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轻小说的对话时,会分辨不出角色吗?
如题最近在看衣笠彰梧的《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整个一年级11卷都是台版,应该算专业翻译吧(不是网译版)
经常读着读着就不知道对白A、台词B、对话C到底是哪个角色说,又是对谁说的...
剧情很有趣,阅读体验却不舒畅...
一般来讲,涉及连续对话,尤其是多人对话,应该要用角色称谓和角色动作来区隔,才能阅读流畅...
比如:
张三说“对白A”。
“对白B”李四点点头。
张三转头问王五“对白C”。
“对白D”王五还没开口,赵六抢着说。
角色+动作=画面;台词对白=声音
这样抽象的文字才能更好地转变为“声音与画面”
但是我读过的轻小说往往是没有画面,只有声音:对白、对白、对白、对白
经常一段对话要来回看几次,痛苦
日语有丰富的人称(私、俺),某某君、某某桑,也有敬语和口癖用于区分角色,翻译成中文往往会损失一部分,但在非轻小说领域的传统小说家作品里,这样的问题并不大,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宫部美雪等等,因为他们会在长对话中恰当插入角色+动作,来区隔和指向
那为什么轻小说作品是纯对话流为主呢?
我读过的轻小说原著不算多:春物、实教、青春野狼、文学少女、狼与香辛料、龙王的工作、凉宫春日、路人女主以及其它
其中以路人女主最为严重,丸户史明他是要读者一边看对白,一边脑补美少女立绘吗?( ̄▽ ̄)
对话之前会有角色互动,而出场角色的定位和对话不难区分,没有事前互动的话那是不准备让读者知道的神秘角色 前两天也有人讨论这个,有人说基本是衣笠彰梧这种GAL转去写轻小说的毛病,对这种的没办法只能忍 如果读者可以只靠对话来区分角色和态度的话,很多写作工具书还是鼓励作者不要加xx说和xx低下头说之类的内容,不行也要尽量往这种写作方式靠拢,优化对白而不是加上各种xx说。
再一个就是日语有各种口癖,翻译为了忠实原文这样翻也没问题,就是遇到比较菜的作者和译者的话,往往读起来非常麻烦。 我觉得这种省略提示语可能也是日语的省略的特点的一种延伸,好不好另说 之前有人聊过这话题
反正我是觉得对话时难以分辨角色实在太难受了 本帖最后由 livelive 于 2021-7-18 00:28 编辑
福尔摩狮 发表于 2021-7-18 00:03
如果读者可以只靠对话来区分角色和态度的话,很多写作工具书还是鼓励作者不要加xx说和xx低下头说之类的内容 ...
张三说(道)、李四说(道)、王五说(道)
这种是金庸古龙时代的做法,现代小说往往是:
------------------------------
“玩牌不?”
“算我一个”张三眨眨眼回答。
“你呢?”
李四边看着手机边附和“也行”。
-----------------------
欧美小说和日本传统小说,往往都是像上面这样混合着使用来区分角色
轻小说的【纯声音、无画面】,阅读起来真是难受 我不行,看着看着就分不清说话的是谁,着实痛苦,所以我不看轻小说 livelive 发表于 2021-7-18 00:16
张三说(道)、李四说(道)、王五说(道)
这种是金庸古龙时代的做法,现代小说往往是:
这才是正常人该写的对话,这群脑 瘫日本人,之前看人称小西尾的入间人间,两个人对话写着写着都分不清是谁说的了 《战略级天使》
“吃饭吧。”曹敬说,“中午十二点半,刚好是吃饭的时候。”
说话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声音有些发闷。
“你是来带我走的人?”声音有点沙哑,男孩没有动筷子。
曹敬夹起自己早上做的炒菜,看到男孩喉结动了一下,笑道:“我为什么要带你走?”
“你不是少训所的么?一身黑皮。”
曹敬一边吃饭一边摇头,他手指有些发麻,嘴里泛起金属般的苦味,说:“我是教育局来的,青少年进化管理办公室,教职人员。”
——并且负责跑腿,曹敬心想。他扬眉道:“你不是还没吃中饭么?”
“吃过早饭被送来的。”少年用狐疑的眼神瞪着他,伸出手去拿筷子,“这个管理办公室又是干什么的?监视我这种人?”
曹敬叹了口气,说道:“保护你们。我们帮助表露出进化征兆的青少年做心理辅导,提供一些简单的自我控制方法。还会对青少年中的进化者进行登记,并为你们的家庭提供一些帮助,这就是我的工作。”
“你?一个正常人?”
“也不能说完全正常。”曹敬耸肩,扯开一点围巾,让对面的少年看见自己脖子上的束缚器,“不过,是的。你可以在所有方面都把我当作一个正常人看待。”
“你是一个次品?”少年瞪大了眼睛。
曹敬把白米饭扒到一边,夹起一块青椒,露出习以为常的微笑。“这样很不礼貌,特别是当着别人的面说。”
------------------------------
通常写对话场景,不应该是像上面这样的吗?
阅读体验多舒服啊 ( ̄▽ ̄) 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作者写的场景和人物没在读者脑子里成型,阅读的时候无法将对话和人物联系起来。
一方面是轻小说作者文笔和写法上和普通作品存在区别/差距,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读者在读轻小说的时候不会投入太多注意力/精力。 看原文确实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而看汉化后的对话如果是一对一基本可以通过顺序和称呼等判断是谁说的
最麻烦的是四五个角色一起说话,而原文只通过语气和内容让读者判断,这种时候只能靠译者贴心的提示了
我的感觉就是优秀轻小说的对话真的是按可以念出来的台词写的,看的时候可以脑补出来声音,光靠语气就知道这个角色是傲娇大小姐还是辣妹JK,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他们说日文是能通过语气和口癖很方便地把人分开的,但是汉化的人不一定有这心思给你整出那么大的差异化,自然就看不出来了 看原版不会,看汉化版会 黄金三角 发表于 2021-7-18 00:39
习惯了写gal的作者转去写轻小说,好像确实有这种问题
路人女主我是真的看不懂,全是对话,其他描写超少 另外提一下漫画鸭子的天空,后面开始对话框没有指向人物 会,看的头晕,直接放弃。
到现在也没看过几本日本轻小说。 如果觉得对白混了就扫下上文 经常有的事 本帖最后由 wwbfred 于 2021-7-18 01:01 编辑
日文语境下每个人的说话特征、语气和尾语是不同的,看日文原文很容易区分开来,所以作者不会画蛇添足地写上XXX说。
比如尾语わ、かしら、のよ、わよ、もん只有女性和娘炮会用,不同人物性格使用的习惯也会不同。
还有些一部作品里只有一个人会用的口癖,比如なのです,这些都很难翻译出来但读原文就能自然区分开。
在翻译的时候,尤其是本格文学,译者会专门去注意这些问题。野生翻译君就不一定考虑这么多了。
另外有时候会刻意区分几个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称呼,像路人女主里对男主的称呼就都不一样,而且对话里用名字称呼对方而不是用“你”的频率也很高 大部分的时候基本都认得清
比如西尾在物语系列里面的长篇大论,虽然物语大部分是两个人的场景
还有就是井上坚二的笨测,笨测的对话很容易根据语气和口癖分辨出来谁是谁
如果是从gal转行的话,丸户的印象不深,应该没啥问题
然后就是三坪房间的侵略者,这个倒是很有规律性就对了,三人以上也是蛮容易分的 對話多就會這樣,特別是有些角色沒甚麼口癖,沉默後再開始對話就很容易搞混 其实原版不会有这种感觉,汉化么 会,尤其是一段都是对话时候,看着看着就开始头疼了) web系才恶心,全靠猜 说到底还是翻译过后的信息损失,一般情况下日本作者都可以通过各种语气、自称和口癖的方式区分好角色,但是翻译完了基本上就看不出来 plazum 发表于 2021-7-18 00:04
我觉得这种省略提示语可能也是日语的省略的特点的一种延伸,好不好另说
日本以前有个轻文学运动,轻小说就是这里来的 会,以前看轻小说遇到多行对话还会翻回去看看谁起的头,然后大概猜这句是谁谁谁,下一句是谁谁谁的 春物前几卷我也有这种感觉的。需要熟悉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口癖 会,经常会要回去翻谁起的头,要我说,还不如直接写成,甲说:巴拉巴拉,乙说:巴拉巴拉,丙说:巴拉巴拉,丁说:巴拉巴拉 galgame轉輕小說的通病 丸戶的最為難受 翻譯的時候把自稱去掉後完全分不清誰是誰 漫画经常会看不懂气泡是谁的
轻小说看的少没有过,但是轻小说上下文很明显的吧 正儿八经写小说的人不会 web系的话那就猜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