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文:老幺
前言:在再三考虑之后,我还是决定用比较学究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毕竟大狗前辈用心来造了一场宴会,倘不穿西装的话就过于失礼了。
关于主义
就我所知,新马和西马的书在国外买的很火,在国内却不多见。我看的不多,但是很不喜欢他们的理直气壮。抱着纯粹社会批判的态度的人大多如此。
实际上。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了一个事实: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地向大众供应酒,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牺牲要求的是那种社会都有的。
社会是以个人牺牲为空气的巨人,作为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它必须不断有人做出各种牺牲。例如青藏公路上的护道工,他们必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忍耐艰苦的生活条件。如果没有他们,这条公路就不能正常的运转。为了公路的正常运转,他们做出了个人牺牲。这种牺牲要求是无论那种社会制度都有的,共产主义也许没有,但是没有人见过。
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作,社会就必须用各种手段来使人们响应牺牲要求,而迫使人们服从牺牲要求的手段不外互三种:蜜糖、鞭子和酒。他们是作为社会机器运作的燃料和润滑存在的。
认真的想一下,足球、摇滚、漫画、偶像剧和游戏,大抵都可以放到酒这一类。
关于文化
其实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暂时还没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粗略的概括一下的话,文化是某种意识和行为的集合。它包括了道德、价值观、审美趋向等无形的东西和建筑、音乐、风俗习惯等有形的物质。把它进行分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东西,因为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严格的讲,把文化分成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类方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存在一个和精英文化相对的具代表性的大众文化,这种分法的准确称呼应该是为精英文化和非精英文化。
在大众文化的范围内又可以分为市民文化、乡土文化、流行文化等等单元,不同群落的之间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扰的。而且精英文化的定位也很值得商榷,它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在中世纪《神曲》和《生命如此短暂》就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就是神学院里的论文。同样的,在文艺复兴年代,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过是戏院里让贵妇人打发时间的话题;在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就是报纸上连载的平民百姓聊以一笑的娱乐。但是在现在,它们确确实实是精英文化的组成部分,可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优秀的,别开生面的或者能保存过去鲜活的生活的东西,很有被精英文化招安的机会。
文化霸权的构建更多的是在体系外的,某种语言体系形成的文化对另一种语言体系的文化的欺凌。(作者比较赞同语言和文字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占主导因素的理论,尽管有很多人不同意)体系内的斗争有,但不激烈。体系内的互补远远多于对抗,假如用一套单纯的精英文化去教导某个文化空白区,很快该区就会衍生出和原来的大众文化相差无几的文化体系,相对的,把一个文化区的精英全部抽离之后,该地区的大众文化很快也会酝酿出和之前毫无异置的精英文化。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更重要的是!不存在精英文化统治文化的事实。如果硬要说有,也只是文人的自欺欺人。我们可以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哲学读本能影响上层贵夫人喝茶的习惯的例子。相反,《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来影响当时少年人的,当时对这不作品的口诛笔伐并没有对文化现象产生任何影响。这里我们又可以反过来问一个问题――当时的批判现在能留在精英文化的行列中吗?
回顾这一段和上一篇中例子。我们发现对流行文化进行攻击的并不是精英文化,反而是大众文化的另一端――世俗文化。当社会被新生事物的发展造成恐慌的时候,真正的精英们的理性态度反而会呼吁理智的处理方法。采取攻击态度的往往是世俗文化。
应该指出的是,世俗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灭流行文化,而是同化它,同化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势态一:对抗。二:妥协。往往是两者交替进行,直到流行文化完全变成世俗文化的一部分。欧美的摇滚、日本的漫画是上个世纪的最好例子,只要不是过于出世的文化,都依靠世代交换能溶入社会中去。简单的说,当听摇滚和看漫画的青年人成为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对他们的孩子做同一事情会宽松的多。
关于游戏
自王小波以降的研究人员已经不在羞羞答答的往某种文化上加“亚”的头衔了。这是对文化本意的还原,文化并不为高雅和美德所独占。既然同性恋都大大方方地自称为文化,那么游戏作为一个已经渗入了生活很多方面的事物,它声称自己的文化没什么奇怪的,奇怪的反倒是希望通过用过去的文化的定义来提高游戏地位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圉于旧思维旧定义的束缚对于游戏文化的攻击。
作为一个后辈,我很理解大狗和纯银等前辈为游戏正名的迫切心态。但是并不赞成他们的一些做法。
文化本身是不可操作的东西。它的衍变是不可计划的。拔高对文化造成反效果在中国的文学界已经很明显了。同时建立上层建筑和理论对文化进程的帮助实在是很值得怀疑,象NBA等风靡全球的商业活动就没听说有什么理论,但这不妨碍它的文化现象的蔓延。我想游戏文化和篮球文化是十分相近的。
实际上这篇文章还是一篇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文章,但请允许我保持数个月前在CBI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的态度。
游戏能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言之过早,游戏文化依然。
呵呵~~~~~~~~
也是CBI某权威人士的评论:大狗他们的文章固然冠冕堂皇,但却没有分清杂志用文章和考研用文章之间的区别。
另外;我实在看不到多少与游戏本质有关系的东西。
就文笔而论,“王骏生”先生千把字就足够阐明自己的看法,高下立见。
以上仅为转述他人的意思,并不代表本人完全赞同。
Re: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camg 发布没有理由把摇滚和漫画作为一谈――除非你完全不明白两者的性质。摇滚的底线绝不是商业,而且它容易安于地下状态。
漫画则完全相反。
呵呵,这个完全同意
记得rave中作者解释改设定的理由,“本来准备和爷爷相依为命的,但似乎一开始没有美女撑场面不行,所以就改了姐姐”
而真正的摇滚,还是在非商业期间积淀出来的吧……
Re: Re: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monkeyking 发布终于看完了
累死了
所言极是!!
言语拖沓也~~ 最近思考少的说
不说了
同意DB的说法
另外人家老么以前可是职业给人写东西的
怎么可能不强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个人认为那篇关于游戏评论与游戏文化的文章还是很值得看的。对游戏思考的人实在是太少,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会不屑的说“老子只要有游戏玩就好” 太长了这么长谁会看呀
Re: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focus 发布个人认为那篇关于游戏评论与游戏文化的文章还是很值得看的。对游戏思考的人实在是太少,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会不屑的说“老子只要有游戏玩就好”
终于看完了
累死了
作者文笔老练,知识渊博,只是实在可以写得再简练一点儿,过多的引用固然增强说服力,但是也增加了阅读的疲劳。
不知道原文是发表在什么媒体上。在中国压根就没有自己的游戏业、甚至也不是一个正式的销售市场的场合,这篇看起来更像是打算投稿到国外媒体去发表的文章。
还有,似乎从文化上来为游戏正名意义不大-------游戏生产首先是商业形式,那么发展到了足够影响国家经济的时候自然会有国家来正名------就像日本那样,把游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文化只是附加的产物。可口可乐文化、麦当劳文化说穿了都是建立在商业成功上的广告宣传。足球、摇滚、漫画、偶像剧一类,实质上都是围绕着钱在运作。(不计报酬的个人小组创作除外)
所以只要生产游戏还在赚钱,而且是赚大钱,至少目前,用不着去担心游戏在文化上的名不正言不顺。今天的新文化是可以用钱创造的。 因为有经济前景,克隆人这么威胁人类伦理常识的东西都还无法扑灭呢
更不用为游戏担心了
Re: Re: Re: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罗炜 发布狠狠~~,PC GAME在MK眼里似乎是略等于无了。
中国(大陆范围)现在的PC游戏也一样没有起来。【国产游戏】等于什么意思大家自己心里清楚。
代理别人的东西就犯不着去为别人的名分操什么心
Re: 呵呵~~~~~~~~
CBI到底是什么中情局么?
Re: Re: 呵呵~~~~~~~~
最初由 女 发布这话,嘿嘿……
作者水平是有
黑子这话有些过于武断了
我觉得是写得过于学究了
这种文体更适合于传统媒体
网络本来就是快节奏的,很嫩有人会有耐心在网络上看完这么长的学术探讨文章 大众游戏啊....
很久没有看过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最初由 鬼畜王 发布
那东西……根本是去年年底才创刊的吧……
而现在,当然是形式一片大好,还要越来越好……
倒...
那之前的那个大软是什么? 晕倒
晃眼看成大众软件了................ 好文!断线看了二十分钟……第二篇我转了……
Re: Re: Re: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圣菲德 发布所言极是!!
言语拖沓也~~
砍!观点清晰论事透僻,哪来拖沓……
Re: 呵呵~~~~~~~~
最初由 darkbaby 发布也是CBI某权威人士的评论:
另外;我实在看不到多少与游戏本质有关系的东西。
以上仅为转述他人的意思,并不代表本人完全赞同。
不是从游戏本质去说的,
是从文化的角度
Re: Re: 呵呵~~~~~~~~
最初由 monkeyking 发布CBI到底是什么
中情局么?
那是CIA。。。
-_-!
这个。。。。。
最初由 3000 发布精彩?哼哼,好个精彩的笑柄……
典型的投换概念,把现象化事件与不具备普遍性的问题胡乱联系。“玩游戏机”是能和“穿鞋”拿出来比的东西么?能和“穿鞋”比较的只有“吃喝拉撒”之类大众生活化的东西,而“玩游戏机”顶多能和“看武侠小说”攀攀高枝。
现在的现象是:外行人把这些人看得太低,而内行人又把自己吹得太高。两边一样,都有病。
原以为此风从王大官人起,没想到原来早已是一脉相承的“习惯”,或者说……几年来在杂志上不停换名字说话的根本就是同一个人?水平低就不要出来卖,露怯倒不怕,教坏小孩子就不好了……
《电型室手记》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有点资历的玩家都知道,因此没有必要太认真吧?
至于电子游戏现在到底算过什么东西,我倒是觉得既不像有些人贬的那么低,也没有某些人捧的那么高。基本上是属于那种不高不低,不伦不类,不尴不尬的东西吧。。。。。
烦,实在没兴趣看完它。。。。。。
刚出娘胎就逼着学走路了,我KAO! 鼓掌、、、、Re: Re: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monkeyking 发布不知道原文是发表在什么媒体上。在中国压根就没有自己的游戏业、甚至也不是一个正式的销售市场的场合,这篇看起来更像是打算投稿到国外媒体去发表的文章。
狠狠~~,PC GAME在MK眼里似乎是略等于无了。
Re: Re: Re: Re: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monkeyking 发布中国(大陆范围)现在的PC游戏也一样没有起来。【国产游戏】等于什么意思大家自己心里清楚。
代理别人的东西就犯不着去为别人的名分操什么心
呼呼,总比没得代理,到现在还在为Z版和D版而争执要好那么一点点罢 呔!兀那小贼,不去写你D小说,却跑到这里厮混做甚? 最初由 savomilosevic 发布
借用电刑室手记中的一句老话:据某报统计,百分之47的问题青少年都玩过电子游戏,故应禁电子游戏,老D曰:据权威媒体统计百分之90的少年犯都穿旅游鞋,故鞋厂应该关门。另最近有一玩家曰百分之100的青少年犯罪时都穿裤子,故应禁止穿…………
所引用段子均为模糊回忆加个人加工,无电刑室手记当初之几不可删或增一字之精彩……
精彩?哼哼,好个精彩的笑柄……
典型的投换概念,把现象化事件与不具备普遍性的问题胡乱联系。“玩游戏机”是能和“穿鞋”拿出来比的东西么?能和“穿鞋”比较的只有“吃喝拉撒”之类大众生活化的东西,而“玩游戏机”顶多能和“看武侠小说”攀攀高枝。
现在的现象是:外行人把这些人看得太低,而内行人又把自己吹得太高。两边一样,都有病。
原以为此风从王大官人起,没想到原来早已是一脉相承的“习惯”,或者说……几年来在杂志上不停换名字说话的根本就是同一个人?水平低就不要出来卖,露怯倒不怕,教坏小孩子就不好了……
身为武汉人………………
看到武汉的游戏环境和素质………………渴~
Re: Re: Re: 呵呵~~~~~~~~
最初由 monkeyking 发布作者水平是有
黑子这话有些过于武断了
我觉得是写得过于学究了
这种文体更适合于传统媒体
网络本来就是快节奏的,很嫩有人会有耐心在网络上看完这么长的学术探讨文章
DB转述的话我记得以前有人也跟我说过,似乎是同一个人(如果我没估算错/记错的话),个人认为并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而且是客观的……
这帖子里的长文是在《电脑商情报?游戏天地》上发表后的探讨……
至于适不适合网络,个人觉的并不重要,只是个习惯问题而已……
Re: 呵呵~~~~~~~~
最初由 darkbaby 发布也是CBI某权威人士的评论:
大狗他们的文章固然冠冕堂皇,但却没有分清杂志用文章和考研用文章之间的区别。
另外;我实在看不到多少与游戏本质有关系的东西。
就文笔而论,“王骏生”先生千把字就足够阐明自己的看法,高下立见。
这话,嘿嘿…… 关于游戏文化的文章
在http://www.navaca.com的论坛上有很多,也不乏知名玩家(PC)所写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原本的“亚”即“sub”,应理解为“子”而不是“亚”的那种低一等的意思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女 发布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
应该指出的是,世俗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灭流行文化,而是同化它,同化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势态一:对抗。二:妥协。往往是两者交替进行,直到流行文化完全变成世俗文化的一部分。欧美的摇滚、日本的漫画是上个世纪的最好例子,只要不是过于出世的文化,都依靠世代交换能溶入社会中去。简单的说,当听摇滚和看漫画的青年人成为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对他们的孩子做同一事情会宽松的多。
没有理由把摇滚和漫画作为一谈――除非你完全不明白两者的性质。摇滚的底线绝不是商业,而且它容易安于地下状态。
漫画则完全相反。
Re: 关与游戏和文化的思考/老幺(转载)
最初由 女 发布文化本身是不可操作的东西。它的衍变是不可计划的。拔高对文化造成反效果在中国的文学界已经很明显了。同时建立上层建筑和理论对文化进程的帮助实在是很值得怀疑,象NBA等风靡全球的商业活动就没听说有什么理论,但这不妨碍它的文化现象的蔓延。我想游戏文化和篮球文化是十分相近的。
实际上这篇文章还是一篇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文章,但请允许我保持数个月前在CBI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的态度。
游戏能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言之过早,游戏文化依然。
一点都不早。
既然你感觉到了游戏文化和篮球文化相近,那么就是你自相矛盾了。如果你抱着“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态度说了这么多――还不如去讨论D版。它更烦人,而且更实际。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