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野良自己这么分,他的作品前一种是罗德斯岛系列,后一种是顺应魔剑美神潮流的李维系列 本帖最后由 月夜凝雪 于 2020-5-5 23:29 编辑
呆呆兽面包 发表于 2020-5-5 23:17
世界绕着主角转,其实不应该是什么好处都给主角,而是世界故事都是围绕主角的成长变化来设定的。
这样好 ...
不是好不好处的问题,而是割裂感,那种喜欢升级换地图的特别容易出现,会给人一种初期的地图的人怎么可能活得下来的感觉 本帖最后由 早乙女元气 于 2020-5-5 23:37 编辑
好的正剧,先决定舞台,把角色扔到舞台上,作者自己带入角色,之后角色渐渐脱离作者的掌控,和舞台融为一体;(历史小说式)
好的轻小说,先决定角色,为角色量身定制舞台,但是作者有一种平衡舞台上既定规则的自觉,最后舞台和角色也能协调发展; 据说现代的小说相比以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物而不是剧情上,是不是因为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呢 呆呆兽面包 发表于 2020-5-5 23:46
角色肯定不能脱离掌控,不然故事就乱掉了。
艺术要有侧重的,作者不能改动人物个性,但是需要用合理的剧 ...
主角多少会带有一点作者自身的投射,这里的脱离掌控指得是从一开始的“我是A的话会这么做”到后期“这个阶段的A会这么选择吧” 呆呆兽面包 发表于 2020-5-5 23:47
以前不少也是人物为主,剧情为人物服务的,一些古希腊悲剧就是。
要看比例吧 应该以事件为中心,体现各种角色的反应。
为了写角色而专门设计事件完全是颠倒主次的做法。 作为观众,去研究作者怎么创作真的有意义吗?
就看最后写出来的成果不就好了吗? cyberalogo 发表于 2020-5-6 00:00
应该以事件为中心,体现各种角色的反应。
为了写角色而专门设计事件完全是颠倒主次的做法。 ...
说起来,《哆啦A梦》短篇故事应该算是以秘密道具为中心,剧情都是为秘密道具服务的,至于人物塑造,短篇故事里的人物都挺扁平的,也谈不上人物塑造了 aigaion 发表于 2020-5-6 00:06
作为观众,去研究作者怎么创作真的有意义吗?
就看最后写出来的成果不就好了吗? ...
人又不必只有一面,不能既当观众又当批评家吗 好像是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情节驱动型和人物驱动型
忘了在哪里看过了,当时看到的是火影被分在了人物驱动型 plazum 发表于 2020-5-6 00:08
人又不必只有一面,不能既当观众又当批评家吗
批评家也是从作者想法来评价作品吗?难道不是看最后成品的效果来评价吗?我不太懂。
—— 来自 HUAWEI TAS-AL00, Android 10上的 S1Next-鹅版 v2.2.2.1 cyberalogo 发表于 2020-5-6 00:00
应该以事件为中心,体现各种角色的反应。
为了写角色而专门设计事件完全是颠倒主次的做法。 ...
在个人创作的环境下这种要写得好难度相当大,
作者需要投入到每个角色中思考这个角色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
否则还不如根据角色设计事件,
真做到每个人都是主角而不是单纯其他人只是衬托主角的那种群像剧,还不如去玩TRPG更容易获得这种乐趣 aigaion 发表于 2020-5-6 00:18
批评家也是从作者想法来评价作品吗?难道不是看最后成品的效果来评价吗?我不太懂。
—— 来自 HUAWEI T ...
作者的想法也只是文艺批评的一部分而已,不是全部 呆呆兽面包 发表于 2020-5-6 00:22
本来就是这样,短篇除非同人或者系列类,很难刻画出深刻的人物,所以就是剧情矛盾冲突为主。
长篇再神剧 ...
其实我想说的正是,《哆啦A梦》短篇故事不属于这两种中的任何一种(虽然它本质上还是以剧情为中心的) 本帖最后由 月夜凝雪 于 2020-5-6 02:33 编辑
呆呆兽面包 发表于 2020-5-6 00:31
群像太难写好了。
哪怕战争与和平这种巨著,还是以四大家族的几个人物为主线的。水浒传也是最精彩是前面 ...
所以最近看各种coc跑团纪录片相当有趣,因为真的是每个角色都是独立的人扮演,角色插入到事件中,即使是相同的模板不同人玩起来也会有不同的剧情效果。
—— 来自 Sony G8342, Android 9上的 S1Next-鹅版 v2.0.4-play 说点个人想法
要么剧情围绕着角色转 典型比如物语
要么角色围绕着剧情转 典型比如e17/四叠半
有些剧情是用来描述角色的 典型比如路人女主 这类作品主要卖点是人物
有些角色是用来刻画剧情的 典型比如** 这类作品主要卖点是剧情
其实一直想做一个坐标系,横的是角色受剧情影响,纵的是剧情受角色影响,然后把s1的动漫云图拉过来摆一摆,看能不能找到优秀作品和两方指数的关系
—— 来自 Sony H8296, Android 10上的 S1Next-鹅版 v2.2.2.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