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uber这东西,有点赛博朋克的味道
18年可以说是Vtuber元年了吧。这一年各种Vtuber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且各有特色。论其特征,总结一下大体是:1、 完全依托网络这个媒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动作捕捉)进行活动2、 虚拟的形象、身份和人格3、 中之人只负责去扮演这个角色(少数特例除外),赋予其灵魂,与前世没有其他的关联 这些特征真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赛博朋克。拿这领域的代表作《攻壳机动队》举例,同样以高科技和信息网络为核心,立绘和3D模型就如同义体,中之人提供GHOST。真要以此为切入点来写故事的话,我觉得下面两种应该比较典型: 1、 以中之人的视角展开。假设有一个非常成功的Vtuber,因为各种缘故不得不隐退,但隐退之后发现自己的虚拟形象还在继续活动,于是开始调查原因,最后发现是自己过于投入导致分离出了虚拟人格……又或者为了虚拟角色永远地存在下去把自己的意识数据化/毁灭肉体…2、 以观众的视角展开。有名的Vtuber免不了要被人扒中之人扒前世,那万一没有中之人呢?比如主角是某个Vtuber的狂热粉丝,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中之人的资料,结果那人隐藏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于是从赋予其形象的爸爸/妈妈开始考察,最后发现是被父母所创造出来的超级智能…(某AI:叫我干嘛?) 可惜岛国这业界,除了鸭子我是真不指望谁能把这种题材拍得有深度点了大家怎么看? 本帖最后由 reimei 于 2019-2-17 08:30 编辑现在最有赛博朋克味的是vrchat
推特关注一些vrc住民有惊喜
—— 来自 HUAWEI STF-AL10, Android 8.0.0上的 S1Next-鹅版 v2.1.0-play 楼主提的想法很有意思,如果我以后用到了我的游戏里面的话会提一声的,立帖为证。
现代皮格马利翁主义。 这会刚好有个贴在长篇大论地探讨Vtuber的V究竟V在哪。要是真的出一部动画去探讨这方面,比马看那些岂不是有价值的多…
-- 来自 能看大图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故事1和故事2也可以合起来,双线叙事。欺骗观众以为主角寻找的就是另一个视角下的中之人,直到最后才交代其实是中之人所创造出来的虚拟GHOST这样的转折会更加精彩吧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院长今天又划水 发表于 2019-2-17 08:43
故事1和故事2也可以合起来,双线叙事。欺骗观众以为主角寻找的就是另一个视角下的中之人,直到最后才交代其 ...
按你这个标准,《茶花女》岂不是也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imbazdw 发表于 2019-02-17 08:46:24
按你这个标准,《茶花女》岂不是也是符合这个标准的。茶花女么…老早之前看过剧情都忘光了我只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感觉这剧情做成攻壳的一集单元剧毫无违和感 夏日大作战 我怎么记得黑镜就有这样的一集。虚拟形象竞选总理来着 black mirror有一集类似1 黑镜那个更像暴走大事件 布鲁斯威利斯,替身杀手 本帖最后由 锟斤拷 于 2019-2-17 11:52 编辑
这提示了人类迈向虚拟化的第三条路啊。区别于我们已知的两种经典的赛博朋克形态,电脑塞进人体和人格塞进义体,这两种context-free的形式。
第三条路既不是ai替代人类,有完整的主动意识,也不是ai就是个人类,没有任何自主意识。
而是ai是一种由中之人和观众共同想象的被动的社会意识,既不受控于中之人,也不受控于观众,但也没有主动意识。
它就仿佛是社会的客观规律本身。
和真克瓦尔 发表于 2019-2-17 10:42
为什么不能呀
Azulim的这个『人』在这里,她的形象,声音,表达方式(英文可以统一地表达成mannerism)是出道起就确定的,也就是说她的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持有这一套mannerism的后辈Azulim
如果我和上面那位想到的是同一个视频的话,那么我也认为粉丝不会喜欢装可爱系后辈或者突然蹦出一句中文的……呃……兄贵。哪怕皮还是那层皮,里面的魂变掉了就有很大的割裂感甚至是恐怖感。 virtul蛊毒了解一下,硬核赛博朋克 吉布森的确写过虚拟偶像 了解下虚拟蛊毒 也是非常硬核的 我把另外一个贴的我的回帖搬过来:
首先,virtual youtuber 严格来说,只是人类 虚拟偶像发展史的一部分。
从各种技术出现开始,人类就不断追求一种虚幻却又真实的偶像的实现。
在80年代早期,当时的人就有利用当时技术创作出一些虚拟的角色。
而著名的神经漫游者作者威廉·吉布森 就写过一本名为 《虚拟偶像爱朵露》的科幻小说。小说以一个世界知名的摇滚歌手宣布要和一个虚拟偶像(人工智能)结婚来进行展开。
从二次元来说,初音未来等VOCALOID系虚拟角色的成功,证明了大众对虚拟形象作为偶像出道是能够接受和欢迎的。而IMS和lovelive的火爆,也证明了声优套了皮,通过动画和游戏等多媒体进行运营,会更加火热。
从目前环境来说,V家系,虽然是原汁原味的由“人工智能”扮演的虚拟偶像。但因为UGC模式和互动能力短板,逐渐开始热度下降。偶像大师这类的虚拟偶像也目前集中在手游的小圈子里,热度也不如从前。
总的来说,这两类虚拟偶像的互动能力和密度还是太弱。
于是乎,vtb这种新类型虚拟偶像就应运而生。主要是补足了前两类虚拟偶像非常缺陷的一个问题,就是互动不足。没有这么强的AI怎么办啊,拿人来凑,再假扮AI就行了啊!扮不下去怎么办啊?干脆不扮了!
那现在有人又问了,你说的我都知道了,还是为啥不追真实偶像啊?
1.虚拟形象(纸片人)是一种独特的(二次元)艺术风格,适应了这种风格的人,当然更喜欢这种风格。就像看抽象派名画的鄙视你们写实派,听惯古典乐的鄙视流行乐,听惯核电的鄙视火电,打RTS看不起你们打moba,打刀塔看不起打LOL。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故意找茬吗?
2.虚拟形象有其特点。因素太多了,千言万句总结为一句,你现实的女神会拉屎,虚拟偶像不会拉屎。
什么?某屑主播不是会直播中上厕所吗? 额,那是某些主播的故意反向营业的一部分啦.
-------------------------
上文还遗漏了一点,除了追求虚拟偶像的诞生以外,另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心理就是 人人都希望有一个虚拟化身,进入一个虚拟但又自由 的世界。
但是AR、VR技术的发展,现在到了不高又不低的地步,目前技术允许小部分人有能力使用,但对于大部分了却太贵或者没有太实际用途。
其实Youtube上还有一些以 VRchat 为圈子的主播。但VRchat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玩不起的,设备太贵,想玩出花样需要较高的技术。
而VTB (视频势)就却 恰恰好适应这个技术环境,他们能向大众宣传和帮助体验VR技术的魅力。早期vtb进场的企业是奔着宣传vr技术而去的。
当然直播势的发展就是另外一番原因和理解了。
VTB 我看做其为 虚拟网络时代 在现今技术环境的一个萌芽。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类比,虽然没有进入文艺复兴,但也是准备进入文艺复兴的时期了。
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虚拟形象应用会普及到大众上。
赛博朋克文化的一个讨论核心,就是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在机械和肉体之间 何以为人。而何以为偶像其实就是何以为人的探讨的另外一个角度和层面。
目前我们对虚拟偶像的认识还是比较粗糙。我认为虚拟偶像有三层,皮,骨,魂。也就是楼主说的形象身份人格问题。一个虚拟偶像在这三层的表现不同,有皮有骨无魂,有皮无骨有魂等,可以催生千差万别的各种细分的虚拟偶像。
而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观众还很可能分辨不出虚拟偶像在皮骨魂上的变化。虚拟偶像的内核探讨就可以在这三层皮骨魂的冲突上。
而极致的终极的虚拟偶像和佛陀菩萨无异,就像千面观音一样,就是能化身为任何人需求中的虚拟偶像的虚拟偶像。强人工智能像现在的推送算法一样通过网络分析任何人的私生活和心理数据,计算出如何一颦一笑都能满足任何个人的梦想,甚至比你还能理解你的想法。还能针对任何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定制,化身千万,同时成为每个人的专属偶像。这种东西如果最终出现,不是带给人类救赎,就是带给人类灭亡。 https://i.loli.net/2019/02/17/5c694561b71c5.png
VTB+赛博朋克? 本帖最后由 Nez 于 2019-2-18 10:04 编辑
vtuber这玩意要切割成两方面来讲,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一个是意识层面的。个人认为,技术发展对现有伦理造成的质疑才是赛博朋克作品的通用主题,而讨论意识本质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到什么高科技背景。意识层面上,vtuber本质是虚拟形象,而早在网络诞生以前虚拟人物就已经存在了,就像上面说的这方面其实和赛博朋克没什么关系。要讨论虚拟形象究竟会不会产生意识的问题,只要讲一个像鸟人那样,舞台剧演员走火入魔,分不清自己角色和自己现实身份的故事就行了。扩大到群体层面的话,可以讨论模因,讲公众对一个并不存在于现实的虚拟人物的感知。这里就牵扯到技术和赛博朋克了,因为网络时代模因传播的速度不是以往能比拟的,现象更为显著。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黑镜第二季第三集的Waldo,一个由幕后演员扮演,和观众互动还和名人访谈的卡通人物,在一帮人的推波助澜下参加了竞选,中途中之人还换了而形象没变,各种意识上像极了现在的vtuber。
严肃点讲,个人认为虚拟形象具有意识或人格可能性为零。这看起来可能像是废话,不过在现实中,一个虚拟形象可以承担的功能以及对现实造成的影响其实已经和真人没什么区别了。高互动虚拟人物都有真人扮演,既然常人能做出来的反应它也都能做出来,那么群众默认它具有人格也是似有道理的。然而,这其中虚拟人物其实还缺了最关键两个元素,一个是责任,一个自主性。如果一个vtuber说错了话,除了病入膏肓的死宅,人们一般想到的是炎上运营和中之人,不会那个二次元的虚拟人物,因为虚拟形象本身不具有负起道德和法律责任的能力。而此处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人物的行为不具有自主性,都是背后的策划人员来决定的。假使今后我们出了事都去炎上虚拟人物本身,让其负责,那就等于放过了背后真正执行行为的人,显然不对。很讽刺的一点是,似乎现在vtuber的火爆,尤其是直播势,正是因为满足了网络时代人们对匿名化以逃避现实责任的需求。还是得牢记那句话,网络绝非法外之地
游戏的人妖不比你v土鳖号多少 这个的关键不就在于角色扮演嘛,应该视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才对。极端一点说,在论坛上演戏服算不算Vtuber的一种,如果能数年如一日的扮演戏服从不作ooc的发言,也可以算得上Vtuber了吧。 威廉吉布森96年就写过《虚拟偶像爱朵露》了。 灼眼艾莉亚 发表于 2019-2-17 21:00
威廉吉布森96年就写过《虚拟偶像爱朵露》了。
继续把时间线往前捯到94年的Macross Plus,另外莎朗可能更接近现在vtuber在SF层面上幻想
80年代的无限地带23已经是时代眼泪了吗? free 发表于 2019-2-17 20:25
这个的关键不就在于角色扮演嘛,应该视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才对。极端一点说,在论坛上演戏服算不算Vtub ...
不过这里有个悖论,就是戏服的认知不会超过本身作为角色的经验,但戏服里边的人的认识是会不断累积的
以某个名字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与自我的再创造,这个本身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向。但以网络环境来说,戏服是穿出来演给别人看的,而不是戏服里边的人对名字的一种自我实践·实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爱某个虚构形象到了痴狂的地步,TA是不会以在网络上换戏服号这种双簧来实现身份转换,而是在深层人格里就把自我全交出去形成新的精神结构。这也是Vtuber还不能完全代替真人的一方面。
小说《死亡幻术的门徒》里有这样的人,除了杀人罪行不论外,我也同主角一样认为那种生存方式很美。 huaen 发表于 2019-2-17 21:11
继续把时间线往前捯到94年的Macross Plus,另外莎朗可能更接近现在vtuber在SF层面上幻想
...
啊我的意思是吉布森的每一部作品都非常赛博朋克,或者说他就是赛博朋克本身,而这本正好关于虚拟偶像。 reimei 发表于 2019-02-17 08:26:08
v2.1.0-play感兴趣,能推荐一个吗?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Novagelion 发表于 2019-2-18 08:35
感兴趣,能推荐一个吗?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https://twitter.com/kemomimi_oukoku
我就关注了狐叔,他会天天转这些相关的,经常能看到好玩的东西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