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月照华庭 发表于 2019-10-26 10:59

[ZT]何处而来的少年感

算是言之有物,而且作者的视角不限于宅圈内,搬过来给大家看看,权作他山之石。

-------------------------------------------------------------
来自知乎专栏 「acel rovsion」,作者:acelrovsion,https://zhuanlan.zhihu.com/p/88308948

在之前为《T》中文版撰写的文章中,我曾谈到受众形成的粉丝亚文化与资本的张力,其中包括受众对媒介权力的倒置和资本对于受众亚文化圈的收编;也谈到了亚文化的视觉制造导致偶像作为一个节点出现,用来满足受众价值观、形象、互动关系等多维度的共情达成假性的伙伴关系。而在亚文化研究中,其实一直都在强调性别维度。女性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对于女性亚文化总体建立在一个逻辑前提上:男权社会主导的文化生产一直试图将女性客体化,而女性的自我欲求和男权象征秩序之间形成了一种空白和焦虑,传统男性文化试图把这种男性文化无法解释的空位,视作一种歇斯底里。这使得女性的亚文化建构至少包括以下几点意义:一是女性亚文化建构是对男性中心主义主流文化生产的一种批判性反抗;二是女性亚文化制造了女性这个共情的身份共同体和女性主导的文化叙事,制造女性议题并试图重构主流文化叙事;三是女性亚文化使得自我闭环的传统文化再生产发生了断裂,这使得许多不被关注的议题重新被放在台面上;四是女性亚文化需要的是女性自我文化认同和审美权力的回归。


审美作为文化再生产的重要部分,实际上是一个关乎权力的问题。关于审美秩序和审美权力的问题,随着 1900 年代初现代媒体的诞生,以及 1970 年代媒体业伴随着消费主义强势渗透进各个角落,形成了 PierreBourdieu「新闻场域」理论中不中立的信息传递者,或者是 Anthony Giddens 现代性指涉中的「专家结构」。我们对于审美标准中最重要的因素 —— 大量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建构,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来的。上世纪从飞来波女郎(Flapper)到摇摆的 60 年代,再到 70 年代后期的后朋克,再到简约化等都是如此。包括精神上的广泛性魅力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并且由于现代性的指涉,我们在审美上脱离了传统人情社会的社会关系,开始将公共场域和私人生活结合起来,人们将这种符号化的审美形象直接导入了自己的视野中,以至于我们解构了原有在物质文明和性冲动中的建构。


这时,我们的审美开始通过这些符号系统迭代并重新建立起来,而娱乐行业的出现和广泛性,使得这些符号集团的载体变得尤为具体,甚至于定制化,继而这些审美要素在偶像产业与受众相互指涉的过程中,完成了传递。阅读法国历史学家 GeorgesVigarello 所著的《脂肪变形记:一部肥胖的历史》(Les métamorphoses du gras : Histoire de l'obésitédu Moyen Age au XXe siècle)会发现: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前期的某些时候,人们对于肥胖相对宽容。此时,正好是 12 至 13 世纪货币经济发展,使得靠土地产出的军功勋贵开始慢慢没落,而商人阶级开始崛起的时期。就法国而言,一个比较重要的商品就是奶酪。自中世纪前期开始,汝拉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就是牧业重地。又由于中世纪以初级手工业产品为主的集市贸易商业促成了地区行会制度,整个阿尔卑斯地区南北岸遍布因奶制品加工和集市贸易形成的小城市。大约在 13 世纪,奶酪成了消费品。15 世纪过后,水路交通兴起,各地都开始出现奶制品。就法兰西而言,从整个趋势上看,是自腓力四世开始通过建立三级会议雏形拉拢地方商人以及教士开始的。这个时代,市民阶层尚未崛起,汉萨同盟或者莱茵同盟还处于商人通过商业财税贡献来与领主共同议事并寻求庇护的阶段。

古典时期的商人依赖于人情共同体以及私人性的合作来展开商业活动,会有大量的人情应酬和时间紧密的工作安排。因为刚从中世纪中期食物短缺的困境走出,进入了商贸带来的中世纪晚期的物质增长中,商人开始追求食物上的享乐。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共享着肥美游牧区和粮食产区的法国和意大利开始发展美食艺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商人的体形普遍是偏肥胖的,而社会在审美上对于肥胖也恰恰是普遍宽容的。由此,商人群体带来的对于「肥胖」和「食物享乐」的审美符号开始体现在各个层级。

如今,「以胖为美」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时。审美秩序出现断裂,资本重新选择了新的审美文化受众。在整个新媒介环境中,传统男权社会乐于输出的男性气质文化开始出现局部崩解:比如网文产品从早期的「霸道总裁」走到「毒妃文」,再走到「小狼狗文」;在部分异性恋情感和婚恋话题中,老男人从成熟稳重、能够主导亲密关系的形象变成了完全的反派角色。传统人情共同体中男性的性别角色操演和社交共同体,被看成了是压迫的来源。

除却这种唯象的观察,男性气质是一种菲勒斯(Phallus,一个源自希腊语的词语,指男性生殖器的图腾,亦是父权的隐喻和象征)无限在场又取消自身的符号交换。在女性主义批判中,男性气质中包含对差序格局的极端推崇、等级扮演和男性同化、权力表征化、对暴力的推崇、无视结构性歧视的奋斗神话等,本土化一点,还包括过度的宗族意识,以及把女性作为男性奖励品的物化逻辑等。如果你有兴趣观察一下中年男人的酒局文化,基本上就包含了男性气质的所有要素。但要特别说明的是,男性气质未必是男性自愿选择的。这种批判性话语不是要强调男性本性如何,而是说大部分人从社会惯例中接受男性这个身份的时候,不得不被同化的事情。大部分男性也会从中觉醒,意识到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问题,但也未必愿意认同女性也是受害者。

偶像塑造在传统文化研究中会引用 Laura Mulvey 的视觉快感理论,即凝视与相互关系,性化和非性化的关系。但在当代要引用这套理论来分析,还需要一些修正。凝视从对视觉对象的直接客体化(比如上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性感宝贝们),演变成了一种假性的伙伴关系(比如卖男友人设或者女友人设的明星),即一种投射关系。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凝视者自我欲求的一种完全象征化的集合,而当代造型工业也完全能够做到这种完美的文化包装。在视觉快感体系里,视觉快感对于凝视者而言总是关乎性的,关乎一种微观权力。在将男性客体化作为展示物和取悦物的造星工业中,性化和非性化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分野 —— 养成的少年和性化的肉体。在目前亚洲的流行文化中,虽然亚文化和媒介文化解放了自我欲求的表达,但一直存在性羞耻化的文化惯性,所以对于性化偶像的表达依然有所顾忌。


少年感便折射了这个矛盾。


少年有完全区隔于男性气质和中年男性习惯的性别操演,没有被社会惯例同化,干净不问世事,同时区隔于男性自我浪漫化的冲动文化,显得谦虚有礼,温柔无害。少年们非性化的身份也在被人凝视的玻璃罩中演绎成长的故事,这种成长故事同样区隔于人情共同体内出现的男性,适度的幼稚或者中二仿佛点睛之笔一般。在此种凝视中,凝视者获得了一种假性伙伴关系的想象,同时获得了主导感和视觉快感。于是,当某位少年做出在公共场所抽烟这种日常成年男性的行为时,少年这个象征性符号主体就分裂了,凝视者的完美客体脱离了凝视的交互关系,让日常男性文化渗透了进来,直接导致这种「凝视-视觉」快感的崩塌。


同时这种少年也有被泛性化的部分,现实中制造的少年依然拥有男性特征的肌肉线条和曲线,区隔于身材失调的日常男性,但不会过度突出,从而避免了侵害焦虑。在当下的媒介传播中,少年的性别角色操演会尽可能地发生在少女漫或者网文这种文化工业品中,这也符合二次创作的需求,也会借助原耽美圈泛化的「腐文化」,成为一种象征的肉身。

Hans Belting 在《脸的历史》(Faces)一书中区分了面孔和面具,面具是在仪式性活动中的特殊存在,包括两类对应关系:一是「脸-镜像-社会」编码体系,二是「脸-面具-脸」的重塑。他同时也分析了大众的典范脸的现象。在大众媒介兴起后,媒介景观形成了新的宗教体验空间,典范脸同时兼顾了媒介制造的典范参考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审美陌异化。而少年感,我们可以看作是这种典范脸机器的肉身化,少年感诞生于社会编码体系,构成了凝视者-镜像的关系,并且,少年感也具象成了一种确切的脸。


在这种「确切的脸」中,一个激进的例子是所谓的「纸片人」,纸片人是对二次元角色的一种戏称。传统动漫工业如今发展到如今,在与市场交互中有了确切的人设类型、世界观框架类型和受众选择,同时动漫宅圈的现实化,也导致了二次元从亚文化概念变成了亚文化圈层。乙女游戏(专门针对女性玩家开发的一类游戏,形式为一名女性角色和多名男性角色互动)的诸位男主角色就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少年感审美作为一种类型化的要素在乙女游戏中占据了和造星工业同样大的份额,并且在萌化的二次元语境中显得更为立体。尽管这些似乎并不为圈外人所知。Galgame(一种可以与美丽动人的二次元少女、少男进行互动的电子游戏)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提供了二次元角色和凝视者的交互空间,这种交互甚至未必需要把自己代入到文本角色中去,而是直接和二次元角色交互。其次,这也契合了麦克卢汉「内爆」的预言,以往媒介制造的流行文化是作为日常空间的补充,而当今媒介空间里的内容,无论是性别角色模式还是价值观都开始反过来主导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互相渗透的现实空间与媒介景观,受众会花费重金给纸片人购买深圳京基 100 大厦的屏幕(《恋与制作人》玩家粉丝在深圳京基 100 大楼 LED 大屏幕打广告为游戏角色李泽言庆生)。这种公共性的仪式行为重构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理解。而媒介空间的内容制造者又乐于将产业影像下沉到现实中,建立点状的公共活动或带状的社群。这种组织模式和传统人情共同体一起异步运行在我们的社会系统内。


女性亚文化也对社会编码体系进行了倒置,就像「泛腐文化」的扩张,是通过「玩梗」或者调笑的方式把性少数的话题列入互联网社区的议程中的,而「百合文化」和腐文化的传播,虽说存在自身局限,但是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 对主流文化忽视和掩盖的文化议题和创作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宽和公共化。少年感是对于传统男性气质的否定,而「耽美文化」是对于传统异性恋主导的中心结构进行的内部消解。这种倒置是通过对主流文化的文本再造完成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泛腐文化中角色的成长和场景书写,在很大比例上就是对异性恋流行文化的戏仿。同样的,少年感的叙事虽说是建立在对男权文化否定的基础上,但在角色发展中却又出现了更容易接受的复活,复活了属于男性气质文化内的东西,而新建构的少年依然会被社会潜语境默默同化。所以归根结底,文本再造和亚文化收编这两种机制在文化领域中似乎在永恒地此消彼长。

未来起航 发表于 2019-10-26 11:12

以为要说广末凉子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南门二 发表于 2019-10-26 15:33

(一种可以与美丽动人的二次元少女、少男进行互动的电子游戏)

傲慢的空想家X 发表于 2019-10-26 22:33

不知道为什么,漫区经常有人转这种,怎么说呢,瞎扯一气,觉得套些社科术语就高大上的文章过来,用意是啥呢?转去知乎还能骗粉骗赞,何苦来污染泥潭呢

keamedes 发表于 2019-10-26 22:47

社会科学被歧视是有道理的,精力不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总是在“制造词语”和“解释词语”的游戏中自我循环

借月照华庭 发表于 2019-10-27 00:45

本帖最后由 借月照华庭 于 2019-10-27 00:46 编辑

那我就再做一点微小的工(售)作(后)。个人无责任总结一下:

1.1 男权社会主导的文化生产一直试图将女性客体化,即:使女性的身体、身体部分或性功能脱离她本人, 成为纯粹的工具,仅为取悦他人和供他人使用。
1.2 为了弥补空白,女性亚文化应运而生,并影响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内容。

2.1 人们的审美观被(话语权等)权力所影响。现代人被媒体引导,开始把媒体上符号化的审美形象直接作为参考。由此审美观通过审美符号的迭代建立起来。
2.2 讨论审美符号的载体(例如以胖为美和男性气质)。社会对男性气质的审美观使男性和女性同时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2.3 偶像工业中既有非性化的养成系也有性化的卖/肉系,但东亚文化对卖/肉有所顾忌。少年感是对这一矛盾的调和。

3.1 人们开始热衷于不断复制公众化的媒体脸,并且将这些辨识度很高的脸大批量符号化。少年感和纸片人也可以具象成这种媒体脸。
3.2 日常生活中的诉求催生了(媒体制造的)流行文化,而流行文化也开始反过来主导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举例:宅圈和腐圈)

内容当然是些很浅显的道理,不过我觉得离“瞎扯一气”还有点距离。泥潭巨魔开喷或者发情的时候大概也能说出几条,但论点论据论证完整地讲怕是讲不清楚的。
另外我有点好奇为什么泥潭对看不懂的理工科名词抱有绝大敬意,对社会科学的行话就这么轻蔑……因为看到门槛是透明的吗?感觉有点傲慢。
(P.S. 虽然菜了点,我本科也姑且算是学物理的,跟人文科学没什么关系)

aisakahammer 发表于 2019-10-27 00:47

你更应该转到游戏区。

无限舰制 发表于 2019-10-27 02:23

本帖最后由 无限舰制 于 2019-10-27 02:32 编辑

借月照华庭 发表于 2019-10-27 00:45
那我就再做一点微小的工(售)作(后)。个人无责任总结一下:

1.1 男权社会主导的文化生产一直试图将女性客体 ...
大概是因为多数情况下理工科的东西能找到物理对应吧……

你跟他们说算符,表象、波模这些为了研究搞出来的非实在东西大家也会一脸懵逼的

这篇文章本身,知乎上也看了……说的没啥问题

其实说白了还是你就不该把哪怕是“论文的读后感”等级的东西发上论坛来娱乐性的讨论,大家看着都头大不会有啥好脸色的……不管人文理工都一样

再说社会分析的问题
我不是很赞成完全使用日常话语和惯用思维而不加以否定,社会学领域语言的确有内在秩序和规约,使用一种语言就无法持有价值中立性,这和数学没法比
但有的时候社科和哲学的确越界了,拿科学界来举例子,他们对着数学科学名词不知道含义就一通乱引用,我是当事人我也想骂人,写一篇拼拼凑凑的钓鱼文,用上各种晦涩难懂的新词去抽他们的脸
敬重是互相的,不管对面的研究对象是原始部落、亚文化圈子、科学学术界,你都多少深入了解一点行不行

(一种可以与美丽动人的二次元少女、少男进行互动的电子游戏)————你看这句话,透着一股向圈外人推广的求生欲
这文章理论上也不该是给圈内人看的,太生疏

我之前吐槽过,对亚文化的学术研究某种意义上很像量子力学
你拿一个官方/学术圈的态度和话术体系砸进亚文化圈子里,简直是拿着探针挪动电子,直接影响你观察和分析的对象
你在这里语言上后现代,人家行为上有另一套话术行为上践行着后现代的解构(比如抽象inm)

小圈子亚文化对这种类似主流文化看猴戏的态度非常的angry——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被这些社会学者整合进更大的社会分析里去,成为它的一部分,亚文化在恐惧着这个(很多时候用勿谈国事、我管他个球、外面的世界爱怎么样怎么样的态度来表达)

毕竟大家都傲娇,希望多一点同好但又清楚的知道人多必有白痴,而且我们也不是那么被主流文化认可
自以为是贴过来的研究者就像咋咋呼呼的男配角一样不讨人喜欢,亚撒西的交往方式肯定得慢慢照顾你的感受啊
————你看,我用这套话术大家是不是就亲切多了?
可人家凭什么要在意你小圈子的感受呢,我只是想水一片论文,这也不是给你们看的呀

——就很让人悲伤


临时想起来的再补充一点吧……阿宅们虽然估计也没少看过那些传统文艺,但是被扔到全人类文化谱系里去做一个一以贯之的分析,某种意义上是在摧毁我们自己的独特感
“我觉得我肯定和1819世纪听音乐会看戏剧的家伙不太一样”
而且不管是和主流背离,甚至亚文化之间也是非通约的,十年前的动画与现在的,日漫美漫,共性肯定有,但是大家很多时候不在乎啊……

wbtsy 发表于 2019-10-27 02:32

一句话总结:
因为少年不那么男权,所以受到女性喜爱。


但是扯了这么多,也没真正看到几条论据。

kirainsky 发表于 2019-10-27 02:46

keamedes 发表于 2019-10-26 22:47
社会科学被歧视是有道理的,精力不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总是在“制造词语”和“解释词语”的游戏中自我循环 ...

奇怪了,哪门科学没有行话术语的你给我讲讲看,社科就活该被歧视?

借月照华庭 发表于 2019-10-27 10:21

无限舰制 发表于 2019-10-27 02:23
大概是因为多数情况下理工科的东西能找到物理对应吧……

你跟他们说算符,表象、波模这些为了研究搞出来 ...

感谢回复。
其实我搬这篇东西过来的初衷大概就是借别人的眼睛看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东西。用另一套语言体系描述起来有种奇妙的隔膜感和交错感,感觉这种祛魅很有意思。
关于你说到的另一点,主流文化一直在好奇地窥视亚文化的内部,我觉得这无法避免。但反过来想想,所谓的“主流文化”也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是作为细分过的亚文化圈子的集合体来观察其他亚文化的,共性似乎只是他们都未曾了解被观察的对象而已。
譬如当时触乐报道三和大神的生活状态,读者是谁呢?可以是键政人,可以是任天堂/索尼/蒸汽粉丝,还可能只是个公路动画爱好者。既然每个人都有机会(以猎奇的心态)观察其他的亚文化圈子,那么也就有可能被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这是好是坏我也不知道,但只要不落在官方的政策层面,我相信影响还没那么深远,反而可以给圈内人带来新奇的娱乐方式。

pzk 发表于 2019-10-27 10:31

每次看到这类文章总是要先在前面讲一大堆男性视点的科普,但感觉不讲又不太行……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pzk 发表于 2019-10-27 10:33

上面总结的内容里从1.1~2.2的内容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了,能不能压缩一下直接从2.3开始呢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借月照华庭 发表于 2019-10-27 10:46

pzk 发表于 2019-10-27 10:33
上面总结的内容里从1.1~2.2的内容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了,能不能压缩一下直接从2.3开始呢

-- 来自 能手机 ...

以题目来看大概是可以的吧……
不过原文开头就讲性别维度,我也不知道题目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何处而来的少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