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08-5-16
|
楼主 |
发表于 2010-5-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0-5-5 12:43 编辑
闲谈SAC
ACEAERO 发表于 2005-7-23 12:51:00
写在最前面的话:这不是一篇规整的研究之作,充其量算是对模糊概念的另一种解释,所以其中无论引经据典还是由此展开的话题,多含个人看法。抛砖之文,以仰视之姿态期待高见的出现。
引子——Stand Alone Complex的字面含义
如果有留心到每话的开始画面,不难发现,凡是情节涉及到笑脸男人和与其相关的事件追踪时,该话必然出现complex episode的标志,反之则是a stand alone episode。stand alone很容易理解,孤立也好,卓越也罢,即使在计算机术语中,stand alone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与字面近乎一致的含义。
就算是complex,也可是“复杂”、“复合体”和“情结”的化身,抑或二者的结合体。如此,按照排列组合的原理,似乎就能拼凑出SAC的意思,但究竟我们能否嗅探到其中深意,却是另当别论。
引理——GITS世界中的层峦叠嶂
原作者士郎正宗显然是将GITS漫画放在了SF的层面上,纷繁的设定和硬朗的对话,无一不在告诉读者:这是一部彻头彻尾体现他设定癖和SF深层挖掘能力之作;剧场版则更多的从人文的角度探讨了一个现在没有答案没有定势、未来也未必有的问题,一如灵魂般遥不可及;GITS: SAC与它的前辈们相比,最大不同就在于多了SAC的字样,由此将GITS的世界观横向铺展到了社会学的领域。在同样涉及了电子脑、社会网络化等概念的前提下,SAC似乎更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独立成章的故事几乎都有其完整的社会背景,而贯穿始终的主心骨——笑脸男人事件拉来了塞林格做支持(关于这点参见2004年1月号《动漫贩》le_cirque_de_k的《攻壳机动队中的典故解密》,好文哪~):麦田守望的另类带来的不仅是文学影响,还有对当时乃至现在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兼容了“怀疑、自我、叛逆还有略显幼稚却不乏真诚的理想”的风格,造就了《麦田守望者》的社会效应超过任何一部同期作品。 SAC则秉承了这种思路,或许complex中的“情结”之意,就是在向《麦田守望者》致敬,而stand alone章节是该思路的零星体现,资本化的归途,传奇人物的终结,国家参与的阴谋论,都是对社会框架的小小质疑和挑战,究竟在这些看似不能控制的社会范式中,掺杂了多少人为因素,或者说,整个体系的建立不是因为它“自动形成”,而是加入了过多的“机制”使然,以及若这种假设成立,“机制”的起源及发展。看似很拗口但却完整的东西,在SAC的名义下,被肢解成了一个个藕断丝连的子个体,之所以“藕断”,是因为故事的人物、背景以及行动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处于同一思路指导下又使这些个体们不能不“丝连”。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第十二话中的电影导演将自己的理想固执的封闭在一个电子脑的举动,多少都能让人联想到《麦》主人公霍尔顿敏感到自闭的情形。
引用——整体的思维抑或零散的拼凑
情况一:stand alone COMPLEX
最终回中,素子与笑脸男人开始了继第九话之后最长的一次对话,也是最后一次。其中二人不断的引述各类人物的言论,足以对我们造成第二次信息冲击。此次的“妙语连珠”,包括了几个很有意思的人物,首先是并非在此话中出现但却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心理分析学者Wilhelm Stekel,作为与弗洛伊德同时代却又与其意见相左的精神病学家,现在为大众所知大半是因为那句对成熟与否的界定(同样出现在《麦》中):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a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素子用它来形容笑脸男人的心态,却是再合适不过,或者说,这是一切事件的另一心理渊源。
第二个充当了笑脸男人想法的诠释者角色之人是 DzigaVertov。这位有着激进思想的前苏联导演一直遵守着自己创立的法则,坚持用自己的创新手法拍摄他所愿意拍摄的东西——现实,并让观众能通过自己的电影去“感受世界”。但正如评论家所说,Vertov的作品被要求从认知论的质询,以电影的形式来向世界展示真相,从这点来看,他和笑脸男人的初始动机有相似之处,只是作为让大众看到真相的机器存在;而后期,笑脸男人不得不半屈从于现实,承认自己的幼稚和单纯,却也与Vertov看上去“激进但大半生却不得不服从于政权”的特点有着相当的默契。
当笑脸男人事件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度都大大超过始作俑者葵的预料时,这个固守于图书馆的少年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消失究竟会对剩下的人产生多少余波,从而出现了第三位和第四位重量级诠释者——Frederic Jameson和大泽真幸。前者是后现代理论的主力支持者和研究者,后者则是致力于决定社会秩序的相对社会范式产生机制。至今所能记得的Frederic Jameson的言论就是他提出的四个后现代主义关键性的二律背反: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天性与人性,以及最后乌托邦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Jameson一直恪守着后现代的模糊性,即在社会体系和文化献现象中始终保持着模糊而核心的思想,同时逐渐摒弃快乐主义的辅助。这种对抗性文化正是 Jameson的后现代主义最能被人接受并加以应用的部分。在葵看来,信息并行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个体性的消失,Jameson的理论似乎更尽职的解释着个性和个人的终结,这其中取消了对任何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排除了意义统一构成的可能性和终极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主体消失后的自我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自我的荒谬,自我的萎缩,自我的缺席,自我的零散化和失名,从而起到了“原版消失而拷贝版在扮演着原版角色”的作用;或许还有“拼贴”的意味在其中:各种没有新意的模仿被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个个“新的实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一如那些被大大小小的计划牵制着的拷贝版笑脸男人,而即使其消失,影响依然渗透到了社会体系的要害,从而继续控制着整个社会机器的运作,换句话讲,消失只能使影响扩大化,说到这里,Jameson恐怕就会在笑了,笑脸男人的所作所为在战战兢兢的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演化下去。谈到个体,大泽真幸不能不提,暂且按下SAC中所引用的言论不表,单单说到他在“个体和第三人的场合”领域的研究,结合Jameson的理论,素子和笑脸男人的谈话就可以渐渐明朗化了。在大泽真幸的研究领域中,个体的交流性始终是驱动社会范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对“ 个体”的强调,事实上正中后现代情结的下怀:后现代所期望的模糊性在社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非连续性中得以体现。素子说笑脸男人实际上却少了一个对“个体” 理解的切入点——好奇心,因为这是交流性的表现特点之一,可以说在“好奇”的基础上,交流才会成为可能,继而演化为维持个体以及所在系统的充分条件。
将上面的言论列为方程组,有可能会得出如下解:stand alone始终只是作为complex的注脚出现的,真正的重心在于“复合”;每个理解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又都统一在融合的名下,组合在一起,即为“相对独立的复合体”。
情况二:STAND ALONE complex
很可能上述一切“都是一个骗局”,那么落脚点只能是complex成为stand alone的解释,在这里stand alone占了主体。Jameson依然是唱主角的人物之一,后现代主义依然能够圆滑的抚过每一句话,它的除却“拼贴”之外的“精神分裂”特点在这个时候就能大派用场,这是一种非连续的、孤立的感受,时间连续性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时的强烈感受,笑脸男人怕是对这点深有体会,他将自己最初的行为解释为 “使命”,因为无意中窥见了真相的一角;而后在目睹了社会丑恶后,对个体性的消失和其影响力产生怀疑,以致最后对自己后来的行为和整个社会感到“绝望”,成为了消失的媒介。对于大众来说,“笑脸男人”成了虚幻怀旧的代表人物,被幻化成了各种形象,阻挡了人们真正的视线,就像“站在一间到处都是镜子的房间中 ”,分辨不出哪是真哪是假。这时,“对独立个体的情结”或许是对SAC更近人情的理解。如果这假设成立,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掩饰不了SAC最后一话的言论“ 拼凑”的痕迹,即使有complex在最后托底,依然能显出论述逻辑上的无力,因为无论是笑脸男人还是素子,最终都只是片段的引用了一些人物的发言并占为己有,社会体系与个体、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最终如何看待这种非连续性带来的不协调,都将会是棘手且不能自圆其说的难题。SAC充其量也不过是致以感性的表层的怀旧敬意,而非真诚的探讨罢了。
引申——SAC的摩比乌斯圈
作为编剧之一的樱井圭记曾说过,作为一个真正的SF迷,士郎正宗的fan,以及大泽真幸的学生,他自己很是希望能把这些东西融合到一起,并且在SAC中也这么做了。从SAC更趋近于现实化的故事发展来看,的确人心的作用在其中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漫画原作以及剧场版,涉足的社会学领域也更广。每个看过SAC的人都很清楚,其社会原型几乎不存在,但却造成了效应的延伸,吸引了像你我这样来反复琢磨其中深意并且在无意之中把它“神化”之人,这是什么现象呢?没错,Stand Alone Complex。
GIG深入解读
不同于SAC中的暗线铺述,GIG开篇便以一系列有关难民的恐怖活动为线索切入主题。在SAC中并未提及的难民问题,成为GIG中一项重要的背景设定。由于大战后日本所推行的难民政策,使的大批遭受战争迫害、无家可归的难民涌入日本,但事实上政府缺乏妥善安置这些难民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出于人道因素接纳的难民逐渐成为日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焦点。大量流入的人口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难民成为了日本政府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伴随着政府同难民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渐渐出现了由众多激进分子所引发的恐怖活动。
公安九科在针对难民问题的各种案件调查中,一个代号为“个别的11人”的组织逐渐浮现出水面。而九科所掌握的众多线索也渐渐指向一名叫做“久世英雄”的男子。但随着案情的进一步深入,九科队员们发现事实的真相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复杂。在各种恐怖活动和突发事件的背后,一个有着怪异长相的男人-合田一人在阴影中操作着一切。合田利用内阁情报厅顾问的特殊身份在政府和难民原本就已紧张万分的关系间挑拨,进一步激化两者的矛盾。意图以此夸大事态,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和他的个人目的。如果说SAC是九科同政府高层中腐败势力斗争的话,那GIG的主线便是和以国家、政治为玩物的高超阴谋家-合田一人之间的对抗。
<B>幕后黑手-合田一人</B>
作为GIG中最大的幕后黑手,除去有着怪异的长相,合田还具有远超常人的智慧和城府。无论是作为难民领袖的久世,还是公安九科几乎从头到尾都被其玩弄与鼓掌之中。为了加剧难民同政府间的矛盾和对抗,合田散布了他所研制的“个别的11人”电子脑病毒,造成了多起和难民问题相关、貌似Stand Alone Complex(注1)的恐怖活动。在被九科识破真实目的后,合田又不慌不忙的利用已是难民领袖的久世,制造出难民已经拥有核武的假相,促使难民发布了独立宣言。在日本政府出动自卫队后,合田又计划在自卫队总攻的同时,依靠暗中联系的美帝发射核导弹彻底摧毁难民的聚集地-出岛半岛。(对外则宣称是难民为应付自卫队的攻击而自爆了他们所拥有的核武)以此促进日本军事、经济以及政体的变革,从而满足他改造日本的野心。
在九科队员的努力下虽然最后的核攻击被成功阻止了,但合田的阴谋真的完全失败了吗?在动画中可以发现在自卫队发动总攻前,合田曾命令手下向警士厅寄出过一封特快信件。而这封应该就是在26集中合田所提及向警方自首、坦白其罪行的信件(注2)。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合田还掌握着绝对的优势,局势的发展都在其控制之内,似乎完全没有这么做的理由。而在获知核导弹攻击失败后,合田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失望。从他的答复“算了,总之通过茅葺(动画中日本现任总理)的行动,冷战的构造得以形成。”来推测,GIG中所显现出的阴谋很可能只是合田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
荒卷科长指挥的特警队开始突击,标准着合田末日的来临。
虽然很早察觉出了合田的阴谋并全力阻止,但在同合田的对抗中公安九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是塔奇克玛的再次自我牺牲,合田的阴谋几乎就要完美的实现。纵观整部GIG无论面对何种形势,合田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和沉着,而这是建立在其极端自负的基础之上。但讽刺的是也恰恰是这份自负,使的合田轻视了九科的力量,从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虽然引渡到美帝的企图没有实现,合田被素子击毙。但这位相貌BT、擅长玩弄权势、操作情报的黑衣男子完全可以说是九科所面对的众多敌人中最危险和最具破坏性的,实在无愧于幕后大黑手之名。
<B>孤独的革命家-久世英雄</B>
久世是名比较复杂,同时略带悲剧色彩的人物。领导难民实现独立不仅仅是出于对难民现状的同情。其中还参杂着相当的个人因素。获得独立仅仅是理想中的一环,久世真真期望的是更高层次的革命-带领难民抛弃现有的肉体,将Ghost和记忆全部投身到虚拟的网络之中(注3)。之所以会产生类似的愿望同久世童年时的不幸遭遇有着密切关系。当时因为空难、几乎全身瘫痪的久世在素子的鼓励下接受了全身义体化。虽然再次获得了自由行动的能力,但易于常人的身体构造使久世存在着相当的异样感。成年后在朝鲜半岛所经历的战斗进一步坚定了久世的思想。为寻求真真的解答,久世脱离日本军队在世界各地旅行。印证自己理想的同时寻求着能够依靠并且填补自己孤单心灵的对象。在得到难民的理解和体会到难民的苦难后,久世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不幸的是久世所追求的目标成为了合田利用的对象。从动画中久世的前后表现来看,开始意图暗杀总理显然也是受到“个别的11人”病毒的影响。虽然有着优秀的领导天赋,但久世一直没能摆脱合田的控制。在合田谱写的剧本中,久世成为了激化难民同政府间矛盾和对抗的工具。
出岛的动乱结束后,被捕的久世遭到了美帝的暗杀。虽然”革命”最终没有实现,但抛弃人造身体投身网络世界对于久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寻求平等和摆脱孤独的方式(见26集和素子的谈话)。被困地下时,同过去总重要的好友-素子的彻心交谈以及从被捕时和被害前流露出的表情来看,显然最后久世得到了他所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久世还是死有其所的。
在生死的危机前,两个同样拥有不幸经历的灵魂彼此相拥,是否意味着孤单的心灵得到了寄托和安慰?
<B>关于日本政府及其他</B>
接替因为“笑脸男人”丑闻而垮台的前届内阁,新上任的茅葺政府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实权。当危机来临时,真真操控政府和军队的是亲美派官员―官房。而幕前的总理则成为了事后背黑锅、承担责任的对象。不过有趣的是看似与合田站在同一立场的官房,实际他们两者间并没有明确的联系。从官房的对话 “我不能看着核自暴不关。”“我只是考虑到国家的未来,把(日美)安保提前了而已。”中可以看出,他仅仅是遵照着美帝的意图在行动,甚至连难民拥有核武的真伪情况也不得而知。合田与官房两人的行为意外的构成了一起小小的Stand Alone Complex,这戏剧性的一幕给GIG的结尾增添了不少趣味色彩。
被官房监禁的茅葺总理在得到九科的协助成功脱出后,为了阻止核攻击曾向美帝提出过交涉请求。但熟知日本政权现状的美帝政府,完全采取了忽视的态度不予理睬。迫于无奈, 茅葺只能寻求邻国的援助(注4)。按照合田“冷战构造形成”的说法,茅葺求助的国家至少具有同美帝相抗衡的实力。再结合美帝潜艇舰长和部下所说的“81标志”,该援助国的真实身份应该很清晰了。
自卫队的军舰开始对出岛炮击
在动画的最后,向出岛发射核导弹、意图引渡合田以及久世的灭口都暗示出美帝插手干预了此次事件。合田的阴谋是得到美帝政府支持的,他们之间至少达成过某种协议。以久世的被害来看,美帝不希望给日本政府留下过多的重要人证(特别是类似久世这样极其关键同时又具有杰出才华和独特理想的人,而对合田的引渡也可能具有此类含义)。再联系官房的行为和合田的言语,显然在难民事件中美帝所起的作用远比想象中的大许多,很可能企图利用合田制造出的混乱来推翻现任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茅葺政府,重新建立起亲美的内阁政权。而先前素子所说的“那缺少的一块拼图”也可能指的就是在暗中活跃的美帝势力。但可惜的是动画中除去发射导弹的核潜艇外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反映,与次相关的线索也不多,事实的真相也许只有考观众自己想象和推理了。
---------------------------------------------------------------------------------------------------------------
注 1:Stand Alone Complex是攻壳机动队TV第一部的副标题,单纯从字面上解释为“孤立个体集合体”。在动画中特指原先互无关系、各自独立的人们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相同目的而统一行动的现象。在GIG第1集中的恐怖活动就是一起小小的Stand Alone Complex。虽然恐怖分子们有着类似一支团队的表现,但实际彼此间并没有经过特别的组织和协调。
注2:根据动画中的日本法律,类似合田这样的犯罪,只要自首就不会追究刑事责任。
注3:关于久世所说的抛弃肉体投身网络的理想,在攻克第1部剧场中人偶师也向素子提出过同样的请求,就动画中的时间来看久世也许是第一个提出类似想法的人类。
注4:虽然没有明确显示,但根据动画中表现出的种种线索和细节(26集中茅葺与荒卷、官房的对话、荒卷与陀古萨提到的“这一生都无法公布的秘密”、美帝舰长所说的“81标志”以及合田的言词),茅葺寻求邻国援助共同向美帝施加压力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
PS.
有几处错误首先,最后茅葺首相并没有向中国求援。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架战斗机上的标志,那是日本的飞机。与此同时茅葺首相对以为她向某国求助的官房长官高仓说的那段台词,清楚的表明了她并没有像中国求援(此段也可以视为茅葺首相对于日本未来政策的宣言)。在两机掠过美军潜艇后,潜艇舰长也说了:“航空自卫军的秘密部队吗……”、“已经确认日本方面的意思了”。所以,实际上茅葺首相并没有像其他国家提出援助要求。
stand alone complex现象分析
攻壳机动队第一部最后一集,素子和笑脸男的对话中“stand alone complex”第一次作为台词出现 。
stand alone complex,有的翻译为“孤立个体集合体”,在动画中特指原先互无关系、各自独立的人们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相同目的而统一行动的现象(笑脸男现象和个别的十一人)。
DVD映像特典里,Stand Alone 一词解释为一些反对网络化、机械化,将自己脱离网络以外的人,但是因为全球的网络化与电子脑(Cyberbrain)的盛行,这些Stand Alone的人在脱离网络之后,变成真的与世隔绝,连正常生活也出现了问题,从而感到失望。这种心理就称之为StandAlone Complex。
也有的翻译为“独立于复杂系统”。就像笑脸男说的,“其实这个社会本身就潜藏着引发这个现象的系统”。现象,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就好像笑脸男开始只不过把那个有关村井疫苗的信息以绑架的形式扩散了出去但引发了后来连续笑脸男事件,而系统,就是指社会的大众心理,概括地来说,“不存在的作品竟然产生出了原创的拷贝” 。
以上为收集自网络的资料,下面的是笔者的推论
stand alone complex作为名词时即指:与某些复杂的事件有着必然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却完全不为人知的独立于复杂的社会结构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控制着整个事件的进展的个体。作为形容词时即指这种状态。
最好的例子就是笑脸男,他与村井疫苗事件完全有关系、不为人知的独立于社会和网络、无意识的创造了笑脸男现象、有意识的控制着事态发展,可以说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的原型。
從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探討Stand Alone Complex文:SilentLain
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認為,當市場上所有資訊透明、對稱時,將沒有任何企業佔有獨占地位或是絕對優勢,因此個人可以完全自由選擇,而整體市場利益將可最佳化 [1]。若把它延伸到社會學,當所有資訊對所有人公開,透明時,每個人將可依照自我意識自由的做出選擇,而整個社會因為大家不同的選擇,而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綜合以上論述,當所有訊息透明時,整體將因為個體的自由選擇而呈現多元化的結果,而整體利益也將最大化。
關於這點,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簡稱攻殼)[2]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劇中笑臉男事件背後所透露的意義是:當所有資訊公開、透明時,個體的獨立性將逐漸消失在龐大的資訊中,因為龐大的資訊量,會讓個體錯將他人的動機、思想誤認為是自我自由選擇、獨立思考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將導致一種弔詭的一致性:每一個個體都認為自己是獨立思考,自己的思想具有獨立性以及原創性,所做的選擇出自於自我自由意志的選擇,但整體所呈現出來的卻是大家一致的共同性。這種狀況下的共同性和一般傳統定義共同性的最大差別在於個體並沒有意識到此一共同性的產生,反而執著於自我的原創性,因此形成所謂「沒有原版(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此種思想、動機的原版)的複製品(大家的思想一致)」。這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簡稱SAC)。這種現象和過度追求個人主義[3]的社會很接近:當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追求個人主義,提倡獨立思考,追求人與人的差異性的同時,整體社會所呈現的卻是空前的一致性:「所有人都追求和他人的差異性」這一致性。
不少人舉過各式各樣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SAC,像是時尚(穿著打扮,言行舉止…)、流行(ACG中充斥的各種萌要素)以至於價值觀、意識形態。關於這部分,我持保留態度。SAC的特色在於「沒有原版的複製品」,而我沒有辦法確認這些例子到底是不是「沒有原版的複製品」。許多時尚流行的起因在於某些特定藝人或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打扮穿著;現在年輕人之間流行的星爺用語出自於周星馳的系列電影;ACG中的萌要素(貓耳、女僕、ツンデレ)通常是因為某些特定作品而大紅特紅。這些都不能算是SAC,因為他們存在一個明確的原版,而大家也並不認為這種行為、想法具有獨創性以及原創性。那,到底什麼是SAC呢?這個問題就交給各位去努力發掘吧!
這種現象,有沒有解決或改變之道呢?攻殼女主角草薙素子認為,她在塔奇克馬(又譯:攻殼車)[4]們身上看到這個問題的解答:好奇心。塔奇克馬們每天都會進行個體間訊息的同步化,這點和SAC所假設資訊完全透明化的前提很接近,差別在於SAC現象使得人類在追求個體差異性時產生一致性,而塔奇克馬們卻在追求一致性的資訊同步化過程中,得到個體差異性。為什麼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好奇心。我認為,好奇心在此可以解讀為「求知慾」,也就是對所有事物抱有赤子之心。因為這種好奇心,塔奇克馬們會去思考資訊背後的涵義,不會盲目的接受訊息,因此,即使在資訊同步的狀況下,也能夠發展其個體之獨立人格。
當初在動畫中看到這答案時給與我無比震驚!從以前開始,就有一個問題時常困擾著我:到底是什麼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從唯物論[5]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環境。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環境,所接受的資訊不盡相同,所以造成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不盡相等。以此論點來看,如果大家的所接受的資訊都一樣,那人和人之間還會有差異嗎?當我觀看這部動畫時,這個問題又再次在我腦海中浮現,SAC現象可說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子集合。而動畫中所提的解決方法,好奇心,這個比較偏向唯心論[6]的解答,則有可能是SAC現象,甚至於這整個問題的解答。至於到底是不是,這就要留待時間以及科技來證明了。
Reference:
[1]巧克力經濟學,P.97
[2]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
原作是士郎正宗所畫的科幻漫畫「攻殼機動隊」,探討人與機械之間差異性模糊化後,所衍生定義以及相關問題。1995年由名導演押井守使用同世界觀拍攝劇場版動畫,結果震驚全球。「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則是2002年時由神山健治導演以同樣世界觀另外拍攝的TV動畫系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X&variant=zh-tw
[3]個人主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9&variant=zh-tw
[4]塔奇克馬
多足型思考戰車,它們的AI發展是這部作品的重點之ㄧ。
[5]唯物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6&variant=zh-tw
[6]唯心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6&variant=zh-tw
《攻壳机动队 2nd GIG》——关于出岛武装冲突的若干议论
美帝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主要问题在于为何核潜艇没有使用潜射方式向出岛发射对地核攻击型弹道导弹,以及日本自卫军为何没有察觉。我认为此处政治因素的影响大于军事因素。
美帝的核潜艇于水面发射弹道核导弹,与其想成是潜射技术落后,不如想成是日本与美帝在第四次非核世界大战后再次缔结的《日美安保条约》的功能的实质运作。前一个,亦即现代的《日美安保条约》,其本质是美苏争霸的产物,根本目的是通过扶植日本亲美政权,以便有效地对亚洲地区进行控制。现代的《日美安保条约》与《北大西洋公约》一起,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争夺世界霸权的政治军事体系。《攻壳机动队》故事中的《日美安保条约》,是在世界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战争,美国因分裂而国力被大幅削弱,日本以战胜国身份获得国际地位提升的历史背景下,由美帝(原美国分裂后衍生的其中一个新生国家)主动向日本提出的。美帝此一动议的目的是藉由与日本缔结新安保来改善本身日益衰退的国际影响力。尽管日本当局自身也正因为战后欧亚地区的“难民潮”所造成的国内民众就业率下跌而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但是日美新安保的签订依然可以具有两大实质功能:
第一,通过日美新安保的达成,旧有的日美同盟得以重建,从而在实质上增加了牵制第四次非核大战中最大的战胜国,并且成为相对意义上的超级大国――中国的影响力。
第二,通过缔结以日本为主导地位的新安保,向世界昭示日本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并洗刷过去战败国的耻辱。
简而言之,《日美新安保条约》之目的在于“有效牵制中国,积极提高威望。”
正如故事中所说,过去的日美安保是“日本为盾,美国为矛”,而新安保则应是建立于一种完全平等且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甚至可能是将美帝置于第二的地位。
茅葺内阁在故事中存在明显的政见分歧,亲中派的首相茅葺与亲美派的官房长官高仓政治理念与行动的不协调是合田一人能够实施“冷战构造密谋”的主要原因之一。茅葺作为联合执政内阁的首相,是政界人士公认的无实权的傀儡,所以与美帝签订新安保条约的事务理应由居于幕后的实力派人物高仓主导。新安保在故事中应该仍然处于磋商阶段,是否已经取得实质问题上的共识不得而知,但从出岛武装冲突时美帝的反应来看,新安保也许涉及了高层次的军事联合,例如“在日本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美帝必须用一切必要手段协防”等等。而合田一人的密谋正好是利用了新安保的功能。
从公安九课的调查可知,内阁情报厅(简称内厅)有利用旧大日本科研(即“波塞冬”)以及“国防族议员”(亦即官房长官高仓所在的派系,为日本政界的保守派与亲美派势力)向美帝政府高层进行秘密金元外交。这对于因毒品泛滥而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的美帝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合田一人以内厅的名义同美帝达成秘密协议,内容可能是藉由出岛小规模核自爆,制造“难民”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日本国家安全的事实,从而使日本当局的亲美派势力得以抬头,进而在获得驱逐难民的正当理由同时亦促成了日美同盟的重建。合田一人巧妙地利用了内厅隶属亲美派实力人物官房长官高仓的这一关系,令美帝单方面认为协议是以高仓为首的亲美派的意愿,以此作为重新缔结日美安保的秘密交换条件。至此,合田一人诱使美帝向出岛发射弹道核导弹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经历了“个别的十一人”系列恐怖事件后(以九州电波塔集体自杀事件为终结),公安九课与久世英雄完全被误导,以致于在发现购买钚原料过程中有内厅人员介入时也只是单纯地认为合田想要用极端手段解决难民问题。两方势力对合田密谋真意的错误估计,直接造成了出岛武装冲突难以逆转的毁灭局面。
及至出岛难民作出主权宣示与有核声明后,事态开始急剧失控。虽然自卫军在装备技术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但是无法确认难民是否有核。在此情况下,官房长官高仓一方面以叛国罪和教唆叛国罪嫌疑为理由限制了茅葺首相与公安九课关键人物的行动,另一方面知会美帝当局,提前令日美安保机制生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借此预防中国以及欧亚诸国通过联合国核查小组形式对事件的直接介入(早在出岛难民问题激化之前,东南亚诸国就已经发表过若干声明,谴责日本对出岛难民人权与利益的损害,声明中甚至称出岛为“难民自治区”,这无疑是企图促使出岛从日本独立出去的初步举措)。然而,高仓的举动却正中合田一人的下怀。依照内厅与美帝的秘密协议,安保提前生效其实就等于“向出岛发射核导弹” 的暗号。
此刻对于日本军部来说,则面临一个尴尬的窘境。在无法确认是否有核的情况下对出岛难民武装实施空袭与炮轰,已经造成了大批非武装平民的丧生,一旦联合国核查小组到达而出岛却没能发现核装置的话,日本将会因为无故使用武力滥杀无辜的罪名而声望受损,且势必遭到国际社会谴责。高仓的行动正好给予军部一个解套的机会,因为只要美帝向出岛发射核导弹,就可以营造出难民利用核装置自爆的假象,如此一来,即可将难民行动的性质界定为恐怖攻击,那么此前的军事行动也就完全合法化了,所以即使自卫军能够及时发现美帝的核潜艇,也只会袖手旁观而已。
到这一刻,日本当局已经在美帝发射核导弹此事上达成默契,因此核潜艇才能够好整以暇地上浮并发射核导弹,还在第一枚失败后考虑再次发射。这不仅是日本与美帝达成新安保条约的“标志”,更是日本亲美派利益不受损害的办法。至于故事最后茅葺首相派遣直属的空自战机向美帝核潜艇俯冲,除了驱逐其离开的用意外,还应该带有“出岛事态已得到控制”的暗示。
日本自卫军的作战部署
自卫军正式开始行动的时间与官房长官高仓发表以武力方式解决出岛核危机的政府声明的时刻相一致。
由于出岛四面环海,仅有一条与大陆相通的桥梁,所以在此次自卫军的军事行动中,海自是主力部队。按照故事中所述,海自总共出动了一艘直升机航母,五艘神盾舰(Aegis),六艘核尘过滤作业舰,以及一架EP-3C型电子战飞机(似乎是现有的EP-3C的改进型,在机身上部还加装了近似于E-2C的盘状雷达,推测为同时具备空中预警管制与电子干扰反制功能的多用途电子战飞机)。
直升机航母搭载了八架ATH-29a型无人驾驶武装直升机(亦即“ 细腰蜂”。实为ATH-29的改进型,主要是在火箭弹荚舱旁加装了空地导弹,有可能是反坦克类型),并有与之匹配的专属空中加油机。神盾舰在舰中央部设有六联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共36单元(备弹量不明)。另外在舰艏与舰艉皆装备单管舰炮(这种型号的神盾舰可能是原创的,因为舰载武器系统中舰炮的数目众多,而非现代的以海基导弹为主,或许是专门为了执行特殊攻击任务而设计的)。
陆自则出动了早已亮过相的HAW-206多脚战车(剑菱重工应军方要求生产的军用战车,在故事中曾经有过详细的实力展示,主要武器是一门120毫米的滑膛炮与两门30毫米的格林机关炮)与用装甲运输车(型号不明)输送至长崎的常规陆自步兵部队。
自卫军的军事行动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内阁根据“有事法案”对日本局部地区实施通讯管制;
第二,陆上自卫军进驻长崎并封锁与出岛相连的交通要道并疏散长崎市民;
第三,海上自卫军派遣舰队到达出岛近海区域,接替海上保安厅进行海上封锁;
第四,EP-3C飞抵出岛上空,开始对其全境施行电子干扰覆盖;
第五,直升机航母派出ATH-29a,清除出岛难民陆基与海基武装;
第六,神盾舰队出岛难民武装可能的隐藏据点等固定目标实行导弹打击;
第七,在完全确认出岛难民武装组织无反击能力,派遣陆自装甲部队占领出岛;
第八,在联合国核查小组的监察下,回收钚原料,平定出岛武装冲突。
第九,设若出岛难民武装发动核自爆,命令六艘核尘过滤作业舰进行清理作业(预备案)。
事实上,在自卫军与难民武装的武器装备代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出岛冲突根本不能算是一场战争,只会是单方面的杀戮。从第四与第五步起,出岛武装已经被完全剥夺了制电磁权、制海权与制空权,难民的独立行动业已等同于失败。
在此处,主要的疑问是:在得知出岛武装可能有核装置的前提下,为什么陆自的常规步兵部队要如此靠近出岛前线?海自的舰队为什么要在配备遥远控制ATH-29a与神盾舰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情况下前突至出岛近海区域?
其实,由于内厅隐瞒了久世英雄携带的只是假核原料的情报,使得军部情报部门无法百分百确认出岛武装是否拥有核爆装置。同时合田一人更精心策划了九州电波塔核炸弹恐怖事件来增加出岛武装有核的可信度。这样做一来是为了对日本民众渲染事态的严重性,令当局采取军事行动获得社会舆论基础;二来是为了蒙蔽不知情的出岛难民,并激发他们争取独立建国的狂热情绪。这两方面目的一旦达成,就将势必使事态迅速恶化。
可能正是因为军部情报部无法确认出岛的真实状况,所以军部高层的官员也就对是否派遣常规地面部队前往出岛前线意见不一。最终极可能是制定出“折衷计划”,即派遣装甲与步兵混成部队进驻,同时密切观察事态发展,必要时将作战部队撤离,避免人员伤亡。当军部完成陆自军队进驻的任务后,马上又开始了对是否使用地面部队占领出岛的争论,恰恰是在高层互相争论,部队原地待机的间隙里,难民武装打响了第一枪,至此,才终于结束了无谓的争论。
然而,因为要避免地面部队的伤亡,海自的舰队顺理成章担负起攻击任务。此时,问题就出现了。ATH-29a虽然火力强劲,却无法对静止目标发动攻击,且对于出岛这样一个可以容纳超过三百万人生活的庞大城市建筑群,区区八架细腰蜂又怎能有效而迅速地清除难民武装的据点呢?同样,五艘神盾舰所携带的对地攻击型巡航导弹数量也不足以百分百完成消灭可疑据点的任务。这时,刚好又发生了久世英雄使用FIM-92型毒刺地空导弹击落了EP-3C的情况。在缺少空中预警制导的条件下,行动最终演变为神盾舰群前突至出岛近海区域,使用导弹与舰炮进行攻击的模式。
航空自卫军的立场
在故事中,一直保持沉默的航空自卫军究竟是持有什么立场呢?出岛武装冲突过程中,频频亮相的ATH-29a与EP-3C其实是应该归入海上自卫军航空兵编制的。可以说,除了最后直属茅葺首相的空自战机外,航空自卫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露面。相信各位都很清楚,军队其实是一个海、陆、空、天、电各兵种联合行动的组织,那么为何在出岛武装冲突的时候,陆自与海自都参与了军事行动,惟独缺少了空自呢?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可能也是军队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我们知道,军队要发展,要更新装备与人员,必须获得相应的国防预算,而预算是由国会经过论述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划拨给海陆空三军的。关键在于,海陆空三军所分得的预算不可能是相等的。一般来说,日本这样一个海防线广阔的岛国,着重发展的首先理应是海军,其次是空军,最后才是陆军,所以国防预算的分配也就应该依循这个标准来进行论证。在现实中,日本陆上自卫队的缩编就是一个例子。那么,假若陆自或者空自想获得更多的预算,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那个“一定的标准”就开始起作用了。军部海陆空三派的官员与国会中的议员其实都从属于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的得势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军部三派预算分配上的多寡。
在故事中,官房长官所在的亲美保守派,很可能就是跟陆自与海自有关系的得势派,而空自可能正是和亲中改革派的茅葺首相或者联合内阁中的少数派有联系。如此一来,就不难解释空自缺席出岛军事行动的原委了。
根据此一论述,也正好可以解释茅葺首相为何能够在关键时刻独断地调动空自部队执行驱逐美帝核潜艇的疑问。由于茅葺首相的亲中派在内阁中不得势,连带的与之有关系的空自也受到打压,不仅被大大削减预算,而且还受到陆自与海自的排挤,甚至连出岛作战这样重要的军事行动也无法参与。遵照茅葺首相的命令驱逐核潜艇,不但能够彰显空自的重要性,还可以有效打击保守派的势力,即使从空自切身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也是必须执行的命令。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