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村葵 发表于 2021-10-10 05:47

转帖-TOTOLO:进击的巨人终

本帖最后由 雪村葵 于 2021-10-11 05:02 编辑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9198606
大家好,我是TOTOLO。巨人完结已经过去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对于巨人这种体量、素质的作品而言,完结之后的终评本应该非常精彩、丰富。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不只是作品的原因),巨人故事完结之后华语圈的讨论趋于混乱、无序,这对巨人读者来讲,是除去结尾的失败之外另外一件遗憾的事情。对于我来讲,不能系统化、具体化自己的观点感受,和这部作品做一个彻底的告别,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因此,终于还是决定写出这篇文章,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知乎文章只能使用一级标题,所以我们只能手动为文章划分大的部分。本文章分为下面几大部分:
[*]巨人故事为何“烂尾”
[*]巨人角色的简单评价
[*]当下如何看待巨人故事
[*]巨人故事的讨论

最好的巨人讨论者参与巨人故事讨论,我们不需要奇奇怪怪的资料,漫画原作、作者访谈、动画内容是占第一位的信息,之后就是编辑访谈、其他制作人员访谈、公式书、官方小说,等等。我想在文章最开始向所有读者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谏山创基本上是最好的巨人讨论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更广的好的影像作品讨论者。我想在这里再次向大家强调,请多看谏山创的发言。谏山创的发言是非常繁杂的,繁杂到你几乎不可能短时间内阅读完,而且非常难搜集全。比方说谏山创自己的博客:http://blog.livedoor.jp/isayamahazime,你可以看看到底有多么庞杂的内容,几十万字计吧,而且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大部分内容没有什么用但是里面混杂有好货。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分散在各处的一些发言,很多都没有翻译(或者翻译文章找不到了)。在本篇文章中,我当然会引用大量谏山创访谈发言,而且相信相当一部分内容大家是没有见过的。但是我还是想说,还是要自己多读一些访谈,尽可能的多。越多,你对巨人故事的理解越透彻。在这里推荐一个我自己用过的办法,这是推特上的谏山创发言bot:https://twitter.com/isym_hzm_bot,往前看一个月的bot内容,如果有特别感兴趣的就尝试搜索出处文章,当大部分内容不再让你感到新奇、惊讶,那么,你的理解就差不多了。我尽可能阅读了能够找到的全部的谏山创的有价值的发言,做了一些笔记,也决心在本篇文章中倾尽全力。但是,我担心的是情报力的极限、记忆力的极限、表达能力的极限。因此,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多看、多想,自己组建出一整套成体系的认识。除去谏山创的访谈,漫画原作内容有一个问题就是——连载版和单行本版的区别。一个好的事情就是,在中国在线漫画网站上,往往留存着连载版本的巨人漫画,而单行本版自不必多说。因此,如果要了解这一点,进行对比即可——只要一点耐心。当然,在本篇文章之中,如果必要,我会把关键的修改点拿出来做讨论。在本文中,会大量引用谏山创的访谈发言。如果有中文翻译,会附上相关中文;如果没有,则附上日文原文。在这里,在论述开始之前,作为巨人讨论者的一员,我还是要对身为巨人讨论者的谏山创致以敬意的。非常少能看到这样的,能对自己作品有这么具有指导性讨论的创作者。第一部分:巨人故事为何“烂尾”

恶意与真相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当时专门问过其他巨人观众“你们为什么觉得巨人故事不会烂尾”,当时普遍的回答是——因为谏山创一贯都有高水准的发挥。无论如何,谏山创在巨人故事前半,亦或者说巨人故事的大部分时间里,展现出来的水准都是相当高——不是一般的漫画作者所能企及的。这样“良好信誉”的创作者,最后却交出来了这些内容,这就让很多观众怀疑谏山创是“摆烂”,是故意在攻击、伤害观众。关于谏山创到底是不是摆烂,到底是不是恶意伤害观众,我会用整篇文章来为大家做出解答,在这里就不进行大而化之、非黑即白的简略回答了。在这部分我想澄清一点大家的误会,先从谏山创被大家传颂很广的——“作者应该展示自身的变态性,即使-200分的作品也有价值”。谏山创的这个发言看上去是“摆烂宣言”,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价值取向的另一种表达而已。这种价值取向的正经表达,拿谏山创自己的话来讲:谏山 好きな映画に共通しているのは、フレッシュ感というか、「観たことのないもの」なんですね。99%がつまらなくても、1%の強烈な何かがあったら、それだけでもう僕にとっては傑作なんですよ即,一部作品只要有一部分有趣,那这部作品就有价值。这种观点在影视作品鉴赏、创作中是非常常见的,有些名导演就是特别喜欢一个超级大烂片,有些他们特别喜欢的作品他们甚至一次都没有看完过,里面一句台词、一个镜头、一个元素深深地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印记,那么他们就会给出极好的评价。再重复一次,这是非常常见、经典的价值取向:https://pic4.zhimg.com/80/v2-ae3913ed8db59bd0d5f74e7906873b77_1440w.jpg反映到作品创作中,这就是作品冲击力的表现。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产生一个逻辑:谏山创想制造冲击力——>摆烂很有冲击力——>谏山创决定摆烂。这个逻辑看上去通畅,实际上是对谏山创创作方**的非常扁平的解构。如果谏山创是这么单一、简单的创作者,那么巨人故事根本走不到这一步。实际上,我可以先在这里告诉大家——巨人故事结局依然是谏山创复杂故事方**下诞生的产物,谏山创在努力按照一贯的方法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结局,然而复杂方**的体系性问题、自己的一些失误,葬送了巨人结局。拆分来讲,我看不到多少谏山创“摆烂”的元素,巨人故事结局的失败主要是谏山创水准不足、方**体系性矛盾的产物。为什么我们得到这个结论,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剩余的内容。
谏山创和阿尔敏的勇气在本部分,主要想写谏山创作为创作者的意志、决心和勇气。这部分本来不应该讲角色,但经过考虑,我还是决定在本部分加入一部分对巨人角色的讨论。而最能够代表谏山创勇气的角色,最能够代表巨人故事勇气的角色,当然是——Armin Arlert。谏山创在故事初期,设置了两位“普通人”视角的角色——让、阿尔敏。而在这两位角色之中,正儿八经接受谏山创投射的,就只剩下阿尔敏了:“——您觉得哪个角色更能反映自身?
谏山:起初我觉得是阿尔敏,但是最近(2019年)觉得果然还是艾伦吧。以前画(艾伦)的时候觉得他所拥有的是“为了这个故事而存在的性格”,但是渐渐觉得他所反映的,其实是我不愿意面对的内在的自己吧。最近画艾伦时是最有干劲的,在创作作品时,有干劲才是最重要的吧。没有干劲的话会画的很痛苦。没有激情了还要继续画下去,就像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一样难受。”谏山创在巨人故事最初,设计了一位胆小、自卑、弱小、腹黑的阿尔敏,阿尔敏的焦虑、困惑,也代表着谏山创创作中的焦虑、疑惑。而,或有意或无意,谏山创的改变和阿尔敏的改变渐渐在重合。阿尔敏在巨人故事里走出了一条曲折但向上的成长曲线,而谏山创也随着巨人故事的成功获得了越来越好的评价——他在阿尔敏身上的投射也变得越来越好。终于,在玛丽亚夺还篇连载中的2015、2016年,谏山创有了下面的发言:“谏山 アルミンとジャンは、いわば普通の「人間代表」として描きました” “人間らしい、読者の方が共感できるような人物にしたかったのですが…。ストーリーが進むにつれて、アルミンが優秀な人物に成長していくと、ジャンだけが「人間代表」になりました(笑)”(此发言来自2015年)
“谏山 “物語が長くなり、テンポが悪くなってしまうのは作品として良くないでしょうし、連載を気持ちよく終えて、早く背負っている重責から自由になりたいんです!” “そのためだったら、アルミンのように何でもできる気がしています!!””(此发言来自2016年)阿尔敏已经成长为了一位优秀的人物(不再是普通人)、像阿尔敏一样什么都能做到!大家可以看到,到巨人故事最顶峰的玛丽亚夺还篇,阿尔敏这个在巨人故事相当长时间肩负谏山创投射的角色,在谏山创心目中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在巨人漫画82话,即阿尔敏“死亡”回,谏山创专门给了标题——《勇者》,并且也给了相应了名台词:https://pic2.zhimg.com/80/v2-9a1f6657c119dc8c09b77fbfa7900469_1440w.jpg这也代表,谏山创在玛丽亚夺还篇的,空前高涨的信心、决心和勇气。进一步的,为什么玛丽亚夺还篇是巨人故事的顶点,因为参与对决的各方都有绝佳的、高昂的精神状态,都抱着在这里决出胜负的信念。“——在经历了这些苦难之后,最终来到了马莱篇,听说绘制这篇下了很多功夫啊。
谏山:从创作以外的方面来说,在画马莱篇开始的第23卷左右的时候,主人公艾伦他们都没有登场,在读者人气这方面我记得很伤脑筋。在马莱篇开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决定了在马莱篇开篇的时候不让艾伦和调查兵团登场。所以伴随着马莱篇的来临,我也更加感到不安,实际开始动笔终于要直面现实的时候感到“不太妙”,内心也很焦躁。但是为了让艾伦作为敌人再登场,不能更改剧情,当时沉浸于痛苦之中执笔画下去的。”玛丽亚夺还篇高涨的情绪,显著影响了谏山创。根据相关访谈我们是能够知道,马莱篇长时间不出现主角、大幅度切换视角,都是谏山创刻意造成的。为什么,因为,他有信心和勇气。一路走来,谏山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篇章,即使暂时陷入困境(王政篇)也能够化险为夷。因此,谏山创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马莱篇、救世篇画法。基本上,马莱篇中谏山创的水准、精神气质都是相当棒的,然而,在救世篇——非常不幸,这一次真的失败了。“我深感故事后期的主题之困难绝非我的笔力所能驾驭。没能用漫画将这些表现清楚也让我非常后悔。经过十一年半的连载,完成最后的原稿时,我是真心觉得“这能够让大家高兴”的,现在觉得当时真是太自大了。让一路支持至今的各位失望真的非常抱歉。”大家如果多品味谏山创在玛丽亚夺还篇、马莱篇起始阶段的发言、作品内容,你会对谏山创在完结之后的这段发言感到十分唏嘘。那个慢慢从低谷中崛起、升华的青年,怀着一直积累的勇气、技艺去挑战更高、更远的课题,却逐渐发现自己陷入无可挽回的困境,这对自信心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而当一位创作者走入困境,渐渐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他就像一位溺水的人,会努力去抓住“救生圈”——之前曾经管用的方**。但是,正是这种想法,彻底绞死了巨人故事。阿尔敏在救世篇重新表现出来的迷茫、慌乱与无措,谏山创在艾伦身上进行的糟糕投射,用“坚持初心”说服自己交出的结局,基本上都是慌乱下的产物。为什么巨人故事曾经成功的方**绞死了巨人故事,为什么它们不再起作用了?让我们慢慢地为大家论述。
错位与局限在讲巨人的方**的矛盾问题之前,我想先为大家讲解巨人故事根基上的矛盾。关于巨人故事评价的一个非常关键,但是微妙的问题就是——巨人故事的道德观。在巨人故事完结之前,我在和几位朋友的讨论中,大家基本上都开始察觉到这个问题。有趣的是,或有意或无意,这个话题在谏山创的完结访谈中,也被他自己间接地提了出来:“谏山:迄今为止我在作品里都没怎么强调性别差异,不过在描绘更加近代化的马莱军时,我觉得如果像帕拉迪岛那样,不加背景说明出现女性士兵,虽说会看起来很先进,但也会产生巨大的违和感。描绘那种保守的年代时,我无法把真实历史中女性受到的不公待遇当作不存在一样,在作品中安排女性角色成为军队高层。虽然是架空世界的故事,但无法做到和现实毫不相干。”这个话题,其实就涉及到了巨人故事非常关键的批评点和缺陷——道德观的严重错位。人的思想无法大幅度超越自己所在的时空环境,即使再怎么美化,奴隶时代的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压抑、奇怪的。而更进一步,你无法从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中提取出足以让当代的读者感受到其先进性的内容,你只能搞出一个读者看上去患有严重斯德哥尔摩的尤弥尔。而这,就是尤弥尔-三笠对照设计的关键失败点——绝不可能成功。又比方,帕岛上的科技水准大约是19世纪初期(各方面推测),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封闭的土地上会出现一批信奉“globalism”的人呢?这不是我自己对调查兵团这些人的定义,而是谏山创自己说的词,他在16年访谈就形容阿尔敏为“グローバルズム”(即globalism)。一般认识里,globalism兴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大约巨人故事设计的一百年之后。当然,你可以说,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世界上是已经有了另外的先进事物。但对于一贯闭塞、服从于王政统治,只有很短历史的帕岛而言,这些先进思想是那么容易出现的吗?更枉论,一般国民的接受、反应了。按照巨人故事的时空观念,调查兵团当然是少数人,而这能被读者接受吗?不会出现误解吗?巨人故事里另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是——科技表现的微妙。谏山创其实是比较注意帕岛上的科技水准的统一控制的,他专门让膛线、飞行器都没有出现,但比较有意思的、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一个点——超硬度钢材:https://pic1.zhimg.com/80/v2-52c0990ec8c5549485fb235887374678_1440w.jpg“超硬度钢材”的概念经过小太刀(就是你们熟悉的那个小太刀)的设定整理,得到了具体化,巨人故事中不少关键点都用到了这种钢材,而这种钢材的说明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只能在工场都市里制造。那么,朋友们,你们对这个工场都市有任何印象么?一群人其余装备很落后的人,拿着在特定地点出产的某一项很有科技含量的装备,这其实是近未来世界观作品的一个蛮经典的事情。还是拿最适合和巨人比的《风之谷》来举例子,《风之谷》世界科技水平非常落后,也只有一战水平,但是却能造出各种大型飞船,为什么,因为能挖掘“古代”的先进发动机。超先进的发动机+各种生物/劣质钢材,就拼凑出了《风之谷》里那些极其奇葩的飞行器。就巨人而言,超现实的“冰爆石”+不知哪里出来的“超硬质钢材”,就能实现奇异的、连墙外科技比他们先进五十年的人都无法理解的机动效果。这种构成思路,实际上就有一点近未来世界观作品的味道。种种的种种,其实都能或明或暗地说明——巨人故事是个强行缝合的故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不是那么合适的时空背景,建立了整个故事。那么正确的时空背景是什么?那就是巨人故事原本计划的——近未来。那么,为什么改成现在这个了?因为近未来世界观需要庞杂的世界观设计和绘制,谏山创应付不了,至少当初的他不行:“谏山 最初は舞台設定を現代の荒廃した世界にすると面白いと思ったんですけど、自分の画力と相談してみると、ちょっと現実世界を描写することは出来ないし、頭も良くないからファンタジーに逃げました”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谏山创在连载前画了三个版本的、完全不同的巨人故事(最初は全く違う作品のプロットを3つほど作ったんです)。只要自己稍微写过一点故事的人都知道,你往往会把各处的点子杂合进一部作品。基本上来讲,我认为谏山创是把近未来的巨人故事直接缝到了19、20世纪的世界观里。为了方便大家进行阅读、理解与思考,我在本部分为大家理出三条,近未来、末日世界观能做到,但是巨人故事没有做到的非常关键的点:
[*]世界观根基的合理性
[*]对照角色道德观的统一性
[*]角色思想的恰当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作为巨人故事根基的尤弥尔是生活在20、21世纪的女性,巨人故事世界是在末日之后重新从头攀爬科技点爬到了19、20世纪,那么相距两千年的角色的相互对照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表现出非常奇特的科技观参差不齐的世界。最重要的,当然是“世界观根基的合理性”。这种奇异的世界观,对于近未来、末日世界观来讲,构成是非常简单的,核战夷平一切,各自重启了呗,为什么大陆不和帕岛接触,设计成帕岛王室持有“远古核科技”不就好了,是不是建立起来相当容易而且合理性有着基础的保障?而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巨人故事,却难以解决。很多人反复地问,145王到底为什么这么做,他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是什么逻辑。我想和大家讲得是,145王的部分根本就是胡扯出来搪塞观众的,巨人故事的世界观根本就不是正常铺陈出来的。原本我们可以这样设定:上一轮的世界因为相互的矛盾爆发了核战,145王作为核战一方的幸存者,带着残余的物资进入了核污染相对没有那么严重的帕岛。但是当巨人世界观变成现在这样的时候,根本不存在一个“合理”的解释了。所以,不要再纠结145王的事情了,他只是纯粹的工具人,在谏山创的大脑里根本不存在145王的具体内容。这个理论里,大家可能有疑惑的点是——如果在近未来世界,现阶段的巨人设计就显得不够强了。其实这个疑问,同样适合在巨人故事的加页部分提出——在近未来的巨人世界,巨人力量还足够改变世界吗?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世界观在19世纪,就设计15米的巨人;世界观在20世纪,就设计50米的巨人;世界观在21世纪,就设计100米的巨人;世界观在22世纪,就设计500米的巨人。这种改变、适配,实在是太简单了。实际上,《进击的巨人》里巨人体型的表现本来就有些混乱,超大型巨人在一些地方本来就画的像100米以上似的,观众其实根本很难判别特别具体的“强”、“弱”,你只要画的像那么一回事就好了。更何况还有我们上面讲的,就算是近未来的世界观,照样能通过设定将“人类方”的科技水准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区间内——这完全不是问题。简单而言,因为本身能力的局限,巨人故事一开始就建立在相当“别扭”的基础之上。能够压制这些异常,对于谏山创来讲其实实属不易。而当巨人故事进入关键期,这些“别扭”却又和其他问题一起叠合、爆发了出来,产生了很糟糕的观感。
争论、中立与方**在巨人故事之中,会出现观点较为激烈、对立的讨论,比方说弗洛克的相关内容,比方说贾碧的相关内容。关于这类内容,谏山创自己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说法:“谏山:第109话《引导者》中卡娅与贾碧争论的场景很特殊,这里主要是表现她们二者“想法”的不同,而不是为了体现我的看法。”谏山创的这个观点、看法,实际上真的有点奇怪。论点A和论点B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持有这两个观点的角色的一切都是你想出来的,然后这不体现你的看法,你觉得可能吗?我举一个简单的多的例子,在《名侦探柯南》特别具有争议性的案件《一点都不原谅》里,围绕着是否要“原谅”试图杀害自己妻子的丈夫,代表创作者喉舌的柯南、灰原哀持有了相互对立的看法,那么,青山刚昌是中立的吗?无论如何,反正这位丈夫最后是没有接受惩罚的。那么,你觉得青山刚昌是中立的吗?偏柯南还是灰原哀?我再举一个复杂、微妙一些的例子,《YPM》S1E6里,哈克和外交大臣关于以色列与PLO(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之间冲突的讨论,对话内容如下:
[*]哈克:I gather we're proposing to vote against Israel in the UN tonight, why?
[*]大臣:They bombed the PLO.
[*]哈克:The PLO bombed Israel.
[*]大臣:Yes, but the Israel is dropped more bombs than the PLO!
[*]哈克:The PLO started it!
[*]大臣:No, they didn't.
[*]哈克:It seems to me there are faults on both sides.
[*]大臣:Not according to my advice.
哈克和大臣的这段争论,你认为编剧是完全中立的吗?平心而论,这段对话中对双方的立场都有基本的陈述,所以按照常理,我们不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刁难。但是,如果是对于较为敏感的观众(实际上中国观众就是对巨人故事很敏感的观众),他们非常难避免去更细微地琢磨这些遣词造句。大家可以看到,为PLO辩护的大臣采用的往往是较为委婉的表达,哈克的总结性和稀泥陈词“我认为双方都错”只得到了大臣“Not according to my advice”的反驳。熟悉YPM的观众都知道,外交大臣是公务员的傀儡,而本集中代表外交部的、被讽刺的公务员Luke是“阿拉伯派”的代表(They know I'm on the Arab side)。整体上来讲,无论是为PLO辩护的声量,还是其动机,都显得相当不足,这就让观众可能会认为编剧偏向以色列。当然了,YPM的这一集实际上确实保持着相当的中立,他们确实抨击了公务员Luke,但是也表现出了哈克一方做决定的理由的复杂性(或者说非正义性),我并不会对本集的编剧有什么指责。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争论中保持中立是太过困难的事情,而在争论中显得保持中立是更难的事情。事实上,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基本上任何事情上都是这样的。有些时候这个倾向甚至是潜意识的、本能的而不被自己察觉的,一些潜在的词汇的选择倾向,一些表情、语气,太难了,恰当的语言和正确的理解太难了。具体到贾碧的相关情节,我们总会觉得一方的陈述有问题,继而开始怀疑谏山创的立场。总之,无论如何,这种故事情节设计都是相当危险的。除非对这种讨论有相当深厚的理解,不然非常不建议在作品中进行。除去贾碧的部分之外,巨人故事另一段相当激烈的讨论,是玛丽亚夺还篇里弗洛克、艾伦关于“救阿尔敏是否正确”的讨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弗洛克质疑的部分其实反而是没有问题的。简单而言,当主角团达成了一个目标之后,安排“怪话人”来泼冷水,基本上都是合适的。为什么,很简单,如果没有这些怪话人,整个故事看上去就会显得过于顺畅以至于像爽文了。这里,其实是在体现谏山创的另一个创作方针——反少年漫画典型套路、反情感宣泄:“谏山 KC6巻の辺りは、少年マンガに対する反発で描いたようなところがあって” “少年マンガには「仲間」「絆」「勝利」みたいな図式が典型的にあるのですが、その図式が、時には悪い結果をもたらすこともあり得るという想いで描いたんですよ”另一方面,在“救艾尔文还是阿尔敏”的情节上,谏山创自己的答案其实是相当确定的:“谏山 18巻で壁の中に潜むライナーを探すシーン以降は、僕はエルヴィンとアルミンを「過去」と「未来」の対比にしたいと考えながら描いていました。 エルヴィンは夢が叶わずに死んでいった。それに対してアルミンは夢を叶えて、現実を見るしか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即,无论具体的情节如何,谏山创就是要安排艾尔文的死亡、阿尔敏作为未来和希望。也即,弗洛克的质疑、争吵之中,谏山创并不是中立的。谏山创安排弗洛克,只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接受他这个可能有些强行、不讲道理的安排。简而言之,关于贾碧的部分,我的观点是——谏山创选择“中立”是相当错误的。那么,谏山创该怎么办?和稀泥。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是:让两个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相互理解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制造一个危机把他们捅到一起就简单多了。还是举《风之谷》里特别类似的例子,库夏娜和阿斯贝鲁之间那是不共戴天之仇,库夏娜屠杀了阿斯贝鲁的城市和族人(而且挖掘了坟墓)、阿斯贝鲁也基本上杀光了库夏娜的部下——这不比贾碧他们相互怼的狠多了?但是,他们最终也都没有理解,处理方法是作品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多的危机,让两个人暂时搁置了矛盾:https://pic4.zhimg.com/80/v2-2386013f31db6bc49ec6de858c47325b_1440w.jpg“我对你的憎恨和愤怒是不会消失的!”实际上,巨人故事已经用了这个方针,也就是一起面对巨人袭击、贾碧救人的部分。这部分虽然设计的并不算好,但是观众给的反应显然比之前的部分好得多。那么,既然谏山创懂得这个手腕,还要“额外”加那些部分呢?这就涉及到了巨人故事另一个方**——
[*]所有人都是“惊慌无措的、一无所知的普通人”
因为这个方针,这个高难的不必要的情节,才出现在了巨人故事中。这个方**在巨人故事相当多的地方都得到了成功,比方说故乡二人组,比方说雀斑尤弥尔。但是,随着巨人故事慢慢推进,规模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具体,离核心秘密越来越近,这个方针实际上在变得越来越不合适。而,谏山创在这一项的方**上,延续了一贯的死板,不仅仅是贾碧,居然敢把这个方针延续到最核心的艾伦身上。这你说,你不完蛋谁完蛋啊。
进一步的方**讨论在上面的部分,我们简单讨论了两个巨人故事的方**:
[*]反套路、反情感宣泄
[*]所有人都是“惊慌无措的普通人”
在本部分,我们会更进一步地讨论、评价谏山创的方**。基本上来讲,谏山创在巨人故事中其他常见的方**还有:
[*]给角色刻意设置缺点
[*]死亡之前展现角色的本色
[*]难懂与易懂、保持悬念
[*]“怪话人”的设置和使用
[*]镜像、反转和对称
这些方**,在巨人故事大部分时间段内,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我们说对这些方**的死板延续,反而绞死了巨人故事呢?一个一个来讲。
[*]为角色刻意设置缺点
这个是非常经典、普遍、常见的角色塑造方针,这样一可以增加话题度,二可以增加角色真实性。可以说,现在不给角色添加一点小缺点反而有点不习惯了。说到这里大家想到什么了?马莱篇、救世篇里大部分时间内艾伦的塑造都太“完美”,所以......所以我们要在最终话让他显得比较逊。所以,谏山创在最后一话的时候,要临时给艾伦补下面的台词:https://pic4.zhimg.com/80/v2-ecd21e5be563dc05c8c9585a0420f67b_1440w.jpg“谏山:艾伦、三笠、阿尔敏这三人的展开是之前就定好的,但最终话中艾伦难堪的的场景是在画分镜稿时想到的。我还是比较喜欢难堪的艾伦,画这一幕的时候感到“艾伦回来了”。”那么,你觉得合适么?
[*]死亡之前展现角色的本色
“死亡”对于角色是非常特别、关键的时刻,任何作品中对于主要角色的死都是很重视的,这个方针本身是没有错的,重要的是——不要死板地遵守这条方**。巨人故事在救世篇的阶段,异常执着地为读者展露各个角色的“本色”,甚至,打破了故事内容本身的自洽性。巨人故事最后的几个死亡处理,基斯、马加特、弗洛克、韩吉、艾伦......除去弗洛克之外,一个比一个糙,结果弗洛克还是一个“反面”人物,你说这滑稽不滑稽。基斯、马加特、韩吉这三个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为决心不够,他们三个人最好该如何退场,我之前参加讨论的时候已经讲过多次了——被耶派士兵直接打死。在反复错过设置这种情节的时间点之后,谏山创又要从零开始一个一个安排结局,就会显得完成度非常低。基斯、马加特的构思如果说还能给及格分的话,韩吉那种退场方式完全是来搞笑的。而且更搞笑的是,为了遵循“显露本色”的方针,韩吉最后展现的是对巨人的痴迷......唉,真的没眼看。更重量级的那还数艾伦的死亡。让艾伦在最后出丑、说“真心话”,不仅是在遵循上一条“为角色设置缺点”的方**,更是在遵循本条“展露本色”的方**。从方**来讲,你完全能够理解谏山创设计台词的理由——我觉得他也是这样说服自己的。但是,如果你从方**里跳出来,站在整个角色塑造、整个故事构建与表达上来看,你会发现并不合适。
[*]难懂与易懂、保持悬念
这个方**不仅包括“信息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整体给读者的感觉。如果说得更具体、易懂一点——无论正方还是反方,有一部分相当容易懂,但又有一部分一直很难懂。这个方针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如果都很难懂,那整部作品就会变成非常晦涩的作品,那就很难在大众观众之中流行。如果太过简单,读者一下子就猜出来了,那么整个故事一眼看到底就没有意思了。大家要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或者说得更具体来讲,对于巨人故事1-90话来讲,“正、反”双方一直有“秘密”。在1-90话中,外部世界的秘密是一步步揭开的,当然是有足够的秘密的;即使是帕岛内部以至于艾伦自己,也有一直慢慢揭开的秘密。即使是玛丽亚夺还篇,调查兵团方也有“雷枪”的后手,更不要说阿尔敏、艾尔文的作战计策了。但是,到了救世篇,帕岛和马莱,在艾伦面前完全没有秘密,而且把一切都“押宝”在了艾伦的秘密上。故事依然有易懂的部分和难懂的部分,但是平衡已经太过糟糕。这不是较量也不是博弈,甚至说失去了故事的悬念——全看艾伦心情去了。更为糟糕的是——还一定要延续到最后一刻。谏山创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保持悬念到最后一刻。他就是秉持着这个想法,沿着这个原则,把故事推到了最后。这种办法在悬疑、推理作品里无可厚非,巨人故事也有很强烈的这种属性——但巨人故事还有更强烈的其他属性。对于一部漫长故事的结局来讲,全部谜团揭开之后,更应当留足篇幅来塑造最重要的角色。而巨人故事没有,对于最最重要的艾伦,才花了多少篇幅?更不要说,在最后还给读者来这一套:https://pic1.zhimg.com/80/v2-4199ec4f196c4441dd5b929478b1206c_1440w.jpg
你可以在故事最后留一些难懂的部分,但不能这样。大家知道吗,谜语人要显得自己知道很多、一切在掌握,而不是丢人、露本性、“我啥也做不到”之后,再来讲谜语。你看,都不要说和整个故事的矛盾,连两条小原则之间的矛盾,都足够引爆不小的恶性观感。
[*]“怪话人”的设置和使用
关于“怪话人”的作用,和其设计之理由,我们在上面的部分已经有所论述。但是“怪话人”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准则——他不能盖过你正面的表达。很简单的道理,“怪话人”可以挑战、质疑你的选择和逻辑,但是“怪话人”的表达不能成为作品的表达。具体到巨人故事——你不能让观众觉得弗洛克说得最有道理、弗洛克塑造的最出彩。如果作品的主题比较困难,你想在作品后期削弱观众对怪话人的认可,那么有两种较为有效且常见的方法:
[*]削弱怪话人的戏份
[*]让怪话人认可主角团
显然,这两种方案中,第二种会更难一点,既然难可以用第一种嘛。既然没办法压制“怪话人”,为什么还给“怪话人”弗洛克那么重的戏份(特别是死亡)。其实也很好理解,“压制反面声浪”总会令读者不满,所以谏山创不想压制。这个逻辑看上去正确,然而崩塌的会是更大的部分。这本质上说明了,谏山创在这一项上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他没必要去钻这个牛角尖。除去弗洛克之外,还有其他“怪话人”的不恰当的设计:https://pic4.zhimg.com/80/v2-f668297def86a49526d54fdbc6eb1d3b_1440w.jpg天哪......为什么一定要在这种地方让人把坏话说完。对于巨人故事来讲,穆勒长官(即图中的马莱军官)自己维护“救世小队”的清白都完全没问题,毕竟之前已经画出了这种情节:https://pic2.zhimg.com/80/v2-62cadf960e1e8102d6d5c85bccc5980d_1440w.jpg为什么就一定要把场面弄得特别难堪才行,到底为什么?我们这样讲,但是原因其实已经指了出来——谏山创就是死板地设计“怪话人”,直到故事的最后。我甚至觉得谏山创自己还为复刻“初阵”里阿尔敏行动的“镜像”设计而沾沾自喜呢。
[*]镜像、反转和对称
这个方**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基本上都看出来了。巨人故事的镜像、反转设计,在很多时候都是成功的,然而,这个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混淆、抹杀任何一方的正义、正当性。而这,显然是极度危险的。这里内涵的其实是巨人故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矛盾,即——“谁都是普通人”方针和“救世小队是正义的”这个基本设定之间的矛盾。谏山创总是喜欢让阿尔敏讲“我们不是好人了”之类的否定自身正义性的话,但是又想着这样的美梦:“谏山 我画巨人的时候,是希望阿尔敏能想办法阻止一系列的战争的,但没能成功。或许我应该给结尾的部分再多分配点页数才对。”不给马儿吃草,还天天指望马儿跑,这是做的哪门子白日梦?对称、反转是很有冲击性,确实如此。但是对于这种作品来讲,角色的塑造是有一个关键性的底线的,越过了底线再想获得读者认同,实在是很难的事情,实际上,莱纳的塑造困境最能说明这一点,我们会在稍后的部分专门讲解。也许谏山创在内心认为,就像阿尔敏一行人在王政篇杀了人最终也平稳落地了一样,马莱篇稍微扩大化,最终也应该有办法落地——然而事实往往不会这么简单。在巨人故事的最后,真的还有办法阻止战争吗?在作品里根本看不到出路。你可以反转,为什么每一个都要反转的这么彻底,以至于完全和原来的身份相决裂呢?为什么,一定要把贾碧看作镜像艾伦呢?艾伦是什么级别的角色,贾碧是什么级别的角色,这就对称了?太过火了!总而言之,巨人故事的相当多的方**,在巨人故事完结部分都显示出了相当程度的“水土不服”。水土不服的原因很多,巨人故事的结构性原因、谏山创自己选择的高难度模式、谏山创自己在最后阶段的退缩,都是原因。如果谏山创在巨人故事最后阶段,能够继续坚定地迎接挑战,依照故事需求和实际情况对故事进行构成,即使有些勉强,应该也不至于这么糟糕。根据自己最初的构思、根据自己一贯的方**,给自己借口、安慰,反而引爆了一个个大雷,彻底绞死了自己。
意外性和掌控力在论述的这部分,我还是想举那个被我举了很多次的例子——谏山创最失败的一话。https://pic2.zhimg.com/80/v2-94fa1eac593eabddba1d31a2de93aa29_1440w.jpghttps://pic1.zhimg.com/80/v2-d4d76bcd28a6cda7eaf35b7c6ef82adc_1440w.jpg为什么这一话失败?进一步的,大家如果去看谏山创的其他采访,他为什么认为《旁观者》有着“超出自己能力”的超高水准?比较巧合的是,在谏山创的上面两次采访内容出来之前,我刚好以“15话、《旁观者》”为主要观察内容,写了一篇巨人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9964796/answer/1739462461实际上,15话的“失败的内容”、基斯教官、《旁观者》,都是谏山创计划之外的,意外的内容。15话的不谨慎打乱了谏山创对于故事的构思,于是谏山创基本删掉了。《旁观者》画的非常出色,但是因为和大框架不合,就仅仅止步于此了。从现在来看,谏山创对于15话以及《旁观者》的处理,已经为巨人故事的失败埋下了种子。谏山创如履薄冰地遵循着自己设计的大框架,抹杀着作品的意外性,成功了,但也失败了。
[*]成功,是指如果谏山创在创作过程中随意因为一些意外的内容而更改故事主体框架,那么《进击的巨人》被读者广泛赞誉的精细结构、长线伏笔可能就不那么突出了,《进击的巨人》可能都轮不到烂尾,在尾巴出现之前就烂掉了。
[*]失败,是指无论谏山创如何控制,这部作品早已被掺杂入足够多的意外性了,巨人故事早已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了。
“谏山:是的,艾伦、三笠、阿尔敏三人的故事作为主干是一开始就定好的。而故事的细节以及其他角色的剧情,很多都是需要边连载边决定的。在这种时候,搭建故事的各种要素就会自动地相互联系。每次临近分镜稿的截止日期,这种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但是,第四卷的时候就是没有感觉,很是苦恼(笑)”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之间,你按照本能填充进框架之内的内容,实际上在潜移默化的决定这部作品。而更进一步的,随着《进击的巨人》变成一部多媒体企划的作品,动画、音乐、小说乃至于游戏,很多细微的点叠合在一起,就让事情变得更加微妙。平心而论,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在《进击的巨人》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进击的巨人》完结后期,谏山创几乎完全失去了对角色的掌控力和敏锐性。对于今后的新的想要试图搞清楚《进击的巨人》完结阶段情况的观众来讲,恐怕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对于当时参加了巨人讨论的观众来讲,应当是能体会个中道理的。各个角色厨的各种小论文,固有其局限、偏颇乃至于荒谬幼稚,但难道完全没有道理吗?后期巨人观众阵营之对立、分化,不仅仅是因为故事内容、情节的走势,更是因为谏山创的敏锐性丧失殆尽。说得通俗一些,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塑造好角色了。简单举例,按照巨人故事一贯的对女性的塑造而论,普遍的,自由、解放,乃至于所谓LGBT的议题,充分表现了谏山创受到的时代影响,以及其想在作品中表达的正面、积极的思想。但是,这样的创作者,却在最后给艾伦安排了——https://pic4.zhimg.com/80/v2-ecd21e5be563dc05c8c9585a0420f67b_1440w.jpg这样的,完全可以被解读、批评为对女性的不尊重的台词,居然能成为最终话的关键性塑造台词。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谏山创要设计这种台词(原因在之前部分的论述中已经给出),但是,这种台词一定是百分之一百不合适的,身为创作者,特别是这种级别的创作者,连这种感觉、敏锐性都没有了,《进击的巨人》的故事怎么可能不崩溃!我来向大家进一步解释掌控力和所谓SENSE的问题,在巨人完结之前,有一个很经典的争论,那就是漫画艾伦和动画艾伦到底认哪一个。这个话题很多观众看了可能觉得莫名奇妙,但你知道吗,在一些较为“极端”的粉丝眼中,动画里的艾伦不仅塑造有偏差,连画的都不如漫画好看。其实,这就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一直以来被大家所忽视的,谏山创试图夺回掌控力的过程。实际上,相当部分动画关键改编应当是谏山创授意,这个事情需要你更全面地去捋依次巨人漫画、动画的差异,多品一品,再结合相关的访谈、资料,认同这个判断并不困难。比方说,这个关键的点:Q: TV动画化的时候,谏山老师您有没有提出一些要求呢?
A:我请求把艾伦描绘成一个更没用的人,也提出了很多细节上的建议。另外,还有荒木哲郎导演提议的部分,比如第2集中艾伦被打的场景,那个不是原来的剧本,而是分镜阶段追加的场景。那个场面是我最喜欢的。
“谏山 (4巻で)自分の中にもエレンと似た部分があるなと思えるようになってきて” “(そしてアニメを見たら)梶裕貴さんの中に、僕がようやく掴めたエレンがいるんですよ!” “エレンと同じ弱さが、梶さんから感じられたというか”基本上来讲,谏山创在很早就决定让艾伦显得“窝囊、犹豫、没用”,而艾伦的这种元素在早期漫画中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第一季巨人动画中,就让艾伦犹豫的过程显得更长、更夸张,也收到了恶评。包括后面王政篇的大幅改动,以及制作周期安排的不妥当,让某一时期巨人粉对wit有着外人难以理解的敌意。但是,这到底是wit的错,还是巨人粉不肯接受谏山创进行第二次调整的表现呢?这种慢慢慢慢的,多方的分化、分歧,就不可避免的让作者的感觉变差。谏山创觉得,他在一些点上已经做到位了,他应该是可以做出什么什么样的设计——实际却往往不行。而更为糟糕的是,谏山创也越来越不知道读者在想什么了。在巨人故事创作前期,谏山创基本上是有把所有评价看完的自信。随着巨人故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事情显然不可能继续做到。另一方面,作品的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要注意的点也在不断变多。一起一伏,谏山创的感觉当然会差到一定地步,以至于最终连基本的关键点都把握不到了。一些朋友可能会说,创作者只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好了,这个说法也被巨人编辑多次提及。但是,这种说法本来就是相当天真的。如果谏山创是个贯彻自己想法就好了的作者,那莎夏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的意见而推迟死亡,还衍生出了不少问题?为什么谏山创会在完结之后的访谈里,说这样的发言:“谏山:我尽可能搜集,确认了现在的舆论评价。每个直言不讳的见解都有其一定的道理。我这样的画法,确实会让大家觉得阿尔敏肯定了屠杀。我的表现手法还是太不成熟了。虽然阿尔敏不是在认同艾伦所采取的最恶劣的手段,但他却被动地成为了大屠杀的受益者。阿尔敏最终也没能理解艾伦,在即将诀别的时刻,他是想要通过“感谢你为了我们而成为杀戮者。”这样很重的话表示自己也是艾伦的共犯,想要尽可能地拉近与艾伦的距离。我深感故事后期的主题之困难绝非我的笔力所能驾驭。没能用漫画将这些表现清楚也让我非常后悔。经过十一年半的连载,完成最后的原稿时,我是真心觉得“这能够让大家高兴”的,现在觉得当时真是太自大了。让一路支持至今的各位失望真的非常抱歉。”我就说的稍微直白一些,不要自欺欺人了。就像每个人在参与较为激烈的讨论的时候,总喜欢讲什么“不喜勿喷”、“狗头保命”、“个人观点”这种看上去低姿态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的话——既不会显得你客观也不会避免你被喷。谏山创是一位好的批评者、讨论者,所以他能够成功,所以这种鬼话是不可能为他自己开脱的。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创作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到达了那一步,自己最清楚。在这一点上,着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敏锐性的问题,要进一步阐述的话,就要讲到本篇文章的下一大部分——对角色的理解。第二部分:巨人故事的角色迷茫的角色理解:三笠对于EMA三人组,即,作品始祖三人组艾伦、三笠、阿尔敏,基本上,谏山创自己自始至终都没有完全搞懂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先从最简单的三笠开始讲,我觉得非常体现、说明问题的,就是角色歌的问题。当然,我是知道三笠是有正式的角色歌《No matter where you are》的。在2017年创作的这一系列角色歌,不管歌曲本身的品质如何,对于角色理应有更准确的角色理解,比方说阿尔敏的角色歌《Far away》基本上完全压制了其他之前的对阿尔敏塑造的内容。但是,三笠的这首正式的角色歌,基本上是被另一首关于三笠的曲子所压倒——无论内容还是歌曲本身都一样。是的,就是《进击的巨人》第一季ED1《美丽而残酷的世界》。关于这首歌,谏山创有下面的评语:“谏山 (キャラソンがあるとしたら)ミカサは、前期のEDの「美しき残酷な世界」ですね。聴いたときに、キャラクターのことを深く理解してくれた歌詞で、とてもありがたいと思いました”说一个有点难接受的事实:2013年的三笠的角色厚度与表达,甚至比2017乃至2021更好。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失败的事情,非常地糟糕。作为起始的、从小孩子开始成长的三人之一,另外两人无论怎么样都有着一条丰富、有厚度的人物弧光,而三笠却随着故事行进愈发单薄。谏山创对三笠的一部分理解是正确的,比方说他对“主从关系”的理解,比方说他对“像男角色一样(英姿飒爽)的女角色”的当下套路的反套路,以至于都理解到了这一步:“谏山 (信じていた世界が崩れた時に)エレンという新たな価値観を見つけて、雛鳥が親鳥を慕うようにエレンについていくことを決めた” “ただミカサが想像していた以上にエレンは子供っぽくて…。エレンの熱心なサポーターだけども「困った子だなぁ」と感じていたりして”却没有理解到,三笠这个角色第二(或者第三)阶段的塑造弧光,应当是——母亲。那个......我必须向大家指出的是:谏山创到底希望三笠是什么样的角色,实际上在访谈和作品里都没有出现。谏山创的真正的答案,出现在他2013年8月1号写的对某部作品的影评里,这也是驱使我写本篇文章的重要原因——我有责任向大家指出这些内容。为什么,因为这部作品是——《起风了》,而我可能是华语巨人观众里比较熟悉这部作品的了。谏山创把《起风了》列为自己的2013年年度电影,写出了非常有趣的观后感,请大家欣赏观后感片段:https://pic3.zhimg.com/80/v2-4ad02a0bc37488bf64658a3a2e8a0e7e_1440w.jpg“谏山 そして、こういう生き方しかできない自分を完全に理解し好いてくれて。許してくれる、そんな都合の良い女性がいるとすれば。やっぱりそれは夢か妄想、自分の作り出した幻ではなかろうかと”是的,三笠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角色,能够在最后接受、理解艾伦所作所为和内心想法的角色,一个自 己 的幻影、妄想。既然能够理解别人所不能理解、接受别人所不能接受,那么这个角色的自立、成熟是要创作的内容吗?也因此,艾伦希望三笠能记得自己。这种理论是自私的,而且是很难拿上台面来的。为了应对这些自私的问题,宫崎骏在《起风了》里设计了二郎和患有肺结核的菜穗子接吻,以及菜穗子死亡的情节。而对于《进击的巨人》来讲,类似的情节不适合,那么最适合的手腕和方针,那只能是母亲。https://pic3.zhimg.com/80/v2-b6af2ca3c44f4dd222a095f65d019992_1440w.jpg如果有一个角色能够全情为另一个角色付出,而不出现恶评,基本上只能是这种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富坚义博的后期作品里全都是母亲。在最后的最后,让三笠重复“你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伟大了”这句台词,可以说是谏山创思路下三笠唯一正确的塑造方式。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旁观者》的内容没有被谏山创所延展,可以说是非常可惜的了。这样的说法对于艾笠党可能有些残忍,但是只有你接受这种观点,你才有可能理解巨人故事结局非常晦涩、私人的内容。为什么谏山创难以接受艾伦和三笠接吻的设计,为什么是三笠的选择决定了巨人故事,为什么最后谏山创会说“阿尔敏没有理解艾伦(其他人更不用说了)”,这都是因为——三笠就是艾伦的幻影、妄想。自己原谅自己当然不需要理由和解释,自己理解自己当然不需要理由和解释。大家可能还是对谏山创的“阿尔敏最终没有理解艾伦”这句发言低估了太多,为什么,因为在巨人故事里,是有下面的内容的:https://pic3.zhimg.com/80/v2-7fcfceaadffbc1cdad9d65efb3a0620a_1440w.jpg就是说,按照故事内部逻辑,不可能有人比阿尔敏还了解艾伦。但是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阿尔敏都没有理解艾伦。整个故事理解艾伦的,只有三笠。而理解艾伦的方式,正是超出故事之外的、私人的原因。因此,艾笠、艾希之争实际上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最理想的心灵伴侣永远是另一个自己。而如果三笠是这样的角色的话,我们基于角色塑造本身逻辑做的种种推测、要求,则也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角色注定很有争议性,而不会被广泛认可。
迷茫的角色理解:艾伦之后要讲的,是艾伦。艾伦基本上是谏山创理解最不到位、最混乱的角色,各方面来讲都一样。对于艾伦,谏山创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构成方**和自我投射的矛盾。一些读者在巨人完结之后的讨论中,可能看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论点,比方说: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3468442/answer/1824390879但大家知道吗,对于巨人故事和角色,谏山创实际上有过下面的发言:“谏山 エレンの役割を決めて、その役割を担うのにどういう性格がふさわしいのか考えていきました。キャラクターからストーリーができるパターンと、ストーリーからキャラクターができるパターンがあるとしたら、『進撃の巨人』は100%後者です”是不是有点意思?实际上,根据其他的访谈,“巨人故事在往世界系的类型去靠”并不是错误的。然而,至少在巨人故事前期,谏山创遵循的是“故事塑造角色”。这种总体方针的转向,亦或者混淆,是巨人故事一个显著的“分水岭”,也是一个非常根源性的原因。谏山创在连载初期对艾伦的设计,用谏山创自己的话简单来讲:“連載当初のエレンは、怒りを原動力にしていました” “壁の中から出られないことに対する怒りや不満なんです。母親を殺された怒りも、理不尽なもの、抑圧に対する反発から湧き上がる怒りだったんです”
その抗いの精神がそのまま彼のキャラクターの根底を形作っています愤怒、反抗、对抗,这是艾伦这个角色的底色和内涵。但是,我问大家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些元素和“软弱”的塑造方针相配吗?这个问题看上去说到这里似乎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实际上还有其他的讨论空间。愤怒和软弱当然是可能在故事里一起出现的,就好像“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种现象一样,对一个复杂的角色来讲,不同时段出现矛盾的表现其实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具体的论述,我们会在之后的“青春期、中二病和贾碧”之中进行。另外,大家应该了解一下下面的内容:“谏山 (KC7巻の、壁外調査からぼろぼろになって帰還するエピソードでアニメが)終わるという案も最初はあったのですが、それもいいなと思ったくらいで、アンチカタルシスというか、観た人をモヤモヤさせたままにしておくという結末の付け方も、個人的には好み”巨人故事惯用的“反情绪宣泄”的整体方针,也是和艾伦本身的塑造方针相关的。而更进一步的,观众是不喜欢“迷茫”的角色的,谏山创自己也不喜欢,但是巨人故事却一定要保持“难懂”的部分,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些角色会显得迷茫——又是艾伦。这里直接给结论的话,就是方针过于赤裸而引起不适、艾伦角色塑造在很长时间内为巨人故事做出了牺牲。总的来讲,在艾伦这个角色身上,理解不深又想的太多,那一条方针都来走一走,最后那一条都没贯彻到位。
迷茫的角色理解:阿尔敏在对EMA三人的理解里,谏山创对阿尔敏的理解算是水平最高的了。然而,即使是在阿尔敏的塑造上,也出现了前期混乱、后期出现致命错误的情况,可以说葬送了唯一一个能成为经典塑造的EMA之中的角色。因为在之前的部分已经讲过了不少阿尔敏的内容,所以本部分稍微省略一点点。我们从“玛丽亚夺还”的阿尔敏开始讲起。玛丽亚夺还篇确实很成功,然而正如我们所讲的,阿尔敏偏离了最初的思路(即,普通人的代表)。当一个角色塑造到玛丽亚夺还篇的阿尔敏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在巨人故事里已经“无敌”了。为什么,因为前面我们讲到了巨人故事的一个原则——死亡之前暴露本性。这个方针本身是相当出色的。死亡作为对一个个体最严酷的事情之一,自然是对角色精神品质的最大的考验。在巨人故事中,很多角色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出丑”。然而,面对死亡这个考验,阿尔敏的表现如何?无可挑剔。阿尔敏实际上在玛丽亚夺还篇之后已经成长到了顶点——一般这种角色都要死亡退场的。然而,阿尔敏基本是巨人故事唯一一个“复活”的角色。而且,明摆着阿尔敏是要活到故事最后的,早早就把牌打光,如何对待阿尔敏在91-139话的塑造?如果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的依旧如一,你还能怎么设计情节去考验他?在玛丽亚夺还篇结束之后,帕岛上的角色有两个角色“完成”了而且还继续存活,一个是阿尔敏,另一个就是兵长。对于兵长,谏山创的处理思路是——“Q:为什么和104期比起来利威尔的变化比较小?
A:我想表现104期生属于「智能手机的一代」,而利威尔决定继续用他的翻盖手机。利威尔不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他正在变成一个欧吉桑。”雪藏,并且代表难以理解年轻人的“老人”。而对于阿尔敏,从任何角度来讲,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确实,谏山创在13、14年就已经想好了“艾伦、阿尔敏、三笠发生冲突”的情节,然而,对于进入马莱篇的阿尔敏来讲,和艾伦打一架根本不算什么,被艾伦否定根本不算什么。谏山创在绘制的时候,其实是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曾经自卑、希望得到朋友对等对待的角色,已经根本不需要朋友的认同了,所以在马莱篇、救世篇,阿尔敏在各个节点都是相对果断的帕岛角色。关于这一点,谏山创在访谈里其实也有所表达的:“谏山 僕ですら彼(エレン)に共感できないところがあるんです” “アルミンはそのせいか、なにより共感しやすい人物として物語に登場させました。ところが…、アルミンはストーリーが進むにつれて成長していくんです。エレンを導くような役割まで果たしていきます”但是,非常可惜,谏山创感受到了一部分,却也没能理解到最后。对于后期的阿尔敏来讲,“EMA的情谊、世界利益的矛盾”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塑造点,实际上根本不是一个分量。对于这个关键点,谏山创在后期大部分内容里都做了比较正确的表达,却在最关键的139话出现了致命的错误。阿尔敏听到艾伦说“杀掉大部分人”,感到震惊;听到三笠的事情,却显得暴跳如雷。这种非常低级的错误,居然出现在了139话,真的是......以至于谏山创要专门在访谈里为这段低级失误做澄清:“——到达最终回的过程非常令人吃惊。特别是艾伦......
谏山:我尽可能搜集,确认了现在的舆论评价。每个直言不讳的见解都有其一定的道理。我这样的画法,确实会让大家觉得阿尔敏肯定了屠杀。我的表现手法还是太不成熟了。虽然阿尔敏不是在认同艾伦所采取的最恶劣的手段,但他却被动地成为了大屠杀的受益者。阿尔敏最终也没能理解艾伦,在即将诀别的时刻,他是想要通过“感谢你为了我们而成为杀戮者。”这样很重的话表示自己也是艾伦的共犯,想要尽可能地拉近与艾伦的距离。”这件事情上,整体来讲,还是艾伦的塑造错误、整体框架的死板。除此之外,一定要再强调、再进行讲解的,还有——“阿尔敏最终也没能理解艾伦”。大家如果认真看上面关于“三笠”的讨论,你会发现谏山创的设计含义是——除去自己之外,没人能理解自己。大家要注意的点是:如果阿尔敏不是和艾伦最近的角色,那么为什么139话是艾伦和阿尔敏对话?这在故事构成上,是一个相当严重、低级的错误。巨人故事角色的死亡,他的核心秘密的托付,居然是和不理解他、不是和他最亲近的人进行。为什么会有这样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从故事的整体需求来讲,收拾“烂摊子”的只能是阿尔敏;但是,故事结尾却充斥着艾伦角色塑造的自私、私人和偏执。两种故事方针杂合出来,最终在139话产生了极为奇葩的景象。为什么阿尔敏看上去更在乎三笠,因为艾伦更在乎三笠。而读者更多地是从哪方面看作品的?当然是故事整体去看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巨人观众来讲。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下面的讨论点——EMA和巨人故事。
EMA和巨人故事“谏山 でも、今となってはエレンやミカサ、アルミンさえいれば、それが『進撃』だと言えるほどになっていて、いつの間にかキャラクターが巨人より大きくなってきた”谏山创上面的2017年的发言,实际上讲了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EMA和巨人故事那个更重要。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在上面的讨论里为大家简单讲过——对于2013年的谏山创来讲,他肯定认为巨人故事重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观点在发生改变,最终,谏山创选择了更偏向EMA的结果。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不是说一开始定好结局了吗?为什么说一开始偏故事,之后就偏角色了呢?其实这个回答很简单,现在的巨人结局和2019年巨人final展上的都不一样,艾伦的台词甚至是最后才决定的。巨人故事很多细节之细微、关键,略微的改动就能变成巨大的改变,正是在一些细微的点的改变,才能反映出一些倾向、方针,最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观感。这个问题,实际上上面几个部分已经做了一些阐述,本部分想和大家讨论的是——EMA和巨人故事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平衡。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谏山创在最后想明白了,即,谏山创在加页的思路是对的。https://pic2.zhimg.com/80/v2-dd7c784b45e32d206afcf51549ef94f5_1440w.jpg《进击的巨人》的理想故事形态,是《火之鸟》未来篇。巨人力量、巨人故事需要从EMA三人身上脱离出来,EMA要慢慢“变小”,“进击的巨人”要慢慢变大、成为一个概念和象征——每一次世界陷入死局,都会有力量“破局”进而推动世界前进。巨人故事最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像《火之鸟》一样,多画一轮世界轮回,即使画的比较简练也没问题。但是很显然,谏山创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在上面讲了,巨人故事本来是设计的近未来的世界背景,因为本身画不出来才改成了现在的情况,然后你要在结局以更加简练、高度概括的方式画出来?所以说,谏山创本质上也只能加这些内容了。所以,从各个方面来讲,巨人故事本质上没有什么本质性改变的方案。如果想彻底地改变巨人故事,要么从马莱篇初期就开始改,重新编排四十多话。要么调整救世篇、续画加页,要增加的可能有200页,然后要调整不少之前内容。除此之外,其余任何调整结局的方案,基本上都不能本质让巨人故事的结局品质变好。我对任何民间原创的结局,都是这个观点。
青春期、中二病和贾碧对于艾伦这个角色来讲,1-14话是单纯、彻底的,15话之后却又重新引入了复杂的内在。谏山创对艾伦塑造的一个关键标签,就是——中二病。关于如何塑造这个标签,谏山创本身的理解其实是很到位的:“谏山 自分が描いている漫画もそうですが、中二病というか、自分に作家性があるとしたら「終わらない思春期」なのかなと思います”
“谏山 「自分は巨人の力を与えられた特別な存在だ」という意識が、エレンの中にあったんですよ。それが実はまったく逆で、特別な存在ではないことを突きつけられ” “打ちのめされてしまったんです。強気で誤魔化すことすらできず「自分は存在してはいけなかったんだ」と”
“谏山 最初は根拠のない全能感を抱いていたエレンが、いざ世界を変えられる巨人の力を手にした時に、逆に「自分でいいのか?」といった疑問や責任を感じてしまう” “(それが8巻での通過儀礼を経て)「巨人の力を背負って役割を果たそう」という決意に変わっていった”https://pic2.zhimg.com/80/v2-66d1df82217335d4d0f3f0a71b081871_1440w.jpg对世界和周围的环境缺乏认识,却又幻想着自己能够改变什么、自己是特别的存在,无知却自大,傲慢又任性,这是相当经典的对这个标签的角色的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小鬼都没有改变现实的能力,只会看着教室的天花板发梦而已。而在很多作品中,赋予这种小鬼以改变现实的力量,就是一个特别经典而且有趣的设计——巨人也不例外。艾伦的情况和一般意义上的“中二病小鬼”是有些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发梦的小鬼在遇到重大的挫折之后多多少少就会变得成熟、圆润。但是,谏山创给艾伦的角色标签就是“終わらない思春期”(永不结束的青春期),即,艾伦无论到何时都会是愤怒、固执的小鬼。在一些人看来,永不结束的青春期=永远不会成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个标签还代表着另一层含义——永远不向生活低头、永远不和外界和解、永远不改变自己的本色。那么,你认为《进击的巨人》中的“永不结束的青春期”,更偏向那一层含义呢?如果不知道答案的话,一首《Far away》送给在座的各位:“ 在青色的草坪上展开的,是我们幼时的梦想。自然而然生出的双翼,能带我们飞向任何地方。从那以后多少个岁月流逝,我们也渐渐长大。看清了现实,变得容易感伤。天空变得更加遥远,即使这样也要飞向远方,我们依然能够飞翔。”就是说,整体上来讲,遵从自己的心、保持自己的本色,基本上是巨人故事一直以来想向外表达的内涵。也就是说,这看上去是一个贬义的标签,但在塑造上其实是要展现其独特性的。但是,因为巨人故事整体上的需要,所以往往不给角色选择的权利和空间。特别典型的就是艾伦在罗塞之墙入侵、王政篇这两个篇章的设计,好家伙和唐僧似的,啥也干不了光被抢来抢去,就体现不出艾伦“正面”的一面,光出糗了。这就让艾伦整体上给读者的感觉,和预期的出现了偏差。这里,就是我们在上面部分讲的所谓“方针冲突”。除此之外,谏山创还在访谈中明确地表示了:“谏山 心残りがあるとすれば、エレンとライナー、ベルトルトとの関係を、シガンシナ区決戦までにもっと掘り下げてあげたかったことでしょうか。エレンがもの凄くライナーを尊敬するエピソードをもっと具体的に描いて、エレンにとって「超えられない存在」として描きたかったなと”艾伦对莱纳的尊敬,这本来是谏山创非常想在作品中更进一步表现出来的内容,结果在玛丽亚夺还篇没有表现出来。这是什么,这是人物厚度的损失。种种的种种,就让艾伦自始至终始终无法很好地展现出人物成长。因为没有一个足够好的人物弧光,因为作者和观众对艾伦的理解都不到位,所以我们最终都没能理解艾伦。在这里我们是能顺带着聊一下贾碧的塑造的。大家知道贾碧这角色的塑造而言,最关键的混乱点是什么吗?青春期的小鬼如果没有特别的力量,他就只是一个遭人嫌弃的臭小鬼而已。对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鬼,根本没有资格卷入巨人故事深层的发展。为了解决贾碧的这个问题,谏山创给出的回答是——马莱狙神。“马莱狙神”相关情节品质之低下,观感之糟糕,我想我不需要在这里讲了。由此,我想大家也能理解为什么要设计巨人力量的根源性原因了。进一步地讲,不只是巨人,其他更广的、普遍的作品的关键元素设计,比方说巨大机器人,其根源性的原因,我想大家也能有更好的理解。
艾伦的自由和巨人故事最后的内涵关于艾伦的选择、逻辑,很大一部分原因,实际上在“女巨人”篇里面已经表现的比较明确了——https://pic1.zhimg.com/80/v2-df4ee596f9652f3b2fa8a197797ff7d0_1440w.jpg即,如果艾伦不行动,那么事物会按照各自的事态、由其他人推动着发展下去,这个结果由双方的认知、经验和力量决定,结果可能很好,结果也可能很坏;如果艾伦行动,结果依然是未知的,但起码结果更多地由自己决定。因为“女巨人篇”以及一贯的经验教训,艾伦要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他不想随“大流”到达一个结果。这种解读,在巨人故事临近完结前,基本上大家都想到了。这个理论,也基本上是当时解释艾伦行为逻辑的主要论据。然而,即使是早就想到这部分内容的观众,依然对巨人结局感到相当的意外、惊讶,为什么?因为巨人结局的表达里,还有别的内容。无论别人如何理解、看待,三笠/艾伦/尤弥尔都想遵循自己内心而活,遵循自己的心走完一生,这才是巨人故事最后的内涵,也是艾伦的自由。那什么是TA们的“心”?
[*]大家都觉得尤弥尔爱上弗利兹王是疯狂、无理由、斯德哥尔摩的,但是这就是她的想法
[*]大家都觉得艾伦这样对待三笠,三笠还爱着、理解着艾伦,是非常奇怪的,但是这就是她的想法
[*]大家都觉得没必要走到灭世这一步,但是艾伦就是没办法接受束缚自己的当下,这就是他的想法
https://pic2.zhimg.com/80/v2-a51be9e82442c3376dda5cadc1efe9cd_1440w.jpg对于艾伦来讲,把他压制到“墙内”的“墙”,都是不可饶恕的。在艾伦小时候,束缚他的“墙”是高高的玛丽亚、罗塞、希纳之墙,还有墙外的巨人;当艾伦走出帕岛之后,他发现束缚他的墙是全世界。请大家一定要仔细区分艾伦、阿尔敏的区别。我在巨人讨论中也多次和大家强调过了——阿尔敏想去墙外是因为梦想,而艾伦有的一直是对“墙”的愤怒。因此,在两个人同时走出墙外的时候,即使都看到了世界的恶意,阿尔敏依然能够相信很多事物,但是艾伦不行。以往的经验教训+把全世界都看成束缚自己的“墙壁”+顺从自己内心的“自由”——>选择灭世。这种逻辑看上去非常极端,但是恐怕谏山创就是这么想的,而且他极可能根本没有指望读者理解艾伦。所以,艾伦在最后一话选择了沉默;所以,连阿尔敏最终都没有理解艾伦。本质上,从谏山创的角度来看,巨人结局可能依然是巨人故事一贯的——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延续性的表达。然而,因为巨人故事变得非常复杂、敏锐,这个隐晦的表达我相信根本没有几位读者能够认同。讨论到这里,我们面临着另一个问题的拷问——被过去与未来支配的艾伦,是“自由”的吗?关于巨人故事的“自由”,在巨人故事完结之前就有很多很不错的讨论,即,freedom和liberty之分。而从巨人故事的内容出发,很显然,艾伦没有freedom,但他实现了自己认知中的“liberty”。因此,你完全可以说“艾伦既不自由又自由”,这句话看上去非常矛盾、混淆,实际上如果细化分为“艾伦个体不自由,但是他让整个巨人世界变得解放”,那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一点。https://pic3.zhimg.com/80/v2-0ed202899fe493c7b00d283273b1934a_1440w.jpg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谏山创自己应当是知道艾伦根本没有“freedom”的。112话《无知》里艾伦的一通发言,根据后面的内容和谏山创的访谈,应当是全错的。即真相应该是:
[*]阿尔敏是自由的
[*]三笠对艾伦好不是因为血统的主仆关系
[*]艾伦不是自由之身
139话艾伦的那种混乱、崩溃、错乱,我认为就是对艾伦的攻击和讽刺。为什么读者不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因为谏山创并没有全盘否定艾伦的“自由”,因为个体的不自由和全体的解放并不是矛盾的,这也是大家必须了解到的——巨人故事最后确实死亡了绝大多数人类,但是人类社会却得以爬上更高的“科技树”,也即,更远的未来。巨人力量在巨人故事中,充当了非常明显的“科技锁”的功能。即,只要没有巨人力量的一方的科技爬升到足以令巨人力量无效,那么巨人力量一定会被使用,世界就会被夷平。只有这把悬在巨人世界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消失,巨人世界才能继续向深远的科技发展——这就是巨人世界的解放。https://pic4.zhimg.com/80/v2-883116aa07470dd1145f581421b7580b_1440w.jpg谏山创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巨人故事加页里,科技发展水准大幅度进步,已经到了21世纪。而这个时候的巨人故事面临的束缚和困境,自然是当下的、近未来世界的困境。打破当代世界困境、走向更远的未来,这是下一轮回、下下一轮回乃至更深、更远的巨人故事的使命和任务。当然了,也一定是我们这一代人要一直面对的课题。谏山创为巨人故事最后准备的内涵,其实是《火之鸟》式的,很有趣、经典的,也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一种设计。理想情况下的话,巨人故事应当能向读者抛出这样的问题:80%人类的牺牲换取的人类社会的解放与进步,你认为值得吗?然而,正如我们在上面论述的那样,巨人故事最终还是没能从EMA身上升华出来,因此这部分的表达就被**削弱了,最后只能剩下一点残渣而已。时至今日,讨论巨人故事的最终内涵、表达已经几乎没有了意义,在这方面,巨人故事毫无力量。
Historia和历史关于historia这个角色,我在巨人故事完结之前专门写了“谏山创要在巨人结局回答的点”,基本上来讲,如下:
[*]在整体强调“活出自我”的巨人故事中,historia是不是被迫和不相爱的人结婚了,这是不是严重违反了故事主旨
[*]作为背负“historia”之名、决定将真实历史公布给群众的女王,如果她的结局是「被**」(洗去记忆)亦或者「被历史重置」(去新世界),是不是对巨人故事主旨的违反;如果historia一直都知道艾伦的计划,那么她是不是“战犯”呢?(即所谓的“天皇论”)
这两点,是仅就historia一个角色引出来的,几乎必须要回答清楚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完全没有回答。这是什么,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上面讲过的,所谓“角色敏锐性”的严重缺失。当然,你也可以说,谏山创最后无力照顾到这些点了,或者说刻意地和稀泥。为什么,因为光一个救世篇几乎没怎么出场的角色都有这些必须回答的问题,那其余总和的问题简直多如牛毛,根本补不过来。在这里我也劝诫那些自己写巨人结局的朋友,如果你认识不到巨人结局之前有多少关键问题,你怎么可能补一个更好的结局。从结果来讲,谏山创给的结局是——女王作为帕岛的“鸽派”,和外界进行和平谈判。谏山创既没有说“帽子男”的来历,也没有说婚姻幸福与否、是否相爱;谏山创没有明确说historia到底是一直知晓计划,还是被削去了记忆。https://pic2.zhimg.com/80/v2-12459df42717064d2c3c9e0b6d98a6bd_1440w.jpg你可以看到,谏山创对“救世小队”的定义这么直接,这么喜欢说“怪话”的作者选择沉默,那要么是没意识到,要么是和稀泥,大家选一个自己相信的就可以了。谏山创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的回避,也是巨人故事结局评价大幅度降低的原因。
莱纳的救赎莱纳这个角色其实说明了一个对于此类作品来讲,非常关键的问题——一位角色越过底线之后,如何才能真正的被重新接受。“我们都是一无所知、被迫参与的普通人”,这种话情理上能够解释,但是情绪上无法接受。对于真正的仇恨来讲,能够消磨它的实际上只有岁月。我说得再直白一点的话,只有这茬子人老去/死光了,仇恨才会淡化乃至于消失。其他的处理方式,老实讲,都不是很有说服力。所以说,轻易把几乎所有主角团都卷入其中,其实是非常不谨慎、过于激进的设计。所以说,救世小队很不受大家待见。救世小队一是思想过于超越时代,二是行为完全反情感、左右不是人。确实,在不被大家所理解的困境之中的坚持才有光芒和价值,但你不能设计的太极端。所以说,即使莱纳确实看上去很惨,实际上莱纳也并没有真正重新被接受。如果大家觉得这种说法太苛刻,我反过来问:你觉得什么时候莱纳差不多被原谅了?就是,做个噩梦惨兮兮,就被原谅了?被艾伦一顿讲,就被原谅了?被让一顿捶,就被原谅了?莱纳所寻求的“原谅”,是一个虚无缥缈、不可真正到达的事情——除非他死了。我想谏山创对这个问题也很苦恼,他在莱纳身上下了很多工夫,一些情节设计的也着实不错,但是他自己也感受不到莱纳真正重新获得自由与洁白之身的时刻。谏山创的这种感觉是正确的,但是他又觉得在巨人故事的最后应该让“每个角色的故事都好好落幕”,所以——https://pic3.zhimg.com/80/v2-ceab5f04ac5f746abbad86ff9045f13e_1440w.jpg这里就体现出了莱纳这个角色的困境,你让他一直惨兮兮的吧,读者觉得太刻意、过头;但是,你给他点阳光,又立刻会引起读者的不满。所以,莱纳在马莱、救世篇的塑造到底好不好呢?实在是难以判断的事情。莱纳这个角色我们不能给很准的判断,但是通过莱纳,我们能看到这种方针的危险。莱纳这种级别的塑造都无法扭转乾坤,那贾碧呢?不用多说了吧。
单调的胜利关于巨人故事角色塑造水准的内容,相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基本上,马莱篇、救世篇戏份越少、越保守,人物塑造就越好。这个现象造成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结果就是——https://pic2.zhimg.com/80/v2-d6d5e2111899295c867dcd61d0f7a3c9_1440w.jpg帕岛最终塑造最好角色之一,居然能包括是全程划水的——希琪。而巨人故事整体塑造水准最高的角色,也变成了没有参加马莱篇的——艾尔文。
这不仅是在说巨人故事角色塑造的问题,而是一个共性的难题——在争议性的故事里,极难塑造好不鲜明的角色。https://pic4.zhimg.com/80/v2-62c870e7ea0f5a0867d347da20198513_1440w.jpg为什么希琪的风评好,因为她全程划水保命就完事了,她的戏谑、划水、不认真,甚至能被读者解读为对帕岛**的蔑视。为什么弗洛克风评好,因为弗洛克无论怎么样,他就是一颗忠心向帕岛。进一步,为什么兵长保持了风评,因为兵长从头到尾全在和吉克对线,就认准这事。他们鲜明,所以保持了自己的风评。这种现象是很可悲的。对于这种故事,承担更多责任与考验、做出更重要抉择的角色,理应得到观众更高的尊重和喜爱。出现这种结果,不能说是谏山创对希琪、弗洛克的理解好,而是其他的太拉了,因此,我不会赞赏这些角色的塑造。以弗洛克为例,即使是要塑造一个单纯的所谓“帕岛至上者”,也有好得多的办法。作品应当更多地、更准确地表现弗洛克的疯狂、狂热,更多的表现弗洛克对异己的压迫和控制,而不是把他搞得像是帕岛的英雄似的。但是,较为特殊的,就是兵长的塑造。谏山创在马莱、救世篇对兵长的理解是蛮有意思的,不仅仅是我们之前讲到的“不理解年轻人”的方针,还有一个特别正确的思路——简单朴素的判别事物的方式。在马莱、救世篇,对于艾伦之外的角色来讲,整体局面变得相当混乱、杂乱和无序,按照以往的经验、逻辑做出判断往往很难,而兵长的判断逻辑基本上无视了实际情况,变成了——凭借自己的直觉与道德观做判断。大家都说吉克是“自己人”,但是因为吉克道德观有问题,兵长就觉得你必须得死,你一定有问题。阿尔敏这群人怎么看都不靠谱,但是是和艾尔文差不多的人,那我就觉得他们“对”。兵长的这种塑造方针,着实帮他回避了太多敏感性问题,因此兵长也成为在马莱、救世篇担任重要、复杂任务之后,依然有着较好口碑的主要角色。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方针,兵长并没有在故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没有和艾伦交谈。https://pic1.zhimg.com/80/v2-9a66f17632b416f09827fac6cc543564_1440w.jpg按照巨人故事的一般设计来讲,兵长其实是很像EMA的“父亲”的,兵长在故事最后也有“我也有很多话想讲”的台词设计,但是最后也都成为了泡影。第三部分:当下如何看待巨人故事谏山创与巨人故事的水准谏山创在巨人故事各个时期是什么水准,在那一时期水准最高/最低;巨人故事在各个时期是什么样的水准,在那个时期水准最高/最低。这种问题,是很多观众相当感兴趣的。你在讨论“水准”之前,先要定的显然是标准。如果要严密地给大家一个评判,大家可以看看我写的《柯南故事评价指南》,就知道这是非常复杂、繁重的讨论工作。我无意在本文内进行特别繁杂的讨论,我就进行一些非常简单、概括性的讨论好了——也因此可能有些不准确。简单而言,巨人漫画水准评判的最重要的元素,基本可以分化为下面的几大项:
[*]画的水准
[*]故事构成的水准
[*]对角色的敏锐、方**的水准
[*]精神品质
先讲,画的水准。对于“画的水准”,能讲的其实是相当多的。人物设计的水平,人物的动作、表情能画到什么程度;世界观塑造的水准,对背景事物的描绘能到什么水准;分镜、分页的水准,等等......显而易见的,谏山创在巨人漫画前期的“画的水准”是相当低的。低到什么程度?只会画左脸不会画右脸。那么作品中必须出现右脸的情况怎么办?在稿纸背面画。巨人故事前期很多很多内容都受到了画技的严重的制约,不仅仅是人物表情的绘制、建筑物的设计和绘制,还有更严重的世界观的建立。这个话题我们上面讲了一部分,大家也有所了解了,不再赘述。说得具体一点,谏山创呈现出显著的“画力不足”的情况,基本上只有漫画1-2卷。所谓显著的“画力不足”,就是指自己的画力连自己想法的最基础内容都无法实现。基本上,1-2卷的大部分关键性场景,漫画都被动画完压。不仅仅是人物绘制、世界观设计,连之后被大家所赞赏的分镜构思,1-2卷的谏山创的表现也并不好。但是,在第2卷后期,就获得了很显著的进步,可以说是相当有漫画家的才能。这种连载1-2年出现蜕变,基本上也是成功漫画家常见的现象。1-14话,即巨人故事“初阵”的篇章,基本上是谏山创靠着冲劲“莽下来”的。在1-14话完成之后,巨人故事的连载稳定了下来,也获了奖,谏山创得以重新开始规划巨人故事,并且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在漫画15-21话,巨人故事出现了长篇幅的文戏和调整,这一阶段谏山创的发挥有好有坏,既有15话那样比较严重的失误,也有19话的审判那样文戏、单张被动画压制的情况(基本来讲,谏山创在动作表现上的觉醒比在文戏上的觉醒要快)。谏山创的画力不好,但是谏山创在分镜、动作设计、单张表现上的感觉是很不错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中我和很多朋友早就发现了,单张表现的水准和谏山创的水准往往是高度正相关的。当作品中高水准的单张出现的越多、越好,往往故事的整体水准——不限于画——都会更好。在这里要特别和大家说明一下,谏山创的“单张”的评判里,构图、人体有多准确,这并不重要,而是整体的表现、感觉。请原谅我比较模糊的说明,我没想到更好的说明方式。巨人漫画第一个成熟、优秀的篇章,是女巨人篇。基本上,在女巨人篇章之后,漫画、动画哪一个是更好的巨人故事就没有什么悬念了——肯定是漫画。这个说法可能有些争议,但是,仅就故事内容的表现来讲,优秀级别的漫画作品压不过动画这才是奇怪的。开始连载两年的谏山创就已经有了一流漫画家的才能,出色的对分镜的感受,出色的动作设计思路,出色的镜头感,出色的单张表现。可以说,在女巨人篇开始之后,特别是女巨人篇中后期,谏山创的画力和巨人故事的需求基本匹配了。大家一定要理解“需求-能力”之间的关系,这就像“木桶理论”,当你的点子的必要需求你可以满足的时候,你当然容易做出高完成度的内容。相反,当你提出完全超出自己能力的点子的时候,你到底凭借什么能完成它呢?走出墙壁、塑造完全未知的故事舞台,表现大量女巨人的动作戏、文戏,塑造利威尔兵长为代表的调查兵团,女巨人篇对于当时的巨人故事、谏山创来讲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但却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相对的,马莱篇对于90话的谏山创来讲也极具挑战性,而且,是能力范围之外的。谏山创对世界构造的构思能力的成长,至多只能到表现城市的一部分,表现整个世界的变化,什么“东洋国”,什么“地鸣”在整个世界的整个推演过程,根本不可能画出来。回到本部分的时间、内容线上来,如果只看第一季动画的话,很多观众可能觉得“初阵”的部分,即第一季动画前半部分,是更好、更出色的巨人故事。我也基本认同这个观点,本质上来讲,这就是巨人动画化相当大的贡献。无论如何,巨人观众都应该感谢巨人动画帮忙补全了巨人漫画最短的短板。谏山创在画上的事情,各方面来讲,从“女巨人篇”进入状态之后,一直维持到了“地鸣”发动。说得更具体一点,到131话为止。131话是《进击的巨人》故事最后的高峰单话,在各方面来讲都一样。也就是说,马莱篇的谏山创在创作能力上其实是处于生涯高峰期。这个结论我是相当确定的,以前很确定,现在写总评就更加确定。实际上谏山创自己的访谈基本上也都是能佐证这个观点的,比方说从画的角度来讲,谏山创认为马莱篇里他画的动作场面是最漂亮的。说到单张的话,我问大家一个相对简单很多的问题——最后一张像样的单张,出现在第几话?https://pic3.zhimg.com/80/v2-c07d728548920fc272054893c1d71fee_1440w.jpg137话,阿尔敏塑造回。换句话来讲,巨人故事最后两话连一张像样的单张都没出现;再换句话来讲,巨人完结卷34卷(135-139话)可能只有一张像样的单张。这其实,相当地能说明巨人故事在最后阶段的水准和精神气。在画的上面,说一个笼统的结论的话,基本上,女巨人篇-马莱篇,谏山创都维持了足够好的水平。足够好,当然是指相对巨人故事本身的需求而言。说得更准确一些,巨人故事在“画”上最好的水准,是马莱篇。然后讲,故事构成的水准。巨人故事故事构成的特别巅峰的时刻,基本上是三个:
[*]我凯他超
[*]点题回
[*]致两千年之后的你
其中,更以“我铠他超”水准最好、最厉害、最难以复刻。很多故事都试图构思多个独自思考的角色,完全不同的思路造成相互理解、思考、行动的错位与奇异,也就是所谓的“跨服聊天”。但是,能像“我铠他超”这样关键、成功、意外、彻底,是非常难的。无论如何,“我铠他超”这样的揭开作品核心悬念的设计,都是值得记住、赞美的。再往前讲,“初阵”部分在画上很不成熟,但是却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故事开篇——特别是对于不确定自己能否长期连载的创作者来讲(一开始觉得只能画两卷)。“女巨人篇”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但是依然有着完整构思与相当完成度的篇章。“女巨人篇”之后的巨人故事就不用我讲了,基本上,除去王政篇之外,谏山创在故事构成上都有相当精彩的发挥——直到救世篇。王政篇本身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因为在构成过程中对整体、细节的把握不够好,也不是谏山创擅长的内容,肯定是不能拿到称赞的,最终也是在动画改编中进行了大量的改动。换句话来讲,谏山创在故事构成上一直都很擅长。巨人故事救世篇的失败,并不是说他在救世篇的时候故事构成能力下降了,是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其他地方进行了论述,在这里不再赘述。之后就是,方**的水准、对角色的敏锐。关于巨人的方**、角色的敏锐,我在其他各处的讨论中进行了较为零碎的讨论和介绍,在这里我就直接给结论——巅峰,是玛丽亚夺还篇。
[*]大家都是“无可奈何的普通人”
[*]死亡之前展现角色的本色
[*]故事“易懂的部分”和“难懂的部分”巧妙的组合
[*]“怪话人”的设置和使用
[*]反情绪宣泄
等等......巨人故事的方**,在这个篇章里都得到了良好且恰当的运用。特别特别是几位主要角色的死亡,对角色的敏锐性太棒了。大家看一看玛丽亚夺还篇里死亡的几位角色,和救世篇里死亡的几位角色,真的是高下立判。不要说救世篇的塑造比玛丽亚夺还篇难,艾尔文死亡的设计难道不难吗?对阿尔敏的准确投射难道不难吗?准确设计出艾伦使用立体机动来战胜对手的情节难道不难吗?最后,是精神气质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分割为两个部分,即故事内容的气质,和作者本身的精神气质。简单来讲:
[*]故事内容精神品质的最高点,玛丽亚夺还篇
[*]谏山创精神品质的最高点,玛丽亚夺还篇、马莱篇
这个话题我们会稍后进行详细论述。从上面的论述,巨人故事、谏山创本人的巅峰在哪里,我认为已经非常明显了——玛丽亚夺还。那是如梦幻一般的,巨人故事最完美的篇章。而巨人故事、谏山创的低谷,我认为也很明显了,救世篇。
巨人故事“应有的高度”这个话题可能是很多观众感兴趣的,即,巨人故事如果按照理想情况发展,会到达什么样的高度。巨人故事的“理想情况”分为很多种,你编造一个完全没办法实现的解决方案,你可以说这是巨人故事在某个方面的理想情况,但很明显永远不可能实现。就像我在上面讲的《火之鸟》式结尾,谏山创在结尾加页确实表现出了这种倾向,但是这是永远不可能真正画出来的。因此,这种结尾肯定不能算是巨人故事“应有的高度”。我的观点是,巨人故事“理想的高度”差不多就是下面两种情况:
[*]90话直接完结
[*]马莱篇、救世篇在故事上更有耐心,在角色上更具敏锐性,在方**的选择和使用上更加谨慎适当
先说第一种,如果巨人故事直接在90话完结,差不多相当于185话完结的《猎人》。在一些方面固然还有一些疏漏,但是直接完结并没有特别大的不妥当之处。然后主要讲第二种。巨人故事在马莱篇(91-123)整体上其实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
[*]过于草率的对称、镜像设计
[*]在情节烈度的把握上不是很好
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的话,没有必要让贾碧成为主要角色。这里不是说贾碧杀死莎夏的情节是不正确的,而是不应该在这之后给贾碧如此多的关键性内容——特别是在不给贾碧巨人之力的情况下。然后如果有可能的话,兵长、韩吉可以设计的更积极、强势一些,耶派和韩派的冲突烈度可以上升一些(相对的马莱部分烈度没必要这么尖锐)。到救世篇(124-139)的话,问题就太多了。简单来讲,救世小队整个行动设计都需要改,“地鸣”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改。大家应该先对“地鸣”这个情节本身有所体会和理解,在“地鸣”发动的时刻,是整体矛盾最为尖锐、整体战意最为强烈的时刻。而随着“地鸣”不断深入,随着世界慢慢被“地鸣”摧毁,战意、恶意和情绪要慢慢低落下来。正是这个过程,才能够让原本支持“耶派”的观众怀疑、改变自己的立场,才能够让“韩派”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力量,最终为杀死艾伦积累足够的情绪和认同。这部分最适合拿来说明、对比的,就是《风之谷》里的“大海啸”。巨人故事有巨人故事自己的情况,并不算说直接照抄“大海啸”就能解决问题——而且也没办法照抄。我想说的是,“大海啸”有一些方针,确实是巨人故事应该考虑到的:
[*]致命、不可逆的大范围毁伤
[*]绵长、绞肉机式的毁伤过程表现
“不可逆”这件事情,对于巨人故事来讲,其实是很难实现的,本质上来讲,这是巨人缝合世界观的更进一步的限制。《风之谷》里可以使用核辐射、瘴气等等,来造成不可逆、永久性的损伤、损失,或者说,惩罚。为什么要留给人类不可逆的损伤,因为这代表下一代的人类要永远背负这一代的教训前进。如果没有伤痕来告诫人类,如果人类没有受到局限,凭借什么能够不重蹈覆辙呢?https://pic1.zhimg.com/80/v2-5119d69469046b1691e8c6d32874b914_1440w.jpg关于这个方针,在巨人完结前的讨论中,实际上不少人已经给出了一些思路,那就是——生态系的彻底破坏带来的灾难。是的,巨人世界里面没有核辐射、瘴气这种设计,但是对整个世界的毁灭、夷平,却应当不是一两年,以至于十几年能够恢复的。但是,在巨人故事里,仅仅三年过后,阿尔敏一行人就能坐船重新前往帕岛,很显然是没有注意到这个潜在的设计的。https://pic4.zhimg.com/80/v2-aca02964ecce2fdfdf506ef885bdd227_1440w.jpg即使不引入新的设计,巨人故事完全可以多描绘难民生存的艰苦、战后世界复原的艰辛。我举个巨人故事本身的例子——因为玛丽亚之墙的沦陷,帕岛因为损失了大量生产资源的土地,饿死了大量人口。那么,这种情节为什么不能在救世篇中后段出现呢?即使以一个相对简略的方式呈现,也会进一步削弱艾伦和耶派、巩固整部作品的表达。如果胆子更大一些,你甚至可以设计——兵长在战后的墙外最终死亡(因为残疾)——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情节非常有冲击力、并不超出巨人故事和巨人角色范畴,为什么不能做呢?之后讲第二个方针,“绵长、绞肉机式的毁伤过程表现”。请注意,“绵长、绞肉机式的毁伤过程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帕岛之外,帕岛之内也要进行。在帕岛之外,有两种设计方式,采取任意一种或者相互结合都可以。我推荐的,合理的、可实现的故事情节,是——穿梭马莱大陆的求生列车。即:https://pic3.zhimg.com/80/v2-e85ac9cc6d2c8362d728b1d3fcb64fce_1440w.jpg把这趟列车一路以来的遭遇画出来,以阿妮的父亲、莱纳的母亲还有那两个被踩扁的小孩子为主视角,描绘一路以来的惊险、恐惧和窒息,在狭小列车内的绝望与希望。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情节是如此的合适,但凡想完成这个篇章就必须要努力画好。这个情节不仅仅是整个故事情绪扭转的关键,更可以解决救世篇另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马莱方没有足够强度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谏山创完全已经把角色、框架全部搭建起来了,你只需要把它填充满就可以,并非我们的胡思乱想。在“穿梭马莱大陆的求生列车”的主情节之外,还可以加什么情节?答,救世小队的飞机和求生列车的交错。这个情节有两个前提,那就是“改变弗洛克死亡的情节设计”和“控制“地鸣”的前进速度”。为什么,我们一条一条地讲。首先是“改变弗洛克死亡的情节设计”,关于为什么最好改变弗洛克的情节,我在其他部分有了论述,不再赘述。弗洛克的部分改了,即,飞机的基本结构没有被破坏,也即,韩吉的死亡重新规划。至于韩吉的死亡如何重新规划,我的答案一直很明确——被耶派直接打死。关于“地鸣”的推进速度、规模,一直有朋友进行了关注和讨论,发现其实是有些混乱的。简单来讲,“地鸣”的速度、推进时间点也要有所更改。和上面“穿梭马莱大陆的求生列车”主情节相互结合的话,基本上,速度要稍微慢一些,起码要显著比火车慢——火车到达最终舞台之后,要几天之后才追上,这样才能表现出最后的混乱、绝望和希望。在“救世小队”的飞机到达马莱大陆之前,马莱军队要被“地鸣”摧毁——因此这架飞机才能够深入马莱。救世小队在马莱不要一开始就前往最后舞台,而是——通知各个城市的居民避难。这样的设计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对整个“地鸣”过程的补全,其二是让救世小队的口碑通过一列列难民列车,汇集到最后的舞台,这显然是高明地多的解法。另外,在一片混乱、绝望和混沌中,在某个地点进行降落与补给,和在此处停靠而陷入困境的列车一起再演绎一出逃亡戏——他们不必相见,彼此感受到存在即可——这样的设计也完全没有问题。除了帕岛之外,帕岛之内的混乱也必须设计。说得更加具体一些,女王、韩派和耶派之间必须爆发足够激烈的冲突。即使不进行特别精细的表现,设计一些简略、象征性的环节,我认为完全不是问题而且相当的重要。耶派直接把韩吉、基斯打死,基本上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很基本的设计。如果要更进一步,完全可以设计更加激进的情节,翻一下历史书全都是例子,就不具体描述了。除此之外,一些我们之前指出的角色敏锐性相关的问题也一定要进行解决,比方说139话阿尔敏和艾伦的对话,比较简单、易行的改法,当然就是艾伦在说“杀死八成人类”的时候上去开始暴揍艾伦,谈到三笠的时候停止——刚好和139话设计相反。等等,不一一细细展开。简单来讲,以谏山创的整体框架和设想来讲,如果发挥得当,其实是能够交出一个差不多的结尾的。但是,即使是按照我构想的较为出色的发挥,最后的评价也会是复杂、交错的。它不会是90话完结的时候,评价相对一致的作品,但是会是一部更加完整、有勇气的作品,会是属于稍小一部分群体的佳作,而且想必更有助于创作者的理解与成长。
烂尾对巨人其他部分的影响巨人救世篇对巨人整体的评价肯定是有影响的,那么,影响大到什么地步,会全盘否定巨人这部作品吗?整体上来讲,基本上,我的观点是——对巨人前90话的影响不大。但是换句话来讲,救世篇显然影响到了马莱篇,即,91-139话的巨人故事是全盘失败的。巨人故事在构成的时候有一个方**,叫做“难懂与易懂、保持悬念”,如果在本部分说得更细一点的话,我可以讲“核心后置”。即,每一部分之后确实在揭开一部分谜团,但是这部分谜团不断地指向一团虚无,不断地把真正给予真正有效信息量的时间推后。特别典型的,就是“女巨人篇”的收尾处理。无论硬质化的材料如何坚硬,无法凿开都是相当难以被大家接受的事实,以至于完成了阶段性故事,却只获得了很少的有效信息量。你给读者的信息量越少,整体故事就显得神秘,读者就越会去猜想,故事整体的悬念也会得以延续,就相对容易把阅读体验做好。这个方针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核心秘密揭开之后,你曾经搪塞过去的内容都要重新接受审视。举一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一堆人被困在荒郊野岭的小别墅里,然后不断发生连续杀人事件,大家反复进行侦察、推理、排除都没办法阻止这个杀人犯,而且也根本找不到他的动机和规律。随着幸存人数越来越少,嫌疑人也越来越少,每一位角色和读者都知道离真相越来越近了。最终,剩下了两个人,知道自己不是犯人的两个人立即开始厮杀,其中一个人杀死了对方活了下来。正当他感到庆幸、读者想看看谜底的时候,一个鬼跑出来说“我是犯人”,你什么感觉?这个谜底很离谱,但是因为揭开谜底的时间点晚,所以可以利用这个荒唐的谜底设计很有趣的大部分阅读过程,在大部分阅读时间内,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么,你说这个阅读过程是不是要随着结局一起进行审视呢?平心而论,当然我们上面很多内容也讲的比较多了,谏山创并不是以烂尾为前提,创作的巨人故事。所以一个不怎么好的谜底,对于整体巨人故事而言,影响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恶劣。更重要的是,谏山创实际上已经给了读者足够多的提示。至少在核心谜底这一项上,你去指责谏山创欺骗、隐瞒、耍小聪明,是没有特别大的必要的。一个经常被大家想到的观点是——因为卡露拉是艾伦杀的,所以艾伦这个角色的根基就出现了错乱,巨人故事整体就变得浑浊而不堪了。这个观点的逻辑蛮顺畅的,但是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我们之前在艾伦角色的塑造部分已经向大家讲了,艾伦的主要驱动力,是对压迫他的“墙壁”的愤怒。在卡露拉死亡之前,艾伦在和阿尔敏的交谈中,就已经萌生出了对“墙壁”的愤怒——他的人物的动机已经形成了。如果大家觉得和阿尔敏的部分不够典型、有说服力的话,那么艾伦救三笠的部分其实表现的更清楚:https://pic1.zhimg.com/80/v2-dd7af62d3ba1b7c64f2f8d0cdf3e61ac_1440w.jpg实际上,巨人结尾的糟糕之处有很多,但艾伦自己指挥“吃妈巨”的内容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其实没有那么糟糕。如果单独拿这一处设计和相关的谜团铺陈的话,甚至还有可以夸赞的地方。巨人结局的糟糕,是因为谏山创对于巨人故事方针的错乱,方**的错乱与死板,对角色敏锐性的迟钝和漠视,这些才是主要原因。对于巨人故事1-90话来讲,它们共有的核心秘密,实际上是——巨人都是同胞、岛外还有敌对的文明存在。对于1-90话的核心谜团,谏山创实际上交代的相当的漂亮,甚至说在“点题回”对“进击的巨人”概念的升华都相当漂亮,并没有什么投机取巧可言。拿《猎人》来举例子的话,正如我在上一部分所讲的,《进击的巨人》1-90话相当于《猎人》1-185话,即,小杰、奇犽见到凯特的时候。巨人在90话完结、猎人在185话完结,那么它们基本上就是等量齐观的作品。相对的,《猎人》的蚂蚁篇差不多就相当于《进击的巨人》的马莱篇+救世篇,这次不同的是——猎人的“蚂蚁篇”成功了,而巨人的失败了。所以,即使是目前猎人故事还远远没有完结的情况下,我也依然会给猎人更好的评价,我也会认为猎人的情况和巨人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觉得我说得不够清楚的话,我专门讲一遍好了:在我心目中,即使是现在的巨人故事的1-90话,依然是和《猎人》等量齐观的,最适合当代大众华语漫画读者阅读、在成体系方**上最为完备自洽且值得学习、综合可看性极佳的日本漫画之一。那么,巨人故事91-139话呢?当然是极为糟糕的。我在之前花了很多内容来讲,谏山创本人的创作素质在马莱篇其实是相当好的。但是,如果是综合来评判马莱篇的话,那么一定是非常糟糕的。如果你根本不给故事设置什么底线,就是要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的话,你当然可以在马莱篇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极为过激的情节。为什么观众在马莱篇的阅读进程中感觉到非常精彩和过瘾,因为根据巨人故事以往的惯例,过激情节是要收回来的,越过激的情节应当匹配越精彩的回收。因为这样的信赖,读者往往忽略了故事收尾的难度,一直相信着巨人故事会在最后峰回路转。当然了,这份信赖最后也是被背叛了。救世篇的糟糕,很多人都看得出来。马莱篇剩余的东西,说穿了现在也就剩下下面着一些了:
[*]在马莱篇初期的决心和意愿
[*]巨人故事中相对突出的画技
[*]巨人故事长线架构的揭晓
[*]镜像冲击的冲击力
这些元素而已了。和1-90话那些,一气呵成、完整构成、根基扎实的篇章相比较,段位差的比较多。这么说了一通,但我也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马莱篇、救世篇实在是相当糟糕的内容,一部139话的作品有49话很糟糕,整体评价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呢?就算你说得有点道理,我们主观无法接受呀!所以本部分的内容也就仅供大家参考,你给总评的时候跟随你内心的感受就好了。
巨人故事是否还值得推荐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关心,在巨人故事的结尾失败之后,巨人故事还值不值得推荐,值得推荐那些部分。更具体一点,在那一话出现不可逆转的问题,在那一话之后彻底失控?本部分都会进行回答。直接给大家结论的话,巨人故事依然值得推荐,推荐1-90话比较好。上一部分的内容大家已经发现了,我对马莱篇的评价还是不错的。那么,为什么不推荐马莱篇?因为看了马莱篇你总想接着往下看,马莱篇可能和救世篇相互分开吗?所以,如果给朋友推荐的话,我会只推荐1-90话。而如果从作品本身的各方面水准来讲,我是认为看完巨人全篇依然是不错的选择。谏山创的很多方**,很多观念,很多思路,甚至说他为什么惨败,都是很值得大家去学习、品味的。我说得直接一点,人人都笑巨人烂尾,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你接触到的日本漫画连嘲笑巨人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它们按照自己小小的弧线能发出的最璀璨的光芒,离巨人的光辉都差很——多。无论如何,巨人都有90话(7-8年)的全盛期,巨人都引领了一系列类似题材的火爆——而且没有一部能摸到它脚跟。我说的再直白一些——如果仅因为它烂尾,或者说舆论评价比较混乱,就错过这部作品,是非常可惜的。之后,巨人故事出现不可挽回的、致命性的内容的节点,是:https://pic2.zhimg.com/80/v2-ea4b895face7b18e9eb4faaac99f8315_1440w.jpg巨人故事96话《希望之门》,贝尔托特被“吃妈巨”无视的部分。对于巨人这种带有一定悬疑、解谜属性的作品来讲,这种情节既然出现而且被强调了,那么就一定有其原因和进行解答的必要。如果从96话的内容进行改动,应当避免描绘贝尔托特的反应,把“吃妈巨”混入巨人群中。当然,这里也可以用“巨人会被大量人群吸引”的设定,来进行搪塞。如果说96话的这部分出现之后,作品还有一丁点回旋的空间的话,那么:https://pic2.zhimg.com/80/v2-67f070ca708a8ba83dd6d7c7b697f6f1_1440w.jpg106话《义勇兵》的这部分情节,则是宣布巨人故事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既然你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疑问,阿尔敏也明显表现出了隐瞒,那么你就必须给读者一个信服的说辞和理由。替代性的解答,基本上都是非常复杂、需要对145王进行大量假设的。但是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早就指出,而且巨人故事也早就证明了——145王的部分根本什么也没有。如果无视这个情节,那么对巨人故事的杀伤性也并不低。所以,如果真的要说巨人故事在哪里就无可挽回了,那就是106话《义勇兵》。因此,就像我们在之前论述的那样,如果要改巨人故事,最好从96话开始改,调整四十多话。
如何看待巨人动画巨人观众如何看待巨人动画,以至于更细的——如何看待wit的贡献,如何看待mappa的贡献,如何对待剩余部分的动画呢?就理解巨人故事而言,没有疑问的是都要看。如果一个巨人观众斩钉截铁地给你讲“只看漫画就可以了”,那么只能说他是狭隘的巨人观众。巨人动画的新的元素、内容都有细细品味、重新认识之必要,动画、漫画之间的差异更是我们理解作品和创作者的关键内容,当然要看了。就哪一个是更好的巨人故事而言,我的观点在上面已经讲过了——巨人漫画。对于任何漫改动画来讲,能够压过原作漫画,只能说明:
[*]原作漫画不够优秀
[*]动画品质极为出众
[*]动画改动巨大,几乎成了另外的作品
说这么说有些没意思,我带大家看看谏山创自己对巨人动画的一些赏析和意见。以2013年巨人第一季动画的讨论为例,谏山创在自己的blog上发了不少感想,我简单摘了一部分:“第1话:日笠陽子さんの歌やED映像もたまらんでしたよ!
第7话:相変わらず漫画版の百倍クオリティが高くなってます!作画、演出、演技、音楽、などそれぞれ才能が上手いこと合わさって
第22话:https://pic2.zhimg.com/80/v2-fefa197f32535d1f403be32538f74e75_1440w.jpg第23话:アニメの23話での、「アニのリアクション」は 僕が提案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アニにはあそこで素になるべきだと思ったのです あれだけのことをやった怪物の正体が ただの悪い奴に見えるのではなく 「普通の人間」だったって感じにしたかったんです”这一套说辞大家眼熟不,是不是特别“动漫高手”(笑)。什么演出分镜啊,我在思考演出和故事设定的取舍啊,看了之后觉得原创太好了......我再和大家重复一次,谏山创是很好的欣赏者,他比几乎所有观众都“懂”(当然包括我),动画化改编过程他出力很多,而且远远不是提一点意见的程度:https://pic3.zhimg.com/80/v2-8627cc9141f5b6ccf026afb7c5a64fca_1440w.jpg谏山创是这么给动画组提意见的。没想到吧,这是比漫画更准确、详细的内容。所以说,轻易否定、质疑动画改动的,我除了说你半瓶水还能讲什么呢?总的来讲,巨人动画第一季在各个方面都是相当好的,是值得巨人观众赞赏、感谢的非常棒的动画化。在第一季之后,随着巨人漫画的成熟,动画在欣赏的位次确实是退居次席了——但是依然有其价值和品质。我们要对巨人的动画有基本的尊重。这当然不代表我们不能去指责动画化的一些内容,而是说我们的讨论要更理性、有逻辑。对于剩下部分的巨人故事的动画化,坦白地讲,我是没有什么观看的兴趣的。就像我在上面讲得,巨人故事既然走过了106话的时间点,那么就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改变。期望最终季巨人动画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我认为不现实。比较现实的,顶多是对一些谏山创自己都承认的特别重大、低级失误的改动——比方说阿尔敏的台词设计。其余的,不建议大家抱任何期望。第四部分:巨人故事的讨论
自我检讨与批评巨人故事在最后阶段的关键性发展,整体上而言,是有条理与脉络的。或者说得直白一点,我们应当能够看到结局的这个潜在的可能的。参加过巨人完结前讨论,或者直接和我进行过交流的朋友都知道,当时所有人都知道“阿尔敏的记忆里有什么关键秘密”,在巨人故事还剩下几话的时候,这种关键性的谜团信息显然是推测的最关键的点,围绕这个点展开,自然是最好的推测谜团的方式。“阿尔敏的记忆”指的肯定不是他自己的记忆,而是贝尔托特或者更早以前超大型巨人宿主的记忆。众所周知,贝尔托特之前的超大型巨人在巨人故事里基本上没有有效信息,所以理应分析贝尔托特的记忆。而,贝尔托特记忆中可能的疑点都有什么?从这个点出发,注意到“吃妈巨”情节的异常,猜测到作品可能藏的谜团,这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而为什么,无论是各路大棋党、阴谋论,还是我自己的讨论也好,角色的眼神、动作都一个一个圈出来讲,却没有重视这里?说到底,本能的,我们都在相信巨人故事有一个精彩、巨大的谜底,不会是简单、粗暴的谜底。巨人故事本身有着强烈的悬疑属性,作为推理、悬疑作品的观众,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一位好的读者。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是经常喜欢说“纯度”这个词的人,我喜欢说所谓“创作者的纯度”,当然,我也非常在乎作为读者的纯度。对待自己真正喜欢、欣赏的作品,能尽自己所能保持客观、冷静,尽可能仔细、全面地审视作品,给出不被自己情绪和立场主导的,能带给真正的巨人故事读者以收获的观点,这是我自己所理解的,作为巨人观众的纯度。一些朋友可能还记得,我在2020年11月份是答了“《进击的巨人》是否有烂尾的迹象”的回答的,并且在那个回答里唱衰了巨人的收尾部分。那么,我问一个可能有些直白而露骨的问题,你觉得我这个回答作为观众而言,“纯度”高吗?进一步的,我在最后几个月的讨论,纯度高吗?无论你们怎么看待,我自己的评价是——当然不高。我在上面引用的绝大部分谏山创的相关材料,都是2021年之前出现的,换句话来讲——我上面的绝大部分内容,在2021年4月之前都能写出来。那么,为什么没有写出来,为什么没有出现,对于我来讲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现在的我是比2021年初,水准更好的巨人讨论者。在2020年10月,我作为巨人观众本身的水准是相当有限的,差不多也就是三流巨人观众的水准。为什么,我确实是在13、14年就开始看巨人了,但是并没有一直高强度参与讨论,我差不多2020年才开始慢慢重新参与巨人故事讨论,在2020年下半年才开始努力提升自己作为巨人观众的纯度——略微有些晚了。由我自己讲出来可能稍微有些不合适,但是我是认为——如果我能再早几个月回坑,我能在更合适的时间点达到更好的认识水平,就有机会给出更好的讨论内容。只能说,一部作品最好的讨论节点如果错过了,那就少了太多乐趣和意义。当时我和几个认识的朋友聊的时候,经常讲“现在巨人要完结了,来看巨人呀”,但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即使巨人烂尾、巨人最后时刻的讨论非常混乱,我还是为那些错过巨人讨论黄金节点的朋友感到惋惜。当然,感到惋惜不假,却完全可以理解。对于从13、14年过来的动画观众来讲,在当年的舆论环境下积累的对巨人故事的反感、偏见,在当下这个情况来讲,可能永远都不会改变了。我积极参与巨人讨论的原因,除去本身对故事的喜爱、认可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我想给巨人故事一个相对正常、冷静的评价,既不是无脑吹捧也不是无限贬低,我想看到具体、正常的讨论内容
[*]我想向那些不看巨人、瞧不起巨人的婆罗门们证明,巨人是一部属于这个年代的出色、杰出、伟大的作品,证明他们这些人的傲慢、自大和无知。
因为本身的水准有限,再加上整体气氛的焦灼、混乱,尽管我个人在巨人最终讨论的几个月里努力保持中立和冷静,依然被整体和个人的情绪所影影响,被很多讨论所困扰,被自己的能力和见识的浅薄所困扰。那个时候我和几位朋友组建了巨人讨论群,和我们一起在各个群、知乎上进行讨论的朋友,应该多少知道这些事情。状况非常地混乱,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讨论。最终,以我退出自己组建的讨论群收场,我不再关心别人是怎么讨论巨人的了。在139话之后,我非常失望。我对这部作品失望,我对谏山创失望,我对我自己失望,我对无脑唱衰作品结果依然“正确”的华语动画讨论圈深深地失望,我对我们身处的整个讨论环境失望。在那之后我最常对别人讲的就是——巨人配得上这样的结局。一部烂尾的作品,和一大堆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的讨论,难道不相配吗?这当然是消极的态度,也是“低纯度”的表现,但是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我直到现在都不想和其他任何人认真的进行讨论,特别是那些完结之后来凑热闹大谈特谈的,可能说出来有点失礼,但我真的感觉很愤怒。也在这里为那些信任我的巨人观众致歉,我毕竟还是一位低纯度的巨人读者,很抱歉。
好的讨论者关于巨人的种种讨论,有好的部分有坏的部分。整体而言,我是觉得完结阶段的巨人的讨论的整体品质还是相当差的,讨论氛围也是相当糟糕的。我在上面讲了一点话,我在这里说得更直白一些:对于那些一直参加巨人讨论的观众来讲,搜集到我当下水准的情报量不应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都在做什么?我想和大家讲的还是——要有对作品的喜爱和尊重,要知道你为什么喜欢这部作品。当你的讨论的出发点不是因为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热情,而是要去驳斥什么人、证明自己的什么观点,那么当然搞不出像样的内容。当你已经认定一个事物有问题,那么你当然能凑出否定它的“证据”;当你已经认定要去驳倒、反对一个事物,那么它做什么都是错的。从我的普遍经验来讲,如果你对一件事物的认识确实是在不断细化、深入的话,那么你是能感觉到那种一个个元素慢慢串联成线的过程的。你应当能够感受到,什么地方是较为强悍、稳定、确定的内容,什么是不安定、不确定的内容。我们无论何时,提出自己论断的时候,在形成自己稳定统一的逻辑的基础之上,理应寻找更多更安定的支撑,而不是相反。对任何的事物,寻求一个简单粗暴的原因去解释,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正儿八经看作品的人,怎么可能认同“结局就是谏山创发病/恶心观众”这种说法。我自己也在巨人故事完结前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假说”之类的内容,当然都证明是全错的。对于假说、预测,我自己并不反对,这是连载作品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确,你猜不中别人会笑话你,说你水平低啊、光执着自己想法而眼光短浅啊,但是我是知道的,提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假说,自己内心的愉悦感是特别的、不可替代的。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我们都像“毛利小五郎”,依照着自己的想法提出对故事的猜测。“毛利小五郎”们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错误、愚蠢的,但是如果没有毛利小五郎就显示不出真正的好的侦探的智慧与睿智,而“扮演侦探”是这类作品的读者都会拥有的心态。而且,我在任何领域的经验都告诉我,只有实际去做了,你才能做出更好的内容。所以说,无论别人怎么讲,就“提出假说”这个行为本身,我自己是没什么意见的。但是——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说,提出一个理论,应该知道自己理论的支撑的强弱、可能性的高低。网络时代社区讨论,特别是知乎/NGA/虎扑这种点赞排序、B站这种流量排序的社区讨论中,越博眼球,越能吸引注意力,这个机制让观众、创作者对冲击性观点都会更加喜爱,从而出现了不靠谱、博眼球的观点占据讨论主体的现象。观众因为对本领域内容的不熟悉,不能照顾到也就算了。我认为,我们自己应当是清楚的,也有理由明确地向观众指出。我在巨人完结讨论里参加了很多讨论,遇到过很多很多次,一些朋友给我回复“只要变成XXX(一个假说),一切问题都会解决”。客观来讲,根本没有任何简单、可行的理论能够回答巨人故事全部或者说主要问题,很多人幻想着只改139话、只改最后一卷的做法,根本就是不现实、不实际而完全经不起检阅的。我不认为这种事情那些人不知道,但是为什么观众总会有着如此膨胀的信心呢?还是讨论的时候的措辞太过绝对、自夸了。上面我讲的一些问题,我很可能也有,可能只是一些程度上的问题而已。我想说的是,如果说巨人讨论能带给我们什么“好”的内容,那就是——要成为一个足够好的讨论者。希望我们能在下一次参与类似事物(不一定是影视作品)的讨论的时候,能够表现的更好,能够留下更好的作为讨论者的产物。
巨人故事同人之建议关于巨人故事的同人,我在上面的论述中稍微讲了一部分,在这里稍微给大家再聊一些。同人作品有同人作品之审美、要求与能力范畴,在同人的范畴内,怎么做都可以,而且也一定享有创作和表达的自由。但是,如果想着“我这样更好”而试图获得主导性评价,恐怕过于天真而自大。巨人故事在后期收到了非常多且严厉的审视,而我不觉得你和你的朋友会用这么严厉的审视去看自己的同人创作。因此,在拿到大众视野下,也许并不能得到你想象中的认可。说完了丧气的话,我来说一些也许能带给你一些勇气的话。谏山创有下面的发言:“谏山 (さまざまなメディア展開がされて)分かったことは、キャラは自分の中にいるんじゃなくて、理解できれば誰でもそのキャラを描けるんだなと。だから、自分が関わっていなくてもキャラが独り歩きしていくのもいいものだなと思って見守っています”这不是我的观点,是谏山创的观点哦。只要你理解的足够到位,你为什么不能创作TA的故事?朋友们,如果你有足够多的热情、智慧、耐心和勇气,对巨人故事依然有着足够的热情和到位的理解,那就勇敢做出自己的表达好了。结语到此为止,想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剩下一些内容没有讲到也没什么关系,我作为巨人观众的纯度差不多就是这些了,讲一些没什么实质内容的话也没有什么意思。无论大家是否认同,本文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和误判,但这基本上都是我的最终的认识和想法,我不打算继续参与任何正经的巨人讨论了,也没有必要再参与了,巨人在我心里已经彻底结束了。谢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受到友人 @肩上的乌鸦

的帮助,特别致谢。

久保由利香 发表于 2021-10-10 06:04

本帖最后由 久保由利香 于 2021-10-10 06:39 编辑

这种人是真的恶心,当初这么多狂热巨人厨,他就嗯写文章吹巨人,帮狂热粉们吃定心丸;好了,现在巨人口碑臭了,他就把剧情里面不合理、不适当的地方拉出来批判一番,想再打着巨人的旗号帮自己赚点好名声。正的反的都让他说完了咯?他说的这堆巨人的缺点里面,一大把都是巨人结局之前就有的,他当时就瞎了眼了还是现在突然通了慧根了?还低纯度高纯度,怕是JSC本人都没他这么挑读者。

Redis 发表于 2021-10-10 06:05

省心 发表于 2021-10-10 06:07

写的很客观了

—— 来自 Xiaomi Redmi K30 5G, Android 10上的 S1Next-鹅版 v2.5.1

尼特子很辛苦哟 发表于 2021-10-10 06:14

别的不说,这年头能立足文本本身进行讨论和延伸的长文简直是清流了……

久井路路 发表于 2021-10-10 06:36

呜哇好长,先记下位置了一会儿看(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久保由利香 发表于 2021-10-10 06:44

当初就是这种“分析”的人太多了,才会在巨人粉丝之中形成狂热,觉得巨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有争议或者不明晰的地方都是“伏笔”,再进一步在贴吧形成“艾伦派”对其他“派”的打压和嘲讽。“艾伦总是对的”,整个漫画讨论环境已经不存在了。他还好意思说什么是高质量的讨论?意思是下次有什么动漫又要去糟蹋了?

哈尔摩尼亚N 发表于 2021-10-10 10:07

哈尔摩尼亚N 发表于 2021-10-10 10:08

哈尔摩尼亚N 发表于 2021-10-10 10:09

桜木灰 发表于 2021-10-10 10:13

shudushimo 发表于 2021-10-10 11:14

a317216007 发表于 2021-10-10 11:23

分析随大势,与其说是分析作品,不如说是讨好读者

amulelernen 发表于 2021-10-10 11:50

spring_VOV 发表于 2021-10-10 11:50

放链接不就好了,放这么长的原文,帖子都加载半天

戏言学者 发表于 2021-10-10 12:13

编辑下贴链接得了,全放这加载慢不说,还一堆星号,体验极差

tytsd 发表于 2021-10-10 12:19

本帖最后由 tytsd 于 2022-8-26 13:01 编辑

.

哈尔摩尼亚N 发表于 2021-10-10 12:20

性欲モンスター 发表于 2021-10-10 12:22

兵长风评好?
就是要无视他一个有多年骑马经验的老兵为何会突然智障得把猴子用雷枪绑着让他只要一失去平衡就会引爆的情况下还会把他放在被马拉着的马车上而且还是走在下雨中的凹凸不平有积水又有石头的野外地上还靠近他被自己的雷枪炸飞重伤的智障操作了是吧?

千里夜雨 发表于 2021-10-10 12:24

感觉巨人作为不可燃垃圾,不值得花时间为他写长篇大论的漫评,更不用说浪费生命看长篇大论的漫评了

acejoe 发表于 2021-10-10 13:21

好弱智啊。
照他这么说不应该很早巨人就烂了么,比我们说烂的时间点——艾伦掉头尤弥尔剧情结束这个点,还要早的多???

ganeid 发表于 2021-10-10 13:27

翻了一下作者的时间线
133的时候觉得烂尾的可能性不大
139的时候认为139作为结尾没有大问题,烂尾的根源在于积重难返……
不是我瞧不起这帮ACG优秀答主啊,长篇大论加起来十几万字,结果133的时候都不敢锤烂尾,到底在分析什么

ipcjs 发表于 2021-10-10 13:27

这谁呀

ads147147 发表于 2021-10-10 13:36

没能学会xjbp的精髓 不论是jsc,还是试图解释jsc的人。

—— 来自 Xiaomi Mi 10 Pro, Android 11上的 S1Next-鹅版 v2.5.1

仟音一心 发表于 2021-10-10 14:58

这位应该是知乎写巨人分析中差不多唯一还能看的一个答主了,这次也确实还行。
问题还是:为一个烂尾作码这么多字,不值得。
泥潭大多数巨人读者其实追的时候都明白,烂尾是大概率事件,大家只是习惯性追完罢了。

八卷玉绪 发表于 2021-10-10 15:06

巨人稀烂不是他不想努力或者故意摆烂,只是他的阅历和所处时代还有职业环境已经不足为故事的宏大命题买单,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了

比起前辈亲历美日安保条例,全共斗这些历史事件,到经济加速发展后广场协议的虚假繁荣直至泡沫破碎,日本人从奋斗到躺平的整个历程,他从未体验过,而是生存在滞涨三十年的环境

套用杨振宁的一句话“盛宴已过”,在缺乏变革的时代里让一个普通人创作出一部伟大的著作只是粉丝想给他戴的高帽,回归娱乐作品才是正道

ipcjs 发表于 2021-10-10 15:46

本帖最后由 ipcjs 于 2021-10-10 15:47 编辑

概括来说就是救世篇稀烂,jsc能力不足喽?
巨人值不值得看不好说,这篇文章我看是不值得看,太tm长了

德不配位 发表于 2021-10-10 16:04

不如让孟德尔出来走两步

自主规制 发表于 2021-10-10 16:47

写得还是比书记之流客观多了,有几处地方对创作者也挺有启发性的不过一言以蔽之其实也还是那句后期剧情脱缰、主旨提升而创创的笔力撑不起来了(完结的时候专楼也早就说过的问题)

iceplatinum 发表于 2021-10-10 17:14

这家伙是在知乎里用宫崎骏来为巨人撑腰并且永远无视巨人里反人类,faxisi的傻逼。打着宫崎骏名号,为巨人**顺便在收割下柯南的粉丝

iceplatinum 发表于 2021-10-10 17:18

倒数第二话连载时就有破防,最终话新情报那天自说自话觉得大家会失望,被我骂整部巨人都是反人类破防,说几个月不来知乎,过了把月回知乎就说要给巨人写个总结。

白小修01 发表于 2021-10-10 17:19

这篇文章更多是从创作的角度推的,作者本人也当做了结,以后不想多谈巨人了。

wmhld 发表于 2021-10-10 21:00

巨人根子上的问题是整个项目史诗级的糟糕策划吧
从一开始就能感觉到端倪,当年一季动画出来后火成那样竟然直接晾了4年才出二季,期间就靠一个进击的中学这程度的东西用来保持热度
而且之后几年里acg领域里可以说一个能打的衍生物都没弄出来,可能也就光荣的那个游戏还能算上数
后面还有动画换制作组的破事
更不用提最后竟然像钢炼那样锁定了何时终结,又没有像钢炼那样最后几话大幅加页后面救世篇要是篇幅多一些的话好歹不至于像现在这么唐突,而且人家钢炼当时锁定结局时间是为了动画版和漫画版一致,巨人的锁定终结时间到底是图了啥

和真克瓦尔 发表于 2021-10-10 23:14

远影 发表于 2021-10-10 23:30

wmhld 发表于 2021-10-10 21:00
巨人根子上的问题是整个项目史诗级的糟糕策划吧
从一开始就能感觉到端倪,当年一季动画出来后火成那 ...

当然是为了踩油门跳粪坑的时候防止有跳车成功的漏网之鱼啊

玖羽 发表于 2021-10-10 23:38

wmhld 发表于 2021-10-10 21:00
巨人根子上的问题是整个项目史诗级的糟糕策划吧
从一开始就能感觉到端倪,当年一季动画出来后火成那 ...

我感觉这个分析有一点看起来很有道理,谏山似乎被自己定的规矩束缚住了

规矩是用来服务作品的,让作品削足适履地服从规矩不是本末倒置吗

肩上的乌鸦 发表于 2021-10-10 23:50

本帖最后由 肩上的乌鸦 于 2021-10-10 23:58 编辑

玖羽 发表于 2021-10-10 23:38
我感觉这个分析有一点看起来很有道理,谏山似乎被自己定的规矩束缚住了

规矩是用来服务作品的,让作品削 ...
其实大部分少年漫画家,都是在基本功扎实或者不扎实的时候,就因为有人气能生存就投入长篇连载绞肉机,决定漫画高度的还是在高强度连载压力下兑现的天赋。有些漫画家就是不知为啥越画越牛逼。

但天赋不能包打一切,特别是故事到逆风状态,天赋不够用的时候如何调整。可能这就是天赋领着跑,然后没有了打逆风局的心理,抗压经验这些东西。等到了逆风局,发现前面自己画得太牛逼了(特别前面是玛利亚墙篇和马莱篇这两个超一流水平的篇章),就心理失衡了,只能死抓过去引领他成功的规则技法。

我觉得最后谏山创就是因为这样最后心态崩了。

心态崩了不是说谏山创摆烂,而是逃避问题。人在逃避问题的时候,一般表现有两个,一个是放弃思考,也就是失去对角色故事的敏感度;另一个是随波逐流,催眠自己是“不忘初心”,是跟着巨人最早设计的结局走,却无视11年来故事角色的成长,原来的设计已经不适用了。

acejoe 发表于 2021-10-11 00:14

谏山在逃避是真的,马莱篇和灭世篇是那么点篇幅能画完的吗?
就算放弃哲学部分纯娱乐化,也不可能讲完那么多东西。

记得很多人倒数几话预测的结局,比如很流行怪诞虫阴谋论,都是放弃对问题的讨论完全娱乐化,当时我就说不可能,为了娱乐化的结局反而抛弃娱乐性?用一话两话快速收尾?
这可是大忌。
只有可能是谏山对问题的答案才能一两话内结尾。

然后就是老生常谈的谏山没能力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发财就手 发表于 2021-10-11 00:49

Kyoto 发表于 2021-10-11 00:57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TOTOLO:进击的巨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