
仇∞士 →9、11 →9.11事件

同时,GIG 4话 暴走的陆自武装直升机数量为11架
GIG 8话 在电视上初次向民众公开个别的11人存在的社会评论家为土橋文也(土→十一)

最后,根据这本书,我想来谈谈另一件事

日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长期处于一种绝妙的平衡之上,Ruth Benedict的『菊と刀』转述了日本人自己所言,称之为「各安其位」:每个阶层做好每个阶层分内的事务,每个阶层享有每个阶层应得的特权。所以这个国家,从来没有一场像样的革命运动。由此,日本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爆发的革命一直怀有一种奇妙的向往心态。尤其在60年代的狂热极左学生运动中,这样长年累积的心理作用表现到了极至——当时大部分的年轻人向往社会主义式彻底的国家革命

在极左的红色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押井守与宫崎骏的身影。但宫崎在成为动画人之后并未沿袭或者说是并未将这样的思想直接注入到作品之中,只是间接的转化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仇视。而押井却一直摆脱不了自己露骨的反动热血,在他的作品里,更多的是见到如同『人狼』、『機動警察PATLABOR』(早期OVA和剧场版)那样大量的——军队开进东京、首都全面戒严、米帝背后作梗、官员相互推诿、防卫厅变成卖国贼、政变部队与政府军分庭抗争等沸腾的革命桥段。以至于,神山健治的攻壳TV第一季,在国内矛盾事件中雅俗共赏的顺利落下帷幕,而此后,押井参与制作的第二季,却在激化出国际矛盾的剧情中一遍一遍的涂鸦着政治:对抗、独立、戒严、核威胁、冷战,最后革命……但最后的最后,革命平息,一切都没有改变,日本的社会依旧「各安其位」

所以GIG很多人不太愿意看,或许觉得看得累。首先因为攻壳不是给所有人的,只是给成年人的;其次GIG不是给所有成年人的,只是给对那个时代,对那些政治存有执念的骨子里流着反动热血的成年人的

也如此,士郎的漫画、押井的映画、神山的SAC、押井和神山的GIG,继续的,「各安其位」

然则我真正的内心一向铁板钉钉的认为:对イノセンス和GIG抱有偏见且不敬的所谓攻壳FAN,统统都是伪非=\'\'=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76783/
正义的序列


因为SSS的关系重新加回两个攻壳群体的讨论中。然后把塞林格的《为埃斯米尔作——怀着爱与凄楚》重新看了一遍。这是九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因为那个清醒而精灵的小女孩。在找到的页面下有关于塞林格情人自传的评述,那是个小塞林格35岁的女子,18岁收到塞林格的青睐而建立恋人关系,同居后不久又被赶了出去。她44岁时在回忆录里写道,塞林格认为他们这样心灵相通的两个人决不可能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来,而事实是残酷的。亦或者说,所谓心灵相通这种事,大抵都是人为自己造出来的幻象而已,因此而高兴,也会因此而失望。所以“人在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
  在GIG最后八话的字幕里,有一些话撼动我非常之深。可能和其他人感动的地方不太一样,这些是我隐约感觉到但是还没能述诸文字的部分。也因此虽然wsxl师兄批判GIG后半是“伪思考真花痴”,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迷恋久世。这和外表无关,如果久世和合田的位置调换,也许我今天迷恋的就是合田。这种——某个声音突然径直传到心底并产生震撼的经历是很难淡忘的。他说“人在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他说“我要做的就是把你们带到我现在所处的高度,但是这无法通过言语表达,只能通过行动实施”;他所描述的网络作为下层建筑同时也对上层建筑产生反作用;他说虽然难民依附于他但是他也许是依附于难民的……在前面的话数里我根本没有注意过这个人,在他开始说出这些话之后眼光就离不开了。这是个天才也是个天真的人,正义感极强行动力也极强,但是完全不够阴险,而且,非常孤独。SSS的最后,素子问傀儡廻:你到底是什么人?傀儡廻反问:在你的记忆中有几个人有这等正义感的?然后就是那一场变脸——从葵到合田到猴子老头到巴特,然后定格在久世的面容上很久,最后慢慢变为素子。这一场被很多人拿来作为傀儡廻就是久世再生的证据,但是对于我来说意义却非常明显而直接——在正义感的纯粹程度上,久世是最接近素子的人。变脸中出现的这几个人,都有着不合群(指社会大多数)的正义感。按顺序说来:
  
  久世,他在派驻朝鲜的过程中察觉到现实的不合理,在与难民的接触中形成了救助难民的心态,虽然也因此导致“个别的11人”发作,但是却因为他自身的素质和怀疑摆脱了这种病毒。这也就是在tachikoma的讨论中提到“个别主义者”“因为追求个性反而显得一样”的例外。而他的最终革命构想是肉体的舍却和网络上的平等。这个人做事完全不现实,非常理想主义,以至于想要造成“持核独立”的形势时居然还就真的跑去买核原料 orz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晕了一下,心想这人怎么热血和理想主义到这种地步啊。但是也如素子所说,这种人可说是疯子,或者是英雄。因为有这种对现实的完全不妥协和理想化,做事手法的完全不厚黑,所以使得他的正义感最为纯粹。
  
  然后是素子。素子大姐不幸是那种做事手法完全暗黑的人,平时的态度也极端现实主义,所以看起来貌似和“正义”挂不上钩——但是拜托,九课这种“肃正”的机关是谁提议建立以及谁拼命要求预算的?尽管九课只不过是国家机关以及九课做事还在规矩范围约束之内,但是这群人也确实都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在拼命任性的,而且貌似也确实没出过比如说盗用资金之类的事情。事实上,从能够把自己的Ghost Key交给队友这一点来看,这个队伍就不可能存在“私心”这种东西。这种队伍和伊谢尔伦要塞的那帮家伙一样,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最高效率和最多任性的群体,不过如果做不到这一步,所谓的正义感就要大打折扣了吧……
  九课里面看起来正义感最强的人,我想绝大多数观者都会以为是托古萨。这家伙与其说是正义不如说是青涩,笑。《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一句很关键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以及借用死党说的一句让我深以为是的评价,“成年人世界的关键性标志并不是周围变得有多复杂或污浊,而是自我的污浊化”,再比照SAC最后托古萨同学打算做什么却被巴特同学逮回去的事例,就知道这家伙有多天真了 = =b 就好像在SSS里素子说的“脏手的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在托古萨不脏手的正义感、素子为了正义感不择手段但还在规范内、以及久世完全超越规矩的做法中,我很喜欢第一种,最赞成第二种,而不得不为第三种折服。
  也所以在看攻壳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九课里面正义感最强的,除了素子之外,就应该算是猴子老头。
  
  再来说合田这个人……大概讨厌他的人很多。他在GIG里无疑扮演了一个奸角,但是我仍然怀疑很多人没有好好看过他的台词。好吧,虽然我是翻译,尤其是我做的那些话数会不停地放在耳边听以至于到后来有些台词都会背了,但是我对他们的了解也大抵也只来自于台词。我所理解的信息我自认为也尽量表达出来了。
  理解合田这个人的关键在哪里?第九话。不用怀疑素子对话的那个人是谁。素子用替身程序进入的那个是第六Gate,也就是Ghost的界线。所以写着巨大 “GODA”的那个第六Gate里,也只能是合田的Ghost。而之所以两个人能以“面对面”的形象交谈,素子在一落地就说了“十手巨人出来的绘声绘色的模拟人格吗”——那里面所存在的合田,与素子的替身程序CROMA一样,是由其本体Ghost投影出来的形象。
  很多人问:合田的阴谋到底是什么?其实他自己就说出来了:“现在这个国家所寻求的,是再现通过消费第三者而得来的世外桃源。日本曾经偶然地有过这种体验。”而他只是对这种国民整体的潜意识做出了回应,把自己定位为幕后的监督,选择难民作为“被消费的第三者”,创造“个别的11人”作为表面的英雄,或者说是偶像,其预期的结果——按我的推论是恢复到有活力或者具备正常机体功能的日本。之所以这样推论是因为每一部里都有政治家对日本的现状表示绝望,而合田不仅看到了这些,还有所行动。如果说久世的正义是“拯救弱者”,素子的正义是“不损伤弱者而扑灭罪恶”,那么合田的正义就是“为了振兴大多数而牺牲少数”。当然这最后一种比较起来最肮脏,但你要说他这不叫正义?结论还很难说。合田这个彻底的马基雅维里主义者,他的所作所为终究不过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正义,他的对手其实不是久世而是素子他们,因为他和素子一样,也是只看结果,完全不择手段的人。好吧,不幸就不幸在中间蹦出久世这匹黑马,然后又不幸地有九课这种东西存在……
  
  最后来说葵,也就是笑面男。大概不少人喜欢他,因为他的手段很干净,而且这人表现出来的“青涩的英雄主义”也很讨喜。但是我把他放在正义感清单的末尾来讲,理由素子已经说出来了:“无辜的媒介者因社会诸恶而噤口不言”,从而选择了“闭上眼睛堵起耳朵”来生活的方式。因此,无论他一开始多么义愤,以及最后在怎样的关键时刻救了素子,也不能改变他消极放弃的事实。我也很喜欢这孩子(一半的理由是因为他也是个了不得的美人),但是单就正义感来说,他虽然远远超越了常人,但在这份清单里也只能算是小儿科的级别吧。






孤立集合体的广大意识形态—另一个角度的攻壳机动队TV

如果认为士郎的攻壳和押井的攻壳是两个不同角度的作品,那么神山健治的TV版就是第三种角度的攻壳。师出押井门下的神山秉承了押井集团一贯的“探讨”作风,不同之处在于他更加倾向于在已经存在的确实理论内部进行讨论,而不像押井总是从人文哲理角度出发提出现在还不存在、将来也未必会有的问题,最后却把悬念当球踢给观众。有悖于前两种风格的 TV版因为无论在思路上还是剧情上都相对独立,而被定性为“发生在平行空间的故事”,甚至还会被说成是“同人”。

作为一个TV版动画,其商业化的气氛相对于漫画和剧场版都是更加浓厚的,其中人物的造型不断的细微变化着,尤其是素子的外形更是不断的向着既苗条又丰满的方向发展,辅以其干练的作风与高超的能力,于是产生了一大批叫嚷着“素子JJ”的家伙(我也这么叫过,所以,其实没什么不好啦,汗)。因此也许目前看来TV版在发烧友中的定位相对较低,但是却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也因为商业化更加彻底,TV版相对前作更为易懂(当然只是相对而已,若拿去与其余的东西相比它仍然是不好懂的)。与漫画的专业,剧场的深邃相比,TV版最另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悬念的整体把握。贯穿动画始终的主线要在最后才能清楚的捕捉到(就SAC而言),而在平时基本只是稍微露出点蛛丝马迹,那条主线看起来是若有若无的。

先来看被戏称为“从跳楼开始,以跳楼结束”的第一部TV版“Stand Alone Complex”,其剧情上的主线无非是通过“笑脸男人”高超的黑客技术与九课精湛的业务能力破获一桩权钱交易的犯罪行为。而隐藏在这桩案件背后的问题才是全剧所要表达的东西,这在SAC第26集中通过素子与笑脸男人的对话得到集中体现(采用了大量的文学、史学、心理学等等理论作为台词背后的依据,这便是攻壳的内涵之一了,感兴趣者不妨去研究)。

其实问题就隐藏在SAC这个标题当中。所谓Stand Alone Complex,其解释是多样的,如“不存在的原创品产出了原创的拷贝”、“由特立独行的人组成的某种团体”、“独立复合体”、“孤客情结”等等,是一个极为意识流的词组。把这些解释整合到一起的话,我个人理解为“由孤立个体形成的集合体所体现的巨大意识”。这种巨大的意识是在人的自觉之外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暗中引导人群的作用,同时又随着各个孤立个体所发生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说SAC中进行权钱交易的政府官员们,作为个体的官员进行权钱交易无非是为自身牟取利益,但是若这种牟取行为发生了扩散,则可以解释为“牟取利益”这种想法其实是普遍存在于认可权钱交易的官员们之上的巨大意识作用,也就是说因为这群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共同点“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一旦有人把“钱”送上门来要求交换“权”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就会超乎想象的默契;再比如那些崇拜以及模仿笑脸男人的普通民众,他们的行为看似杂乱无章,但是作用在他们之上的意识体仍然是存在的,就是说他们都有内在的共同点“对政府的不满以及不信任”,笑脸男人不过是一个催化剂,一个引发他们对这种不满和不信任进行宣泄的导火索;还有TV中其余各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其行为的出发点仍然可以解释为“巨大意识”的作用,具体的分析就免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仔细研究一下。

在SAC第9集“ネットの闇に棲む男 CHAT! CHAT! CHAT!”中以网络聊天的形式对笑脸男人事件的开端以及所获得的线索进行了总结,可以说是这部动画中最为难懂的一集。其实在讨论笑脸男人事件的同时,也暗示了“意识作用”的存在。剧中提及模仿笑脸男人现象时也有过类似“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之类的一两句对话,甚至还怀疑所谓的笑脸男人不过是虚构(这里暗示得很明显了,虽然笑脸男人确实是存在,但是这样的怀疑正好符合了“意识作用才是主体”的主旨)。可惜只是稍微提了一下而已。。。当然过早的揭示了主题也就没有意思了,同样其构筑在悬念之上的信服力也会轻易失去。。。

最后笑脸男人与素子在图书馆中的对话也是一个重点部分。两人通过对一直以来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的讨论,不约而同的把原因都总结到了“Stand Alone Complex”之上。不过这种种现象包含了一个绝对的前提:一个能够把这种意识作用最大化的合适触媒。

笑脸男人说自己对于此桩犯罪的接触始于在网络中接收到一份“由本来不存在的原创体发出的原创拷贝”,这话该怎么理解呢?所谓“不存在的原创体发出的原创拷贝 ”直接理解就是“无中生有”,但是道理很明显的摆在那里,没有前因何来后果?因此这句话应该理解为笑脸男人无意间接触到了由各方面情报所组成的复合体,这又回到了漫画中的情报论范畴。而所谓“情报复合体”,在TV版的设定下,或许可以理解为就是超出人类自觉的“巨大意识”的雏形(来自权钱交易的广大受害者的怨念,出钱者的怨念,出权者的怨念,等等)。来自各方面的情报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没有固定来源的原创拷贝。因此与其说是“无中生有”,不如说是以人类现有的能力无法查清楚其所有的来源。。。

稍微剖析一下的话,笑脸男人的心态完全可以用一句笑脸图标上的英文来表达:“I thougth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to be one of those (blind) deaf-mutes, or should I?”,这其实反映了笑脸男人孤立于社会之外,但是又心有不甘的“孤立情结”。为了获取情报或者其余不可知的理由,笑脸男人把自己禁闭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内,一方面与现实世界几乎脱节,一方面又不得不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比如通过网络)。其实这也是Cyborg-Technology时代的一种通病。这种通病的存在使得由孤立体所组成的大众对情报的敏感程度上升到一定范围,由于笑脸男人的心态与普通大众的心态之间存在彼此类似的point,于是通过这些 point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共鸣,建立出了“由不存在的原创体(笑脸男人外在的公众印象)发出的原创拷贝(模仿笑脸男人的行为)”的关系,从而实现了 “Stand Alone Complex”这种互动,进而继续放大到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

另外有人说SAC其实也是素子的生活形态。。。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在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才会发生的事情。一个极其方便而且巨大到无处不在的网络才是其滋生的土壤。。。

关于SAC的麦田守望情结,我所能记忆住的也就是那个巨大的“笑脸麦田圈”。之前其实也看过某强悍至极点的相关研究文,但是因为太过复杂看过就忘记了。。。

然后来看又是以素子“跳楼大作战”开始的TV版动画第二部“S.A.C 2nd Gig”。在开始唧唧歪歪的说明我个人观点之前先怨念一个:与前作一样的一月两集的速度实在是让人好等,而其在翻译上的难度更加延迟了字幕版的推出速度(谁让我日语苦手呢)。但是冲着其精良的制作与精彩的内容,也只有继续这么怨念下去了。。。

在这里先放出Gig的OP“rise”中部分英语歌词,算是向大神菅野洋子致敬(关于她和她的音乐的介绍太多了,俺不多嘴),虽然这与帖子内容的关系不大,但请原谅我的任性吧。。。

Save your tears
for the day
when the pain is far behind
on your feet
come with me
we are soldiers stand or die

Save your fears
take your place
save them for the judgment day
fast and free
follow me
time to make the sacrifice

We rise or fall

写得超级带劲的词呢,哇哈哈。。。

回到正题。现在Gig仍在正在播出中,因此总体的指出其内涵对我来说有那么点勉强,而剧情也只是刚刚进入高潮,所以要说剧情的话实在也没什么好说的。总之这次用来讨论的故事是发生在流入日本的难民与个别主义者之间的冲突。内阁情报部的长官合田一人目前看起来似乎是推动冲突升级的罪魁祸首。

在第1集中侵占中国大使馆的某一个恐怖分子曾宣称“我们是个别的十一人,就算我们在这里被打倒,个别的自我也会继承我们的意志;所以对我们来说,死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明显有上部TV版“意识作用”的痕迹,但是也有不同。

作品中的所谓个别主义者,其实只是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以及对国家难民政策不满的家伙。他们对于国外流入的难民不但占用了大量的政府预算,同时还与日本国民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工作机会深恶痛绝,因此群起发动恐怖主义事件,或警告或要挟,希望以此达到在日本根除难民的目的。放大来说,对难民的敌视其实是广泛存在于日本国民之间的,因此“在人类自觉之外的巨大意识体”是成立的;但是与“Stand Alone Complex”不同的是,这种“巨大意识作用”开始进化,对于“触媒”的要求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显,而且个别主义者相互之间的信念也开始趋于同步。简单的说,就是某一种广泛开展的运动不再需要一个明显的导火索,而转变为一种建立在对某种事物的共识之上的自觉运动;当然没有了导火索不代表没有别的东西,看起来作为幕后BOSS的合田一人其实就是推动个别主义运动加速公开化激进化的催化剂。所以相比前作的笑脸男人,合田的作用被隐蔽化以及小化了。以往那种“由个体带动群体”的模式被“由群体带动群体,某个体进行推波助澜”所取代。

合田发觉了国民对于难民的广泛敌视情绪以及个别主义的苗头,意识到社会在经历了笑脸男人事件之后具备了更高的敏感度,所以暗中推动了个别主义行动(动机是什么还只能靠猜),凭借前人所作的革命文集作为其个人意识的载体,不用自己出面就做到了在人群中散播“个别主义”的效果(通过将作为载体的文集注入潜伏性病毒而驱使读者按照其设定好的路线行动,而这些文集在我的理解中本身就宣扬了“革命是对现状不满的自救行为”这种观点)。而那篇其实是子虚乌有的未收录文集“个别的十一人”,一来作为潜伏性病毒的触发条件,二来也宣扬了以牺牲个人生命要挟政府的恶毒观念(第12集中那些个别主义者们就在镜头前挥刀互相斩下对方的头部)。如此一来要挟政府的目的达到,也起到了让更多人因为对个别主义的兴趣或者对个别主义者的同情而加入个别主义行列的效果(其实就是广告)。

而目前所能看到最新的有字幕版是第15 集,虽然离26集完结的距离还很远,但其恰恰起到了如前作第9集一般的效果。所不同的是上次以一堆人进行网络聊天为形式而暗示主题,这次就换成塔奇克马之间的互相讨论。其中有几句话是极其重要的。比如“个别主义者虽然强调个体,但其实挺没个性”,这说明作为自以为与众不同的个别主义者,他们的行为反而因为同样的“意识作用”而殊途同归,相反一直进行着同步化的塔奇克马们,却因为其本身之上不存在生命体特有的“巨大意识”(也就是说其没有明确的“自我”,无需考虑“我”怎样之类的问题),反而能在允许范围之内逐渐产生出差异性(这么说吧,趋向某种形式的完善的个体都会是类似的,而从零起步的个体产生差异性的概率极大);再比如“人在个人和集团之外另有主体能决定集团意识”,这正是所谓的“巨大意识”,其产生于个体的意识,反过来又引导着个体的意识,两者同样引导着社会的运作;还比如“人类是具有最合理的主体和意识的最小单位”,则对由人构成的集团的行动的影响,无论在宏观层次来看(还是指的“巨大意识”),还是从微观层次来看(人本身的某种意识,以及规模更小但对个体意识能够产生影响的某些因素),其最终都是作用到“人”之上,因此都是等效存在的;而最重要的一句“脱离自身意识的无意识作为整体意识而形成”,正是我一直所说的“巨大意识”的最好注解。

当然这仍然是在科技和网络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发生的情况。当人类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使用整合式通讯装置接入信息极其丰富且高度共享的网络时,这种情况才会加速发生。若将这种由人类产生但是在人类自觉之外的广大意识形态认为是“神”,将这种意识对行为的引导作用认为是“神的指引”的话,是否就可以说其实所谓的“神”就是安装了电子脑的人类自己呢?用封神中的话来说,那便是历史的道标啊。。。

能说的就说到这里了,也不保证在后来的剧情中我所说的这套歪论会被全盘推翻,总之,我个人的理解就只能说到这里了。。。对了,差点忘记还有随 DVD附送的特典性质动画“塔奇克马的日常生活”,现在有两部,第一部26集,每集一分钟左右;至于第二部由于只看了一集,所以其余的也说不出什么了。总之是搞笑+可爱,顺便有对TV内容的补完(不仔细看的话看不出来),整体而言是一部轻松的作品,因此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至于游戏,我还没玩过呢。。。

TV版动画与前作的区别还在于对于九课其余成员的刻画更加丰满和到位,荒卷、巴特和特古萨这三个一直保持着高出镜率的人不提,石川、斋藤、帕兹等人也有一定的戏份,这样九课作为一个整体的感觉更加强了,其成员的个性以及团队的合作也更加突出。在漫画中这些成员的出场往往是“某某,把XX 整理出来” 之类的一两句对话而已,到了剧场版中他们的戏份就更加少了,身为配角真是悲哀啊。不过这也能说明TV版在商业考量上更进一步,其可看性相对更高。。。

记得在Gig第11集放出之后,各大论坛立马哀鸿遍野(夸张了,总之引起很大反响就是了),因为素子的初恋情人出现了,而且也是全身义体化。。。那么,目前看起来同样是全身义体化的人只有那个刺杀首相的白头男。。。所以,莫非是他?而且Gig的OP中也有个素子和他独处的画面,莫非真的是他?我能理解广大一边喊叫着“素子JJ”一边几乎控制不住要暴走的Fans的心情,其实我也有点不爽。。。不过这又说明了Gig相比前作更加商业化了,居然史无前例的把情感纠葛要素提高到这个地步。。。口胡,这逆天的情感啊,明明只要有素子与巴特之间暧昧的同事关系供我们YY就足够了。。。但是从这一集中也可以看出全身义体化其实并不是“高级”的代名词,因为被全身义体化而随着年纪的增长需要不断的更换适合的义体,每次更换完之后还得从头经历一次由头至脚的适应过程。其繁琐与高成本导致了部分义体化成为真正的潮流。这样也回答了为什么在义体科技如此发达的年代还会有人老化的问题,一来是因为部分义体化,身体的自然部分总是会老化的,对应的义体也得换装;二来是因为GHOST,其控制着人的一切,因此GHOST老化了,躯体对应也就老化了。。。

最后说说这部作品的标题。S.A.C当然不用说了,前面已经解释了很多;2nd字面理解,要么是“第二阶段”,要么是“第二部作品”,我个人偏向于使用前面那个解释;最困难的就在于Gig是什么,因为官方没有给出解释,我在网上查了很久,结果查到的一个解释居然是game in game,瀑布汗。。。也有说是Ghost in Ghost的,这种说法应该说还算合理,假如理解成因为Ghost的互相渗透而实现了无需导火索的同步互动的话,不过总觉得还是含糊和片面了点;另外的答案还有Ghost inosculate Ghost(灵与灵的融合),此解释也比较合理,相比Ghost in Ghost的解释应该更为明确,正好可以作为SAC第二阶段的解释而存在;还有一个怎么看怎么扯谈的解释:Global Information Grid。。。最后无奈之下只好到Production I.G官方网站的论坛里面去求证,得到了一个这样的答案:

Well, it doesn\'t have an official meaning like SAC does (Stand Alone Complex).
Dictionary.com defines it as:
A demerit given in the military.
A job, especially a booking for musicians.
A playful or wanton girl; a giglot.

这便是传说中的国际玩笑了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世家国,出世江湖——谈攻壳机动队与Cowboy Bebop之印象比较

随着年岁渐长,早已对热血天真嗤之以鼻,对狗血煽情麻木不仁,只有看到角色个性成熟丰满的青年向动漫时才会觉得欣赏。近日观看的攻壳机动队的tv版Stand Alone Complex,和自己心目中No.1的Cowboy Bebop都是科幻背景的青年向作品,所以忍不住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但不能不承认,攻壳虽是CB之后难得遇上的合我胃口的动画,这种比较却对它多少有些不公平。毕竟,能享有CB这种人员组合和宽裕制作条件的动画凤毛麟角,因此从98年至今,我认为没有一部同类作品能超越这部近乎完美的原创动画。由于两部动画的制作条件相差不小,因此它们在画面、人设、音乐等技术环节的差距也就无须追究。当然,CB是我私心所在,难免褒美,所以下面的文字尽量不涉及具体情节和角色分析,一方面避免揭露情节影响大家看动画的乐趣,另一方面也防止自己对偏好的角色喋喋不休。
  
  先说背景和世界观。CB和攻壳,同样是将时间设定在未来的两部动画,其氛围却截然相反——CB基本可说是软科幻作品,星际殖民、宇宙飞船与老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混在一起,故事从头至尾都带有强烈的怀旧色彩,老照片般的淡淡情怀竟然与设定在外太空的冒险故事毫无罅隙的融在一起。如果把星球换成城市,把飞行器换成跑车,把宇宙通路换成高速公路,那么CB完全可以是一个发生在现代的故事甚至香港的江湖片(而如果把背景设定为美国西部,把飞行器换成马,就真成了地道的Cowboy故事……)。因此,时代背景对CB这部作品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它只不过是画布上的一抹底色,鸡尾酒杯里的那颗樱桃,装点色彩而已。
  
  而改编自硬科幻青漫的攻壳则不同,作者构筑出一个模糊了生物与机械、灵魂与AI、个体与网络界限的世界,并依据这些独特的要素来设定社会矛盾和浮生世情,由此展示出一个相当奇妙的未来世界——故事虽然是以具体案件和政治阴谋为情节主线,但大多都牵扯到ghost与shell的关系,都涉及人类与网络、电子器官化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换言之,这些故事只可能发生于攻壳的世界。与淡化了客观背景的CB相比,涉及到社会、政治、科技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的攻壳世界更加生动真实,也更为矛盾有趣,就像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因此,CB虽然令我深度中毒并成为死忠,但攻壳的世界一开始就可以让我产生亲切感,并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这两部动画的主题歌都是菅野所作,相当出色——曲声渐止时,主角们粉墨登场。
  

   CB是真正仅仅关注于每个角色的舞台剧,哪一秒灯光该照在谁身上,就会有一切的场景音乐恩怨往事来配合。这部作品在人物的塑造上极为成功,始终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就算煽情到了极致,也从不多说一句,从不多停一秒。故事里始终无声无色的弥漫着孤身旅行般的寂寞,并且以近乎完美的方式演绎着离“美好”二字相差太远的不完美——那些无法排解的遗憾和惆怅,非死不能了结的爱恨与恩仇,物是人非的陌生和伤怀,还有无可奈何的放弃与决不妥协的执拗……四个主角都有着各自的轨迹和精彩,他们是真正的流浪者,游离于世界之外,永不涉及政治也不关注社会,只不过是以同伴之名一起飘泊,以谋生为名共同战斗。他们任性而落魄,有时荒唐有时寂寥,有所坚持有所逃避,淡淡眷恋却仍然选择疏离,骨子里始终是孤独的个体——26话的故事,不论何时看去,那夕阳下拖着长长影子的四个人和一条狗,都无法以一个团体的名字称呼——或者能以他们蜗居的飞船bebop来为这个故事冠名,可如果bebop是个注定曲终人散的驿站,之后我们还能怎样称呼那些分道扬镳的背影?CB里有一些精致而微妙的东西,并不通过谁的言语来演说,而是随着情节如音乐般回转低吟,渗入骨髓——这种只可意会的独特华彩,是包括攻壳在内的其他动画难以达到的境界。只能扼腕叹息,没有了那四个人,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故事。

  相对来说,攻壳的情节则跟生活比较接近,更容易理解。如果说CB是以主角为核心的一部经典唯美的老电影,那么攻壳就是一部精彩好看的警匪剧,总有些正义必胜的味道。攻壳里最核心的人物是女主角素子——公安九课这个秘密机构的实战指挥官。除了隐藏在暗线中的“笑脸男人”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其他任何角色的戏份和魅力都远远无法与素子相提并论。虽然老头子课长常把“我们不存在团队合作,只有基于个人表现的默契”这句话挂在嘴边,但事实正好相反,主角们无疑是一个紧密团结在素子周围的集体,并且大多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攻壳这部动画,几乎没有给任何角色以偏离主线展示自己的机会,极少提起他们的过去,更不预示他们的未来。这并不是说攻壳塑造的人物不如CB,只能说明两部动画的重心完全不同。
  
   CB是个被动的故事,主角和配角中都没有正义英雄,最多勉强算是灰色的dark hero,毫不掩饰的个性缺陷反而令每个角色更有魅力——有趣的是,虽然CB的主角们都有着傲人身手,但生活却自然而然的一路无奈,是一群戏剧化的“普通人”甚至“衰人”,宛如武侠片或江湖片中,因种种变故而甘心混迹市井或落魄天涯的浪人。他们的世界只有恩怨情仇——有快意一刀、长歌当哭,有杀身也成不了的义、舍生也求不来的仁,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群和社会,没有家也没有国。
  
  而攻壳则是相当积极主动的故事,人物比CB更现实和生活化,与常见的影视角色非常类似,反而可算是一群充满正义感的“普通”英雄——尤其是女主角素子,强悍机敏、坚忍无畏、毫不动摇,远比CB那群郁闷主角要“强”得多了。况且公安九课打击犯罪,无往不利,凭一己之力荡涤社会,就算有郁闷情节,主线仍是一路斗志昂扬高歌猛进,颇有大快人心的感觉。主角们的性格和经历并非故事的重点,社会现象、群体特征、伦理道德、利益关系和政治纠葛都成为纠缠不清的事件,而九课成员们的不懈战斗才是一切事件的核心——因此,虽然攻壳中充斥着电子脑、人造器官和虚拟世界,虽然强调着都市的人性冷漠和政治的翻云覆雨,但是那个世界一点也不寂寞压抑,就如同我们生活的城市,是个富有生气的嘈杂而忙碌的世界(至于那两部充满隐喻、阴暗压抑的剧场版攻壳,只能算是相当于“原作粉碎机” 的监督押井的个人趣味,暂忽略不计)。
  
  所以,若说CB是出世的江湖,攻壳就是入世的家国。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CB和攻壳里群体个性的差别:倘若CB里某个主角决意离开或去送死,其他角色不会执意阻挠,即使再寂寥再不舍,每个人仍会保持着我行我素的疏离和自尊,生有时,死亦有时;而攻壳里则会变成大家一起去支援的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场面,最终天网恢恢正义得胜,犯罪者被制裁或落败逃窜……
  
  但不能因此说攻壳的情节没深度——首先,两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就不同向。其次,CB毕竟是Sunrise因为Gundam W大赚之后所制作的几乎不操心商业回报的精品动画。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通常边播放边制作的tv动画,攻壳为了收视率也许不得不更迎合tv观众的需要—— 除了“打击犯罪”的正统主题和集中于主线的人物与情节,细节设定也有特意迎合观众喜好的痕迹,甚至因此而产生小硬伤,不过可以忽略不计。中间虽有几话的主题没说清,有为了故事而故事之嫌,但总体情节的水准还是保持得颇不错。举个迎合观众的例子,超可爱的攻壳车塔奇克马居然拟人化到可以流出褐色的机油眼泪 ——虽然我不知道原著中是否有这个情节,但从机械的角度来说,这样漏油实在太夸张了吧……再比如,现实风格的攻壳动画罕有美形角色,但在我彻底习惯以巴特为首的“有眼无珠”的义眼大叔们后,故事核心的暗线,也是一直被视为大反派的最强配角出场,竟然是美少年?!尽管不排除该角色并非天生丽质而是使用美形义体的可能性,我还是感到无话可说——我很喜欢美少年,可是这种情节这种身份安排美形角色太破坏现实的平衡感,硬派青年向作品实在没必要如此讨好眼球(坦率说,我怀疑它有多少女性观众)。当然,现实中的确有在学生时代成名的顶尖少年黑客,但是根据毕业于某著名理工科大学的切身经验,我坚持认为理工类顶尖天才的美形概率可以忽略不计(也可以默认为美形男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无数干扰他演算习题的外在因素……)。而且,换个角度来说,天才的魅力也不是靠脸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如果CB的故事是在我内心的某根神经上分毫不差的踩着鼓点舞蹈,那么攻壳则让我常常有扔掉手中的红酒扑上去咬液晶显示器的冲动(原因很多,有时是太好笑或者太可爱,也有时是太ft……)。不过,在没看过攻壳漫画原著的情况下做这些比较,难免有偏颇之处。
  
  但在故事之外的一个方面,攻壳足以凌驾于CB之上——那就是它所设想出的未来。正如我在《日本漫画的科技情结》中提到过的,这种想象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一旦人造义体的成本下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而电子技术和生物科学已高度发达,那么跨越补完和强化之间这道微弱的界限,通过人造感官和肢体突破人类生理功能极限的人,电信化的人类意识和足够拟人化的AI都必将出现。台版《商业周刊》第871期的封面标题正是“机器爱人”,封面文章中有这样的话:
  
   主旨:機器愛人 正逐步接近?
  
   現在,他們有昆蟲的空間感;2010年,將有老鼠的適應力;2020年,有猴子的想像力;2030年具備人類的推理力;它,跟你越來越接近……機器愛人。
  
    當有生命的人類,遇上沒有生命的機器人,會有多大的激盪?
    人類是該害怕被機器人取代,還是該擁抱機器人所帶來的能力?
  
    科技的進步,造就了機器人的進化,
    卡通原子小金剛、電影「駭客任務」、「AI人工智慧」、「機器公敵」,
    充滿了人類對機器人豐富幻想的影子。
  
    當機器人技術發展到極致,那將是個「人」、「機」一體的世界,
    人的全身上下,除了腦子,什麼都可以換成機器,
    未來,我們不是被機器人統治,而是我們都有可能變成「機器」人。
    不容忽視的「新新人種」,正在迅速進化?
   …………
  
  这一段话,和攻壳的基本思路是极为相近的,但攻壳的漫画比这篇文章早了十年。也许有一天,攻壳对于未来的意义就像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对于现在。看看我们的周围,科技发展的速度让一切指日可待,比如我所关注的Sony——曾闹着要父母养小猫小狗的孩子们,未必知道sony早已制造出著名的机器狗玩具aibo;曾和死党一起玩FC红白机的孩子长大成人,却发现如今的孩子们可以用游戏机在网络上和无数人一起玩rpg;当年听着walkman的年轻人也想象不到,sony即将推出的psp又是如何精彩的便携娱乐终端;就连我亲爱的ps2游戏机也已出现了体积缩小至四分之一的同价位新型号……而Sony正在研发的ps3游戏机,预定采用blue-ray光盘作为游戏载体,单面单层容量可达27G,一张盘最多可以存储八层数据,远远大于目前绝大多数人pc机上的硬盘容量——这些无一不预示着,除非社会因战争或经济而衰退,否则技术前进的速度只会越来越令人惊叹,真正的瓶颈只剩下个人的消费能力……
  
   这样下去,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到底会迎来怎样的世界?
  
  如果未来真的如同攻壳世界,也许正合我的期望——通过人造义体和电子脑突破人类的生理极限、智能极限和接收处理信息的极限,即使那样不会被称为“人”,我仍然期待。以前曾经半开玩笑的说,希望自己成为妖怪,现在觉得素子那样的义体人也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和超级AI合体没准更是理想中的理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5-5 13:41 编辑


基因、进化与信息(MGS2与攻壳机动队剧场版1)
一、图灵测试

“如果人类认识到某种技术是可实现的,他们就会将其记录在案。这几乎是一种本能。”

——草薙素子,《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下称GITS)

小岛秀夫在MGS2中创作出了一台当今认知学界正在努力研究的机器,一台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图灵测试是为了弄清机器是否真能具备思维能力。但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具备智能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是主观的动物,我们不能依靠自己的感受和直觉来判断某事物是否有思维。人类经常因为自己看到的迹象而把电脑、动物等非人类的事物人格化,尽管我们并不清楚它们是否具备跟我们所说的“思维”相类似的内在过程。在泰雷尔·麦尔丹那(Terrel Miedaner)的《安娜·克莱恩的灵魂》(The Soul of Anna Klane)一书中,有对这个话题的精彩讨论。

阿兰· 图灵(1912-1954)提出用一个游戏来测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他称之为“模仿游戏”,规则相当简单易懂。这个游戏需要三名参与者:一名男性、一名女性以及一名询问者(性别不限)。他们各自待在相隔离的房间里,只能通过电传打字机来沟通。不论男女参与者都必须试图让询问者相信他(她)是女性,询问者可以向他们提任何类型的问题,诸如关于私人、数学、喜好、外貌等方面。

现在我们来设想另一种情况。用机器取代其中一个人的位置,于是参与者变成了一台机器,一个人和一个询问者。机器和剩下的那个人都设法要让询问者相信它是人类。现在的问题是——按照图灵的说法——比起游戏在一男一女中进行的时候,这种情况下询问者判断错误的几率会不会跟原来差不多呢?

你一定从上一段话中受到了一些启示,没错,上校[ii]和罗丝都十分出色地通过了图灵测试,而且它们进行的计划早已大大地超出了图灵测试的范围。虽然这已不是第一次在小岛的作品中看见能“思考”的机器(《Snatcher》中出现的Metal Gear MK II和Snatcher本身就是一例),但却是小岛第一次描绘一台根本就不存在的机器。事实上,根据游戏中提供的信息,把上校和罗丝叫做“机器”或“人工智能(AI)”也许是错误的。真正的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产生?它能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交互,建立现实世界的模型,并能对该模型进行修改,以此适应环境而存活下去。

阿兰·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理论和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图灵在英国杂志《心》上发表了他的经典性论文《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文又译《机器能思维吗?》)。该文把机器能否思维这一问题明确化,尖锐化,在整个西方世界和东欧一些国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关于机器能否思维的长期广泛的争论。在文章的开头,图灵提出了著名的“模仿游戏”。——译注(以下除另行注明外,皆为译注)

[ii] 这里的“上校”特指《潜龙谍影2自由之子》中与雷电接触的虚拟上校,而非斯内克的上司兼好友罗伊·坎贝尔。下同。

二、进化

傀儡师:身为有知觉的生命体,我依此要求政治庇护。

荒卷:开玩笑吗?

中村:荒谬!你只是一个自我保存的程序。

傀儡师:DNA又何尝不是一个程序?为了自我保护而诞生……

——《GITS》

《潜龙谍影》探讨的是“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潜龙谍影2》则围绕“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决定的”从一个互补的角度为前作做了呼应。要弄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必须了解进化的过程。在下面的章节中,我将在研究了遗传法则(Genetic Algorithms)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以及阅读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个人对于进化过程的观点。

我们知道,自然选择决定了在自然界只有那些最强壮、最具适应力的生物个体才能存活下来,这种大自然所规定的淘汰法是促进物种进化最直接也是最强大的动力,也就是说,你不得不在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尝试以便找到更好的解决生存问题的办法和手段。物种并不会主动求变,决定它生物特性的DNA也是一样。因此需要有一个新的因素来促使个体和物种的改变,这就是突变。在某些情况下DNA携带的信息会发生随机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个体产生变异。这样的个体仅仅是异于他们的祖先,但两者却谈不上优劣之分。现在让我们假设这种变异使该个体获得了胜过其他个体的某种优势,或是使它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得更长,这无疑增加了它繁殖的机会,并能将这种变异传给它的后代。反之,如果这种变异不利于个体的生存,则其传给后代的几率也就相应减小。假如我们从整个物种(而不是单一个体)的层面上观察这一过程,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有这种变异的个体将会越来越多,而这种变异的DNA也最终会融入到该物种的主流DNA之中。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ii]中对生命从“原始营养汤”[iii]状态中开始的进化过程作了精辟的阐述。他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我们将会在本文的下一部分大量的引用它。道金斯的理论指出,在一个布满氨基酸的环境里,它们会趋向于相互结合成稳定的分子。在某一时刻,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形成了,它能够生成自己的精确拷贝,因为这种性质,这类分子迅速地扩散开来。不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复制过程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从而导致了变异的产生。随着变异的出现,这一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图景和现代生物高度多样化的世界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了。

进化过程产生了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它们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适于生存,各种机制不断完善。基因已并不只限于控制生物的躯体长成什么样,同时还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指令——也就是本能。本能使生命体能够对某些常见的情况作出预设的反应。由此,一些生物进化出了神经系统。与其他器官的进化一样,自然选择使得那些神经系统反应最灵敏的个体得以生存并更好地繁衍自己的基因。必须记住的是,这种系统无意于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或是该如何自我改进,它仅仅是以追求稳定为终极目标。

接下来进化又会如何发展呢?如果生物个体能够为其生存的环境建立起一个模型,那它就可以对那些无法单靠本能应付的情况有所准备 [iv]。于是生物逐渐进化出模拟周围环境的能力。这意味着什么?在建立起生存环境的模型以后,当然更需要一个生物个体自身的模型[v]。就这样,生物开始能够感知自我并拥有意识。

仅仅懂得创建环境模型是毫无用处的——除非生物个体能通过学习去改进这个模型。外界环境会不断地反馈给生物体足够的信息来完善生物体自己的“模拟环境”。这样一来,“好奇心”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好奇心来探究这个世界以完善自己的环境模型的。与此同时,好奇心也造就了创造力,随着构成环境模型的资料得到了扩充,生物开始可以利用这个模型来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

当拥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体能感知其他生物体对自己的反映时,牵涉的问题就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意识的生物体通常会找出自己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共同点,并向同类展现它们之间共有的属性。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图灵测试的核心部分正是以此为依据的。从主观的角度我们不可能知道其他个体的感觉是否与我们一样,或它们的想法等等诸如此类的内部思想过程。我们只能假定,我们意识世界中的每一样东西也一定会出现在其他生物个体的大脑中,即使是不同的形式。

中村:胡说!这根本不能证明你是有思想的生命体!!

傀儡师:那你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吗?连现代科学和哲学都无法解释什么是生命,你怎么证明?

——《GITS》

言归正传。假设与自身相似的其他个体都有着大体类似的感受和思维方式的话,一些共通的感情便随之而生,例如同情心和高于遗传层次的群体保护精神。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大家不妨先设想一下:一个物种,假如它总是力图保全所有成员使之免于自然死亡(如病弱所导致的),那么整个种群的命运将会怎样?如果连那些适应能力较差的个体也能获得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任何导致个体产生与众不同特点的新突变都被视为遗传缺陷而遭到排斥,这一物种的基因库又将如何发展?这是一种冷酷的看法,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情况下,物种还能如何进化?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英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英国人文主义学会副主席,牛津大学教授。现代进化生物学的代表人物之一。2001年以其在现代进化论和科普方面的突出成就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ii]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1976年出版,主要阐释以基因为中心的进化观,为道金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989年再版时增加两章,进一步丰富了全书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iii] 指前生命时期富含有机物分子的海洋。原始大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氨等简单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电离辐射能及火山爆发、陨石冲击等作用下生成低分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经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聚合成高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和核酸),成为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开始。

[iv] 因为模拟是预测未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的方法。比如在军事上广泛应用的沙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v] 本段叙述比较简略,不妨引用道金斯的理论稍作解释:当生物的大脑对周围环境的模拟(建模)达到一个相当完美的程度时,这个环境模型必定会把它自身的模型也包括在内,因为生物的躯体必然是它所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的进化

“这就是信息。虚拟体验或是梦境也好,幻想和现实的结合体也好,不论你怎么看,人一生中积累的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巴特,《GITS》

现在让我们进入本文讨论的正题:上校和罗丝到底是谁?很明显,《潜龙谍影2》和《攻壳机动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且让我引用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1976)的论述:

“ 到底基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很简单,它们是‘自我复制体’(replicators)。物理定律被公认为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然而在生物学的领域里,是否也存在一些具备这种普遍有效性的定律呢?当宇航员前往遥远的星球寻找生命的踪迹时,他们期待会找到种种千奇百怪超乎人类想象的生命形式。但是否有一些东西是所有的生命体——不论它生长在哪里,也不论它的化学机制是什么——所共有的呢?假设存在某种生命形式,其生命活动的化学基础是硅而不是碳、是氨而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水;又假设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生命,它在零下100摄氏度(而不是100摄氏度)就会被烫死;再假设我们找到某种生命形式,根本就不是以化学反应而是以电子反射电路为基础的,那么,是否仍会存在一些普遍原则对所有的生命现象都能够成立呢?当然,我无法回答。但是如果一定要我在这个问题上打个赌的话,我会把赌注押在一个基本原理上,那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依靠自我复制体的差别性生存而得以进化的。基因,或者说DNA分子,只不过恰巧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自我复制体。也许宇宙中还存在其他种类的自我复制体。假如真有的话,只要满足其余的一些条件,它们就会——几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另一段进化过程的基础。

“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到遥远的外星世界去寻找其他种类的自我复制体、以及随之而生的其他类型的进化吗?我认为,已经有一种新的自我复制体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出现了。它就在我们面前。尽管它仍处在稚拙的幼年时期,仍然在它的‘原始营养汤’中漫无目的地漂浮着,但它进化的速度却早已将古老的基因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上面的见解是不是有点像上校所说的话?虽然我不大喜欢“原始营养汤”的提法,不过其实质是一样的。信息的进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小岛在这个问题上的发挥比理查德·道金斯所描述的要更进一步——事实上,道金斯或许也曾有过相同的想法。同样的概念也出现在《GITS》,不过它的叙事手法和结果与《MGS2》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一种诞生于信息流的新的生命形式。在《GITS》中,它探求的是完善及创造新的种类;而在《MGS2》中,它追求的是更大的社会利益。但是我们都知道,对社会最理想的做法未必对个人最有利。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继续讨论。

“这种新的‘原始营养汤’就是人类的文化。我们需要为这个新的自我复制体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必须能表达出文化传播(或说仿效)的概念。‘mimeme’来源于一个合适的希腊语词根,不过我想要的是一个读起来跟‘gene’(基因)类似的单音节词。希望坚持古典主义的朋友能原谅我把‘mimeme’缩写成‘meme’(弥母)[ii]。让人稍感安慰的是,这种写法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英语的‘memory’(记忆)一词,或是联想到法语的‘meme’(同样、自己)。另外,这个词的发音和‘cream’同韵。”

“我们生活中的歌曲、思想、标语、时装、制罐或建筑物拱门的样式等都是弥母的实例。正如在基因库中繁衍的基因借助精子和卵子从一具躯体传到另一具躯体,弥母的繁衍则是经由所谓“仿效”的过程,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举个例子,当一名科学家听到或读到一种好的想法,他就将这想法传达给他的同事或学生。他会在自己的论文或讲演中提到它。如果这个想法被人接纳,我们就可以说它在繁殖和传播自己,在一个又一个头脑之间扩散。正如我的同事汉弗莱(N. K. Humphrey)对本章内容所作的简要结论:‘……应当把弥母看成一种活的构造,不仅仅是出于比喻意义,从科学角度看也是这样。当你在我的大脑中种下一个有繁殖力的觅母时,你就等于是把它寄生在我脑中了,把我的脑子变成了散播弥母的工具,就如同病毒感染寄主细胞一样。这并不只是凭空说说而已。举个例子,“相信人死后会有来生”的一个弥母,在全世界大量人类个体的神经系统里,已经确确实实地扩散了不下数百万倍。’”

道金斯所创造的“弥母”一词后来被士郎正宗用在《GITS》的漫画版中。而在《MGS2》里,对影子摩西事件的高度模拟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正如上校说的那样,是为了建造一个“能控制人类意志和意识的系统”。S3是一个模型,用来模拟在信息传播领域发生的自然选择:我们不妨称之为“文化选择”。与自然选择不同的是,文化选择是可控的。由信息进化而来的生命体却试图去规范信息,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是吗?基因操作、基因强化、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我们这些从基因进化而来的生物现在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去研究和控制基因?同理,这种“智慧生物”正试图规范诞生出它们的信息流以避免未来的灾难。让无用的基因继续保留在基因库中,保全那些本该淘汰的生物个体以致妨害自然选择的运作,最终只会导致“世界悲惨地灭亡”,——对于弥母也是一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新的生命形式,它们曾经如此尖锐地批评雷电以及人类的自私行径,而自己却在重复着相同的行动:一面竭力维护本身利益,一面宣称这是“为了别人的好”。毕竟,事物在获得智能的同时也难免染上其固有的缺点。即使拥有意识,它也并不就能掌握赋予其意识的基础——正如你我都不能直接支配自己用来阅读、写作本文的那部分神经元的运作。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或运用它们,但我们的意识确实是建立在这些神经元之上。同样,即使一台计算机突然(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意识,如果我们不去“教”它,它还是不可能会做加减乘除的,同时,尽管是以二进制为基础,它依然会有出错的倾向。也许你会问为什么,答案早已超出了这篇小文的范围。如果打算进一步了解的话,我向你推荐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iii]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iv]以及他和丹尼尔·丹涅特[v] 合著的《心灵的我》[vi]。这两本书对上面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也是本文写作时最初的灵感来源。关于这个问题我再介绍一点:寇特·哥德尔[vii]曾经论证过,不论多么强大的模型也无法将它所反映的事物完完全全的表现出来,或者说,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但即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因此而不再使用和信赖这些模型,说到底,我们本来就是这样活着。这就是自然。

我们在这儿主要讨论的是,不断增长且无法控制的信息由于缺少相应的自然选择机制而无法像基因那样进化。因为随着各种数字传播手段的涌现,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阻力地将自己认为的“真相”(一种弥母)存储进信息流,而且这种弥母还很容易为他人所获取。通常的情形,如前所述,是各种有用的思想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而现在则变成信息从人传给媒介,然后保存下来并传到后世。这就是小岛秀夫所要真正表达的,整个游戏也是基于这点进行扩展的。我曾经读到过一篇书评,它介绍了一本虚构的名为《逆启示录》的书[viii],其主题恰好能支持小岛的理念。书中认为,绝大部分关于艺术、学术及灵魂救赎的伟大作品都已经出现了,但它们却“湮没在垃圾作品的海洋之中”,因为现代文明已经成了“缪斯女神的挤奶机” (mechanical milker of the Muses)[ix]。该书作者对这种灾难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很有趣[x]。两部作品中心一致,都指出对泛滥的信息缺乏相应的控制将导致某种对人类来说是灾难性的损失。真正的问题是:“人类对个人及其思想的保护是否正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进化?”对这一点并不能简单地作出回答。因为对社会最有利的情况未必对个人也最有利,关键在于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自由产生了孤立!这就是人类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平等除了造成人类个体的死亡外一无是处!”

——《苹果核战记》

至于上校和罗丝(指与雷电的最后一段对话中)到底是谁,我们可以推测出上校自始至终都是以我们上面提到的那种生命形式存在着;而罗丝则是被爱国者派来收集整个任务期间所有的数据。雷电被俘、GW受到病毒感染后另外一个“虚拟罗丝”代替了她。那也就是最后与雷电交谈的那个罗丝,她对雷电下了最后的命令,并完成了最后的数据收集工作。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与爱国者有着相同的目的,也许他们就是爱国者。但在续作出来之前,我们什么也不能确定。

“一台数字化的机器是不可能拥有意识的,原因很简单,它的内部并不会发生各种不同等级的操作冲突。”

——《Non Serviam》,道勃博士[xi]

在游戏中,小岛设下了一个让玩家身陷其中的圈套。一个通过了影子摩西事件VR训练的人;他只会执行下达的一切命令;他一直都在和一个AI体交谈,并把那些事先录制好的话语当作是活人说出来的;他觉得上校“固然是有点奇怪,但这肯定只是因为雷电还是个新手”,即使他从未面对面地看见过上校本人;他的名字最后出现在了雷电的狗牌上……当他赤身露体地奔跑在纽约第52街[xii]时,这种暗示变得越发明显:“雷电,现在就把游戏机关掉!别担心,这只不过是个游戏!跟平时一样,不过是个游戏罢了。凑这么近盯着电视屏幕迟早会毁了你的眼睛。”对于玩家,这些信息再清楚不过了。当屏幕上出现“Fission Mailed”以及错误的GAME OVER画面时,游戏其实还在继续,你可以通过左上角的小窗口来进行游戏。很明显这是对游戏所模拟的“现实”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控制,只不过现在受到了病毒的影响而已。现在你明白了吧,被控制的不是雷电,而是你。

把游戏设计成这样就是为了让你了解受人控制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每个人都想扮演斯内克完成整个游戏,但实际上玩家得到的却是一件促使我们去思考的现代艺术作品。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其他媒体如电影、书籍等所不能给予的。游戏要表达的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把这些弥母传递给下一代。这个想法并不算新颖,但却十分完美地融入了游戏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互动的体验。这篇短文也同样基于这种精神。利用现存的弥母来传递一条时时试图自我复制的信息:衍生弥母。透过一名新人的的眼睛来看主角斯内克是个成功的创意;同时,我也觉得很有必要把责任交托给玩家。不可否认,MGS2也有其缺点,就如美玉也会有瑕疵,事实上我认为MGS将继续被奉为最伟大的游戏,但MGS2确实是一部极为出色的作品。游戏深刻的内涵配合系列中最为出色的画面表现,特别是细致真实、完成度极高的3D模拟环境,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愉悦体验。这种体验,无疑是值得我们一起去交流去分享的。对小岛组在制作这个游戏时追求全面的高素质所付出的心血,我表示崇高的敬意。

“新的生命由此将走向何方?网络是无限宽广的……”

——素子/傀儡师,《GITS》

在此稍作解释,之所以在文中多次引用《GITS》的内容是因为我觉得它们与本文很般配。我并不认为小岛的思想来源于《GITS》或《黑客帝国》。当然这几部作品在理念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共同之处,我更倾向认为他们是来源于同一条科学观点,然后他们向各个方向展开这个主题,散布各自的弥母。就我所知思路与此相同的一些例子还包括:丹尼尔·丹涅特的《我在哪里》(1978)主题是人的精神世界;贾斯廷·雷柏[xiii] 的《不仅仅是排斥》(1980),主题是为人的思想作备份;鲁迪·卢克[xiv]的《软件》(1980),主题是数字化的思想。呵呵,就提这么多吧。

记住,对你所读到的每一条信息都问问为什么,包括这篇文章里的每一句话,以及和本文相关的知识。这些只是资料,你必须自己从资料中提取、创造信息。没有什么是绝对真实的……正确或错误都是这样。我建议大家读读下面的文字,同时多问问自己。

“生命的意义并不单单只是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除了DNA我们可以遗留给后世的还有很多很多。透过言谈、音乐、文学和电影……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愤怒、喜悦和悲伤……都是我们可以传达给未来的东西。这就是我生存的目的。

“ 我们必须把火炬传递下去,让我们的后代借助它的光阅读这一页凌乱而令人伤感的历史。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拥有无数魔术般不可思议的手段去做到这一点。也许人类的历史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走到尽头,由新的物种来取代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甚至这个星球本身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但我们依然有责任为将来留下自己生命的印记。建设美好的未来和保存鲜活的过去是密不可分的。”

——索利德·斯内克,《潜龙谍影2 》

指适应和淘汰。

[ii] 国内于“meme”一词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统一的译名,如《自私的基因》旧版中文译本音译为“觅母”,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改译“拟子”,此外还有 “谜母”“模因”“縻縻”等多种译法,而台湾科普、科幻文化的主要推动者叶李华博士则认为:作为生物遗传基本单位的“gene”,其通用的音译“基因”非但简洁有力,字面上亦兼有“基本因子”的含义;而“meme”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足可与“gene”分庭抗礼,意译当近于“文化基因”一类,但它也有个简洁且兼顾意义的音译“弥母”,在此“弥”呼应“meme”弥散传播的特性,“母”则与基因的“因”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语颇为中肯,译者在本文中试加采用,并作说明。

[iii] 道格拉斯·霍夫斯塔德(Douglas R. Hofstadter,1945- )一译“侯世达”,美国著名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学教授,观念与认知研究中心主持人,哲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副教授。

[iv] 全名《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1979),常缩写为GEB(数学家哥德尔、艺术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字首)。书中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理论等,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普利策文学奖。此书国内有全译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99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前后耗时十余年,译者均为数学和哲学的专家,并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质量极高,为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v] 丹尼尔·丹涅特(Daniel C. Dennett,1942- )美国塔夫茨大学认知研究中心主持人、哲学教授。1987年获选为美国人文暨自然科学院院士。心理哲学代表人物之一。

[vi] 《心灵的我》(“The Mind\'s I”)1981年出版,为GEB的姐妹篇。

[vii] 寇特·哥德尔(Kurt Gödel,1906-1972)美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1931年提出数学基础领域中重要的“不完全性定理”,指出一个包括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 P,如果是相容的(无矛盾的)则它是不完全的(即在本系统中必存在不可证明的真命题),这类系统的相容性在本系统中不能证明,更不能用有穷方法证明。

[viii] 参看注18。

[ix] 指每个人都在自觉创作。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

[x] 参看本文第五节2。

[xi] 引自《完全真空》(“A Perfect Vacuum”),斯坦尼斯罗·列姆著。《完全真空》是一本写作构思极其独特的书,其中的文章都是以虚构作品的书评的形式出现。——作者原注

[xii] 指的是MGS2进行到雷电脱狱“裸奔”一段时,如果在Arsenal gear的“胃”和“空肠”两个场景之间来回切换,场景的名称会变化,“空肠”会变成“青山二丁目”,“胃”会变成“纽约第52街”“麻布十番”或“船桥市”。

[xiii] 贾斯廷·雷柏(Justin Leiber,1938- )美国休斯顿大学哲学教授,科幻小说家。奇幻文学大师福利兹·雷柏(1910-1992)之子。《不仅仅是排斥》(“Beyond Rejection”)是他的小说处女作。

[xiv] 鲁迪·卢克 (Rudy Rucker,1946- )美国科幻小说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其作品在尖端科技的题材中蕴涵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以及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广泛思考,为最早的赛柏朋克(CyberPunk)作家之一。《软件》(“Software”)是他的三卷本系列科幻小说《软件》、《湿件》和《自由件》中的第一卷,出版于1982 年,作者这里记错了。
四、爱国者是什么?

在本文中我只分析了最后对话中的上校和罗丝到底是什么。请允许我解释一下。我认为S3是为了使爱国者能控制“文化选择”而设计的系统。上校从游戏开始就是这个系统的一种形象。与此同时,罗丝负责情报收集工作,直到雷电在Arsenal Gear内部遇见斯内克为止。在最后,病毒影响了GW,销毁了爱国者想要销毁的那部分内容(也可能是造成了一次表面上的小故障?)。当上校再次与雷电联系时(指最后一次的正常联系),它已不再“只”是S3系统了,它其实也是爱国者本身(只是一个人?还是十二个人的全体意识?)。既然雷电不过是一名无足轻重的小卒而斯内克、奥特肯、奥塞罗特等人也都蒙在鼓里,让他了解到真相,其实就和当日里奎德被告知是最差克隆体(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一样。这是一个试验,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行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事实的影响。在里奎德的试验中,主要是为了测试信息是否会影响人类从遗传而获得的能力。现在,它是为了测试如果一个人已经知道自己被人控制了,那么还能不能继续通过由S3“计算”出来的其他办法继续对他进行控制。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爱国者是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它诞生于人类文化,同时也统治文化。这种统治不可能为常规的手段所消灭,唯一的途径是改变个人和世界的思想、改变文化本身。既然思想观念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它们就将“永垂不朽”并拥有绝对的权力。除非,我们能自己选择自己的信念,自己选择把什么东西来传递给未来……把我们的弥母库变得更完善。就像斯内克说的那样。

斯内克: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实。有许多被视为“真实”的事物实际上也是虚构的。所谓‘真实’只不过是大脑里的一个印象而已。

雷电:那我应该相信什么?当我离去的时候,我应该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斯内克:我们可以告诉别人——要有信念。告诉他们我们所坚持的信念,我们认为值得为之奋斗的一切。真正决定未来的并不是你到底是对是错,而是你的信念有多强。可以这么想,在某种程度上‘爱国者’也只不过是一种虚构而已……记住,没必要对文字过分执着。你应该学会把握它们内在的含义,然后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你就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以及属于自己的未来……

雷电:作出自己的决定?

斯内克:不管如何选择,你都是你。

雷电: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办到……

斯内克:我明白这次的事你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但在这次任务中你所感受、思考的一切都完全属于你自己,要怎样看待它们,是你可以选择的。

雷电:你是说,我可以从头开始?

斯内克:对,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新的名字,新的记忆。选择你打算传达给后世的东西。这些都由你去决定。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五、其他相关内容和概念

1、有件事很有趣,我们总是被灌输种种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社会规则。这句话的中心和下文很类似:

“我们都是看着电视长大的,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百万富翁,电影大亨或者摇滚明星,但我们却没有成功。慢慢地我们懂得了这一现实。于是我们变得非常、非常愤怒。”

——泰勒·德登(《搏击俱乐部》)

这一引文促使我找到了下面的定义:

弥母工程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如弥母的拼接和综合)来创造新的弥母,并以此改变他人的行为的一类人。例如宣言和广告的创作者就是典型的弥母工程师。

——弥母词典

2、斯坦尼斯罗·列姆的《完全真空》收录了对于《逆启示录》一书的评论,书评的作者是约翰吉姆·弗森吉尔德。该书指出,绝大部分关于艺术、学术和灵魂救赎的伟大作品都已经创作出来了,但它们却“湮没在垃圾作品的海洋之中”,因为现代文明已经成了“缪斯女神的挤奶机”。对此,那位假托的作者提出一种极富创意的解决方法如下:创建一个基金会(“拯救人类基金会”),并按照以下的规则给发明家、学者、工程师、画家、作家、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以及设计师等支付奖励。如果他们什么也没写,什么也没画,什么也没设计,没有发明什么专利或是提出什么计划,他们就可以定期获得一定的津贴,直至死亡。这笔津贴的数量可高达每年三万六千美元。如果做了任何上述的创作,获得的津贴就相应减少。整个制度还包括其他一些措施,如保护创作者的名字不为他人所知等。我强烈向你推荐这本书[ii],尽管书的开头似乎并不怎么有意思,而且其中几篇评论挺让人看着心烦。

3、我发现的其他一些有趣的关联:

* 为日版的索利德·斯内克配音的大冢明夫同时也是《攻壳机动队》中巴特的声优;

* 在MGS2限定版中附赠的《Metal Gear大事记》中,押井守(《攻壳机动队》电影版导演)这样说道:“如此非凡的高度完美无疑正是圈内一直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作品也提示了在‘对真实的再创造’之外我们的前进方向。我深表敬意。”

斯坦尼斯罗·列姆(Stanislaw Lem,1921- )波兰著名科幻小说家。

[ii] 指《完全真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5-5 14:13 编辑


“也许我已经死亡过了”——《攻壳机动队》的哲学思考

“我时常想,也许我已经死亡过了。现在的我只是机械和电子信号复制的灵魂而已。”
                                                  ——草薙素子

摩天大厦,灯光五彩斑斓,电子音乐,高速公路上追逐的警车,Cyber Punk。

这就是未来都市,也是现代都市的翻版。
现代的时尚人类,生活在两个空间,一个是物理层面的所谓现实世界,而另一个则是虚拟层面的所谓网络世界。在物理层面生存的,是人类的躯体;而在虚拟层面生存的,则是人类的精神。

精神是什么?灵魂又是什么?精神是Spirit,灵魂是Soul,那什么又是Ghost in the Shell?精神又依存于何处?灵魂又寄居在哪里?在虚拟空间生存的若只是我们的精神,那我们的灵魂又在哪里?

人类是肉体和精神的结合体,在哲学和宗教体系里面,精神行为主体被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上是意识(Mind),而在宗教上是灵魂(Soul)。而事实上不管是意识还是灵魂,都被建立在肉体的物质基础上,意识和灵魂都将随着肉体的老去和死亡而消失。所以任何宗教才都会提出“不朽”、“永恒”,否则既然精神迟早会消失掉,又何必去相信什么教义?而要得到所谓的“不朽”、“永恒”,则必须达到某种“超越”,如佛陀面对的人生苦谛和“我执”,如耶稣面对的万般苦难乃至最后的“受难”等等。而“超越”,本身则是一个哲学名词,西方哲学将之称为Transcendental,而在宗教上则称为“超验”。

他们要从哪里超越,又要超越到哪里去呢?

在古代哲学里,“本质”(being)和“存在”(existence)是两个相对对立的概念。“本质”是绝对真实的,是永恒的也不会更改的;而“存在”则是一种表现和扩张,或向前,或向外,进入这个“形成的世界”里,也同时改变着这个世界。

而自称为“human-being”的我们,是否就真的以自己的本质存在着呢?我们的本质是我们的躯体还是我们的灵魂?究竟是肉体承载着灵魂抑或是灵魂成就了躯体?我们之所以是“人类”,究竟是因为我们人形的躯体还是因为我们具有“人性”的灵魂呢?

所谓“超验”,则是认为人类的精神是高于物质或者在某种形式下可以实现与物质的分离,这就像一架机器外壳,在外壳里藏着一个幽灵一般,“生命”指的是那个幽灵而已,这便是Ghost in the Shell。

而如今的人类社会完全就建立在物理学的架构上,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唯独人的灵魂无法用物理学来合理解释。因为物自然是要遵从物理规则的,而心则不遵从物理规则,这自然便说明了身与心是相互分离的。
在《攻壳机动队》里,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躯体和灵魂,终于发生了重叠。高度发展的物质科技终于将非物质性的人类意识给物质化了,通过电子脑的改造,将大脑的记忆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储存、复制、迁移、修改,换言之就是把本来不可捉摸的灵魂ghost信息化和数字化了,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给了它一个自由伸展的空间。

但是,被复制和迁移后的记忆和意识,是否还是“原来”的那个呢?即使可以做到记忆百分之一百的迁移,但是记录和控制这些记忆的那个“本我”,是否也一起移植过去了呢?正如有人问道:“今日之我是否即昨日之我?梦醒之我是否即昨日之我?”人之所以把记忆当作自己的灵魂,不过是因为未来不可知,而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仅仅是记忆而已。

而在《攻壳机动队》里,则出现了三个典型的Ghost in the Shell案例。

第一个案例,毫无疑问是女主角草薙素子。她本来是一个人类,接受了电子脑手术将自己的记忆移植了进去,同时全身进行了“义体化”(人造强化身躯)。她的全身每个部位,甚至包括她的大脑,都是人造的,甚至连她的记忆和她的意识,都是数字化的。所以她不断否定自己的存在,又一次次肯定自己的存在,因为她自己也无法确定她自己的shell里面是否还有灵魂,占据她电子脑,指挥她行动的那个东西,是否还能算作是灵魂?直到电影版动画中,她终于彻底脱去了自己的外壳,将意识融入了无边无际的信息网络之后,她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灵魂,进入了ghost in the ghost的境界。

第二个案例,则是片中出现的战斗机器人Tachikoma。Tachikoma一开始是完全没有意识的,他们拥有的只是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情,他们只知道理解人类语言的含义并且判断该采取何种反应。而这种“判断”,在他们身上,已经变成了“自主判断”,换言之,当他们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攻壳机动队里,他们首先拥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意识,然后随着剧情慢慢具有了人性,最后在两部的结尾处以自我牺牲拯救人类的方式完成了灵魂的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Tachikoma已经与一个拥有灵魂和躯体的人类毫无二致,而这个产物,却是人类所创造所培养的,这便涉及了一个科学伦理的问题——人类到底能不能创造出生命?毋庸置疑的是,Tachikoma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甚至比人类生命更加纯粹,因为他的灵魂一开始便与躯体分离,他的整个生存过程便是自己对自己的一次“超越”。

第三个案例,是片中的反面角色“傀儡王”。他这种完全从虚拟网络空间的数据流里诞生的存在,是否可以算是生命呢?因为他从产生便没有自己的shell,换言之,也就不存在灵魂与躯体的对立问题,这一点上与前两个例子不同。素子是从先天的shell里获得自己的ghost,然后再把自己的ghost迁移到后天的shell里去(当然迁移过后的ghost是否还是以前的那个ghost我们也不得而知);而Tachikoma则是本身没有ghost,他自己的ghost是以人造的shell为基础,通过自我意识的升华而获得的。傀儡王则不同,他生于虚无,存于虚无,所以他除了自己的意识(还不能称之为ghost)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证明他的存在,如前所说,他只有自己的来源于虚无的“本质”,却没有“存在”。所以他只能不断地宣称,自己是“独立的生命体,而非所谓人工智能”,因为他自己也早已经认同了人类观念里的“没有躯体的意识不算生命”这个观点。

前面已经说到了,Tachikoma灵魂的产生,已经涉及到了科学伦理的问题。从宗教伦理上说,这已经是一种渎神的行为。因为拥有躯体、拥有灵魂,便是生命,而创造生命从来便是神的专利,莫非此时人类已经拥有了神的力量不成?神的力量是创造生命和创造世界,神创造的世界是复数的人类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的物质世界,而生命内部的ghost所居住的精神世界却因为shell的限制而无法互相沟通和交流,神并未创造精神世界。而此时,人类不仅创造了躯体,也让躯体生成了灵魂,而且能让灵魂脱离身体的限制融入没有边际的虚拟信息网络,让ghost在网络里自由活动与互相交流,这便是人类创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攻壳机动队》里,并没有说到“生命”的明确定义,然而很明显地,这部作品采用的仍然是“灵魂机械说”,也就是将“Ghost in the Shell”作为了生命的定义。而在充满了ghost的虚拟空间里,无数信息流交汇撞击,如同在原始海洋中产生了原始生命一般,信息海洋逐渐产生了具有自我意识的信息体,进而逐渐进化成为了如傀儡王这般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躯体的“独立的生命体”。这种纯ghost形式存在的生命体,便是Stand Alone Complex的产物,它是无数ghost的部分意识交杂融合最终形成的独立体,而这种独立体为了跟作品中“Ghost in the Shell”的生命定义一致,便将这个独立体本身作为了一个“shell”,而独立体的“ghost”,便最终成为了Ghost in the Ghost,这与素子最终的结果恰恰是殊途同归。

在《攻壳机动队》电影第二部中,荒卷大辅描述了这样一个境界,“独步天下,吾心自洁,无欲无求,如林中象”,这不正是在虚拟空间里自由遨游的灵魂们的真实写照么?而曾经束缚和禁锢他们的躯体,就如同傀儡一般,“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了。


《无罪——攻壳机动队》—— 哲学的探讨
科幻电影主要都是以科学事件或发明为背景,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以奇观取胜的暴力动作片;一种是充满哲学反思和人文观察的作品;还有一种是兼具了暴力动作与哲学反思的作品。
第一种电影,你只要用眼睛和感官去看就可以了;第二种电影,你得用眼睛和心灵去看;第三种电影则是全身的细胞都要加入,通常还得包括你的灵魂。
而我喜欢的两部电影,恰恰都是属于第三种。
一部是《黑客帝国》,一部是《攻壳机动队》。

黑客帝国诞生以来,便收到无数狂热的爱好者的追捧,视若神灵;作为黑客帝国爷爷级的攻壳机动队,更是从所有的方面全部超越黑客帝国。对于黑客帝国这样的巨著,我都不敢评论些什么,攻壳机动队我自然更加不敢造次,只是谨小慎微地,采撷两朵生长在通向未来的黄金之路上的小花,从这知秋的一叶中,体味到攻壳的博大与深邃。

押井守虽然奇貌不扬,经常一头乱发,又总是面对计算机、网络等虚拟空洞的数字人生议题,你难免担心他的脚步会不会走得太远,走得太偏?电影会不会陈义过高?让观众难以理解?其实,押井守固然学识渊博,但是他热爱生命,对人生现象总是有他独到的观察与呼吁,不时就试图穿透电影胶卷来和观众对话,仔细看攻壳机动队2:Innocence,其实就好像是快快乐乐地上了一堂科幻哲学课。

许多电影都喜欢引经据典,卖弄知识,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尤其如此,也有一肚子学问的押井守比好莱坞厉害的地方,则是在于他虽然也爱卖弄,然而他已经吸收消化,而且以清楚明白的方式来表现。

面对博学多才的导演,我们该如何迎接智性的挑战?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并非作为对白出现的典故

1:无罪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句话:\"如果我们的神和希望都不过是科学上的产物,那么我们的爱是否也应该科学化才可以呢?─利尔亚当《未来的夏娃》\"

在看电影之前,我从没听过利尔亚当,也从没听过《未来的夏娃》这本书,看完电影之后,对于押井守的人与机器,躯壳与灵魂的辩证对话,其实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我深受电影中,公安九课的少校草薙素子与巴托之间最暧昧的情愫所感动,于是我回想起了片头的那句话,决心去探寻电影中的\"爱\"的根缘。

片头的那句名言,其实是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派的诗人维里耶·德·利尔·亚当(Villiers de L\'isle Adam 1838 -1889)在1886年出版的《未来的夏娃(L\'Eve Future)》中的一句名言:\"If our God and our hopes are nothing but scientific phenomena, then let us admit it must be said that our love is scientific as well.\"根据英文版的解说,我的翻译如下:\"如果我们的神和希望,都不过是科学现象,那么我们必需承认,我们的爱是也科学现象!\"走笔至此,我已经确认,无罪的观赏障碍,有一部份是来自中文字母的粗俗。

但是我更关切的却是:到底谁是维里耶·德·利尔·亚当?我相信,这是押井守设给影迷的第一道关卡,过得了这一关,门后一定有不同的风景。

网络上,你很难找到利尔·亚当的中文数据,因为他不算十九世纪知名的作家,虽然他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经济状况却不好,一心一意想找个有钱的女人结婚,以解决自己的生活困境,最后他娶的却是当年曾在家中帮忙的女佣。利尔·亚当和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马拉梅(Stèphane Mallarmé)及大家音乐华格纳都是同时代的好友,但是直到死前五年他的文采才被当时的文艺圈注意到。

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面对着工业革命后的工商繁荣,以及帝国主义掠夺人世的物欲横流,虽然诗人墨客辈出,但是整个时代气息却是既平庸又堕落,当时最受欢迎的写作风格是将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与疯狂肉欲相结合,偏偏这是利尔·亚当最痛恨也最排斥的文学风气,他的写作因而就大力抨击这种社会现象。

《未来的夏娃(L\'Eve Future)》是利尔·亚当在1886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描写一位和爱迪生一样充满创造力的发明家在生命垂危之际,被一位有钱的英国贵族救了小命,但是这位贵族却成天受到一位位既自私又没气质的女友纠缠,于是他就承诺替他发明一个完美的女人,这位机器人,也就是书名所提示的未来的夏娃,名字就叫 Hadaly。Hadaly既聪明又美丽,更有智慧,但是她毕竟只是机器人,人性、灵魂和科学的矛盾碰撞,就导致了一场类似浮士德的悲剧。

看完了故事大纲,你或许已经知道《未来的夏娃》和《攻壳机动队》的故事或多或少在质上是有些关连的,如果你看了电影,更会发现专门替公安九课做资料分析,学问渊博,观察细致,但是不停在抽烟的女机器人名叫Haraway,被制造成性爱机器人,因而生心憎恨的傀儡名叫Hadaly时,谜团或许就更清楚明白了。

2:无罪中在基姆制造的虚拟城堡之中,城堡地上写了aemeath这个字(意思就是真理),靠这个字就能获取能源,一旦把前两个字母ae去掉,就变成maeth,也就是死的意思,死了就恢复成土。

押井守没头没脑卖弄这两字典上都查不到的字到底是何居心呢?

Aemeath 这个字在一般英文字典上或大英百科全书上是找不到的,但在英国文豪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就出现了Sigillum Dei Aemaeth这个词,意思就是神的真理封印(Seal of God\'s Truth),是天使进入神殿之进要先解开的封印,这是一个圆圈含蕴着两个七星,一个六角和一个五星的奇特封印,上头还有各式各样的符号密码,对一般人而言,这个封印图型就已像够怪异的,那些符号简直就是有字天书,保证有看没有懂。

电影中告诉我们,Aemeath就是真理,基本上是没错的,但是光知道Aemeath究竟长成什么模样之前,你一定还要先理解犹太教的传统,犹太教传说中有一种用黏土做成的人兽,名字叫做Golem,它不会说话,但是听得懂人的话,通常Golem是用来担任家中仆人,它的额头上就写着Aemeath这个字,代表它神的真理的见证产物,上帝用黏土做出了亚当,人们也学着用黏土做出了Golem,这和人造机器人的科幻梦想是何等近似啊!

3:无罪中幕后的敌对方叫做Locus Solus,我保证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名字出自何方?内含什么典故?只知道臭屁的押井守再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阅读涉猎之广,只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位只会画漫画,拍动画电影的平常导演。
这个名字是一句拉丁话,原意指的是\"远离人烟的地方\"的意思,但是法国小说家胡塞尔 Raymond Roussel在1914年,也就是整整九十年之前就写好的科幻小说,就用这个词做书名,描写法国一位富可敌国,又喜欢做科学研究的富翁康特拉罗 Cantarel,他在巴黎郊外置产,取名就叫做\"Locus Solus\",他所有的科学幻想和发明就全都集中那里,小说描写他带着大家去参观他运用天马行空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每一项发明,那一切只能用天方夜谭的梦幻神话来形容, 换到了押井守的电影,\"Locus Solus\"就是复制机器人灵魂的那家公司,是未来世界里可能发生的罪恶源头。

昨天在看无罪的时候,每过几分钟,押井守就会跳出来告诉我一次:\"你绝对是个文盲\",我便一次一次的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一个文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死毙德 于 2010-5-5 14:23 编辑

观望了很久,觉得还是得打断一下

个人不赞成做这种先斩后奏的大量转帖,首先看得费力,其次么,原作者会很头痛,比如我看到出口转内销就很头痛……
http://bbs.saraba1st.com/2b/view ... p%3Bfilter%3Ddigest

还有未完工的还在不断的修订中的辞典被第二方第三方不断的复制拼贴最后变成既不是我的东西也不是别人的东西的时候更是头痛的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望了很久,觉得还是得打断一下

个人不赞成做这种先斩后奏的大量转帖,首先看得费力,其次么,原作者会很头痛,比如我看到出口转内销就很头痛……
http://bbs.saraba1st.com/2b/viewthread.php?tid=274474&extra=p ...
死毙德 发表于 2010-5-5 14:05

那我把年表删掉好了,建这楼的初衷纯粹是个自己做个备份,以免哪天硬盘浮云了这些资料可以在S1找回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5-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存放+共享资料的话,google doc什么的不错...无敏感字的http据说不被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建议资料整理贴最好用放链接不放原文的形式给出   对原作者是尊敬   也方便读者点击浏览   或者直接附件TXT下载也行  因为非原创的转帖不会高亮也不会加精   等帖子沉下去了别人也不好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6L的看的好眼熟,尤其是关于Innocence的那评论 不过这些在wiki上基本都能找到。。。而且个人认为,对引经据典的再次考证,没太大的意义。。。这种东西靠的是个人领会,老鸭子自己都说过,这片子只是拍给想看的人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来说比较喜欢第一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资料分享
顺便问问什么叫“没有模板的复制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5-5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5-5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marrrrrrrr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详细在SAC最后集
flymop 发表于 2010-5-5 17:30

没看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6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畫版出來20多年無人問津...........動畫裝裝B就這麼大影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5-6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5-6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9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备份了txt= =2台电脑  一个移动硬盘  应该是安全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求不带“时光网”水印的以上各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5-1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0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出来给某个刚刚看完攻壳TV第一季,对剧情晕着的人儿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女贴献给 这个神贴Complex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 最近正好开始补攻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Mark,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合田一人的评述有点意思
有没有人能够给出他计划的全貌
包括每一步的目的和具体实施方案
总感觉作为激化难民矛盾的手段,有些行为太牵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thez

不更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泡澡的狼于2010-05-06 14:09发表的 :
漫畫版出來20多年無人問津...........動畫裝裝B就這麼大影響~·



看电影1之前先买到良心祖国版漫画的我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一下,以后好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 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选择决定了在自然界只有那些最强壮、最具适应力的生物个体才能存活下来

……果然讲到学术,这种分析文只能吓唬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7-26 14:26 , Processed in 0.19727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