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电子游戏戒断-再见了,所有的S1
自2020年来,我开始记录自己游玩单机游戏的感受,并发到了S1上,一直到2024年。那几年游戏玩的很凶,每年要通关30-40个单机游戏,熬夜打游戏是加长便饭。2025年我一反常态,总共玩了两个游戏,和孩子一起玩的双影奇境,半个月偶尔玩一次的赛车模拟器-神力科莎争锋。熬夜基本没有了,每天10点半就上床睡觉了,老婆看得都很诧异。这一切好像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没有什么大的变故或心理上的痛苦。回头看自己的改变,感觉是年龄到了,认知改变了。改变来自以下原因:
1、从追求多巴胺转向血清素
我从初一开始玩游戏,如今也是奔四的中年人了。最初喜欢上玩游戏,是因为玩游戏能极大地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色彩缤纷的画面,生动悦耳的音效,灵活爽利的操控反馈,这些都让我感到快乐。多巴胺的分泌是玩游戏的原始驱动力,但感受多巴胺的阈值是不断上升的。小时候,即使玩一款垃圾游戏也能很快乐,但长大后你很快就会感到厌烦。单机游戏这些年卷画面,卷大场面,卷音效,因为这些能给人直接的刺激,让人激发玩游戏的欲望。可惜的是,卷这些外在皮相的边际效用是不断递减的。35岁之后,我感觉自己从多巴胺分泌中获得快乐的能力在下降,不论是玩游戏还是做其他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玩游戏的原始驱动力是在缓慢下降的。相反的,现在我将业余时间转移到读书、修心、锻炼身体上,做这些让我感到更平静,更舒服。
2、从追求虚幻转向真实
当然玩游戏并不只是追求多巴胺,对于老玩家来说,游戏的内在的玩法,文本剧情,养成曲线,数值平衡等更有意思,有意思的游戏能让你慢慢进入心流状态,让你熬夜通关后仍有回甘。或者拔高点说,我之所以这么多年喜欢玩游戏,因为我能在游戏里感受第二人生。游戏中你可以是无上的君主,传奇的英雄,冷酷的杀手……你可以发动世界大战,将全球的地图染上一种颜色;你可以同时谈几场刻骨铭心的恋爱,让多个女主角为你神魂颠倒;你可以拯救世界或毁灭世界、抑或是只体验一场非凡的冒险……这些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沉迷。
可为什么它不能让人沉迷一辈子的呢?
因为变化(变量)有限。
所有的游戏,都是人制作的,都只蕴含了有限的变化(变量),本质上说,只是你小时候玩的过家家的升级版,和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生相去甚远。
举个例子,P社的钢铁雄心,你指挥三德子,高难度多次成功破局/统一全球后,似乎会产生错觉,如果当年指挥的是我,也能大杀四方。可是,当你沉下心来读完几本正规的二战著作,你就会知道,大杀四方不过是你的妄想罢了,真实的战争和在电脑上给地图染色完全是两码事,复杂的太多、太多了。回头再玩钢铁雄心,你只会索然无味。
再举个例子,白色相簿2,你和雪菜、冬马同时谈恋爱,两大美女都全心全意的倾心于你,你两个都爱,两个都放不下,可如果两个都要,你只会让她们更受伤,所以,你只能含泪选择其中一个。我在20多岁的时候玩的很投入很感动,不吃不喝也要玩到结局。丸户老贼写的文本也很棒,gal里也算独一档了。可是,雪菜和冬马两位女主,与真实的女人相去太远了,完全没有烟火气,不过是幻想出来的女性符号。我结婚十二年了,风风雨雨走下来,早就对女人祛魅了。
再说一句,这并不是是说游戏做的不好,都是很棒的游戏,但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阅历,让一切感受都变了。现在如果我有时间,我可能会选择和孩子一起去爬山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玩游戏了。虚幻之物,最终还是无法和真实相比。
3、游戏出现的时间太晚,与文学、音乐等相比沉淀的经典作品太少
正儿八经的游戏制作大约是从1980年开始,到如今也不过40多年。游戏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消耗品,很少有人能将一个游戏反复玩很多年,经典的游戏就那么多,玩完了,你的阈值和眼界升高了,选择就越来越少了。更别说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文化在衰落、退潮,优秀的游戏越来越难出现、开发周期越来越长。文学和音乐的天地就广阔的多,它们的作品产出时间都有百年以上,经典的作品就如天上的繁星一般。而且,文字的作品对真实世界的描绘是更加贴近的,看懂了《金瓶梅》,你对**的认知会提升一个境界;看懂了《红楼梦》,你对情感的认知会提升一个维度;看懂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你会对人性的丑与美、扭曲与升华有了新的体会……我现在每天晚上,一边辅导孩子学习,一边抱着kindle读书。孩子睡了,我也上床了,再读一会就困了,倒头就睡。
4、没有大块时间玩游戏了
这个是中年人的老生常谈,不过我想说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我失去了玩游戏的机会,但家里的客厅也成了小区孩子们最爱的聚会场所,每到周六周日,客厅中总会挤满了小区的男孩子,看着孩子们一起大呼小叫玩马车8,玩大乱斗,玩暗黑3……看着孩子们震耳欲聋的呼喊,和发自内心的笑容,我觉得比我自己玩游戏更开心。
5、找到了自己的道
我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从小父母宠爱、衣食无忧,但个性敏感,追求完美,所以虽然看上去活得人生顺遂,却经常郁郁寡欢,需要到游戏的世界里逃避。30多岁的时候我的人生遇到了一场大变故,变故发生的时候真的非常非常痛苦,也花了好几年才慢慢走出来。这场变故虽然让我人生经历了低谷,但也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所以,劫难既是天魔也是灵宝),让我明白,过去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并不完善。在痛苦中,我不得不和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降低欲望,放空内心,给人生做减法,知足常乐。最后,我相信我找到了自己的道。这些话,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看不懂的,文字所能表达的,也是浅薄的。
是故——心舍诸欲,住无所有,除情正信,然后返观旧所痴爱,自生厌薄。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
这大概就是中年老登最后的一点唠叨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耐心看完吧。最后,祝大家都能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人生也不过是一场大游戏。再见了,所有的S1
字里行间都是孩子云云,这就是有娃中年男的末路吗 过去的5年,是国产二游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原神为代表。在原神发售的那一年,我对这个游戏是嗤之以鼻的,什么玩意,也碰瓷荒野之息,米哈游你也不掂一掂自己有几斤几两,肯定暴死。但是几年过去了,原神已经成为了国产二游的一个标志,米哈游赚得盆满钵满。这不免让人好奇,二游究竟有何吸引力?最好的二游是否能媲美优秀的单机角色扮演/动作冒险游戏?为了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于是尝试了两款国产二游(鸣潮/崩铁),用单机玩家的方式。
确定不是玩氪金手游玩的吗? 其实就是各人选择问题,也不是没有50岁的玩家,虽然数量可能少一些,
当然60、70岁玩家估计也有,不过都退休人员也就不纳入讨论范围了 玩暗黑3 客厅 用ns么 有娃是这样的 本帖最后由 passgan 于 2025-5-7 15:31 编辑
你用游戏来逃避,我拿游戏当爱好
阅读和玩游戏并不冲突,冲突的只有时间 本帖最后由 星花 于 2025-5-7 12:40 编辑
其实经典文学就那点,几年就能看完,电影几个月就没东西看了,我看过一遍的书和电影就能完全记住根本没法看第二遍。 等等,lz你真不怕别的家长找上门骂你带坏小孩么 戒游戏和戒s1有什么关联吗
游戏是相 现实也是相 你这是得失心太重所以着相了 看你的描述
只是为了刺激和不可预测的未来
我建议可以下载同花顺和东方财富以及同类型的手游
再不济下个网易BUFF也行
可以玩的人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
没什么绝对的,等别的事情做腻了又会拿游戏玩玩了
游戏也好,阅读也好,电影也好,只是一个休闲用的方式 本帖最后由 星花 于 2025-5-7 12:47 编辑
其实解谜游戏很不戳的,真的。推箱子都比电影化游戏好玩啊。 我也结婚十二年了,五一假期也跟儿子通了双影奇境,然后他继续去玩怪猎,接着又去玩王国之泪,准备回头给他玩死亡搁浅,等待二代续作,而我继续刷我的恶意不息
你也是老登,我也是老登,无法跟你感同身受啊,你这不就是文化人特有的那种无病呻吟,太文艺了,咱普通玩家看不懂,只知道每个月都有自己想玩的游戏,等着出,出了就玩,开心 简而言之,Ed了 本帖最后由 heseran 于 2025-5-7 12:53 编辑
https://p.sda1.dev/24/c615b2038d1331b968ccf26f1782ac6d/屏幕截图 2025-05-07 124634.png
我的单机之旅→重生之我是二次元氪金手游蝗虫→我电子游戏阳痿了
怎么看都是二次元氪金手游品多了的锅
想给楼主加战斗力怎么加不了 星花 发表于 2025-5-7 12:37
其实经典文学就那点,几年就能看完,电影几个月就没东西看了,我看过一遍的书和电影就能完全记住根本没法看 ...
完全记住,这么自信吗 はちたや 发表于 2025-5-7 13:02
完全记住,这么自信吗
我情节记忆力很强但背诵能力很差的,台词基本全忘。 阳痿了就说自己其实喜欢男人? 我还以为只有20年前才会郑重其事发退网宣言呢………… 太长不看 搞笑,这迟来的跟再见的有个屁关系 玩手游玩的 那几年游戏玩的很凶,每年要通关30-40个单机游戏
实际:https://stage1st.com/2b/thread-2049659-1-1.html
烂尾,试玩,云通关 以下是文章内容的概括:
作者自2020年起在S1论坛记录自己玩单机游戏的感受,曾经每年通关大量游戏,熬夜是常态。但到了2025年,游戏几乎不再沉迷,只与孩子偶尔玩玩,生活作息变得规律,让家人都感到惊讶。作者反思这种转变,认为是年龄和认知变化带来的自然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追求多巴胺到血清素:年轻时玩游戏为追求刺激和快乐(多巴胺),而年长后更喜欢让人平静、舒适的活动(如阅读、锻炼)。
[*]从虚幻转向真实:游戏提供了丰富的虚拟体验和无限可能,但本质上仍有局限,与现实世界和真实的人生有很大差距。随着阅历增长,作者更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游戏经典积淀较少:游戏作为媒介诞生较晚,经典作品和深度积累远不如文学、音乐那样丰富。随着互联网碎片化趋势加剧,优质游戏更难出现,而文学、音乐的广度和深度更能满足精神需求。
[*]时间有限,家庭优先:中年后生活重心转移,陪伴家人和孩子成了优先事项,看着孩子们快乐游戏,自己反而更满足。
[*]人生经历带来的成长:曾因性格敏感、完美主义倾向和人生变故而沉溺游戏逃避现实。经历痛苦后,学会了和自己和世界和解,降低欲望,简化生活,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道”。
简要总结:
作者分享了自己从沉迷单机游戏到逐渐回归现实、追求内心平静的心路历程,归因于年龄增长、认知转变、生活重心变化及人生经历带来的成长。最终,作者珍惜现实生活、家庭陪伴和个人成长,对虚拟世界的执着逐渐淡化。
游戏不是电子鸭片的又一铁证! 我豆瓣标注的影视剧过2500了,也还觉得有大把想看的没看过,阅读么,虽然不能算小说,但文史不分家,光24史加通鉴完整的啃一遍都要不少时间,有人几年加一个月就能看尽,只能说佩服。 LZ需要的只是一台掌机 其实还是时间问题,我五一有时间玩界轨后确认了星铁是轨迹代餐但也只是代餐而已( 还是游戏玩少了,都有空堆出这么一大坨絮叨 看了感觉可怜 别较真。。。
游戏该买买,想玩玩,有啥大不了个屁的。。。
一把年纪花点小钱没什么,别浪费最后的时间即可。。。 简单来说就是楼主性无能了对吧? 感觉就是矫情了,街边苍蝇馆是好吃但也不能天天吃啊,吃多腻了也不至于说此生再也不吃
—— 来自 Xiaomi 23013RK75C, Android 13, 鹅球 v3.5.99 sometimes naive
https://p.sda1.dev/24/75081601e808179a945c7edd7fb853a8/image.jpg 个人选择,更倾向楼主原本玩游戏就是带着些叛逆逃避现实玩的,现在中登想在游戏找中登代入感而不得,终于和自己和解所以产出了这么一大坨,感觉很别扭和矫情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