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itox 发表于 2006-11-27 10:08

短命硬盘

十月初买的DELL 6400

前两天出现两次蓝屏,于是找了几个硬盘检测工具看了下.

结果真是让人囧到飞起.

随后赶忙用深山红叶盘里的"效率源"狂描了两遍硬盘,但连个坏道的影子都搜不到....这....OTL

PS:顺道请达人推荐一下比较靠谱的硬盘坏道检测工具.

[ 本帖最后由 akitox 于 2006-11-27 10:14 编辑 ]

Cityrat 发表于 2006-11-28 06:14

:awkward: Formatx:/

hecas 发表于 2006-11-28 14:03

用MHDD慢慢扫吧
不过可能认不到串口的

TifaRinoa 发表于 2006-11-28 18:53

通电时间15天...
OTL..

纯情小鸭鸭 发表于 2006-11-28 20:29

系统自带的硬盘检测工具

casval 发表于 2006-11-29 16:01

MHDD看看有没点
SATA可以认到

akitox 发表于 2006-11-30 09:33

找到原因了.....

=================================================
但是为何很多用户都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特殊的软件修理方法呢?其实这仅仅是针对一些硬盘缺陷方式的处理方法。为了减少硬盘返修的概率,硬盘厂商在硬盘内部设计了一个自动修复机制(Automatic Reallcation或 Automatic Reassign)。现在生产的硬盘都有这样的功能:在对硬盘的读写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坏扇区,则由内部管理程序自动分配一个备用扇区来替换该扇区,并将该扇区物理位置及其替换情况记录在G-list(增长缺陷表,Grown defects list) 中。这样一来,少量的坏扇区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被自动替换掉了,对用户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

  现在的硬盘密度越来越高,也极难做到100%的完美,硬盘盘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厂家在硬盘出厂前把所有的硬盘都进行低级格式化,在低级格式化过程中将自动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记录在永久缺陷列表(P-list,Permanent defect list)中。并且在对所有磁道和扇区的编号过程中,将skip(跳过)这些缺陷部分,让用户永远不能用到它们。这样,用户在分区、格式化、检查刚购买的新硬盘时,很难发现有问题。

  当遇到硬盘没有明显的异响,而在操作系统中可以识别硬盘设备却无法在磁盘管理器中分配盘符时,很可能就是缺陷表故障,一般采用HDD Regenerator、MHDD、PC-3000和效率源等等这些软件可以修复。但是这类软件往往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某一种软件针对某一型号的硬盘特别有效。
==================================================

john 发表于 2006-11-30 13:38

把这个硬盘用爆换新的吧,趁还在保修期内,比如格式化的时候使劲晃

如果买的是全面保护就省心了,摔地上或者泡点水都行

kitano 发表于 2006-11-30 15:59

个人纪录坏得最快的时间是,一个星期

全盘坏道制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短命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