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field 发表于 2025-7-6 14:58

希望电影大佬来科普一下

本人纯小白,请教各位大佬

今天下了一部疤面煞星,打开的时候感觉有些宽,查看了一下比例是2.35:1
感觉有些不对劲,可是上网查了一下,发现2.35:1才是普遍的电影的画面比例
随即打开昨天下载的遗传厄运做对比,遗传厄运的比例显示却是2:1

找到昨天的网址查看,两者的分别大概是,疤面煞星是1080P蓝光版,遗传厄运是1080Pweb版的

不同版本之间制作时会有区别的吗?会不会存在我会找到画面2:1的疤面煞星和画面2.35:1的遗传厄运情况呢?
另外,既然都是web版了,为什么不适应主流显示器做成16:9或者21:9呢?求大佬解惑,谢谢

就咋的 发表于 2025-7-6 15:33

画幅比例,我之前在别的论坛回答过相关内容

引用 reddit 一位网民 jjSuper1 的留言
关于一点投影历史,1970年,SMPTE 制定了一个“官方”标准,降低了投影机画面的高度。 这样做已经很多年了,因为在 2.35 格式上可以看到胶片接缝的闪光。 虽然 2.39 是比 2.35:1 "更宽" 的比例,但这种变化代表的是高度的降低,而不是宽度的增加。
形状上的差异微不足道,因此变形电影的宽高比可以互换地称为 2.39:1 或 2.35:1。 另外,2.40:1 只是大多数人从 2.39 四舍五入得到的... 实际上都一样。

宽银幕博物馆
Widescreen Museum - CinemaScope, Panavision, etc. Aspect Ratio
https://www.widescreenmuseum.com/widescreen/cinemascope_oar.htm

https://www.reddit.com/r/cinematography/comments/3iqm15/cinemascope_aspect_ratios_2351_2391_241_do_you/?tl=zh-hans
----
引用Wikipedia

画幅比例 2.35: 1
1970 年以前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横向影像,由 CinemaScope 和早期的 Panavision 所使用,比例大约是47:20。横向拍摄的标准慢慢地改变,现代的横向制作实际上已经是 2.39:1 [注1],但因传统而仍常被称为 2.35:1。

画幅比例 2.39:1
1970 年以后的35毫米横向影像,比例大约是43:18。电影称使用 Panavision 或 Cinemascope 系统拍摄即表示此种比例。

*注1:2.39:1 比例又常被标志为 2.40:1,并且常常被错误地指为 2.35:1。然而在 1970 年代的 SMPTE 校订之前,2.35:1 的确被使用过,但之后就没有了。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9%95%B7%E5%AF%AC%E6%AF%94_(%E5%BD%B1%E5%83%8F)
----
引用 reddit 另一位网民 La_Nuit_Americaine 的留言
35mm 胶片上的变形镜头拍摄通常会产生 2.35 的宽高比,但是需要额外的空间来拼接底片,所以在最终的影院放映拷贝中,宽高比呈现为 2.39。所以在胶片时代,人们经常把变形镜头称为 2.35,因为那才是底片上的,但 2.39 是在最终的拷贝上,这两个术语变得可以互换,而且还出现了令人讨厌的四舍五入:2.4(从不在影院环境中使用)
现在的影院 DCP 标准仍然是 2.39。在数字世界中,2.35 和 2.4 都是有点误导的、虚构的宽高比。

https://www.reddit.com/r/cinematography/comments/110ilw8/why_is_2391_used_instead_of_2351/?tl=zh-hans

就咋的 发表于 2025-7-6 15:34

本帖最后由 就咋的 于 2025-7-6 15:55 编辑

2:1 画幅,应该是下到个人裁剪版了,换版本吧,不可能是左右增加画面,一定是上下裁边了。

----
还有一种是 open matte 版,比如2024年之前,还未发行蓝光的《深渊》 (The Abyss) open matte “假”蓝光版。院线和已发行的蓝光版 (2024年发行) 是正常比例的 2.39:1, 而 open matte 版用的是流出的原片压制的 16:9 画幅比例
这种比例两说,虽然沾满屏幕“观感”好,但是上下增加的画面,有些是不符合导演想法的、多余的。

----
等等!我找了两个版本的视频信息,遗传厄运的原片画幅比是2:1 "Display aspect ratio: 2.000"、“画面比例 1.995”, 数字是软件显示的事。不用换了!

Edgefield 发表于 2025-7-6 16:02

就咋的 发表于 2025-7-6 15:34
2:1 画幅,应该是下到个人裁剪版了,换版本吧,不可能是左右增加画面,一定是上下裁边了。

----


感谢大佬,有一点没明白,2.35:1和2.39:1是可以互换的,这一条怎么理解呢?

另外我下了海盗湾上种子最多的那个版本的遗传厄运(噫!我中了,我的下载速度好了)
发现比例是2.03:1这属于压制中的细小误差吗?

就咋的 发表于 2025-7-6 16:16

本帖最后由 就咋的 于 2025-7-6 16:33 编辑

Edgefield 发表于 2025-7-6 16:02
感谢大佬,有一点没明白,2.35:1和2.39:1是可以互换的,这一条怎么理解呢?

另外我下了海盗湾上种子最 ...
我贴的是 reddit 自带的中文机翻,相关原文如下:
"The difference in shape is inconsequential and thus the aspect ratio of anamorphic films is interchangeably referred to as either 2.39:1 or 2.35:1. Also, 2.40:1 is just rounded by most people from 2.39... it's literally all the same. "

我的理解,他指的互换应该是底片 2.35:1 和最终呈现的成片 2.39:1
新电影在影院和光盘的成片基本没有 2.35:1 了,所以新出的电影标明 2.35:1 比例只是和 2.39:1 比例搞混了。

2.03, 2.000, 1.995 是不同播放软件的计算差异(四舍五入),不要紧

----
还有一个解释:上一回复的第二个 wikipedia 的内容“现代的横向制作实际上已经是 2.39:1,但因传统而仍常被称为 2.35:1。”

就咋的 发表于 2025-7-6 16:24

关于 anamorphic films 变形电影的解释

"Anamorphic films" 翻译成中文是“变形电影”或“宽银幕变形电影”。

“Anamorphic” 也可以指“变形的” 或“失真的”,这指的是用变形镜头拍摄的电影,其画面在拍摄时被压缩,然后在放映时被拉伸还原,形成宽银幕效果。这种技术可以实现更宽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具体来说,变形镜头(anamorphic lens) 是一种光学镜头,可以将宽幅画面压缩成标准画面比例的胶片或传感器上,然后在放映时再用相应的变形镜头将画面还原成宽银幕比例。

因此,“Anamorphic films” 通常指的是使用变形镜头拍摄的宽银幕电影,其特点是画面在拍摄和放映过程中都经过了变形处理,以达到宽银幕的视觉效果。

psi2001 发表于 2025-7-6 16:37

2.35:1就是21:9啊
绝大多数电影都是这个比例

少数是16:9

偶尔有几个70mm电影是超宽屏2:76:1,比如宾虚和最近的罪人

baiduwtf 发表于 2025-7-6 19:08

遗传厄运很久之前看过,对画面比例没印象了,看了imdb的技术参数还真是2:1比例

本地电脑还有一部滨口龙介的《邪恶并不存在》比例1.66:1
印象中诺兰的《敦刻尔克》画面比例还是动态的

Edgefield 发表于 2025-7-6 19:33

感谢,大佬们解惑
但是这样的话,就有一个更奇怪的现象
按照理论的说法2.39是真实的画面比例,只是处于习惯才会标记为2.35
但是我看疤面煞星的分辨率是1920*816,这样算下来确实是2.35
是因为是老电影吗?如果是这样IMDb就应该标记为2.35啊,越来越混乱了

就咋的 发表于 2025-7-6 21:22

本帖最后由 就咋的 于 2025-7-6 22:00 编辑

有这种可能,IMDb只收录了影院版本的画幅比例,没有收录蓝光版的。蓝光版发行商用原片制作的画幅是 2.35:1

----
把原胶片 2.35:1 上下裁边变成 2.39:1, 是为了去除拷贝片拼接处在放映时出现的“闪边”(胶片放映机的问题),在院线放映效果好。现在的蓝光发行商技术更成熟,也不需要用老式放映机播放,所以没有“闪边”,就保留了原始画幅比例。

疤面煞星 (1983) 虽然是1970年以后的作品,但 SMPTE (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 的标准也只是业内制定“官方”标准的,不存在强制性。

比如,侯孝贤执导的《聂隐娘》 (2015), 全片使用了三种比例 1.33:1, 1.41:1, 1.85:1, 其中 1.33:1 (4:3) 是最早的银幕比例。2012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艺术家》使用的 1.33:1, 和这部电影的默片时代风格有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希望电影大佬来科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