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84|回复: 59

[讨论] 对ACG作品的过度解读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逛知乎和bangumi的时候,经常看到有评论者用一些哲学、心理学理论去分析ACG作品,同时还有另一批评论者认为前者是在过度解读。之前泥潭有个热帖,主楼批评了一位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罪恶王冠的网友,楼主在看那篇帖子的时候也觉得有过度解读之嫌;但看bangumi里《恶之华》漫画条目下有人用齐泽克的理论解读漫画剧情,楼主却并没有感觉到过度解读的异样感。那么对于ACG作品的过度解读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否过度解读是取决于被解读作品的内容和质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ACG作品本身是由人创作的,对作品的解读超出作者本身想表达的内容算过度解读,这个由观众来说是很难说清楚的,正常来说要靠作者/制作方打脸。不过我觉得比起是不是过度解读,用这些理论去解释ACG作品的大多卖弄“学识”是跑不了了,特别是很多人未必真有多深的研究,半桶水的反而特别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泥潭那些专楼不就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案例是前版主那篇解读葫芦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写出来的作品发布给读者观众看,作品就不再是作者的了,也就不存在什么过度解读(忘了从谁那看来的作品论了)
有些东西分析的又硬又涩是因为他的理论本来就是生搬硬套,是一些和作品本身逻辑都对不上的说法,这大概不是有没有过度解读的锅。作者想到什么和你看出什么不是一回事,有些人看到什么和大众看到的又不是一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同意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观点。
“作品一旦完成,作家就死了。
发言权永远在读者手上。”

我觉得会让人觉得过度解读的,是那个解读自己就没组织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解释
用非知识门槛里的知识,去跨越那道认知之门

不过有一点,类似马伯庸过去写机器猫里的阶级斗争,或者暗星对俄罗斯方块的考察,虽然那都是写出来乐的搞笑文,不过如果作者真把那当做是自己的个人现实,也不必刻意去推翻。
讨厌的是把个人现实当做普遍客观的口吻然后以为那就是正确结论来推广,或心思不在文上纯来秀优越,那都很无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起“过度解读”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是“强行解读”更准确一些,有些解读就是强行把自己学过的一些知识套上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傻逼读者用中国的星座速配网站研究角色配不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作品的解释权还是归给作者,至于过不过度解读,还是看作者本人水平和在作品里的探讨深度了。

—— 来自 Sony G8342, Android 8.0.0上的 S1Next-鹅版 v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skives 发表于 2019-1-5 11:28
傻逼读者用中国的星座速配网站研究角色配不配

这个有点类似日本动画杂志上的角色相性占卜,基本也就是求乐的玩意
玩玩看可以,只要不走火入魔了

说到这类的,经常被拿来做过度解读的,其实还不是ACG而是《圣经》
邪教“大卫教派”的教主大卫考雷什就擅长把圣经里的观点和现实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糅合在一起并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削弱圣经的权威性,洗脑成教徒的救世主
名言:“如果圣经没有写错,那我就应该是耶稣基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不说,就你说的那些个"用一些哲学、心理学理论去分析ACG作品",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傻X在生搬硬套强行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大鱼海棠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evanchenyu 发表于 2019-1-5 11:38
你觉得蓝窗帘代表了作者的忧伤,作者却告诉你那窗帘tm就是蓝的,这就是过度解读 ...

很多时候蓝窗帘确实代表了作者的忧伤
所以该如何分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应用理论而已,何有过度?

应该说,哲学、心理学理论都是过度理论。精神分析那套跟神话故事没什么区别。试图拿框架套作品的都有错,因为框架就是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一切事物按自己的意愿赋予意义是人的本性啊。就像日本人的创作中总是要自己感动自己一样。

当然你说到的这些案例大概不止是因为如此,更多的是借着作品卖弄一下。喜欢对自己并不真的了解的东西夸夸其谈也算是这个圈子的通病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5 11: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5 1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5 1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泥潭迫害伞公明哥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某团体写的文章,尤其是少女歌剧那篇,我感觉已经基本脱离群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爱怎么解读是你自己的事,无需他人支持不支持。当然,如果你解读一部作品只是为了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学识,获得他人的认同,那就另当别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5 1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摩尼亚 发表于 2019-1-5 12:13
解读只要自圆其说就好
拿蓝窗帘来举例,就算窗帘确实是蓝的,那为什么作者要专门提这一点呢?为什么不写雪 ...

就和高中语文阅读作者体现了怎样的XXXXXX

约莫是一个套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一个知乎专栏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756716
过度解读到了极致,非常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使你获得更多趣味的解读就是好的解读,反之就是不好的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个,我一直有个疑惑,eva 到底神在哪?我看了不少文章,但其中大多数解读让我怀疑作者是不是这么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5 1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

本帖最后由 drknight 于 2019-1-5 13:12 编辑

网上的过度解读都是 “作品只露出了一点点可能性,就马上被定性为XXX”
因为过于随便与主观所以引起了很多人反感。   按照论坛的说法,就是“戴帽子”。
一般只有作品自身反复提到某项观点才能算作作品的主题。作品自身反复提到的话,如果一个人出现某种解读,其他大部分人都能很快在不同段落里找到证据的话,才算正确解读。

重点就在于,解读让人认可的关键在于,观看解读的人能不能使用解读者的理论得到和解读者相同的结论。
如果不能,那么就会被打成错误解读。
如果那个解读确实是正确的,那么解读者应该考虑给出的解读方法是不是有问题/解读者自身的语言表达是不是不对。

目前看到的最优秀的解读,是S1有篇有关京都动画,冰果,穿衣luo





----发送自 HUAWEI BLN-AL10,Android 8.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5 12: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是要确认的,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和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是后者包括了前者。
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反而能表达作者原先不想表达的,或者无意中表达的?这就和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
时代,环境能影响作者,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就算作者极力的想摆脱时代的束缚,写出来的作品也多多少少会带有时代的烙印。

在这个基础下,解读作品并没有什么过度解读之说,只有解读的好与不好,符不符合逻辑,论据够不够详细,有没有什么建设性指导性而已。
不能为了解读而解读,大多“过度解读”基本都犯了这个很基本的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位学者看见学生都欢喜研究鲁迅,怎样劝也劝不住,于是他说:“要研究呢,也未始不可以,只要研究得法。”
为示范起见,他打算花一学期功夫,预计有二十余万字,他把目录先开给学生们看: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我”是否即作者自己?
第三章:孔乙己究竟是否姓孔?
第四章:孔乙己何以必须姓孔?
第五章:“上大人孔乙己”考
第六章:附考“化三千”
第七章:“茴香豆”之“茴”字训
第八章:释“多乎哉不多也”
第九章:咸亨酒店是否真名咸亨酒店?
第十章:结论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来起航 于 2019-1-5 13:20 编辑

作者论也只是解读的一种流派...

有的解读——也不是褒贬——那就不是给观众看的。典型的就是宅文化批评那套,人都说了论的是宅不是片子。作为观众有闲的那还好说,不闲的去凑啥热闹呢

对观众口味的那也是类似影评这套,story如何,storytelling如何如何。中间各种制作细节挨个展开。
说白了,看见高深文字先别把自个儿唬着。我们是动画爱好者,又不是期刊编辑。兴趣最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借着片子来说一套自己想说的话而已,有个靶子可以放箭,而且作品也正好有点涉及(或强行涉及)到他想讲的那一套东西。
蓝窗帘算是好的,毕竟是文章里的内容。
那些扯到社会、心理学强行去和作品联系的真的能算是“解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完成之后,作者的解释跟万千读者的解释并没有高低或者正确错误之分,只是看解读是否生搬硬套,能不能自圆其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一旦完成就独立于创作者,但在解读的时候除了作者意图,解读者意图,还有作品本身的意图。一个“标准读者”的合理的解读应该符合作品本身的逻辑,并且简明(比如以太,本轮均轮这种就算不简明的,应该被剃掉的科学解释)。强行套理论可以一切你想得到的东西,但那除了自娱自乐以外没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来起航 于 2019-1-5 13:38 编辑
海底铁锚 发表于 2019-1-5 12:55
有一点是要确认的,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和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是后者包括了前者。
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反而能表 ...

人爱咋解咋解。我觉着主要是观众自个儿有取舍

现在的特征是某些人看见大段文字就先把自己唬住了,觉得哇噻好牛皮。结果明明不对自己口味又要看,看到一半吞不下去,要么附和似的喊两声:“好!京紫圣经!”,要么就跟泥潭似的出来发帖:“这都啥玩意儿?”

(而且这种现象还反馈到了部分写文作者的层面......见个好片就想出来大讲特讲,但又摸不清楚,结果套了大把奇怪的理论东扯西跑。下面没看明白的也跟着糊弄,“好!好!”式的应和。
而若片子一败坏,立马弃之如敝履,一提就晦气。烂片无聊,观众更无聊



说白了,你又不是编辑,自个儿不喜欢的文理它作甚......
而且比起杂文怪文之多,有趣有味的好文缺少才更应该是关注的point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不叫解读叫生搬硬套,看啥都能塞个解构或者后现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7-27 16:15 , Processed in 0.1309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