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合作关系部 发表于 2016-8-26 22:15

《海洋之歌》里的神话与爱尔兰文化

《海洋之歌》里的神话与爱尔兰文化澎湃新闻记者 钱恋水2016-08-24 14:48 来自 有戏字号

《海洋之歌》为我们手绘了一个关于告别和乡愁的故事。当人类告别蒙昧,即意味着神话退位。这种人类与自己童年的割裂,成为所有乡愁的源头。而《海洋之歌》除了伤感地描绘了众神的永远离开,还包含亲情与生死的沉重。

和它的灵感来源——凯尔特神话一样,《海洋之歌》是悲剧,尽管结局隐晦而予人安慰。

编剧罗比·科林在采访中曾说过,影片在正式完成前曾请作为小学教师的妻子拿给她班上的学生看。“孩子们比大人观众聪明多了,因为他们能够迅速进入故事,而大人往往忙着挑错,试图证明自己的智商。”

的确,《海洋之歌》中的神话虽各有其源,却与传说很不相同。

了解神话的源头,却不是为了挑错,而是更能进入这个乱力怪神出没,充满悲伤却无比单纯的世界。

以下是观影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的关于凯尔特神话与文化的疑问。最后一个问题与此无关,作为开放式彩蛋愿共同探讨。

(一)真有“海豹之歌”吗?

在苏格兰、爱尔兰、法罗群岛的神话中,存在着“海豹男”与“海豹女”(Selkie)。

海豹男英俊而擅引诱人类妇女,尤其是久久等待渔民丈夫归来的妇女。若要唤来他们,须向海中洒七滴眼泪。

海豹女的传说在民间的流传更广。传说人类如果偷取了她们的海豹皮,那么这种温和的精灵便会与人为妻,并常常生下好几个小孩。

她们是好妻子和母亲,但是仍然眷恋大海。如果拿回海豹皮,或者被孩子发现真相,便会义无反顾地返回大海。通常,海豹女不会再与丈夫相见,但是曾被目睹在海里与孩子们玩耍。

影片中的“海豹女”布罗娜眷恋家庭,因此放弃了唱歌的责任。只有唱起“海洋之歌”,才能带领精灵族人返回“彼世”(Otherworld)。

然而“海豹女”的纷纭传说并未提到她们的歌声。只有在设德兰群岛,人们认为海豹女会在盛夏引诱岛民入海,从此再不返回陆地,是否用歌声则不得而知。但“海豹女”与用歌声让船只沉没的塞壬确实不同,与美人鱼亦非同族。

导演汤姆·摩尔在此让“海豹女之歌”成为能够召唤全体精灵的“圣歌”,应为艺术创作。而神话原也经过无数次口耳相传的变更,所以亦无妨。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65.jpg
三个精灵的演奏

(二)“仙丘精灵”为什么住在地下?

影片中的解释是:猫头鹰女巫玛查(Macha The Owl Witch)为了平息众精灵的悲伤而带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将之封存在玻璃瓶中,令他们统统变成石头,包括自己的儿子巨人麦克·利尔(Giant Mac Lir)。

只有“海豹女”的歌声才能让石像苏醒,并且共同返回精灵世界,即“彼世”。

在凯尔特传说中,曾经人与精灵共存于世。高大美丽的达努神族(Tuatha Dé Danann)是统治爱尔兰的最后一个神族,被梅利西安人(Milesian)击败后决定留在爱尔兰的神族后裔则成为仙丘精灵(Daoine Sídhe)。

和他们的祖先不同,仙丘精灵是小个子,他们居住在仙丘之下,热爱打仗,爱尔兰曲棍球,还是出色的象棋高手!如果有战争,他们一定不会错过。无聊的话还会去偷人类小孩,搅拌人类厨房里的黄油防止其凝固。

仙丘精灵并非以热爱音乐出名,但是影片中的三位仙丘精灵却贡献了一段出色的爱尔兰民谣。一把提琴,一把班卓琴,一把长方形的打击乐器,构成爱尔兰民间音乐的基本阵容。这些仙丘精灵既然如此淘气,爱音乐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66.jpg
三个仙丘精灵被封存的魂魄

(三)精灵族去的“彼世”在哪里?

被“海豹幼女”西尔莎的歌声解救灵魂之后,全体精灵共同去往“彼世”。

凯尔特人的“彼世”和希腊罗马的地府(underworld)不同。它们通常位于山丘之下,古代墓穴或者湖上、海外的仙岛,既属于死者,也是神明和精灵们的居所。

这里永远是夏天,充满欢乐,千年如一日。

在爱尔兰神话中,“彼世”和人间偶有交集,而非影片中所说将永远没有交集。一年中的盛夏,幸运的人们能看见仙丘精灵在大树下跳舞。

(四)伟大的讲述者(The Great Seanachai)为什么也是精灵?

在爱尔兰传统文化中,“讲述者”非常受人尊重,担负代代传播民间传说,延续文化的重任。

他们或是部落首领的座上宾,或游走于各村落,以故事换取食物和住宿。

讲述者们有一套独特的技艺,能够通过手势、语言等方法讲述长长的故事,并代代翻新,流传不辍。

“讲述者”是人,为何在影片中也成为精灵一族?

有一种说法,这些民间传说故事本身是有魔力的。当故事被讲述,魔法开启,妖魔鬼怪虽在门前却无法进入。

也许因此,导演索性将之归为精灵。

这些故事流传至今,早已于19、20世纪的爱尔兰文化复兴运动中被不少文学家和剧作家记录成文字。然而口头讲述的传统并未断。

当代较出名的故事讲述者包括爱尔兰人埃迪·勒尼汉(Eddie Lenihan)和爱尔兰演员伊蒙·凯利(Eamon Kelly)。凯利以扮演故事讲述者闻名,并且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阿比剧院演过一系列独角戏。《海洋之歌》中的“伟大讲述者”这个角色就参照了这两个人。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63.jpg
巨人麦克利尔

(五)巨人麦克·利尔(Giant Mac Lir)真的被变成过石头吗?

海神玛纳诺·麦克·利尔(Manannán Mac Lir)是海神Ler之子,其母不详,妻子是美丽的女神芬德(Fand)。芬德是达努神族一员,有一艘船摆渡亡魂,亦是“彼世”的守护者。

他并未被变成过石头,但是确有过悲伤。麦克·利尔在爱尔兰的四部史诗中均有出现。在《阿尔斯特史诗》中,他的妻子恋上一位战士。当战士嫉妒的妻子气势汹汹地带领众女战士来兴师问罪的时候,麦克·利尔用自己的斗篷制造浓雾将两方隔开。妻子的外遇,大约是影片中这位巨人伤心的原因。

还有一说来自导演汤姆·摩尔的解释:民间故事中曾有一个凯尔特女神,极为嫉妒麦克·利尔及其妻儿的幸福生活。在一个夜晚,她把麦克·利尔的家人都变成了天鹅并放逐。麦克·利尔不知内情,绝望地以为他的家人被杀,所以哭得伤心欲绝。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64.jpg
玛查的房子上有乌云

(六)猫头鹰女巫玛查(Owl Witch Macha)是邪恶的吗?

凯尔特传说中,有数位不同的神叫作玛查。通常,她掌管战争和马,以红发的性感女性形象出现,乌鸦亦是她的象征物。她也掌管天气,被称为“暴风女神”。

那么,影片中的猫头鹰形象又是从何而来?事实上,影片中玛查女神的形象与宫崎骏名作《千与千寻》中的女巫汤婆婆很有几分相似,而汤婆婆亦有个乌鸦仆人。这大概是源于各文明中女巫与乌鸦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在凯尔特传说中,玛查是女神而非女巫,也并非邪恶的化身。

影片中的玛查和西尔莎的奶奶为何都被称为女巫?皆因二人虽极爱孩子,却武断地欲以自己的方式决定孩子的命运和悲喜,甚至剥夺他们的情感。爱之深,也会变成可怕的女巫。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71.jpg
仙堡入口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68.jpg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67.jpg
圣井内部的异教及基督教信仰

(七)仙堡(Fairy Fort)和圣井(Holy Well)里为什么有圣母玛利亚?

自石器时代晚期至基督时代前,爱尔兰的居民建造了无数以圆形堤与沟而成的“仙堡”,有时围一圈木栅栏,或索性搭一个木屋。

这里是基督教进入之前古代众神的精灵们的住所,绝不能轻易打扰。据说,仅仅是乱动此地的灌木就会倒霉,如果胆敢砍掉灌木或者山楂树,那就离死不远了。

影片中还有个与精灵有关的人间居所叫作“圣井”。也是一座圆形的建筑,中间有一口井,哥哥小本和妹妹艾尔莎即是通过这里的水井进入了精灵世界。

影片中的这座小小的建筑四壁挂满圣母玛利亚画像,亦有她的立像雕塑。原来,圣井在基督教进入爱尔兰之前早已存在。基督教进入后,圣井们并未完全改宗基督,仍保留了异教信仰的种种痕迹。正因如此,这口井才能够通往精灵世界。

进入精灵世界后,在“伟大的讲述者”老爷爷的洞穴,墙壁上出现凯尔特诸神雕刻、古爱尔兰人用的欧甘文,以及刻在石头上的皮克特族符号,正是因为异教信仰和基督教的融合演化。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69.jpg
万圣节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70.jpg
万圣节扮鬼的小孩

(八)万圣节小孩为什么要扮鬼?

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传说这一天是死去之人复活的唯一机会,所以活人为了防止被夺取魂魄,会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度过严冬。小孩子们则会在鬼怪出没的万圣节前夜装扮成他们的模样,以防被认出。

根据传说,仙丘精灵出现的时间应是盛夏,而非万圣节所在的秋天。然而影片中庆祝万圣节的古老爱尔兰街市怀旧又好看,所以让精灵们和鬼怪一起在这一天进入人间也是一个好选择。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10/972.jpg
众精灵复活

(九)为何布罗娜不早点披上海豹皮唱歌,带领精灵们去往“彼世”?

一说,布罗娜走的时候把海豹皮留给了小女儿,因此在大海中完成分娩即已死去,无法唱歌完成使命。

在关于“海豹女”的传说中亦有此说,她们常在分娩后死于海中。

另一种解释是,布罗娜留恋人类家庭,不愿离开,因此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她的离开(不论是死去,还是回归大海),以及她的“海豹女”身份,都是悲剧的开始。

亲人离去的悲痛给人带来的创伤无法由原因治愈,只能由家人通过共同努力化解。

统一合作关系部 发表于 2016-8-26 22:17

东方早报以前有一版介绍《凯尔经》的文章,可惜时间太久找不到了

统一合作关系部 发表于 2016-8-26 22:22

还有一篇不怎么样的影评,姑且放在一起《海洋之歌》:美学传统与叙事传统的复兴Erma冯2016-08-26 10:08 来自 有戏字号

《海洋之歌》作为一部首映两年后才引入中国内地的2D手绘动画电影,在缺乏大规模宣传和排片的情况下,仍然在整体疲软的2016年内地暑期电影市场上斩获近1500万的票房成绩,足见中国影迷尽管越来越捂紧钱袋,向烂片说“不”,却还是愿意走进影院,为优质作品买单。

虽然在2014年度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的竞逐中,《海洋之歌》惜败于《超能陆战队》,但这并不有损于该影片在众多影迷和业内人士心目中的“经典”地位。而对于中国动画电影人来讲,《海洋之歌》的成功也不无宣示与启迪之意:其再次印证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可以得兼这一观念,并展现了美学传统与叙事传统经由现代性的扬弃而复兴的可能性。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09/521.jpg
《海洋之歌》剧照

这部中小成本的爱尔兰动画电影,精工细作,在绘画笔触与场景设计上参考了从古至今大量艺术作品,并难能可贵地避免了对画面素材的胡乱堆砌,既维持了风格的统一性,又使整体视觉效果富于层次感;而在叙事层面,植根于爱尔兰丰富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同时,注入了现代人视角,使这个重心在于讲述家庭生活的“小”故事,直抵观众心底最深处的情感认同,而又超脱于故事本身的时空局限,携历史之宏大厚重,在高潮段落爆发出史诗片一般的荡气回肠。

《海洋之歌》凭借精湛的技艺,实现了对手绘艺术美学传统的成功复兴。电影画面设计考究,内涵丰富,多处出现的螺旋图案和同心圆图案,富有先民时代艺术作品的神秘象征意味。同时电影并没沉醉于复古,不露痕迹地借鉴和化用了大量现当代艺术作品的风格与理念。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09/519.jpg
《海洋之歌》(左)与康定斯基的《若干圆(Several Circles)》(右)

在对海洋场景的配色选择上,以略带阴郁的灰蓝色作为主色调,让人想起抽象艺术画家康定斯基的名作《若干圆》(Several Circles);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09/522.jpg
《海洋之歌》(左)与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画(右)

以几何图形拼贴(Collage)的形式,表现都柏林城市生活的晦暗压抑与刻板僵硬,其技法也同样让人想到康定斯基;

电影中段的乡村生活场景,色彩斑斓,山丘上草甸覆盖,牛羊隐现其间,暗合画家夏加尔《村庄和我》等绘画作品的主题;



至于电影后段,暴风雨中的海上场景,波浪和水花的画法,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浮世绘名作《神奈川冲浪里》。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09/520.jpg
《海洋之歌》(左)与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右)

电影中尚有多处名画“痕迹”,尽管可能仅仅是伴随着题材“撞车”的技法“撞车”。例如海边山崖上的灯塔与小屋场景,构图恰如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的《灯塔》;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09/518.jpg
《海洋之歌》(左)与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的《灯塔》(右)

电影情节中的回忆段落,缱绻画面所营造出的伤感氛围,也恰如克里姆特(Klimt)的《吻》。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09/523.jpg
《海洋之歌》(左)与克里姆特(Klimt)的《吻》(右)

即使不对这些画面做过度解读,观众也依然可以像欣赏绘本那样,沉浸于画面本身所带来的美学体验。

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耽溺于“以色娱人”而降格为风景幻灯片,所有对画面的苦心经营,最终都服务于电影叙事,使这部电影具有流畅而动人心魄的观感。

与近年来动画电影的“成人化”倾向大异其趣,《海洋之歌》回归儿童文学范畴,其温情缱绻及唯美倾向,让人想起安徒生以及王尔德的部分作品。电影的主线故事讲述兄妹感情,也为近年来的动画电影所罕见。《冰雪奇缘》讲述姐妹感情,毕竟已是成年人口吻。《超能陆战队》中兄弟情深,也仅仅是作为剧情引子,主线仍然落在超能英雄“组团打怪”上。

《海洋之歌》并不避忌呈现多子女家庭兄妹间“相爱相杀”的复杂感情。电影前段,小男孩本(Ben)对妹妹西尔莎(Saiorse)的“排挤”、“告状”与恶作剧,源出对妹妹分走父母关注的嫉妒;随着剧情推进,其作为兄长挺身保护弟弟妹妹的本能逐渐被激发,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不至让观众生出对“熊孩子”的嫌弃心。电影因此也多少带有了青少年成长题材的意味。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09/524.jpg
《海洋之歌》剧照

稍有不足的是,电影中妹妹西尔莎的主体性不够突出,性格刻画相对薄弱,角色的存在感更多依赖于“海豹女”的身份设定。电影前半段西尔莎以“哑女”形象出现,后半段则因其被石化及走向衰老而成为等待兄长解救的被动者,这一情节设计背后固然有民俗学和神话学的叙事心理渊源,也可能是编剧知道角色分寸难以拿捏而取巧规避,兄妹俩一动一静,倒更显出性格上的对照。

电影大量化用爱尔兰民间传说,但颇知取舍之道,绝不喧宾夺主。康纳与布罗娜的夫妻仳离,寥寥几笔交代过去,仅作为故事的引子;哭泣巨人Mac Lic与母亲女巫Macha的一段往事,也截头掐尾,仅仅保留足以让观众理解剧情因果的部分。这种自觉的减法,充分尊重观众想象力与理解力,更添剧情回味余地,也利于时长的把握和电影制作成本的控制。

电影将故事设定在1987年,属于较近的过去,模糊了现实与神话的界限。本与西尔莎由都柏林返回海滨,时间点在万圣节,群童扮演精灵,更增加了故事亦真亦幻的朦胧氛围。

西尔莎被掳走到获得解救的一大段情节,让人想到《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以黑森林为场景的一系列冒险成长童话。女巫Macha的人物设计,综合了《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钱婆婆,也不纯是反派形象,留足同情余地。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109/517.jpg
女巫Macha(左)的形象设计综合了《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钱婆婆(右)

电影以云纹图形作为具象表现被封存的情感,画面感好过《头脑特工队》中五颜六色的彩球,也符合全片的美学基调。

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反复吟唱的“海洋之歌”,成为西尔莎帮助精灵“魂兮归来”的“神迹”依凭。电影的高潮段落,极光流散,万灵飞舞,如宗教题材电影般崇高肃穆,是整部电影中最华彩的章节,让人联想到梦工厂的《埃及王子》,但更为写意化,不一味追求宏大叙事。

尽管算得上是团圆结局,《海洋之歌》留给观众最深刻的情绪氛围仍然是挥之不去的忧伤感,也隐合大众对爱尔兰民族气质的一般认知。电影的分寸感把握恰到好处,做到了“哀而不伤”。有悠远的美学传统与叙事传统作为依凭,《海洋之歌》却并没有一味“做旧”, 画风颇得现代抽象主义与极简主义精髓,叙事视角也更适合当下的阅读趣味,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复兴”。

不过时代塑造作品也选择作品,《海洋之歌》这样逆动画电影主流溯源而上的“孤芳”,观众大约只能且看且珍惜了。




a94939291 发表于 2016-8-26 22:30

我想洛奇玩家们对这些名词应该都很熟悉……毕竟他们就是扮演米莱西安(Milesian)

ティグル 发表于 2016-8-26 22:32

为什么不发文史区。。。

狂拽の龙少√ 发表于 2016-8-26 22:51

妹妹真可爱,想看德国骨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洋之歌》里的神话与爱尔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