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女友》出完了吗?
结局之后才好做全面的评价 一坨XX,套上一堆故弄玄虚,不明所以的佐料就可以变得珍馐美味了吗 怎么说呢 写的挺对的 但这并不是针对《家有女友》的一篇评论 把作品换成别的 这文章里的大部分内容仍然适用 1,文化研究类文章特征,不把话说清楚:“资本试图利用拜物教为爱重新编码,塑造其为“文化”实践,令它在资本主义文化所提供的框架内行动。”
啥叫用拜物教为爱重新编码?作者什么例子也没说。意思不难理解:玫瑰钻戒高档西餐,仿佛没有这些东西就不能表达浪漫爱情。一个人要谈恋爱,得把这些表面形式做足了,这就是“在文化框架内行动“。然而,这个与《月色真美》,《四月是你的谎言》的关系何在?到底那些拜物教元素编码了爱情?俩作品传达了哪些框架内的行动?
2,对那些讥讽【媚宅】的批评不在点子上。吐槽几句媚宅和无视剥削有啥毛钱关系?媚宅说到底是个审美判断,评价作品好坏的。我说一个片子很烂就意味着不关心动画人的经济困境?
那喀索斯情结其实体现在一种自己营造的优越感上。说某动画媚宅就是把自己和那些喜欢那个动画的人区分开来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动画有优劣之分,优越感也未尝不可。但说某动画媚宅然后踩几句其它观众,这种优越感建立得也未免过于轻易了。
3,家有女友里的【爱】和巴迪欧说的没啥关系,和什么革命之类的更没有关系。
巴迪欧反对婚介公司一类的产业,仿佛接受了这些服务爱情就能一路顺风免于各类风险和潜在的暗礁。巴迪欧也反对浪漫主义爱情,那种把爱情的体验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爱情观。他倡导的爱情观有俩特征。一个是尊重双方的差异。典型的后现代观,没啥新鲜的。另一个则是持续性。“家有女友”和这俩有啥关系?
4,“歌德的市民性,发展下去便是康德的理性,再加以庸俗化,就成为了某种常见的意识形态。它可以表现为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默认,对女性的物化,对有悖“总体有序”原则的少数群体的攻击,对坚持某种信念者的挖苦和打击。” —— 彻头彻尾的胡说。
市民性咋和康德的理性有关系?理性是推理能力,和发现和执行绝对命令的能力。和“求稳”心态有啥关系?
与不知道康德的理性咋庸俗化以后就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反女性?康德强调个人自由和每个理性个体的尊严和达尔文主义有啥关系?作者读过女权主义者的文章没有?难道不知道“性物化”批评就是受惠于康德第二条绝对命令? 媚宅后宫能解读成激进爱情的话,我倒宁愿选取歌德康德式的“理性”爱情故事。 不就是肥皂剧吗 Kripkeburge 发表于 2019-8-25 12:16
1,文化研究类文章特征,不把话说清楚:“资本试图利用拜物教为爱重新编码,塑造其为“文化”实践,令它在 ...
我不觉得巴迪欧的“爱是差异性构建”,”两“等观点可以被约化成”要尊重双方的差异“这种非常庸俗的自由主义语言 golden_bough 发表于 2019-8-25 14:01
我不觉得巴迪欧的“爱是差异性构建”,”两“等观点可以被约化成”要尊重双方的差异“这种非常庸俗的自由 ...
我觉得是挺【黑格尔】的语言。爱的关系指有差异性的相互认同关系,再混合一些情欲,而非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单方面关系。你觉得怎么解释比较合适? Kripkeburge 发表于 2019-8-25 14:26
我觉得是挺【黑格尔】的语言。爱的关系指有差异性的相互认同关系,再混合一些情欲,而非一方压倒另一方的 ...
噢,相对之前的话,我更赞同这个说法一些。。不过还是稍微说下我的理解吧(虽然不学无术也吐不出什么象牙来,我能依据的内容全部来自《爱的多重奏》)
我觉得巴迪欧关于爱的理解看起来更像承接了德勒兹,与其说爱要求我们去“包容”,倒不如说差异本身才是爱之真理里面最本质的东西,正是这种双方的差异开启了爱的创造性力量——如果没有差异,爱不会变得更好,倒不如说没有爱这一回事了。这和世俗世界里只是想求同存异的多元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哲学家一般都反对这种一团和气的,谈政治时巴迪欧提的还是区分敌我。因此爱里面有些什么先决力量使得它能够实现差异性构建(就像你说的“认同”),不过巴迪欧好像没讲。。我也不知道
楼主大号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口了啊,真可惜,你在文史发的文章我挺喜欢的 看到开头那么粗的海涅和歌德,我就觉得可以不用看原文了,直接拉下来看评论 好一手大乱炖,作者愣是从街边快餐店品出满汉全席的滋味,也是够拼的。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说人话 果然是一直在钓鱼啊
他们写的这东西能通过图灵测试吗 机丹尼尔 发表于 2019-8-25 19:45
在外野发影视区内容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哦草,三个月太久了 机丹尼尔 发表于 2019-08-25 19:48:51
澎湃乱炖也是习惯了,我让澎湃历史编辑帮我去联系二次元板块的编辑,给他们推荐几个靠谱的做作者,三番四次 ...楼主费心了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