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大雄的月球探险记》影评 & 近三年剧场版再回首
本帖最后由 Shi_mmer 于 2019-6-2 01:11 编辑《大雄的月球探险记》影评:想象力创造未来(有剧透)
本文同时发表于“哆啦A梦的壁橱”:《大雄的月球探险记》影评:想象力创造未来
备注:这篇文章是我首刷时的想法,现在二刷后想法有了些改变。之前觉得结尾的情感有点奇怪,不过现在看觉得其实导演就是想表达一种不是欢乐不是悲伤不是感动,就是一种非常“SF”的情绪。原先让我觉得情感抒发不够好,可能主要是后面打反派时没有足够的压迫感和紧张感。总之,确实做到了八锹导演说的“回味无穷”。
深夜时分走出电影院,只见倾盆大雨从高楼大厦的缝隙间流注下来。抬头一望——没有月光。其实,我真的很想看见那轮或是那弯明月,向这闪耀的星体背面居住的月兔与露卡一行人致意。
但是没有关系,《大雄的月球探险记》这部作品已经将我与五人组在月球上冒险的经历永远联系在了一起,而这,就是想象力的力量。
回味起观影的两个小时,一幕幕印象深刻的画面浮现在我眼前。精彩而严谨的剧情充满了对原作的致敬,诸多伏线回收颇有推理小说的风范,彰显了直木奖作家的实力;众多人物的刻画可圈可点,“想象力”的主题贯穿始终,更是给作品增添了色彩。另外,成人观众才能看懂的内容在作品中不断浮现,低龄化的论调可以休矣。
剧情
辻村深月真的懂《哆啦A梦》,也真的懂哆啦迷。不然,她不会对遗忘草、超能力帽子等道具运用自如、如数家珍,也不会如此忠实而谦卑地追随《哆啦A梦》原作,尤其是原作大长篇。故事的桥段充满了对原作的致敬:一开始大雄相信异说被同学嘲笑,源自《云之王国》;哆啦A梦拿锤子砸自己,源自《海底鬼岩城》;哆啦A梦提醒大家小心结果自己被绊倒,源自《日本诞生》;静香留下来照顾露娜而其他人前往战场,源自《铁人兵团》;AI使用超级武器使星球遭受灭顶之灾,源自《海底鬼岩城》;利用口袋之间的相连性实现瞬间移动,源自《白金迷宫》;五人组战斗时分别使用的道具,源自《大魔境》……小的彩蛋更是数不胜数,静香洗澡,胖虎唱歌,小夫喊妈妈,大雄夜谈,哆啦A梦变狸猫,这些梗也一个不少。我想,每个哆啦迷看到这些地方,都会会心一笑吧。
由于重复运用了很多原作中已有的桥段,这部电影的既视感确实很强,让人觉得编剧或许是没有放开手脚。但戴着镣铐跳舞的辻村还是用她强大的编剧能力告诉了我们,直木奖作家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身为推理小说家的辻村,埋设伏笔实在是一把好手。有多少人能想到,野比兔的“逆向工程”能力竟是扭转整个局面的关键,莫佐的“宇宙最硬”壳成为了击败boss的临门一脚,而戈拉德交给露卡的“放映机”原来能让整个星球充满光明。细节方面,野比兔的眼镜竟能在战斗中派上用场,而此前出现过的月兔的职业全部在战斗中重现也非常有趣。整体的情节发展,也是不断地在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两者间交替前进——静香拯救世界是意料之中,但如此巧妙地运用异说俱乐部徽章这一道具以及野比兔的性格设定是意料之外;Boss身为绝对之恶是意料之中,但本体是辉夜星人制造的AI是意料之外;大雄与露卡永别是意料之中,但露卡请求成为普通的人类是意料之外……这些意料之外,若要仔细分析其实又是情理之中,或许这就是真正能吸引人的剧情必须具有的特点吧。
并且,本作在出场人物如此众多的情况下,并没有让人感到叙事杂乱,而是在有着非常清晰的主线的基础上将新的设定与线索不断引入作品。这种清晰性也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上:重要设定都通过角色之口传达了出来,却并不让人感到枯燥,这就避免了《金银岛》出现的设定交代不清的情况。
即使是存在既视感的部分,也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比如对月兔王国的描绘,已然细微到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游乐场一般的年糕工厂,西部剧一样的兔子电影,加上月兔本身可爱的外形,让有趣贯穿了整个片段当中。整部作品的风格其实也是如此,“有一点不可思议”被辻村拿捏得非常到位。辻村不仅把大量的笔墨投入到了日常剧情的刻画,并且着重描绘了原作中极少出现的校园场景。不可思议的情景不断在日常中浮现,惊心动魄的大冒险之前,由那平平淡淡却又回味无穷的日常生活来缓缓展开。
人物与情感
前文提到,《月球探险记》中出现的人物数量非常多:露卡、露娜、阿尔、 莫佐、野比兔、戈拉德、迪亚波罗……在观看电影前,我对于这么多的角色能否兼顾于同一部电影内是持怀疑态度的,看完后才松了一口气。
本作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是,五人组每个人似乎都能在新角色中找到“搭档”,即大雄与露卡、静香与野比兔、胖虎与阿尔、小夫与露娜。后三者在《哆啦A梦》剧场版中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猫狗时空传》做过这样的尝试,但几位配角的存在感实在不高。相较而言,本作的几位配角更加独立,不仅通过“搭档”的方式增加了出场率,而且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自己的作用。比如阿尔,除了因为唱歌与胖虎惺惺相惜,也因预言能力成为情节的关键一环。
五人组方面,每个人都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大雄的粗枝大叶与重视情义,胖虎的霸道和可靠,小夫的怯懦和优柔……尤其是静香,相比以往的作品更加活泼与主动,与男孩子并肩作战,拯救世界时也展现出了勇气与智慧。我曾非常主观地说,一部《哆啦A梦》剧场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静香这一角色的塑造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讲,《月球探险记》在原创作品中实属难能可贵。
露卡无疑是整部作品刻画最为优秀的角色。一开始他的出场给了观众神秘阴冷的形象,但“探月”时与大雄一行人的交流使他敞开了心扉,围绕在这个角色上的疑点也层层展开。身为人工生物的他,一千年前因被“父母”逼迫逃离危险之地而对他们怀有怨念,但认识大雄后他改变了想法,而戈拉德祖传的宝石则让他重拾温暖的回忆。当然,塑造效果最出色的,当属大雄与他在赛车上关于朋友的交谈。“仅凭身为朋友这一点,就足以当作相助的理由”。不知朋友为何物的露卡听见大雄的这一回答后表面漫不经心,但当众人遭受袭击之时,他却为了救五人组而把他们带到了任意门前,为了救露娜又毅然踏上前途。
其他的角色在个性上也各有各的可爱之处。露娜是活泼温柔的大姐姐,阿尔是元气满满的小萝莉,莫佐是自信爆棚的“宇宙第一”,野比兔是迷迷糊糊的发明家。当然,还有那些圆滚滚、毛茸茸,“moonbitmoonbit”叫着的月兔。这些讨喜的角色聚集在一起,再加上五人组与他们的互动,使本作的人物呈现出良好的观感。
然而略显不足的是,过多的人物使得人物描写不够集中,导致部分情节没有对人物形象做更深入的挖掘。比如露娜受到了静香的照顾,到最后告别的时候受到特殊待遇的却只有小夫,其实就是静香照顾露娜这一情节功能性太强,露娜的个性并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开。Boss迪亚波罗与哆啦A梦之间的对话也略显匆忙,只突出了哆啦A梦的义正言辞而迪亚波罗的可怕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另外,如果观众在事先对原作中五人组的形象没有较为全面了解的话,可能也就无法彻底理解本作对五人组的刻画,因此对于新观众来说可能显得不是很友好。
相比起来,本作在情感的刻画上存在的问题更为明显。其实,八锹明确表示这部电影的结局并不会感人泪下,而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本作在情感刻画方面显得较为抑制。带动情绪最出色的部分,当属大雄一行人为救露卡等人决定前往月球,出发当晚离开家门时的不同动作与反应。每个人奔跑的起点并不相同,可照耀着他们的却是同一轮明月。其中静香与佩罗依偎告别的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一切尽在不言中。但在此之后,情感的抒发就永远处于点到为止的状态,即使是最后的告别场景也是一反常态地冷静。在中途已经带动了观众情绪的情况下,电影并没有“乘胜追击”加入感人桥段,反而有所收敛,这可能会降低观影时的畅快感,也是部分评论觉得本作虎头蛇尾的一大原因。但另一方面,这种风格也会减少“过度煽情”之类的批评,并且也能够像八锹导演提到的那样,让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也能回味无穷。
主题
如果要用最少的语言概括本作的主题,那么无疑就是三个字——想象力。
大雄相信月球上有兔子,是因为有想象力;大雄与哆啦A梦能创造月兔王国,靠的是想象力;露卡等人被制造出来,用的是想象力;最后静香与野比兔拯救世界,仍然依赖于想象力……这三个字自始而终融汇于电影的剧情中,不仅鲜明而且层层深入。其实,制作组能创作出这部作品,靠的不也是想象力吗?
为了深入挖掘这个主题,反派的发言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部电影中,最发人深省的一点其实就是,为什么同样是想象力的产物,迪亚波罗成为了破坏的代名词,而露卡等人却能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与辉夜星如此相似的地球,能否避免被自己的想象力破坏的悲剧,又是否能够依赖想象力继续发展?哆啦A梦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想象力为我们开辟了历史,也将继续为我们开创未来。而正是孩子传承着想象力的力量,以后也会成为想象力的传播者。
哆啦A梦在迪亚波罗面前说出的那番话未免显得说教意味太浓,略显遗憾。但在情节本身中对这一主题的明显体现弥补了这一点。露卡等人因为身上的神奇能量而被辉夜星人利用,成为破坏性武器的能源,那么破坏辉夜星罪在露卡与创造他们的想象力吗?我想,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人的贪婪。想象力是创造未来的动力,而人心才是未来的掌舵者。贪婪的人心只会招致毁灭,而像大雄等人一样“为他人的幸福而祈祷,为他人的不幸而悲哀”、在朋友有难时挺身而出的心,正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财富。
其它主题也被巧妙地融合在了“想象力”之中。比如友情,露卡由想象力被制造出来,最终回归到想象力的世界里,他与大雄的联结点始终就是这份想象力。或许可以说,想象力作为孩子的共性,也是连接人类的一条纽带。再比如辉夜星被破坏的历史,本来是颇具原作《海底鬼岩城》和《动物行星》的韵味,体现反战反暴力思想的,竟也能与想象力结合在一起,让人不免赞叹构思之精巧。
以“想象力”为中心,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观众可以从中解读出各不相同、或深或浅的思想,或许这正是《哆啦A梦》剧场版所应有的样子吧。
其他
上面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本作的内容非常精彩,有些缺陷但瑕不掩瑜。而本作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制作层面。
与《金银岛》过于夸张的演出风格相比,今年的演出显然更加克制,观感也更加舒适。并且在作品的前半段,也就是大雄一行人乘气球前往月球之前,本作的制作质量相当出色,配乐也能很好地融入画面之中。但是遗憾的是,本作在后半段的作画与演出显得有些疲软,尤其是动作戏的高潮片段张力不足,未能体现出冒险过程中的紧张与压迫感。如果说《金银岛》后部分是高潮迭起,那么《月球探险记》就是应有的爽快感在积攒到一半的时候就泄了气。而与此同时,本作后半段的音乐也没有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甚至都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的旋律。幸好,过硬的剧情弥补了后半段在观众情绪调动方面的不足。
结语
在经历了《南极大冒险》与《金银岛》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今年《哆啦A梦》的剧场版终于重新获得了中国大陆观众的认可。的确,辻村深月撰写的剧本亮点颇多,导演八锹新之介也发挥稳定。虽然本作后半段在战斗镜头作画以及情绪调动方面有一些缺憾,但这并不妨碍《月球探险记》成为近三年观感最佳的《哆啦A梦》电影,乃至于整个剧场版系列最优秀的原创作品之一。
我在怀旧与尝新:近三年哆啦A梦系列电影再回首中曾写道:
在真正观赏过这部电影之前,过早地作出评判并非好事。我们也无法预测,“水土不服”的问题是否会在这部电影上重演。但至少,我们可以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电影院,期待相信的力量,也期待历经近 40 年风雨的《哆啦A梦》系列电影带给“每个孩子与曾经是孩子的大人”新的惊喜。
而现在我可以说,这确实是一部可以带给“每个孩子与曾经是孩子的大人”惊喜的电影。如果你有想象力,当你走出电影院,望向银白色的月亮时,或许还能看到月兔在永不停歇地捣着年糕呢。
本帖最后由 Shi_mmer 于 2019-6-2 01:11 编辑
怀旧与尝新:近三年《哆啦A梦》系列电影再回首
本文首发于Anitama的《大雄的月球探险记》专题:http://www.anitama.cn/article/2d0b49c977b5f4b1,由我、@Tomorrow_D 和燃烧的南瓜共同执笔。本文主要讨论近几年的《哆啦A梦》电影所面临的低龄化争议以及其在引进中国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2016 年 7 月 22 日,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带着哭腔的声音——“哆啦A梦”。
两个月前,电影上映的消息的可靠性还受人质疑;十四个月前,3D 哆啦A梦成为席卷全国的符号;九年以前,《哆啦A梦》系列电影在中国大陆也有着昙花一现的辉煌……而现在,三年过去了,2019年的我们正期待着,在大陆连续上映三年后的《哆啦A梦》系列电影能否展开新的篇章。
最近这三年的时间里,《哆啦A梦》系列电影在日本本土与海外都逐渐达到了新的巅峰。随之而来的,有期待,有惊喜,有失落,有愤慨,也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无从回避的争议……
全民狂欢
2015 年的六一儿童节,对于每一个回忆中融入了哆啦A梦的中国人来说都是特殊的。3D 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上映,将全国上下的电影院染成了哆啦A梦的蓝色。一时间,QQ 空间与微博的信息流上“蓝胖子”、“情怀”等词如瀑布般倾泄而下,全民都陷入了童年回忆的狂欢。
数千公里外的日本,《大雄的宇宙英雄记》上映已经进入尾声。经历过火爆的上映之后,这部电影积累了不错的票房,以及并不让人满意的口碑。雅虎电影上,其 5 分制评分不仅跌破 3 分,而且创下了 《绿巨人》和《人鱼大海战》 以来的最低纪录。尽管仍有观众对于《宇宙英雄记》给予了认可,但大面积的质疑声浪使很多人不禁为今后《哆啦A梦》动画的发展而担忧。
《哆啦A梦》的2015年,就是在这样冷热交加的环境中度过的。
“无聊”“幼稚”“低龄向”,是差评者为《宇宙英雄记》贴上的标签。回想起来,这部电影的导演大杉宜弘接受专访时就曾说,“《哆啦A梦》本来是‘日本第一的搞笑漫画’”“想把它还给孩子们”“不走感动路线,也没有复杂的剧情,而是追求纯粹的搞笑、完全的子供向”。
然而有趣的是,在《宇宙英雄记》的口碑一蹶不振之时,另一部打着情怀的口号、以成人为主要受众的《伴我同行》却在中国大陆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这部电影的导演之一,八木龙一这样说道:
在现今的日本,小时候看《哆啦A梦》长大的人肯定很多,但随着年龄增长,这样鲜明的感性很容易淡化。希望这部电影能把大家心中的云雾除去,找回晴天,再度兴奋起来。
其实不只是日本,《伴我同行》能在中国成为现象级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忙碌喧嚣阴郁奏响了生活的主旋律,当幻想的美好离自己越来越远而现实的压力一步步向自己逼近,无忧无虑的童年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人们精神的庇护所与理想乡,承载了童年幻想与美好回忆的哆啦A梦也就成为了人们从现实的世界走向理想乡的无可取代的捷径。
虽然画面由 2D 变为了 3D,但故事还是熟悉的展开,人物依然是熟悉的角色,大雄仍然是心心念念要与静香结婚的大雄,哆啦A梦也依旧是那个期盼大雄成长又对他无限宠溺的哆啦A梦。成千上万影评中有成千上万次的“感动落泪”。有评论者分析,观众的泪除了为哆啦A梦与大雄的情谊而流之外,也是在为自己的现在与过去而流。
这就是《哆啦A梦》的魅力,超越“作品”的层次成为超乎年代的“现象”,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一现象的见证人。利用“哆啦A梦现象”,《伴我同行》以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策略俘获了成人观众的心,收获了无数好评。相比之下,大杉宜弘虽然为《哆啦A梦》动画做了很多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彼时的思路是不是过于狭隘了呢?
“成人化”之路
《伴我同行》在中日两地的成功,深刻影响了《哆啦A梦》动画在日后的发展。
《伴我同行》在 2015 年 5 月 28 日正式在中国大陆上映。而在同年8月的日本,下一年度的《哆啦A梦》系列电影《新日本诞生》的海报悄然出现在人们眼前。硕大的“ド”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上面的两点变形为哆啦A梦圆滚滚的眼睛,兽皮与石矛的装扮洋溢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让人觉得十分新奇的是,不仅公开海报时间之早前所未有,而且海报的风格也完全不同于以往用人物把画面塞满的作风。2017 年 2 月,哆啦A梦再次因海报而成为话题。新宿车站内,水彩的笔触涂抹出如梦似幻的纯色世界,让来往的路人纷纷驻足。随后的两年,这样的视觉海报已成为惯例,18 年浩瀚的海洋与 19 年柔美的月光,都凭借独特的艺术感赋予了《哆啦A梦》系列电影新的活力。
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昭示着《哆啦A梦》系列电影定位的微妙变化:质感、设计感兼备,符合大人审美的海报,与色彩鲜艳主题鲜明,能吸引孩子目光的传统风格海报和谐共存,或许正是想表达,《哆啦A梦》系列电影的内容本身也想要兼顾、平衡二者的需求。
——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2016 年《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的导演、新之介曾提到,他认为《哆啦A梦》的魅力,就在于它描绘了普通儿童漫画所很少涉及的复杂情感,从后悔到乡愁等等非常多的感情。他还强调,藤子·F·不二雄在短篇中所无法容纳的故事、以及对居中角色如“人生剧”一般的刻画,是《哆啦A梦》大长篇的魅力之一。而八锹导演在制作电影时也尤为看重这一点。
于是,相比原作的硬派冒险风格,情感的刻画成为了《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的一大要素。本作特意着重笔墨描绘了大雄与“神兽”之间类似母子的亲密关系,同时增强了大雄和妈妈贯穿整部电影的互动,让大雄同时扮演了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大雄受这两种情感影响得到成长,这一点作为主线赋予了本作更鲜明的主题。
而 2017 年《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则在科幻要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本作中,“雪球地球”的科学概念融入了作品的设定,颇具洛夫克拉夫特《疯狂山脉》克苏鲁风格的冰下城市遗址与远古外星生物被打造成作品的场景,而时间旅行的“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则保证了情节的严谨性。
并且,不同于以往作品在叙事同时也注重对角色自身的描写与观众情感的移入,导演高桥敦史在本作中使用了大量远景、全景镜头以及固定机位,使本作有意识地保持了观众与剧中角色的距离,整体呈现出了一种更为客观与冷静、更为成人化的叙事风格。
如此鲜明的科幻要素,显然使这部作品的一些剧情超出了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其实这是导演高桥敦史刻意为之。高桥认为,当儿童观众遇到难以理解或者在意的部分时,往往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而这部分内容等长大以后再理解就好了:“如果儿童观众能够看懂作品的全部内容,则反而会减少作品的趣味性。我想这也是《哆啦A梦》的特色。”
2018 年,人气制作人川村元气担任编剧、作画出身的新锐导演今井一晓执导的《大雄的金银岛》上映。本作最初预定将单纯的寻宝作为主题,但是今井一晓结合自身在育儿过程中的经验与烦恼,最终将主题确定为探讨什么是“比宝物更珍贵的宝物”。
因此,本作在描绘大雄一行人的大冒险的同时,也讲述了一个末世背景下亲子从冲突到和解的故事。希望独自守护孩子未来的西尔弗,在输掉与儿子弗洛克的对决后终于意识到,未来必须由孩子们创造——引出这一主题时,本作甚至还引用了《大雄的结婚前夜》中的名言“为他人的幸福而祈祷,为他人的不幸而悲伤”,成为了整部作品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编剧川村元气也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硬核的原作致敬要素。
不仅如此,以监督今井一晓及人设龟田祥伦为首的制作团队更是为所有的作画迷带来了一场作画盛宴。继《新铁人兵团》之后,《金银岛》成为了又一部在作画方面引起广泛讨论的《哆啦A梦》电影作品。
……
这三部电影不是完美无缺的作品。《南极大冒险》在强调科幻要素的同时,人物刻画方面缺乏足够的亮点,并且“真假哆啦”桥段与作品整体呈现出的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格格不入;《金银岛》则是由于剧本内容过多,今井一晓在绘制分镜时因时长限制而不得不大量削减剧情,使得部分内容在剧中交代不清,引来了理解上的麻烦。但至少,新鲜的活力洋溢在每一部作品的画面、情节与主题上,让《哆啦A梦》系列电影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今井一晓在访谈中透露,藤子Pro 曾经提出这样的方针:
今后《哆啦A梦》系列电影的方针,将比以前更加重视大人观众的欣赏需要。
观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2016 年至 2018 年,《哆啦A梦》系列电影在日本本土连续三年打破票房纪录,依次突破 40 亿与 50 亿日元大关。2018 年动员人次达 470 万,大幅超过了由旧版《日本诞生》保持了近 30 年的 420 万的纪录。2017 年,《南极冰冰凉大冒险》荣膺“推特趋势大奖”年度电影第一位,其网络讨论热度可见一斑。
而光鲜的数据背后,是日本形势逐渐恶化的少子化现象——2018 年出生率再创新低,同年 12 月 15 岁以下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12.2 %,相比 1980 年几乎腰斩。客观来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为儿童向作品的《哆啦A梦》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重视大人的需要”的制作思路有着很大的功劳。
2018 年 4 月,《东洋经济ONLINE》发表文章探讨《哆啦A梦》系列电影长盛不衰的理由,其中提到了“亲世代”对这一系列延续的重要意义。在如今的日本,许多父母自己小时候就是在《哆啦A梦》的陪伴下长大的,当他们带孩子看电影时,很自然有意愿考虑自己熟悉孩子也喜欢的《哆啦A梦》。但是要将意愿转化为行动,就必须要让电影能打动这些父母的心——而这恰恰是《哆啦A梦》的强项。文章中提到,“《哆啦A梦》系列电影以让孩子与大人一同流泪而闻名,‘我想在成人后再看!’这样的评论十分常见”。
“大人的欣赏需要”究竟是什么?这几部电影是如何打动“亲世代”的?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藤子·F·不二雄本人的创作思想,是打通电影受众局限的一大关键。《大雄的金银岛》的编剧川村元气曾提到,自己在企划电影与创作小说时,一直是以藤子老师笔下的世界为目标,担任《哆啦A梦》电影的编剧时也一直在脑中想象藤子老师的取材方式与构思过程。
这并不是川村元气一个人的想法。三年来《哆啦A梦》系列电影的导演都是藤子·F·不二雄的忠实粉丝,也都将他的创作手法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可以说,经历了《宇宙英雄记》的口碑滑铁卢后,《哆啦A梦》剧组终于寻找到了新的思路,从新的起点再度出发。
《哆啦A梦》的中国情怀
当《哆啦A梦》在日本本土向着更高的纪录不断进发时,它也眷恋上了中国的热土。
2016 年 5 月,《新大雄的日本诞生》即将上映的消息突然传来,着实让很多人吃了一惊。毕竟,距离上一部 2D 版《哆啦A梦》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已经过去了7年。
早在 2007 年,中国大陆便引进了《哆啦A梦》水田版的第一部电影——《大雄的恐龙2006》。本作取得了超过 2100 万的票房,在那个市场相对狭小的年代无疑成绩可观。可惜好景不长,在电视动画限播、漫画衰退等大环境的影响下,《大雄的新魔界大冒险》与《大雄的绿巨人传》的大陆票房大幅滑落至 1500 万与 700 万,电影市场的“前哆啦A梦时代”三部曲由此画上句号。2010 年的《人鱼大海战》本已有引进的消息,最后却也不了了之。在随后的几年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哆啦A梦》系列电影在中国的上映已是遥遥无期。
但《新日本诞生》的引进也确在情理之中。将多个《哆啦A梦》原作中的经典故事糅合在一起,加上“3D 版哆啦A梦”的噱头与“不舍天真”的情怀宣发,《伴我同行》最终在中国大陆获得超过五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成为了日本电影进军大陆的又一块敲门砖。此后,无论是《哆啦A梦》系列电影,还是其他知名 IP 的剧场版动画,都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到了大陆市场。
然而当时鲜有人意识到,《哆啦A梦》在中国其实面临着非常奇怪的现况,为这一系列随后几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如今,《哆啦A梦》已几乎不会在中国大陆的电视上出现。于是,在漫画不再是娱乐必需品的情况下,没有太多儿童有机会接触并喜欢上哆啦A梦。另一方面,《哆啦A梦》的漫画与动画又曾像飓风一样席卷过街头巷尾,植根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使这部作品仍在中国保持着极高的认知度。
而至于电影,《哆啦A梦》漫画引进并爆红的时候,老百姓的经济条件并不足以支撑起看电影的习惯,因此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体量在当时仍然非常小,《哆啦A梦》的电影也就不具备引进条件。等到电影市场足够大、《哆啦A梦》电影终于上映时,大部分人眼中的哆啦A梦漫画和动画都已是上个世纪的遥远回忆。漫画、动画的引进与电影上映的漫长时差,客观上使人们对《哆啦A梦》的认识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伴我同行》能在中国市场破冰,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迎合了这样的市场环境。不过值得玩味的是,这部作品虽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也遭到了很多激烈的负面评价:将哆啦A梦的目的简化为帮大雄与静香结婚曲解了《哆啦A梦》的主题,哆啦A梦成为世修“奴隶”的设定违背了藤子·F·不二雄创作的宗旨,大雄与静香的人物塑造也与原作有很大差距……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观众而言,他们上一次观看《哆啦A梦》恐怕已是几十年前,与原作有关的记忆也许早就消失殆尽。因此,大多数人并不会感受到《伴我同行》中违背原作宗旨的层面,而电影本身优秀的 3D 质量与感人至深的情感刻画也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这些不足。
2016 年 7 月 22 日,《新日本诞生》在中国大陆上映。然而很多国内观众对《哆啦A梦》系列电影的模式的不了解,使这部作品又遭受了“小时候都看过还来骗钱”“2D 制作没有 3D 有诚意”的指责。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彼时中日关系再度转冷,这部顶着“日本诞生”标题的《哆啦A梦》电影也曾因此一度处于风口浪尖。一时间,网络舆论充斥着对这部作品不满的火药味。
然而,在电影真正上映后,这些评论逐渐站不住脚了。
翻拍自藤子原作的《新日本诞生》体现出了极为正派的历史观。出生于 1933 年的藤子·F·不二雄,童年时期也经历了军国主义的荼毒与战争的破坏,在少年时期又受到左翼漫画家手冢治虫的作品影响。他本人对二战中受日本戕害的国家表现出极大的亲和,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讽刺从不吝惜笔墨。《日本诞生》的原作对中国的立场本就经得起考验,而出身于左翼家庭的八锹新之介在改编中增加的“虚假的历史无法战胜真正的历史”等台词也收获了一致好评。
不仅如此,得益于日本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新日本诞生》具有着过硬的制作质量。至于故事本身,新版电影在主线剧情遵循原作的情况下对于多处细节作出了调整。如大雄亲手养大的传说动物在暴风雪中拯救了昏迷的他,替换了原作中时光巡逻队的外援;大雄妈妈推开房门,看见归家的大雄订正试卷后趴在桌上酣睡的模样,也为原作增加了一个呼应主题的结尾……这些细节修改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作的内容并凸显了主题,因此与原作有出入之处并没有招致太大的争议,反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当观众眼见为实后,负面评论中的谣言与误会也随之消失,这部电影所获得的评论亦逐渐转为正面。最终《新日本诞生》在中国大陆的总票房超过了 1 亿元人民币,大大超出了人们预期。
不过,这只是《哆啦A梦》系列电影在中国大陆接受考验的开始。
2017 年 5 月 30 日,《南极冰冰凉大冒险》再次在中国大陆上映。这次的档期调整瞄准了六一儿童节与端午小长假——事实证明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然而,令几乎所有人大呼意外的是,和本作在日本本土所获得的广泛好评相比,本作在中国大陆上映后立刻陷入了口碑断崖式下跌的窘境。
观众给出评价的理由自然形形**、各不相同,而在电影本身存在的一些缺点的情况下给出差评也无可非议。然而各大网络平台都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在批评电影时惯用“低龄化”等空泛的词来概括整部电影的观感。
但我们知道,本作在很多方面反而对低龄观众显得并不算足够“友好”,本作导演接受访谈时甚至说过“小孩子看不懂也没关系”,日本网友也对作品中的“雪球地球假说”、克苏鲁元素讨论甚欢。本作在日本本土的口碑虽不如《新日本诞生》,但在原创作品中也属于可圈可点的一档。这部作品即使受到批评,焦点也不应该是“低龄化”这一近乎成为了万金油式的理由——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
正如上文所述,如今哆啦A梦的身影已不在中国大陆的电视上活跃,这部作品最大的受众基础——孩子们,在中国显得极为薄弱,使得在日本给出作品高评价的亲子主力军在大陆声音微弱不堪。而除开亲子观影以外,观众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抱着回味童年记忆、享受情怀感动的想法去看《哆啦A梦》电影的。《伴我同行》的成功让观众意识到自己需要这种情怀,但也无意间把情怀的标签贴在了整个《哆啦A梦》电影上。对于这些观众来说,电影好坏的评判标准,就是自己能否找回小时候观看《哆啦A梦》电影的感觉,以及影片本身能否契合自己对哆啦A梦长久以来的美好印象。
但由于哆啦A梦在中国大陆存在数十年的认知断层,对于日本观众来说循序渐进的变化,在大陆可谓是沧桑巨变。很多人甚至没有接触过《哆啦A梦》系列电影以及漫画大长篇,对于《哆啦A梦》电影的整体风格更是感到陌生。
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很多中国大陆观众无法接受自己印象中的哆啦A梦与银幕上的哆啦A梦之间的巨大差异,直接将这种差异归结为新版《哆啦A梦》电影的“低龄化”,从而给出了差评。但实际情况是,《哆啦A梦》系列电影作为以儿童观众为主要观影群体的国民作品的这一定位,贯穿于大山时代与水田时代的始终。
例如,大山时代的《哆啦A梦》系列电影的导演芝山努就曾因为“《哆啦A梦》是为孩子们而作的作品”而避免使用复杂的构图,而相比之下,水田时代的电影的构图在整体上则要复杂得多。并且上文曾提到,近年来《哆啦A梦》电影相比以往已更加注重成人观众的观影体验。
又过了一年时间,在日本创造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大雄的金银岛》登陆中国大陆,再次遭遇了同样的待遇。电影本身对设定诠释不够透彻招来了争议,而本作引进后的本地化过程又使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剧。一时间,舆论主流完全沦为对故事情节与设定的强烈吐槽。日本观众与媒体对本作情节、主题的高度赞扬,在大陆难寻踪迹……
一边是抱着中国情怀的《哆啦A梦》,一边是抱着哆啦A梦情怀的中国观众。可谁能想到,看似趣味相投的两者碰撞在一起,才发现巨大的鸿沟已在彼此之间蔓延?从 1 亿到 1.5 亿再到 2 亿,令人欣喜的票房背后,是《哆啦A梦》系列电影在大陆发展可否持续化的质疑与担忧。
对新作的期待……
从近三年《哆啦A梦》电影作品的回顾中走出,我们迎来了《大雄的月球探险记》在中国大陆的上映。宣传语“致每个孩子与曾经是孩子的你”映衬着银白色大字,金黄的月亮下五人组将手轻轻放在胸口,异说俱乐部徽章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与以往一样,又有些不同。
彼岸的日本,《月球探险记》的上映已经步入尾声。本作的票房虽不敌去年的《金银岛》,却也累计达 49.7 亿日元,并预计最终将突破 50 亿大关,锁定系列历史第二的位置。在前期票房曾一直低于《金银岛》的情况下,这部电影的后期走势则几乎与《金银岛》平行,从良好的后劲中可以料想口碑发酵的力量——实际上,本作在日本确实保持了良好的口碑,“成人观众也会觉得有趣”也成为了许多网友共同的褒奖。
当然,在真正观赏过这部电影之前,过早地作出评判并非好事。我们也无法预测,“水土不服”的问题是否会在这部电影上重演。但至少,我们可以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电影院,期待相信的力量,也期待历经近 40 年风雨的《哆啦A梦》系列电影带给“每个孩子与曾经是孩子的大人”新的惊喜。
(执笔:Shimmer、TomorrowDA、燃烧的南瓜)
Shi_mmer 发表于 2019-6-2 00:53
怀旧与尝新:近三年《哆啦A梦》系列电影再回首
本文首发于Anitama的《大雄的月球探险记》专题:http://www ...
站长和各位作者都辛苦啦!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集合了壁橱众这几年来对哆啦A梦剧场版的关注和思考呢 满月美夜子 发表于 2019-6-2 18:33
站长和各位作者都辛苦啦!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集合了壁橱众这几年来对哆啦A梦剧场版的关注和思考呢 ...
感谢C大顶贴!想着哆啦A梦这三年确实经历了不少风波,于是起了这篇文章的念头
另外C大在各个楼里的发言真是给这次写文提供了不少帮助啊 能不能总结下,对于一个普通人,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 燃夜郎君 发表于 2019-6-2 19:52
能不能总结下,对于一个普通人,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
这部作品原作梗很多,对哆啦A梦有一定了解肯定看着会更爽
对于普通人,虽然少了一份乐趣,但仍然值得。剧本由直木奖作家撰写,质量非常高,各种意想不到的伏笔很过瘾。人设好看,后半部分演出作画不太好但普通人也不太会在意这个吧
这一部豆瓣评分远高于前两部,说明大众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看了几行不敢看了,被透的有点厉害 非常值得一看
女生可以看小鲜肉的肉体
男生可以看触手调教
—— 来自 smartisan OD103, Android 7.1.1上的 S1Next-鹅版 v2.1.2 play1234563pm 发表于 2019-6-2 23:34
非常值得一看
女生可以看小鲜肉的肉体
男生可以看触手调教
露娜的捆绑play不要太明显绝对是故意的 play1234563pm 发表于 2019-6-2 23:34
非常值得一看
女生可以看小鲜肉的肉体
男生可以看触手调教
这一部服务大朋友的杀必死做的很好啊 刚刚去看了 上班时间包场真是爽
等到最后发现明年预告被剪了 气炸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资深粉解读的视角果然不一样,感觉剧里剧外收获都颇深
顺便果然之前错过了不少不错的剧场版,要找个时间捡起来补下了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三篇都看过,了解了不少,感谢。
这几天没空,也不知道能不能在影院看一遍 2017—19年的连续三部原创哆啦A梦剧场版,高桥敦史、川村元气、辻村深月,三位编剧可以说都是表现出了强烈的创作意图和野心,给哆啦A梦剧场版这个系列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相比前两位“宫崎骏弟子”和“东宝头牌制片人”,看来还是最后这位“直木赏作家”的功力和段位更高啊 不喜欢这回的成人化改变....
这只能做为一代人的童年,还是想做每一代人的童年?
宅元素的加入没有必要, 谁想在这里看触手?
另外,为了做成电影,还要加入大反派,还要做成一般电影的战斗番,还要先输再赢这种那种的做法,个人也不喜欢。
另外,反派直接做成全是机器人,强行规避了一些年龄问题,这点个人觉得......
不加入打斗,做成龙猫那种童话式的不好吗?本身月亮上的兔子还是能做得很浪漫的啊
—— 来自 Xiaomi MIX 2, Android 8.0.0上的 S1Next-鹅版 v2.1.2 本帖最后由 满月美夜子 于 2019-6-3 21:50 编辑
心二 发表于 2019-6-3 21:11
不喜欢这回的成人化改变....
这只能做为一代人的童年,还是想做每一代人的童年?
宅元素的加入没有必要, 谁 ...
藤子老师的哆啦A梦从来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子供向作品,杀必死一直是哆啦A梦系列魅力的一部分 碎月 发表于 2019-6-3 18:21
刚刚去看了 上班时间包场真是爽
等到最后发现明年预告被剪了 气炸
明年预告被剪挺迷的,想看的话b站有不知从哪里流出的偷录版 心二 发表于 2019-6-3 21:11
不喜欢这回的成人化改变....
这只能做为一代人的童年,还是想做每一代人的童年?
宅元素的加入没有必要, 谁 ...
哆啦A梦大长篇一直以来就是和boss决斗的大冒险的风格呀
藤子本人这样说冒险的意义:
小孩都喜欢冒险。从能够在地上爬行开始(也就是获得了最基本的移动手段)。他们的小小身体里就充满了好奇心,不断挑战未知的事物!爬上楼梯、品尝掉在地上的硬币、把头伸进洗衣机等等,却让大人吓出一身冷汗。这股无法抑制的冲动,压抑不住的能量,或许正是让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碎月 发表于 2019-6-3 18:21
刚刚去看了 上班时间包场真是爽
等到最后发现明年预告被剪了 气炸
专楼里有朋友转了流出的预告片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