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馆漫画杂志Big Comic创刊50周年,现任主编由田和人访谈
本帖最后由 s1zer 于 2018-10-20 11:30 编辑原文出处[https://cocotame.jp/contents/serialization/meets-50th-bigcomic01/] 这里一共有3期,翻译转载自plurk的wolfenstein,已获得授权转载。
——在〈Big Comic〉創刊的1968年,漫畫應該還是給人很強的'兒童讀物'形象,為什麼會在這時候創刊青年向漫畫誌呢?
'當時在〈Big Comic〉之外,還有許多出版社創刊了青年漫畫誌。從1966年〈漫畫TIMES〉(芳文社)登場開始,1967年有〈週刊漫畫Action〉(雙葉社)、〈Young Comic〉(少年畫報社),然後還有與〈Big Comic〉同樣在1968年創刊的〈Play Comic〉。會出現這樣的動向,背後最大的理由還是1959年創刊的〈週刊少年Sunday〉(小學館)、〈週刊少年Magazine〉(講談社)。它們最早期的讀者,這時候都已經不再是"少年"了,而這些讀者希望能有適合他們閱讀的漫畫雜誌。'
——在這樣的創刊熱潮中,〈Big Comic〉是規劃站在青年漫畫誌的什麼位置上呢?
'這我想看過創刊號封面就能明白。白土三平老師、手塚治虫老師、石森章太郎老師、水木茂老師、齋藤隆夫老師…都是傑出的執筆陣容,簡直像是把當時最火紅的作家依序邀約而來(笑)。雖然沒有千葉徹彌、橫山光輝兩位老師,他們也在當年秋天加入執筆。'
——讀者的反應如何?
'這已經是50年前的事,公司裡也已經沒有人知道當時的狀況了,不過單從留下的數字紀錄來看,創刊號實際銷量是13萬冊,不能說是"大成功"。但是後來銷量逐漸攀升,三年後的1971年達成50萬冊。純就創刊時的銷量來說,年輕人還是比較支持主打《魯邦三世》的Monkey Punch老師、《柔俠傳》的Baron吉元老師等才華新人的〈週刊漫畫Action〉。'
——創刊當時有什麼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的軼事嗎?
'小西[湧之助]主編為了籌備創刊正在四處向作家邀稿,某一天突然接到手塚老師親自打電話來:"聽說你要創刊雜誌了,怎麼不找我畫?"小西主編慌忙賠罪:"怎麼可能不邀你畫呢?你可是咱們〈Big Comic〉的夥伴呀!"當然小西主編在剛要創刊時應該是打過招呼,只是忘記告知詳情了吧(笑)。'
——當時的連載作品中,哪些作品是可稱為支撐起初期〈Big Comic〉的作品、大家講到〈Big Comic〉就會想到的代表作?
'這當然就是創刊半年後11月開始連載的、齋藤隆夫老師的《骷髏13》了。而且驚人的是,這部作品至今仍然在連載中。今年11月我們預計會發表50週年的紀念特輯,敬請期待。
此外,手塚老師的作品群也都非常精彩。從創刊時的單篇《吞噬地球》開始,《桐人傳奇》(1970年~1971年)、《奇子》(1972年~1973年)、《シュマリ》(1974年~1976年),產生了許多部名作,全都是少年誌不能畫的厚重題材。我想手塚先生對於能夠讓他如此自由發表作品的〈Big Comic〉,也有特別花心思在上頭。
另外說到初期10年,也不能不談千葉徹彌老師的《大個子(のたり松太郎,動畫版取名'暴坊力士')》。這部是他結束《小拳王》(1968年~1973年/〈週刊少年Magazine〉)連載後,從1973年長期連載至1998年,成為千葉老師的另一部代表作。'
——〈Big Comic〉創刊後經過10年以上、進入80年代後人氣更旺盛了。請告訴我們當時的重大動向。
'80年代最大的現象就是"young誌"的登場吧。1979年集英社創刊〈Young Jump〉(現名〈週刊Young Jump〉)、1980年講談社創刊〈週刊Young Magazine〉,漫畫雜誌開始分為少年誌、young誌與成年誌三個種類,〈Big Comic〉的讀者也隨著成長開始追求成年誌種類的內容。因此我們必須提供"經得起成熟大人鑑賞的作品"。'
——'經得起成熟大人鑑賞的作品'具體而言是什麼樣子呢?
'對此大家有各式各樣的想法,而我們是解釋為在角色魅力之上,提供現實資訊量更多的作品。於是〈Big Comic〉從那時起開始增加帶有原著編劇的作品。那時就是林律雄老師編劇、高井研一郎老師作畫的《小職員週記》(1985年~2016年),還有山崎十三老師編劇、芳谷圭兒老師作畫的《Bogey》(1986年~1989年)這樣。'
——請教'young誌'與'成年誌'的不同?
'young誌及成年誌與少年誌不同,具備包含性描寫在內的更大表現自由。因為年輕男生只對"女性的裸體"與"哲學"有興趣嘛(笑)。其實我剛進出版社也是被分派到〈Young Sunday〉,面對十多快二十歲的讀者,Young誌確實有它獨特的火熱力量。對年輕人來說,這些雜誌扮演著"我們的代言人"的角色。
但是到了三、四十歲,對這樣的內容就會厭倦了。"經得起成熟大人鑑賞的作品"一詞我想就是由此而生。大人要的不會只有情色與戀愛而已。事實上,〈Big Comic〉幾乎沒有所謂的愛情喜劇作品、戀愛作品、女性為主角的作品。'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表示許多〈Big Comic〉刊載作品背後的共通處,那一定是"專業(professional)"了。[...]我認為漫畫雜誌的調性不是主編說了算的。那是由什麼決定呢?應該是雜誌裡誕生的人氣作品吧。是這些作品為編輯與其他刊載作品帶來影響。而在〈Big Comic〉想當然就是《骷髏13》了。我覺得就是因為有Duke東鄉這樣專業的狙擊手,〈Big Comic〉的主題才會是"professional"。'
——90年代一般認為是整個漫畫界都很興盛的時代,當時的〈Big Comic〉銷量大約是如何?
'90年代後半有120~130萬冊的紀錄,據聞那就是最頂峰了。當時是〈週刊少年JUMP〉突破600萬冊的時代(編輯部注:1994年底達成623萬部),跟那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笑)。但是其實說實話,你不覺得成年誌超過100萬冊不是什麼好事嗎?'
——怎麼說?
'銷量到了幾百萬冊,就表示你得刊載會讓更多人接受的漫畫內容。但是成年誌的刊載陣容不該是人人都說有趣的大眾便當,應該要刊載能夠對部份人帶來更深層衝擊的作品,否則我想不能真正成為"經得起成熟大人鑑賞的作品"。這至今仍是〈Big Comic〉的編輯方針之一。'
——請談談〈Big Comic〉今後會如何發展?
'從〈Big Comic〉創刊號開始讀起的讀者如今已經是70~80歲,但實際的〈Big Comic〉平均讀者層是以50幾歲為中心,我不認為年齡層還會繼續增長上去。也就是說,接下來的〈Big Comic〉必須持續獲得新的讀者才行。
因此,現在我想做的是強化〈Big Comic〉在"大人的少年誌"這個位置上站穩,讓讀者在孩童時期著迷於少年誌的興奮感,能夠在成年誌上再度品嚐到。漫畫的基本,還是少年誌。為此我們需要有"英雄",產生出這個來是我們眼前的目標。'
——怎麼樣是讓大人會感到興奮期待的'英雄'呢?
'他不會是人們常常說的,讓讀者"有所同感的角色"。讀者雖然能理解,卻"無法有同感"的角色,恐怕才會是英雄。這與少年誌的主角一樣,沒有辦法同感,才正會感到憧憬。我想將這個結構套進成年誌裡面。'
——關於'革新'的部份,還請談談今後希望挑戰的目標。
'〈Big Comic〉不是"挖掘年輕才能"的雜誌,因此這種意義的"革新"交給兄弟雜誌進行。如今我想做的是將活躍於少年誌的作家請到成年誌來,看會引發怎樣的化學反應。
要舉具體例子的話,就是〈週刊少年Sunday〉的看板級作家。我想邀請青山岡昌老師(《名偵探柯南》等)、高橋留美子老師(《福星小子》、《犬夜叉》等)、安達充老師(《TOUCH》、《H2》等)來正式連載作品。高橋老師已經在我們50週年紀念號畫過單篇作品,不過大家可能對少年誌還有很強的堅持,一直不肯接下連載案呢(笑)。但是各位讀者不會想看這種等級的人氣少年漫畫家所畫的大人漫畫嗎?實現這點是我們今後的目標。'
都这么久了,值得纪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