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真想知道就按摄影系的教材走一遍
镜头语言动画和其他最大的差别大概就是不基于长镜头 其他差通用
趁早奉劝一句 审美终归是很私人的东西
----发送自 samsung GT-N7100,Android 4.1.2 本帖最后由 iefA 于 2016-6-23 18:08 编辑
富野由悠季的《影像的原则》,有繁中版。
应该算专业,但我只看过这个不清楚算不算好。
此外还有一本还没读的《Framed ink》,大致看了一下讲分镜配了图,应该比富野的那个好理解
是啊,很多时候学习的动力都是为了鉴定别人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你随便买几本然后亚马逊就会给你前仆后继的推荐一大堆同类,我现在都快被亚马逊的“你可能喜欢”给逼疯了 本帖最后由 MOFON小奇 于 2016-6-23 22:23 编辑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60358/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801135/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51606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7696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3212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9960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13525/
给,顺序未排。=
补个阅读顺序推荐
电影镜头设计 -> 电影语言的语法 -> 影像的原则 -> Ink-> 以眼说话。
剩下两本没看过,听我的小伙伴说不错。
http://wenku.baidu.com/view/137f9779168884868762d662.html
当年差不多就这样.具体教材个人看来大同小异.动画系的不了解.就接触来看至今不靠谱
镜头相关的研究作为一个半科半哲的玩意到底还是基于社会学基础.基本上都可以是胡说八道也可以都不是胡说八道.真正的公设恐怕只有选定线之类的极少数.蓝色令人犹豫红色令人亢奋之类相比之下都算比较靠谱的东西了 不** 用心感受
分镜这东西靠的是经验(和天份)
教材那种东西用处不大……倒是可以当佳片赏析目录用 GAINAX 动画讲义(记得贴吧有连载,不知道全不全) 为了装逼的话还是算了吧 借别人的话说,知道一些镜头语言的基本的名词后自己去试着拉片最好。毕竟画动画分镜的人自身大多是没受到过什么专业理论训练的,都是前一代接后一代的经验传递,理论上的知识看太多对这块的实际运用意义不是很大…… 这些东西不是一上来就看书的,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标准的)分镜(比如这季的双星阴阳师的分镜就很标准),其实就是电影里镜头的运用的基本规则,然后再去看大量(这个大量不需要人推荐,直接抓一部看一部,就算是屎也要看完)的作品,这时候再去看书什么的,我记得我大学那会好像有个选修的课程叫《电影的艺术与欣赏》,这个就是简单的入门啦,告诉你什么是镜头语言。
其实你看双星阴阳师里面那种分镜,因为是很普通的,基本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无非就是“交代场景三要素”——“左边讲话的人在镜头的左边”——“右边讲话的人在镜头的右边”——“承上启下的人物在镜头中心”,和我们写文章时候用逗号,句号类似。在这之上的,都是需要考实打实的想象力去玩出花样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分镜只有“普通”、“好”、“吊炸天”来区分,偶尔在专楼看到有人说某某动画分镜很烂,我不是很明白分镜怎么会烂?!
另外楼主想看一些影评水平高,去找10年以前的豆瓣电影影评啊,你不会想看看谁的动画评析水平高吧?国内能有点干货评价动漫的都在S1了,你觉得S1的整体水平高么?另外我想说的是,不是懂个分镜,演出和作画就能当(职业)什么动画评析人,就单单剧本这一项都够一些人学习一辈子的了,故事是如何编制的,主线支线是怎样推进的,人物是为何设置的等,还有音乐的运用,演员演技的分析,动画还有一个是内容要素(这个要素包含了人物设计,引用资源,音乐等)的考证,这之后才是镜头的运用及演出的作用,主题的立意。还要再加上自己一定文学功底的“读后感”。
.
.
.
.
.
呐,以上这些就属于信口开河啦。你以后看到这样说话的就绕着走吧。
1
引用第18楼猥琐酱于2016-06-23 21:35发表的:这些东西不是一上来就看书的,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标准的)分镜(比如这季的双星阴阳师的分镜就很标准),......
@猥琐酱
烂还不容易吗,舞武器和这一季的逆转都是标点符号都不会写的,镜头、剪辑的语法一塌糊涂。
即使学会了基本语法,讲好句子、用好句型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多演出家才能令人嫉妒,基本功却不怎么样,不会分析剧本,对剧本意图传达不到位的集数随便找找就有一堆。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能够写出来像样的文本细读之前就不要扯什么玄学不玄学理论没用之类的了。不基于实证科学的理论很不靠谱是真的(当然这也是学界受某些流派毒害不思进取的结果),不过也别把自己的瓶颈当整个理论界的瓶颈
----发送自 Xiaomi Redmi Note 2,Android 5.0.2 还有多看作画mad 帮助也很大的
----发送自 samsung SM-G9006V,Android 5.0 分镜不懂,镜头语言你把前人总结规律好好的学习一边。在能够做到完全按镜头语言的规律的前提下,在你最希望改变的地方打破这一规律(1、要说出为什么,2、人的眼睛会告诉你好不好)。
其实这类东西的书籍都是经验总结类,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尝试打破要放在学会后面。 Mark 富野那本很多是他自己这么多年来自己经验的总结,最好不要上来就看这本 分镜,节奏什么都是很含糊的。不懂的人说是装13,懂的人说是因为说太多太麻烦也没人感兴趣,用个简单的次概括一下。一般来说,只有自己想要搞点创作时候才需要去学这个,也只有自己去创作的时候才能真的明白这些概念。别说看书学不出来,看电影看个几百部,始终只站在观众角度一样远远不足。只有自己去构思一个作品,去创作一部作品,去想表达一些东西时,你才会意识到“这样做会更好”。
所以如果是认真想了解这方面的东西,不是看看书和看看电影,而是要自己做,没必要做成多像样,简单的画些草图漫画,脑袋里YY也行,只要是自己的原创创作,并且有些完成度,再对比自己喜欢的,认同的作品,肯定能有更切实的感受。 找个一两本专业书籍 熟悉一下专业词汇就好 剩下的就是上网多看别人的拉片然后自己慢慢试着分析 新旧版全职猎人,新手与专业的区别 新旧版全职猎人,新手与专业的区别 结夜野棠 发表于 2016-7-18 12:22
@喇叭 @韩子
前段时间去工作太忙,这个帖子搁置了,没看到两位的意见。
其实我前面说的还是有些误区。
单单说想要学习影视相关技法,其实就是找本书,了解基本的概念,然后找一部公认优秀并且自己也喜欢的作品。比如我自学电影理论就是主要看奥斯卡。不是说奥斯卡的就好,就权威,但是他具有典型性,适合拿来学习。所以学习的时候,拿一些有可靠认可度的大师作品比较合适。只是学理论,这样做就最好了。再好一点就是有个会看得人陪着一起交流。我觉得这种比较做法实在些。实际上,绝大部分评论,没什么大意思。因为真的会评论的人很少从技法角度切入,执着于技法切入的对一般人来说又没有意义,所以最后肯定都要走到无视技法的阶段...
简单说,为什么我个人强调要自己创作,是为了有一个正确的观赏心态。因为创作基本上就是一种语言。作为语言,他的意义在于表达,决定优劣的核心在于要表达的东西本身。技法只影响表达的精度,和你能表达的内容的丰富度。可能有些主题太难以描绘了,所以技法不足的人去表现就会显得不明所以。只要自己创作过,就会知道,实际上做个动画远没有想象的难,只要能说明白,你爱怎么说都没人管。出问题的都是一些“我想做个流弊的东西!”这种冲动结果没刹住车的例子。什么“一镜到底”啊,什么“平行蒙太奇”啊,不要太在意这种。其实最后最实在的都是些“这个镜头是给到人物脖子处好呢,还是给到胸口处好呢”这种东西。最后玩转的都是信息的把控,和视觉感受的把控。而这些东西,非常难用语言去描述,因为没什么拿来装13的词给你用。 马克 本帖最后由 moekyo 于 2016-7-18 18:07 编辑
上Youtube啊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YuHKwhgfCighvhR3n151w 本帖最后由 cyclotron 于 2016-7-18 18:19 编辑
……虽然我不想针对谁或者地图炮,今天还是一并说了吧。
首先,当然咯,创作者了解理论,理论家也懂创作这自然是最好的。问题是达到这一点很难,能真正结合两方面的知识需要很深的创作和理论造诣。可能羊廷牧菊苣算一个。
那么,比较会创作但不太懂理论,和不怎么懂创作却非常熟悉理论,这两种情况,对于分析来说,哪种更有优势?其实真不好说。
因为一些方法论的问题和本体论的原因,创作和评价是很分开的。觉得会创作就能够更好的评价是想当然。
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获得创作经验,这种个人的经验怎么才能被确认是可靠和有普遍性的?我就不指名了,实际上s1的很多业内和前业内都在被问到对分镜演出和媒介的尤其是整体评价时,都会有非常狭隘的观点。第一手的创作经验和感受所具有的私人性和直接性,让创作者以为以此而推导出的知识就是正确的。当然它们肯定是正确的,问题是没有受过分析训练的创作者,怎么知道这些经验在什么背景什么条件对什么观众是正确的呢?以及怎么把自己的经验经过一种单靠创作不一定会知道的方法论,来得到可靠的知识呢?不对经验做严谨的考察和加工,也不了解现成前人总结的理论,必然会得到狭隘的观点。
再比如说,前面有人说理论不靠谱玄学,其实可能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自己见识少。一方面,创作和评价的分离,让创作者经常接触到的是创作理论而不是评价理论,而创作理论当然要远比评价理论玄学得多,很难或者不可能找到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创作理论。另一方面,确实人文学科有很多非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总体反科学的倾向,如果一个人总是接触这一类理论难免会觉得理论都是玄学不靠谱。然而这一点在八十年代认知主义兴起以来已经改善了非常多,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玄学。
认为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脱离创作经验,这种观点是想当然还是仔细思索过的?事实是,历史上几乎或完全不会创作却能在评论时有明察洞见的评论家理论家,一点都不少。
理论家需要创作经验作为参考,但不一定非得要第一手的,可以参考别的创作者的经验。非要第一手经验,无非是因为第一手经验直觉上的直接性可靠性,但如果根据这些经验得到的知识是正确的,那么最后总会变成一种公共知识。非要说不亲自体验就不会知道,这种情况经常是因为不会分析不懂理论导致在传达上失败,而不是真的不可言说。何况创作者和创作者之间也有非常多分歧。
最后,还要说一说在s1已经被讲烂了的却还是频繁出现的问题。分析作品,到底要不要把作者放进来?
总有人在对分析进行批评的时候,采取的策略是质疑分析和作者意图的一致性。“作者很可能不是像你分析的这样想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蓝色窗帘”。谈论自己动手创作对于分析的价值也很大程度上是在这种认识之上进行的——只有自己创作了才会更好的理解创作者的想法。
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在分析作品时涉及到作者吗?
这本不该是个问题。稍微了解一点文学批评的人都会知道,在分析作品的时候把作者意图排除在外是至少七八十年前就开始的,到了今天早已成为一种方法论上的常识。然而不仅在s1,在某些业内群里也总是会见到创作者把评价作品和讨论创作混为一谈。我现在还要不得不给这种事情做辩护,说明的是某些创作者完全没有像他们自称的那样对理论有一点了解,而是完全没有基本的理论常识,一点都不懂。
观众观看作品时,与观众互动的是作品,参与文本建构的也是观众和作品,作者此时在哪?他已经完成作品,作品就脱离于他了。
同样,分析作品,尤其是分析一般的商业作品的时候,只要不主张自己的分析是作者意图,有什么必要非得询问作者的想法?
既然作者选择使用这种有中介的方式来与观众对话,那么最重要的就不再是作者而是这个中介。如果作者意图反映到了作品里,观众也感受到了,那么不需要回溯到作者本人也可以分析出来;如果作者意图没有反映到作品里,观众也没感受到,那么去找作者确认作品里不存在的作者意图也毫无意义。如果真的那么想知道作者意图,为什么不直接去找作者谈话,还看什么作品?如果作品里的蓝色创作者非说是红色,那是不是分析也得说这就是红色?再比如说,评价像《大鱼海棠》这样的作品时,我们真的需要或者真的很关心作者是怎么想的,才能来分析、评价作品吗?这种时候,询问作者意图的反直觉性就体现出来了。
跳过观众自己的感受,跳过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内容,反而去诉诸作者权威,这不仅是对作品的亵渎,也是对观众自己的不尊重。因为作者说他家里真的有蓝色窗帘,所以就把阅读理解当笑话,却不想想是否蓝色窗帘放到作品结构里真的有什么意义,也不想想自己在阅读到蓝色窗帘的时候,是否真的感受到了什么。
所以当一个人打算对作品分析进行反驳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质疑作者是不是这样想的,而是应该看一遍分析看一遍作品,然后告诉分析者,你对作品的结构、内容分析不对/我没有感受到你分析的东西。于是让我们返回原先的话题,在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中,创作经验对分析不是必要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