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哆啦A梦》
本帖最后由 Shi_mmer 于 2018-7-8 10:18 编辑长期连载的作品似乎都会遇到时代同步的问题,《哆啦A梦》自然不例外。
有时候,《哆啦A梦》似乎确实是与时俱进的。漫画原作中的许多过时设定都得到了更新。比如最近播出的《进化退化光线枪》中,最新款收音机被换成了iPod Nano,“手表型收音机”则是在现今的智能手表上再进一步,加入了全息投影等等技术,颇具高科技感。
http://wx1.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4335xj20go09edgq.jpg
但有时候,《哆啦A梦》似乎又停留在创作的年代。许多已经成为现实,甚至被实现得更精妙的道具仍然保留了原貌。其中的某些生活场景也绝不会发生在当下社会中。比如最新一集的《用体验录像机享受》中,体验录像的存储介质居然还是磁带。这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很奇妙,但换种说法,这叫过时了。
http://wx2.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77hd6j20go09etaj.jpg
那么,《哆啦A梦》是否真的是与时俱进呢?
首先考虑一个问题,《哆啦A梦》动画为什么一定要与时俱进?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尽管我们都知道成人也能在这部作品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但它毕竟还是子供向的作品,最主要的受众仍是少年儿童。对于他们来说《哆啦A梦》没有情怀加成,他们也不会考虑《哆啦A梦》在七八十年代掀起过怎样的旋风。他们只能在与自身生活相近的场景中体验幻想融入现实的魅力。所谓的SF无非由日常与非日常组成,唯有与时俱进,日常部分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现实性与代入感,而非日常部分才能显示出神奇之处。
有时候,与时俱进仅仅是做出简单的替换就可以了。比如作品中出现的电视,若是一直保持原作中最早的老式黑白电视肯定是不科学的。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大雄家的电视不断“更新换代”,变得更薄更大。
http://wx3.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84qfwj20go09etaj.jpg
注:1992年《大雄与白金迷宫》大助看的是彩电
在这种情况下,与时俱进仅仅是为了避免违和感。但有时候,与时俱进意味着制作组必须敏锐地观察到社会新动态,让作品更加符合当今少年儿童的口味。
事实上,这是藤子·F·不二雄一直在做的。比如《老狼一家》就是在媒体报道疑似已经灭绝的日本狼出没后创作的,《地底国的探险》甚至把报纸上一大段文字全部引用了上去。再比如特摄片火爆之时,《哆啦A梦》大量出现了特摄元素。藤子非常珍惜这种新鲜感,他在生活中不断留意报纸、电视、电影中一切有趣的东西,巧妙地把它们融入《哆啦A梦》的世界。
http://wx3.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7j044j20b40f0wib.jpg
动画制作组当然需要继承藤子的衣钵。事实上,2007年之所以会重制《大雄的魔界大冒险》而不是按顺序翻新《大雄的宇宙开拓史》,就是因为当时《哈利波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魔法热,制作组希望以此让《哆啦A梦》紧跟潮流,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决策如此,作品内容更是如此。《哆啦A梦》动画走过这些年,涌现了不少原创佳作。比如《哆啦A梦的重生之日》,以原作很少出现的22世纪为主要舞台,强有力地渲染了大雄与哆啦A梦的友情——这也属原作所罕见。虽然与原作风格差别很大,但这个故事受到的却是几乎一边倒的好评,甚至在官方评选的“留在心底的30个故事”中名列第一。
http://wx2.sinaimg.cn/large/62bb0d54gy1ft27m23j7uj20go09eabf.jpg
重制动画也能拍出新意。去年在各大网站刷屏的《大象与爷爷》,不仅根据时代把原作的叔叔换成了爷爷,更是增加了不少新的情节——突出军官残暴的动作台词、惊心动魄的摩托车动作戏、饲养员叔叔的回忆杀、军官从人与动物的爱中得到救赎……相比剪影式的漫画原作以及有所收敛的动画前作,这集动画或许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观,更呼应人们对和平的呼声。
http://wx3.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0ieaqj20go09emz6.jpg
至于幻想部分,得益于更先进的技术、更熟练的团队、更开阔的眼界等等,《哆啦A梦》中的未来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幻感丝毫没有减弱。《伴我同行》更是夸张,把14年后的世界描绘得像遥远的未来一样,简直是在炫技。
http://wx3.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4y7h4j20go09eacm.jpg
一切似乎都很完美,可在有些时候,《哆啦A梦》在与时俱进方面却似乎陷入困局……随着科技的发展,《哆啦A梦》中人物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差异正逐渐加大。有一样东西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电话。
《哆啦A梦》中最初出现的电话是经典的带有机械拨号盘的电话,这也是当时藤子家中的电话类型。
但这种繁琐的拨号方式后来被简洁明了的按键所取代。而固定电话之后,无绳电话以及移动电话也相继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在1992~1993年的《大雄与白金迷宫》中,我们可以看到,较为富裕的小夫家与静香家已经开始使用无绳电话(大哥大?),而大雄与胖虎家仍是老样子。
http://wx4.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1mu56j20go0cbq5n.jpg
1993~1994年的《大雄与梦幻三剑士》中,大雄家的电话终于被换掉了。为什么直到这个时间才换?藤子本人的解释是——因为自己家里的电话换了。
http://wx2.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8hnqjj208a08rjry.jpg
可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的当下,《哆啦A梦》中却鲜有手机出现——功能手机都没有,就更别提智能手机了。如今日本虽然固定电话依然盛行,但移动电话拥有率远高于固定电话。然而,甚至曾经使用过无绳电话的静香家还发生了倒退,换成了固定电话。胖虎家的电话样式则依然未变。
http://wx3.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lzi418j20go09emyb.jpg
唯一出现手机的场景,大概就是哆啦A梦与哆啦美等人通话的时候——看来手机在《哆啦A梦》的世界中属于22世纪的高科技(大雾)。即便如此,时光手机仍然固守藤子的方方正正的设计,还带着外置天线,完全比不上我们手上的手机的纤薄美观。
为什么这二十年间电话的发展突然停滞了?是制作组偷懒或犯糊涂,还是另有隐情?
本帖最后由 Shi_mmer 于 2018-7-8 10:21 编辑
我不知道制作组究竟想法如何,但有一点很明确——90年代到现在电话的变化远远大于70年代到90年代,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对生活的影响之巨超出了《哆啦A梦》作品本身调节的范围。
从小的方面说,如《不请自来电话》一话中,是大雄煲电话粥让爸爸等得不耐烦,被强行挂断电话,才引出了下面的剧情。如果爸爸自己有手机,又怎会等大雄打电话,那么剧情不就要推翻重来了吗?
http://wx1.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5e7c0j20go0cemzw.jpg
从大的方面说,手机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它更是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是当代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加入手机相当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作品中的社会风貌被完全颠覆,人物的命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故事风格乃至人物性格本身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哆啦A梦》创作的年代必然会对作品本身产生影响,如果一定要消除这种影响,那《哆啦A梦》还能算作《哆啦A梦》吗?如果《哆啦A梦》需要在这方面追赶后起之秀,那么其独特性可能会严重丧失。
换个例子。放置水泥管的空地现在已经几乎见不到了,但却已成为《哆啦A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它不仅仅是孩子玩耍的场所,也是五人组会合之处、孩子与邻居发生矛盾之处、道具展示之处等等。更何况它已成为一种标志——说得文艺点,成为了都市人心灵的憩息之所。四周房屋林立,中间却有一块长满绿草的空地,绿草簇拥的却又是充满城市气息的水泥管——这不是别有一番韵味吗?如果为了追赶时代而放弃这片空地,我想观众们是不会答应的。
另外,当智能手机能将问题轻松解决的时候却非要求助于哆啦A梦,那么哆啦A梦的神奇感从何体现呢?
可另一方面来说,不加入手机又会出现代入感减弱的问题。将手机的问题进行推广——生活在21世纪的大雄等人,竟几乎见不到使用互联网的场景,空调等电器仍然是奢侈品,孩子们的玩耍方式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模样。况且现在的孩子心态大概也与三四十年前大不相同。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是否会让用惯了智能手机的新一代对《哆啦A梦》产生距离感?
http://wx4.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9k5lij20go0eh0w7.jpg
主要耐用消费品家庭普及率的推移,注意70年代、90年代、10年代的区别
事实上,藤子·F·不二雄本人早已觉察到这个问题。他曾经说过:
现在放置着水管的空地或小孩不去补习斑,跟小霸王四出玩耍的光景已少之又少。但当阅读《哆啦A梦》时看到跟自己相同的地方,不管是过去或现在,大人还是小孩,基本的部分没怎么改变。对吗?
他相信,只要能把握住人性中“基本的部分”,那么社会环境变化造成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事实真的如此吗?似乎是的。根据万代的统计,二十年来《哆啦A梦》动画在日本孩子中的受欢迎程度一直名列前茅,近几年甚至增长迅猛,连续两年夺得榜眼。
http://wx4.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m326oxj20fl0gn0wl.jpg
我整理的万代调查中《哆啦A梦》的排名变化
所谓“基本的部分”没有什么神秘的,几乎全部写进了大雄这一人物形象里。它包含了人类普遍的弱点与重要的闪光点——难以克服的惰性与渴望克服惰性的进取心。我想,再完美的人,内心深处恐怕也住着一个“10%大雄”,何况我们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呢?另外,它又包括了“好奇心与想象力”,这是藤子·F·不二雄认为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品质。
是的,时代在变,但人性总有不变的部分。真正宝贵的思想与情感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诗经楚辞,现代人读起来仍能产生共鸣,即使对于那些先民的生活我们几乎只能依靠想象。倘若《哆啦A梦》真的要像横山泰行说的那样“古典化”,那么就不能拘泥于反映某个时期的现实,而是要把握并打通各个时代的脉络,抒写这个名为“当代”的时代。
我知道很多名作有非常明确的故事时间,这与价值具有永恒性并不矛盾。但这并不适用于《哆啦A梦》。这部作品从创作之初就不是为某个特定的时代而创作的。最初《哆啦A梦》虽然根据各年龄的孩子不同特点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其背景仍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微妙的区别——藤子·F·不二雄在创作时融入了“我”,使自己的童年与大雄的童年相重合。这就让《哆啦A梦》在追赶70年代的同时具有了40年代的特点。这些40年代的元素更多的则在大雄等人身上体现。尤其是孩子之间关系的处理,可能完全是按照藤子本人的记忆改造的。
http://wx4.sinaimg.cn/mw690/62bb0d54gy1ft27lyz8z8j20fq0huq5p.jpg
孩子王与孩子们
正如藤子所说,自己想画出的是“能永远留在孩子心中的名作”,这句话虽然催生的是《小鬼Q太郎》,但我想也适用于《哆啦A梦》吧。既然要追求“永远”,就不能一味追赶潮流,而要肩负更多的责任感,在给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释放孩子的天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更重大的创作目的相比,“与时俱进”似乎又比较次要了。
另外,都说“距离产生美”,使《哆啦A梦》的时代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反而更能让孩子亲近这部作品。
因此,或许制作组现在的做法是比较恰当的——一边告诉孩子们大雄与他们是同龄人,一边保留原作创作之时社会的大体样貌,只在细节上作修正。其实还有一种处理方式,那就是彻底模糊时代概念,某某年份一律用多少多少年后代替。无论哪一种,似乎都与真正的“与时俱进”有一定差距。
不知大家觉得《哆啦A梦》应该如何对待“与时俱进”呢?
总感觉很多故事在今日的科技水平和生活习惯下压根就不会发生 哆啦A梦果然是男孩中更受欢迎,毕竟是男孩的视角
不知道本坛有没有女性观众谈谈对哆啦A梦的看法呢? 要加入手機之類的新科技的話,可以像劇場版對待道具一樣編個理由把它們封印起來
只不過時長可能不足以説明因果,會出現像是TV單集中任意門神隱的情況
现在的宣传道具越来越“电子产品”化了,感觉上少了以前的想象力 本帖最后由 满月美夜子 于 2018-7-8 11:03 编辑
所谓“基本的部分”没有什么神秘的,几乎全部写进了大雄这一人物形象里。它包含了人类普遍的弱点与重要的闪光点——难以克服的惰性与渴望克服惰性的进取心。我想,再完美的人,内心深处恐怕也住着一个“10%大雄”
很赞同。
我觉得《哆啦A梦》之所以拥有超越时代并且跨越读者年龄的魅力,一个原因就在于,哆啦A梦的很多道具都对应了平凡人的欲望或想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道具也往往并不是万灵丹,而是让我们看到了某些欲望得到满足或者某些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以及有各种缺点的平凡人能否正确使用远超自身能力的力量。
就如高畑勋当年所概括的,《哆啦A梦》是“将孩子们的梦想和空想,用大人的智慧加以扩展而成的作品。在笑声中孩子们的梦想被扩大了。但是,现实世界并没有那样美好的事情。所以大雄是个不行的家伙,故事的最后经常会失败。于是孩子们的梦想和空想在笑声中被解放了出来。《哆啦A梦》,就是这样的解放战士。”
藤子老师同时又是取材广博、风格多变的漫画家,生活社会恋爱家庭科幻奇幻怪谈历史等各种题材多有涉及,并擅长在短篇作品里以有限的篇幅描绘出生动而有魅力的角色。表现形式灵活多变而内涵又往往贴近人心,这可能就是《哆啦A梦》作为系列作品始终有很大拓展空间的原因吧。 s3081260 发表于 2018-7-8 10:37
哆啦A梦果然是男孩中更受欢迎,毕竟是男孩的视角
不知道本坛有没有女性观众谈谈对哆啦A梦的看法呢? ...
有趣的是,《哆啦A梦》在孩子中是男孩更喜欢,而到了成年人却是女性中人气更高。看来女粉丝更不容易退烧?2333 病態極端 发表于 2018-7-8 10:49
要加入手機之類的新科技的話,可以像劇場版對待道具一樣編個理由把它們封印起來
只不過時長可能不足以説明 ...
不能说明因果时藤子有个绝招:“说来话长”。
手机加肯定可以加,但我觉得加入后又封印的话好像也没多大意思了
我有篇没完成的《从哆啦A梦看战后昭和史》的文章提到过:
其实哪怕漫画连载过程时期,藤子老师们就保留了很多50,60年代日本的生活印象:野比经常倒霉的标志:被野狗咬,脚陷在路边排水沟——-这其实在漫画连载的70年代在城市就几乎不可能了。以及经典的故事发生地之一—-空地作为他们唯一城镇内生活空间——在70年代东京开始将公共绿地公园作为城市建设规划标配其实也根本用不到。(事实上空地这种堆积有建材的私有地竟然如此的开放也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属于多啦A梦的世界的符号不受变迁的东京都市民生活而长期存在下去。 满月美夜子 发表于 2018-7-8 11:01
很赞同。
我觉得《哆啦A梦》之所以拥有超越时代并且跨越读者年龄的魅力,一个原因就在于,哆啦A梦的很多道 ...
没错
“道具不是万灵丹”是《哆啦A梦》一直在强调的一点,却也是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点。藤子·F·不二雄对待科技的态度是很微妙的,他希望的是科技能扩大人类的梦想,而不是束缚人类的双手。
关于梦想与现实的问题,高畑勋概括的太好了!
大头目彼得留拉 发表于 2018-7-8 11:14
我有篇没完成的《从哆啦A梦看战后昭和史》的文章提到过:
其实哪怕漫画连载过程时期,藤子老师们就保留 ...
感谢补充!我对这方面确实了解很少,所以文中也不敢武断地举例。
这样说来,不仅是40年代,《哆啦A梦》中真的是各个年代的风貌都有了 满月美夜子 发表于 2018-7-8 11:01
很赞同。
我觉得《哆啦A梦》之所以拥有超越时代并且跨越读者年龄的魅力,一个原因就在于,哆啦A梦的很多道 ...
有人统计过短篇连载中野比道具使用HE和BE的比例吗?一般来说野比要对普通人恶作剧,拿来赚钱迎来BE的可能性最大。 最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是小夫家,一开始他家是日式装饰,有标准和室,大家去他家聚会都是跪坐围着一张方桌,后来就改成完全西式装潢,电视的尺寸呈指数倍增长。
哆啦A梦的想象基点是现实科技,有时候确实会像上文的录音机一样显得过时。如果说录音机可以用“怀旧”来解释,那储存所有知识的大百科放在“一个星球大小的光盘”里就有些好笑了,以现在的存储量看根本不会出现这种东西。我很想知道F先生在现在的时代会幻想出什么,某些方面现实世界超过了他的想象,某些方面没有,比如哆啦A梦的设定中2008年时光机诞生。
我觉得现在制作组适当模糊科技发展并添加昭和的怀旧风是个不错的方向,有种既现代又古典的韵味。 大头目彼得留拉 发表于 2018-7-8 11:28
有人统计过短篇连载中野比道具使用HE和BE的比例吗?一般来说野比要对普通人恶作剧,拿来赚钱迎来BE的可能 ...
不知道有没有具体统计,但大体印象我也觉得是这些动机的时候BE的可能性更大 上几周刚重制的改电波强行上电视的故事就有点过时了,虽然大多数日本人还是有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更流行的vtuber,不用靠道具就可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小夫这种喜欢赶流行的性格也更可能去用这个来炫耀。不知道有没有利用到现代背景和科技发展的动画原创故事。 关于动画播放年代本身的变动而同动画内世界观发生冲突。其实有三种模式,一个就是始终与时俱进,正如柯南和乌龙派出所。前者故事中的1年浓缩了从近乎整个平成的发展(生活用品,流行文化)。后者更是跨越了昭和到平成。要么类似樱桃小丸子,背景就是停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空间。最后一种就是哆啦A梦和蜡笔小新,在保证一定的与时俱进变化来贴近儿童读者生活的同时,也尽力维系连载当初的很多过时却已经符号化的存在。
其实多啦A梦有关时代变化最大的不是体现在用品上,而是在2012年剧场版奇迹之岛中。野比父亲野比助的童年直接从战时变成了战后,延后了一代甚至二代人。 反过来说你让当代的哆啦A梦制作者去完全重现五十年代的风景和味道也是物理上就不可能的事儿啊,这种跨越时代的作品与时俱进绝对是难以避免的 蜡笔小新倒是从没有手机到翻盖机到智能机演变过来了 隔壁的野原一家也在与时俱进,相反小丸子还是一直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qiysun 发表于 2018-7-8 11:29
最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是小夫家,一开始他家是日式装饰,有标准和室,大家去他家聚会都是跪坐围着一张方桌,后 ...
小夫家印象比较深的是原作中的48寸大电视被改成了3D电视。想想那一话中大雄赌气说的100寸电视,现在也已经成为现实了啊。
我也觉得现在的方向不错,但遇到《白百合般的女孩》这样的故事就比较棘手了。 drilleye 发表于 2018-7-8 11:44
上几周刚重制的改电波强行上电视的故事就有点过时了,虽然大多数日本人还是有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但是现在 ...
想了一下没想到,至少是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吧。 哆啦A梦的世界观也是不断变动的。要知道几个版本的第一话,哆啦A梦是明显不认识铜锣烧的。但后面的设定22世纪也是有铜锣烧的。早期哆啦A梦甚至不知道电视台的作用,对20世纪的常识了解极其贫乏,这和后面那个博识的哆啦A梦也形成了鲜明对照。 大头目彼得留拉 发表于 2018-7-8 11:45
关于动画播放年代本身的变动而同动画内世界观发生冲突。其实有三种模式,一个就是始终与时俱进,正如柯南和 ...
《大象与爷爷》也是一样的,原作是叔叔。可以说很多有具体时代背景的篇目都有这样的问题。 现在还有点早,但如果动画真播到22世纪,到时候的哆啦A梦会有矛盾吧? 看看柯南吧从90年代那种手机发展到平板智能机什么都有了
----发送自 Xiaomi Mi Note 3,Android 7.1.1 如何平衡老读者和新时代儿童的观感确实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我也琢磨了很久。机器猫是个不断在更新的怀旧作品,但连载的当年,其实是一直在紧跟潮流的。不管是星球大战,大和号的电影上映(故事里一票难求,还得用道具走后门),还是各种遥控车,拼装模型,还是偶像,乃至于游戏机,都是当时最流行的玩意,也是小孩子共同的追求。这时候有个胖子保姆可以站出来满足小孩子的欲望,实在是所有穷人的梦想。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哆啦A梦中很多道具就是在没有手机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比如那个传声大炮 纯氧 发表于 2018-7-8 12:40
哆啦A梦中很多道具就是在没有手机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比如那个传声大炮
那个连撤回功能都没有 白金迷宫是1993的剧场版啊 本帖最后由 十字骨EX 于 2018-7-8 12:59 编辑
藤子老师还是走得太急了,假若老师能向天再借5年10年赶上IT产业大爆炸时期,估计哆啦本身至少得软重启一次,道具和哆啦都得重设定再归纳
激进点儿说哆啦应该集成通讯和联网功能,自己本身就应该当一台安兔兔跑分一个亿的"国民水桶机"
比如像宇宙大百科,时光电话这些明显集成进猫型/各种机器人当内置App比当外设更有效率更合理
今年的宝岛我都琢磨,哆啦如果能当肉鸡分享算力帮弗洛克的话是不是会骇的更快点儿虽然22世纪的萝卜那点儿博物馆级性能估计23世纪的极客也看不上,不过胜在重在参与嘛
SakuraAyane 发表于 2018-7-8 12:51
白金迷宫是1993的剧场版啊
是1992年开始画的 十字骨EX 发表于 2018-7-8 12:54
藤子老师还是走得太急了,假若老师能向天再借5年10年赶上IT产业大爆炸时期,估计哆啦本身至少得软重启一次,道 ...
F先生没能看到21世纪确实是个很大的遗憾啊 满月美夜子 发表于 2018-7-8 13:13
F先生没能看到21世纪确实是个很大的遗憾啊
但同时正是因为没看到21世纪才诞生出那么多幻想与道具,与现实相比更增添了一些浪漫的色彩。
话是这么说,我真希望先生还在世啊。 Shi_mmer 发表于 2018-7-8 12:06
小夫家印象比较深的是原作中的48寸大电视被改成了3D电视。想想那一话中大雄赌气说的100寸电视,现在也已 ...
白百合的女孩只能改爷爷甚至曾爷爷了……再过几年野比助要变八零后
后期这种冲突越来越强,所以也很少画这种时代感很强的章节 无论时代怎么变,主线那几篇爱情故事带来的感动都不会变。朋友的陪伴感和楼上说的懒惰与客服懒惰的渴望也不会变,道具和时代的bug在这些永恒主题都是小事。 是的,部分如掌上移动电视这种便携型的道具还有通讯型的道具都被手机超越了。但大可不必修改,会看哆啦A梦的孩子自然能理解从前没有手机的状态。就像现在看十多年前的小说几万块钱买一套房,也不会有人硬说不真实 话说当年柯南里灰原初登场时柯南往博士家打电话占线,回去才看到博士在拨号上网,APTX的秘密一张软盘就装得下,后来跟黑组织屋顶对决时电脑用的还是MO盘,安室初登场时(现在也是)用的还是果4手机…计算机和通信应该是变化最迅速的行业了,不过哆啦A梦里主要人物还是小学生,没手机电脑大概也不要紧。
人的物质环境提高了,但是生活的多样性带来的趣味却减少了,还真是遗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