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关于樱之诗(サクラノ诗)与哲学,写点东西(完)
本帖最后由 shamal0324 于 2023-2-24 15:12 编辑http://ww1.sinaimg.cn/large/779f3f1agy1gal4cnnao1j21jk0v9qa2.jpg
一、 康德哪去了?
首先,为什么不说康德?
在五章末尾,“觉醒凛”跟直哉那段怪诞突兀(但据说是全篇精华)的美学讨论里面,似乎觉醒凛代表了王尔德,直哉则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言人,然而我就全程黑人问号:怎么没讲康德??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对古典形式主义美学,对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的批判性继承,而他对“共通感”的细致入微分析,揭示了审美判断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先天条件,等于是为浪漫主义理论部分正名;不止如此,“人为自然立法”指出感性认识的形成必须结合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融合了粗糙的经验主义美学(徒有感觉)和生硬的理性主义美学(美从抽象结构中演绎得来),第一次解答了美感、感受如何可能的问题(Aesthetic原意是“感受学”);还不止,“绝对律令”指出人不但为自然立法,还为自身立法,决定论与道德观无法共存,只有自律、自行判断并承担责任之人才算有道德的,这观点被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继承,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文艺的题材和内涵……也就是说,康德承前了古典(亚里士多德),启后了浪漫主义及其后(王尔德),说近代美学真正始于康德也不为过。这话题往下我能写一整晚……不是说我是康德粉也不是说谈美学必须称康德,而是,对准备知识为零的读者而言,忽然间就甩出亚里士多德、王尔德这么两个名字,大段大段地引用、若有所指般的侃谈,绝大部分人(包括我)的表情,就跟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一样,是一脸懵逼的。
二、“艺术模仿自然”or“自然模仿艺术”
那么,这场景到底讲了啥?很简单,SCA自看中了亚氏和王尔德的两句刚好反过来的话,拿来阐发一番,”art imitating life(艺术模仿自然)”, “life imitating art(自然模仿艺术)”,觉得前者平庸,后者一看就有天才气息,就拿来往两名男女主角身上套。这两句到底什么意思?其实也不难。
先是“艺术模仿自然”。现代人细致逼真的古典艺术,荒诞超现实的现代艺术想必都见得不少了,觉得模不模仿没什么所谓,风格不同。然而不是这样,读过《哈姆雷特》、《麦克白》的人应该对两剧之中的弑君场景,甚至只是人们风闻中谈及君王的非正常死亡时,那份惊恐感的描写有深刻印象。在古典时期,符合“correspondence”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万物应是井然、有机、统一、和谐,反映出世界是理性的,也必须如此,因其不仅代表着万物的秩序,还有“…圣经对历史的解释、自然的神圣化、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各种事物的分级、人作为小宇宙的存在”(查尔斯泰勒《本真性的伦理学(英文版)》p85)。世界“符合”其应有的姿态保证了自然法(natural law)的有效性,后者则是古典时期绝大部分合法性的来源,包括统治、法治、拥有财产权……不一而足。这一份认识直到18世纪都未曾动摇。
那么是谁动摇了这一套?就是上文提到的康德。道德律的建立标志着作为他律的自然的决定被每个理性人意志的自律所取代,浪漫主义者对此欣喜若狂,迎来了一种新的自然观与道德观,一种查尔斯泰勒称为“expressivist turn(表现转向)”的风潮,艺术家不仅歌颂(真实的)大自然,还有被压抑的人性(既是被传统压抑,也是被启蒙理性的僵硬信条压抑),宣扬一种新的human flourishing,这是19世纪前半期。
到19世纪后半,进入后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认为自然并不值得被美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despiritualized nature”,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马拉美和法国的象征主义,在英国的王尔德以及他的唯美主义也属于这一思潮,对波德莱尔来说,“…自然太呆滞、陈腐,无法承受起艺术的价值,不如说,任何价值都承受不起”。王尔德的“自然模仿艺术”就是顺着这条脉络下来的,他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是这一时期小说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作,读过的人应该不少。
回到《樱之诗》,这个场景槽点太多,我一点点地讲。先是凛,说凛是唯美主义的代言人,是可笑到不值一晒的。凛就一幼驯染+大小姐+学霸+厨娘+武术达人+……,也就是说,纯粹一个阿宅喜欢属性的堆砌品,其生活习惯基本上是学霸模式,自称一天只睡4小时剩余时间都在学习(虽然我很怀疑,那种睡眠时间,她怎么保养那一头及腰长发?),这跟颓废、堕落,过着波西米亚式生活的唯美主义者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王尔德的书没读过的话,同一时期的爱伦坡读过吧,阿宅喜欢爱伦坡的人还不少,特别是推理宅,大正昭和时期的“四大奇书”为首的“馆物语”,孤僻的有钱人在郊外海岛建起欧风洋馆,收集美术古玩,再监禁个萝莉什么的……这些都可以说是爱伦坡的支流。回头看看凛的生活,有半分相似的地方?美学思想方面,“life imitating art(自然模仿艺术)”听起来惊世骇俗,但本质上只是表达了19世纪后半艺术家对浪漫主义原则的不满和批判发展,承接着之后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和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是有着进步意义的。SCA自的脑回路大概是这样的,唯美主义=天才;凛=天才;所以,凛=唯美主义者,QED。多么简单明了的三段论!XD
直哉=亚里士多德这一条也是让人掩面的,下文分析。
三、天才
说亚里士多德之前,先说说引用频度同样高的一句话,维特根斯坦的天才论,查了查,出自《文化与价值》。
日文版:
薄っぺらな天才は、才能が透けて见える。天才は、才能を忘れさせる。
中文版:
天才是使我们忘记大师的才能的东西。
天才是使我们忘记技巧的东西。
天才在技巧的单薄之处暴露无遗。(《名歌手》的序幕。)
天才是阻碍我们认识大师的才能的东西。
只有从天才的单薄之处才能看出才能。一九四四年
这里中日译文有微妙的差别,原文我考据不出来,只能通过美学史稍微讲两句天才。维特根斯坦的艺术观,前期源自叔本华,后期来自康德,而叔本华又深受康德影响。康德的天才观是对柏拉图的“诗人是神的代言人”的颠覆,“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才能(天然资禀),是作为艺术家的天生的创造功能。才能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天才就是一种天生的心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自然替艺术定规则。”也就是说,所谓“天才”,它是一种天然资禀和创作的自然能力,也就是说,基于一种人本主义,康德让艺术创作从神的领域回归到了人。康德进一步指出了天才的四个基本特征:独创性、典范性、神秘性、天才限于美的领域(科学里不存在天才)……之后我还略微考察了几名哲学家的天才观,不一一赘述。然而再怎么细读,你也只能读出哲学家对天才的肯定、礼赞,他们充其量会倡议建立为天才的发挥提供最佳条件的社会土壤。你不会看见他们论凡人如何成为天才,逆袭天才,逆袭不了的话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话题,这种问题很重要,但不是哲学问题。但《樱之诗》里每次提及天才,无非讲的就是这种问题。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草薙直哉是天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反复引用维特根斯坦,从直哉本人,从旁人嘴里……本人写的时候可能很high,我看了只觉得透心凉。
说到底,对天才的热烈赞颂基本只出在19世纪,也就是康德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艺术家对康德主张的道德自律,意志自由的人性论的肯定反响。然而上文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运动就已经尝试挣脱艺术创作的道德色彩,到20世纪天才论已经式微。比如与维特根斯坦同时期的海德格尔,就提出艺术家只是艺术真理自行生发过程中的一条“通道”,继康德之后再一次彻底颠覆了艺术论的范式。而维特根斯坦这时还在念念有词天才论,确实像是轻视哲学史的他做出来的事情。
四、维特根斯坦,和“永远の相の下に”
很多人可能都看出来了,草薙直哉就是活脱脱的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摹写。出身巨富之家却放弃遗产、放浪形骸,非科班出身仍然跻身“二十世纪最伟大哲学家”之位,中途放弃学术道路投身基层教育,数年后回归学术界,又一次改写学术史,各种文艺青年喜闻乐见的光辉事迹etcetc……继《素晴日》之后,SCA自的维特脑残粉本质又一次表露无遗。然而殊不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界的地位正在下降,相比起海德格尔研究的如日中天,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论文变得越来越少。人们深入解读他的着作后,往往发现,维特号称分析与思辨两栖,然而思辨方面的成就当然不值一提,即使在本家分析方面,维特走的是跟同时期分析哲学家不怎么趋同的,而且是有点浅薄的一种路子,很难说他对同期哲学家,例如维也纳学派,造成过什么正面影响,毋宁说,曾一度让维也纳学派走入歧途;至于他后期的语言学转向,与其说是影响了语言哲学界,不如说是沾了语言哲学界的光……其原因固然是方方面面的,但以个人意见,维特粉津津乐道的两条特质——非科班出身和轻视哲学史,难道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学术问题暂且放一放,工*口游戏讲什么哲学,看的是个人魅力!然而很可惜,在这方面,维特粉也要被狠狠地打脸。看各种爆料,维特根斯坦显然算不上什么有德君子,甚至连招人喜欢都算不上。此人乖僻、暴烈、情绪无常、对师长同僚毫无礼貌,对学生的态度粗鲁、高压,从不循循善诱甚至鼓励放弃,上课时经常从不备课,想到哪讲到哪,在课堂上当场“苦吟”半天,往往一堂课就这么不了了之(这种教授搁今天,在ratemyprofessor上会被各种1星打成筛子)。有几条轶事特别有名,一是在罗素家中,当着罗素和另一名哲学家的面挥舞起火钳;二是罗素苦心完成的一本着作,因为维特根斯坦“虽然表达不清,但言辞强烈的抗议”而最终没有发表;三,他有几名颇有天赋的学生,由于他本人高压的反对而最终放弃了哲学道路,维特根斯坦本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一名学生的下半生在一个罐头工厂中度过。
建议对维特根斯坦的“人格魅力”怀有幻想的文青读读《牛津通识读本:维特根斯坦》,好好地祛一祛魅。回到《樱之诗》,SCA自这次引维特,除了天才观,引得最多的是他的一句话,“艺术品是在永恒的观点下看到的对象;并且善的生活是在永恒的观点下看到的世界。这就是艺术和伦理学的联系。”,以及前期笔记里的“伦理学与美学是一回事”,都选录在他的《文化与价值》。善恶由于无法用逻辑严密的语言定义,因而属于“不可描述的”,是“世界之外”的事物,因而无法为善行确立规范。但维特根斯坦又声称,《逻辑哲学论》本来想谈的是伦理问题,那怎么办?似乎维特的解决方案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在永恒的观点下/永远の相の下に/sub specie aeternitatis”,引自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这句话在斯宾诺莎的语境下有什么意义我没有细考,就姑且当成斯宾诺莎泛神论伦理学的的一个标志。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是在17世纪对当时新兴哲学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他主张神即自然,是唯一的实体,用实体唯一论解决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自然主义精神与宗教的经院哲学所奉行的超自然主义精神之间的矛盾”,“ Deus sive Natura(神或自然)”将自然抬高到神的地位,否定了宗教信奉的超验的人格神,已经有后世黑格尔、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影子。主张“意志和理性是同一的”,“在理智的指导下控制情感”,这些理性主义伦理学的观点,乍一听没有问题,然而斯宾诺莎是个坚定的决定论者,他的伦理学体系完全采取了数学式的结构,人的意志因而也就成了逻辑链条中牢固的一环,“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种观点如果放到现代并加以指导生活,会出现大问题。康德意识到这种欧陆理性主义的二律背反,在《纯批》中细致划分先验自由和意志自由,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推进了一大步。然而“费希特在康德的物自体的背后发现了斯宾诺莎主义的恐怖阴影及斯宾诺莎主义对自然的提升和对自由的一贯的否定”,经由谢林、黑格尔的阐发,“物自体”消弭无踪,历史和自然、自由和必然终于在辩证法中达成一致,问题在德国唯心主义体系内得到了解决。当然到了尼采和二十世纪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想说的是,正如康德美学在今日的眼光看来只是常识,有些还略显陈腐,伦理学史也不过是展示了我们的常识、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的建立过程。在查尔斯泰勒的体系下,一切都是“现代性”确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随着自由概念的进一步深化,解除枷锁的人们自然而然地追寻更真的理,更良好的生活,更深入的美感。当然这反映了泰勒(以及我)很傻很天真的乐观主义,现代性自有其数不清的棘手难题,但断无突然开历史倒车之理。维特根斯坦是出于何种意图引用斯宾诺莎,我不知道,《文化与价值》是一本格言集,各种语焉不详。然而你一个搞逻辑出身的人,将世界分析得如水晶般透彻,到头来在伦理与美学却要求助于3个世纪以前神秘主义色彩浓厚的理论,不是已经露出破绽了?
《樱之诗》反复引维特根斯坦,反复拿维特跟直哉类比(很多时候还是自比,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如果图的是一种文青式的理解,那上文对维特生平劣迹的爆料已经显示了其荒谬;如果真的讲学术,那么,维特语焉不详的神秘主义伦理学虽然肤浅,好歹也要求人理智地生活,摒弃不必要的欲望,然而我只看见SCA自抓住了“与世界一致”这句话大作文章,好像拿了个提名却不进美术界,呆在一间小城市中学忽悠女学生就是“与世界一致”,就是有德,而且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那种“德性“,这……这“德性”实在让人敬佩不已。
五、草草收场(未完)
写到这,我突然间就丧气了。我能继续条条纲纲地分析《樱之诗》的谬误,腹稿也打 好了,可突然觉得,以SCA自的写作态度不值得我这么认真地码字。下面还有关键的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没写完,可我没兴趣了,看哪位熟悉亚里士多德的补完吧。图也懒得配了。
至于我给《樱之诗》打几分,你们觉得呢?(笑)
===============
20230222续写
五、亚里士多德与“德性”
一鸽就鸽了几年,想了想,还是把它写完吧。一来有始有终,二来趁最近有时间,重新把泰勒捡起来读,有了点感悟。比起美学,我对伦理学能说的东西其实更多。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也算是近几十年的研究热点了,特别是伴随着麦金泰尔、查尔斯泰勒这些社群主义者、德性伦理学倡导者的崛起。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善(agathon)的实现(energeia)。所不同的是形而上学的善的实现靠的是努斯(nous)对自身循环往复的寻思,而伦理学的善的实现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体身上,体现为个体对其自身德性的实践。因而前者是静止的、永恒的;后者是运动的、有限的。那么,何为个体的德性(virtue、arête)?亚里士多德对此可是有明确规定,不给你糊弄的。德性要求你的卓越,你的优良道德品性,诸如理智、勇敢、节制、正义,etc,而且嘴皮子上说没用,它要求你必须付诸实行。你说你有慷慨的美德,但如果你没钱,没有物质条件,又或者心里不情愿,不肯惠泽四方,那你的慷慨就成了一纸空谈。而且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归根到底是政治的,是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德性的实践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是某种政治共同体,“人是政治的动物”,这句名言就出自亚里士多德。再具体一点,可以给有德性的人,或者说,合格的城邦公民列几个条条框框——
1、 成年男性
2、 出身于城邦,有着良好身世(非奴隶、非外来者)
3、 免除了一般体力劳动,因而有余暇参与政治活动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男主草薙直哉有没有流汗黄豆,但我相信绝大部分死宅都开始流汗了。没错,这就是古典德性,是明确规定你该去做什么(ought to do)的,而不是像近现代伦理学语境那样,告诉你你有权利去做什么(have the right to do)。后者起源于17世纪对自然法理论的改革,“法”(law)开始向“权利”(right)转变,主体不再是“法”,而变成“我”,上文所说的宇宙间森罗万象的等级链开始衰败,道德主体开始落实到一个个人。对自由的定义始于洛克,大成于J.S.穆勒,标志着近代伦理学范式转换的完成。当然,对消极自由的过于强调,导致了一系列现代社会的道德弊病,所以近年来才有对回归古典德性的呼唤。但必须明白,那也只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德性回归,那种高于个体生活的,支配性的(overarching)伦理要求,是伴随着古典社会的消逝一去不复返的,所以我很怀疑德性伦理学的可行性。
所以说,草薙直哉怎么可能不流汗黄豆?一边是昭和男儿,一边是平成死宅啊。离群索居,不务正业,没见他有露出一丝美术从业者的轨迹,甚至没有一丝高中生的接地气,过的是标准的平成废宅的生活,张口闭口却是昭和男儿的大道理,啊这……这就是标准的“做那啥还举牌坊”了吧。我真的不知道SCA自为什么有意回避对草薙直哉生活、工作环境的描写,是为了增加代入感?殊不知这么一个靠作者吹起来的纸糊人,稍微有点志气的人都不齿于去代入,而只会转为冷眼旁观。这里暴露出的已经不是SCA自的思想问题,是写作水平问题了。
一个人的道德观,或者用泰勒的话说,“道德图景”,与他的成长、生活轨迹密切相关。人所作出的的每一条道德判断,都切切实实反应了他所处的时代、阶级、教育背景,身处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泰勒所指出:“因而我只能在某种公共空间中,通过我和他人对这些为我们而存在的客体的经验,才知道愤怒、爱、焦虑、对完满的渴望等等是什么”。说到这里,必须指出《樱之诗》对男主周遭社会环境的刻画就是一坨si。你完全看不出他的画功学自哪里,师出何门,不知道他哪里背了一大串哲学警句,不知道他那个小镇有个什么美术圈子。作为草薙直哉对比的男二号,说就说是比男主勤奋百倍,但也像是闭门造车,突出一个词:假大空。到了美术大赛的日子,突然间什么名家、大师,一堆高大上的名词就都冒出来了,还什么UCLA客座教授呢(笑)。一切的一切都太抽象,太假。联想一下素晴日,我大概知道SCA自是故意的,淡化社会背景,企图将整个作品“诗化”。问题在于这不是素晴日,这是樱之诗,(据说)是探讨伦理与美学的,而且男主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德性的化身。这种剪影戏般的效果,一切都像风一吹就能倒一般,实在无法撑起任何严肃的主题讨论。你说想表达的其实不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是古今对比,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主题,那你告诉我,你想说什么?就为了塑造一个古往今来第一吹,以便让某些受众代入?行,行,大概真的有这么一群受众。但我明显不在其中,失陪了。也真心奉劝一下,要是有人发自内心能代入这种故事这种主角,还内流满面什么的,希望本文里的痛骂能为你敲响警钟。不过,敲不响也没关系,我才不干“启迪青年”之类的活呢,所以还是溜了。
Now,樱之诗第二部即将发售,我可以赌5毛钱,草薙直哉必将实行一个“晚期维特根斯坦”式的大回归,满足所有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愿望。玛丽苏之玛丽苏,んほり之んほり,现代亚里士多德板载~板载~恕我失陪了。(完)
剧情上的问题不说了,从结构上来说当时玩的时候最不爽的问题有两点。
一是可能是为了起解释作用和凸显天才属性大篇幅借人物之口的掉书袋。我觉得你像lose谁的那样弄一个注释系统都比现在这个推进方式强一百倍,而且这样一注水和稀泥感觉本来平淡的地方更流水账了。
二是中心思想拔高太突兀,和剧情割裂感严重。有种高中有时候写作文时,不甘于写那么平庸三段式议论文,插入叙事、文藻抒情要素到结尾时发现再不点题就得不着分了,于是潦草点题拔高。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感觉,人物那么多,到表达观点时全变成了扶她自自己。 现在还没汉化我也没法玩啊,等上手了能接收多少信息也要看汉化人员的水平才行 我早就觉悟了扶她自写哲学就是图一乐,真要图一乐还是要看他写lgbt的心路历程 既然有那么高的相似度了,是不是可以从维特生平推刻剧情了 请期待樱之刻 2099年前应该能玩到 我也想玩,可是我知道汉化是不大可能的 还是决定写完吧,毒を食らわば皿まで。以后我对哲学,对galgame这么长篇大论的机会应该没多少了。 给我的感觉是
扶他自写这堆东西基本都是为了自己想写的东西服务所以随手拿来用了
各种掉书袋的花式引用只是为了让游戏逼格看起来更高
而没有在意它们原本应该是怎样的
不过樱之诗故事本身也不完整 最后埋了个禀回归的大坑 不知道樱之刻里直哉会不会继续满足于在小镇当老师 芭德薇 发表于 2020-1-5 19:19
他的作品里的哲学相关从素晴开始就是减分点吧,樱之诗用来做美学史入门还是不错的,沿着游戏里的关键字查 ...
首先,艺术史和美学史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次,那些引用只能叫艺术トリビア(杂学),要带个“史”字的话起码也得像我这篇文那样有条脉络才行(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杂学方面我也学到不少,我也是边玩边查的,后来在bangumi有人整理了出来https://bangumi.tv/blog/279901
本帖最后由 宝贝虎龙 于 2020-1-6 03:12 编辑
不是,就我这种一行哲学书籍都没读过的人,也知道扶他自那些是李鬼啊。即使我们没有能力像LZ这样较真,分辨不出来到底是作者的原意还是“看起来好jb炫酷我抄一段吧”,也不会觉得我打了这游戏就对美术或者哲学之类有所了解了,毕竟我只是个来看故事的。而且我记得扶她自好多次都表达过我就是图一乐我也不懂你们别当真。
说真的,如果这种黄油写到了我所从事的领域,哪怕写的驴唇不对马嘴,我都觉得有点儿开心,不会看不起人家的。 宝贝虎龙 发表于 2020-1-6 02:57
不是,就我这种一行哲学书籍都没读过的人,也知道扶他自那些是李鬼啊。即使我们没有能力像LZ这样较 ...
主要还是写得烂……用典用得烂其实是写作基本功不过关的表现,gal界似乎提起文笔好的作者时,SCA自总会入选,但这个是幻象,这人真的写得烂,我这文的后半part也会专门讲这点。
我以前就不是哲学系,现在更是连文科生都不是了,所以写这东西无压力也无责任,也算是我自己自学美学史的一篇总结,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我是感谢樱之诗的。 扶她自掉书袋这点的确经常被吐槽,明明他自己也不怎么懂但就喜欢加这些东西,不过就喜欢用这种引用来证明自己的私货。
不过该说是胡扯能力够强还是脑洞够大?不细究的话但看表层就能自圆其说也是他厉害的地方了。
要说sca自还有什么缺点的话,我觉得日常写得无聊也算一点了,人一少就会陷入各种长篇大论,人一多就变成明石和托马斯两个人的胡闹,让人不禁怀疑这群人究竟是生活在怎么样的世界里。 讲哲学×
吹逼√
sca自懂个屁的哲学,他就是个变态。
其实我觉得,对于sca自了解多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些。不过能把这么一大堆东西揉到一起加到黄油里还能让玩家吃的香的,除了sca自很难找到第二个了。
夏目蓝我老婆。 扶她自懂哲学是假的,变态是真的,他专门负责在我每天早上起来刷推特时用扶她涩图和mmd糊我一脸,我tm怎么还没取关他 摸了两天鱼新学期已经要开学,下半part只好缓一缓了,列一下我的参考书单吧——
《西方美学史纲》邓晓芒
比起专著,还是这种课件更适合入门。
《本真性的伦理学》查尔斯·泰勒
其实是泰勒的代表作《自我的根源》的简略版,泰勒=黑格尔+现代性+存在主义(本真性)+艺术与伦理的关系+……,而且他的黑格尔走的是一种尝试融合启蒙理性+浪漫主义的乐观路子,也就是说,完全对我胃口&完全对樱之诗胃口,推荐。
《Charles Taylor - Meaning, Morals and Modernity》Nicholas H. Smith
二手导读,可以先读《本真性的伦理学》,再读这本,里面会给出相关概念在《自我的根源》里的页码,再去翻查《自我的根源》。
《反启蒙运动》以赛亚·柏林
虽然反启蒙运动≠浪漫主义,但不妨拿来快速入门浪漫主义,可以了解启蒙理性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张力。
《牛津通识读本:维特根斯坦》
拿来给维特粉祛魅最合适,也让你反思在这个现代,科班/非科班、专注/放荡一生之间的问题,正好是《樱之诗》(本来应该)讨论的问题。
《美学意识形态》特瑞·伊格尔顿
文笔很美,也是这些书里最难的一本,最好先懂点哲学史、美学史、政治与社会学理论再来,不然会一脸懵逼。
还有很多知网、google scholar上的小论文就不一一列出了。
当然,读美学史之前得先读哲学史,同样推荐邓晓芒的课件。
我应该还是会把这文写完的,等这个quarter完吧(樱之刻体验版在那之前能出吗?)
还行吧,至少让我补了几本还不错的经典书 写完了,草草了事,算是有始有终吧 up起来,别沉那么快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