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崛起,入侵他国不带补给车疯狂掉血 这么说信长的野望系列也行了,出征要带军粮,吃完了没打到城士气狂降不停死人。
工人物语什么的就不提了- - 楼上有人说了,战争游戏系列。 本帖最后由 ziyu777 于 2016-1-6 21:20 编辑
三国志11,押粮队队长猪哥,小秘马谡、庞统,神机+百出+连环晕人,补给作战两不误,带着一票猛男切人爽得飞起。 中华三国志 三国志12也有补给线的概念,因为攻城只能打连线的,所有会有前线城市这个概念,前线城市会吸收后方征的兵和粮食堆积起来,这样形成国境对峙,在三国志11也是这样,如果划分了军团就会发现每个一段时间电脑会自动发车运输物资到前线城市以至经常满兵满粮,前线城市一般都是十几个武将大多是武官,后方城市一般就是是个人能征兆的就丢几个人到后面,好一点就是政治很高带内政技能的。 本帖最后由 C.W.Nimitz 于 2016-1-6 08:12 编辑
g54088 发表于 2016-1-5 18:31
p社四萌好像都有补给线的概念。钢铁雄心好像最明显,断补给是战术战略的一环。 ...
欧陆风云4只有一个海岸封锁类似切断补给,但实际也是隔空补给,没有补给线让人切断。你的部队哪怕隔着太平洋也能无障碍补充兵力。舰队虽然跑远了会降耐久,但只要停自己地盘的港口就能回复。不管你停的是威尼斯还是鸟不拉屎的太平洋破岛 战场3朝鲜。然后各种兵棋游戏好像都会有补给概念,M社的那几个 国产同人有个中华三国志的,里面专门有粮道的概念 有补给概念的基本都是slg啊,比如纪元和龙之崛起、宙斯、凯撒大帝那一类的 傲世三国
"辟谷" 狂王的后继者2,兵力,士气,弹药三属性,没补给的地方不过你谈补给概念我首先想到这游戏。。。士气只有剧情加,弹药每只部队就能开那几枪然后肉搏,比那些有座城市就能补给弹药和士气的好多了 信长之野望-岚世纪,有补给兵种,出战必需有,被打掉就全军捉急了。 本帖最后由 StrayWolf 于 2016-1-8 03:10 编辑
先不提书记会不会玩游戏看这句就喷了
书记是知乎的问题都懒得自己编答案于是复制粘贴发S1求傻乎乎的网友给出复制粘贴材料拿到逼乎上继续装大拿么? 这招还真TMD的高 S1-逼乎补给线 StrayWolf 发表于 2016-1-8 03:08
先不提书记会不会玩游戏看这句就喷了
书记是知乎的问题都懒得自己编答案于是复制粘贴发S1求傻乎乎 ...
以色列人的研究成果,你可以不信
但自己没一点水平就随便喷可不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孟德尔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nococ/19812345
来源:知乎
与多数人从文艺作品中得到的印象相反,我们所熟悉的战争后勤概念,其历史并不太长。在冷兵器时代早期,军队的后勤实际上是等于让士兵自生自灭,将领们考虑的后勤概念非常狭隘——军队提供给士兵的,除军饷外再无他物。士兵要自己购买每天的食物、被服、还有装备,如果暂时没钱,也可以找军官预支军饷,但军官并不会去管士兵是否吃饱穿暖,是否有合适的武器防具。相对今天的专业组织,当时的军队更类似游牧部落,职业军人大多处于脱离社会的状态,他们除了军队无以为家,每个军人都是单独的家庭,军官只负责安排行军和作战,除此之外的一切,军官们既不干涉,也不关心。一只正规的军队,很大一部分成员都是军人的家属、仆役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军队中的非军事人员与军人的比例能够达到1:2甚至5:2。这些多余人员以及他们的随军行李,形成了军队庞大的尾巴,因此,古代军队的运动与其说是行军,不如说是迁徙更为恰当。这个时期的军队,一般是每15人摊到1辆大车 ,在强调物资保障的作战中,大车的比例可能还要增加一倍,在万人规模的大军后面跟随着上千辆马拉大车(每辆大车2-4匹马)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还不包括编外的私人车辆。在军用物资的比例中,草料占大头,食物占小头,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记,尤其是现代后勤供应中必然包括的武器装备,在当时是很边缘的概念——士兵的装备必须要自己配备和携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有多少车辆,长途随军运送粮草都是绝对不可能的。文艺作品中“粮草”“粮道”“补给”之类的词汇,仅仅因为被沿用到今天,就被读者们赋予了现代的意义,但在当时这些概念既不清晰也不重要。一般情况下,如果军队能够相对稳定地驻扎在一个人口较多的地区,可以组织正规的集市来解决士兵的需求——食物,衣物,武器装备,乃至看病疗伤,而军需官所要做的仅仅是对这一临时市场进行管理而已。士兵同地方居民之间的贸易,一般按自愿的原则进行,如果预计某项物资将发生短缺,则需要军需官采取措施防止有个别官兵抢购甚至囤积。如果军队离开常驻地进行作战,情况则完全不同。行军中的补给,由粮草官和商人用短途运输或就地购买的方式解决,而商人则派代表常驻军队,负责打点补给事务。自然,商人及其货车使得军队的结构更加臃肿,而且商业库存能够提供的物资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是在本国或盟国领土行动,可以派军需官打前站,组织城镇货源,并建立市场。(这才是“粮草先行”的真实意义,而非让辎重部队先行出发,当时的军队没有辎重部队的概念)个别情况下,如果军队反复使用同一行军路线,也可以组织常设兵站,像市镇一样筹办并销售士兵所需的物品。懒惰的将领会安排士兵到沿途城乡居民家中住宿,除了食宿外,也可以顺便购买其他必需品。当然,经常有士兵不给钱,这肯定会造成军民之间的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发明过保障军队在敌国领土作战的后勤制度。无论是兽类军团还是仁义之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都是让军队沿路掠夺,历史证明这种方式还是非常可靠的。不过,当时的人们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无法把抢劫变成一种有组织的盘剥,如果军队的人数超过该地承受能力,破坏力并不亚于核武器,一场大的战役过后,往往会在附近形成广阔的无人区。自然,这种后勤制度的水平之低有目共睹,但正因为它的原始,反而也没有什么限制,将领们可以自由发挥聪明才智,解决问题。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行军,只要稍动一下脑筋,就可以猜到军队是如何解决他们需求的。1 军事革命时期1560年至166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军事革命”时期,其间欧洲各国军队人数发生了巨大增长。16世纪中叶,一只一两万人的大军就可以令人闻风丧胆,而到了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中,3万人以上的部队比比皆是。古斯塔夫和华仑斯坦决战时,每一方的部队都超过了10万人。由于穷兵黩武,军队人数在三十年战争末期曾有下降,很快又恢复上涨势头。17世纪后期,法军的规模最高达到40万人之巨。军队规模增大给原始后勤模式带来的压力是灾难性的,指挥官不能解决吃饭问题,就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到了16世纪的最后20-30年间,军队开始感到有必要给士兵们提供最基本的必需品,包括粮草、武器、被服等。这都是靠随军商人才实现的,军队同大承包商签订供应合同,费用则从士兵薪饷中扣除。这种新的制度最早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军队中开始实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军费,16世纪的军费增长大大超过了政府财政的增长,除了荷兰外,各国政府都处于破产的边缘。对此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征收战争税——一般认为它的发明者是华仑斯坦。华仑斯坦不征粮,而是改由代理人向居民榨取金钱,然后交给军队发放。这种方式相对于士兵冲到居民家里欺男霸女要文明一些,也比较好控制一些。基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一支军队不能以城镇为基地停留,那就必须处于运动之中,横扫一切富裕地区征集钱财和资源,因为除了大型城市,没有任何地区可以供给军队规模的临时人口。就17世纪的军队而言,除特殊情况外,不存在后方补给的概念,所谓的战略运动,就是从一个富裕地区运动到另一个富裕地区进行抢劫,绕无可绕的情况下,两群土匪相遇,才会发生战斗。有时军队连军费都不依赖国内提供,而是靠沿路征集获得,所以交通线对于战略运动的影响不大,唯一的例外是有时可以割断部队同新兵补充地域的联系。在这样的战争中,并不提倡有目的的、持续的军队运动,也没有“兵贵神速”的说法,因为那显然不现实,这对欧洲的战略思想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由于对堡垒的围攻耗费时日,而军队又只能就地抢劫,因此城堡的战略作用无限放大。在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一个强国的力量并不在于它的野战军,而在于成群的城堡;一个到处都有坚固筑垒城镇的国家,即使没有野战军也能够保持不败。欧洲的战争主要就是一系列周而复始的围城战,而深入敌国领土的战略进军,通常总是徒劳的。也只有在围城时,补给线的概念才有了实际意义。至少腓特烈二世就曾因为补给线受到攻击而不得不放弃某些战役。毛莱斯围攻奥斯坦德时,他的军队可以从海上得到补给,不幸的是,守军同样从海路得到补给,结果这场围城战持续了两年之久。同理,除非发生围城战,否则不存在弹药补给的概念,士兵与火炮的弹药都是自己携带,而且携带量足够整场战争使用。因此历代军事研究者所提出的补给线这一概念,其实完全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五日行程制度”(军队与补给基地的距离不能超过5天,否则补给车队在往返过程中就会吃光运送的补给)也是补给线理论的产物。实际战争中经常发生连续10天以上的行军而且根本没有任何补给输送的情况。军队只有在短暂停留的情况下才会去寻找粮草,粮食到手后,整个军队立刻变成一个大的食品加工基地。而缓慢的行军速度,往往也是因为道路条件太差,而非要等补给车辆跟上。另一方面,17世纪军队的战略机动性又受到河流走向的严重限制,因为补给品沿水路输送要比陆上拖运容易得多,尤其是攻城所需的大炮和弹药,几乎只能依靠水路运输。(5吨的攻城大炮分解后至少要30匹马拉,肯定会对行军队列带来巨大影响)矛盾的是,一个指挥官将补给筹集工作做得越好,他对水路的依赖性就越大。毛莱斯是水路运输的大师,当时的指挥官中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善于利用水路,但也没有人象他那样离开了水路就难以作战。所以西班牙未能征服北尼德兰,是因为那里河川太多,而荷兰未能进军比利时,则是因为那里河川太少。
StrayWolf 发表于 2016-1-8 03:08
先不提书记会不会玩游戏看这句就喷了
书记是知乎的问题都懒得自己编答案于是复制粘贴发S1求傻乎乎 ...
以色列人的研究成果,你可以不信
但自己没一点水平就随便喷可不好
与多数人从文艺作品中得到的印象相反,我们所熟悉的战争后勤概念,其历史并不太长。在冷兵器时代早期,军队的后勤实际上是等于让士兵自生自灭,将领们考虑的后勤概念非常狭隘——军队提供给士兵的,除军饷外再无他物。士兵要自己购买每天的食物、被服、还有装备,如果暂时没钱,也可以找军官预支军饷,但军官并不会去管士兵是否吃饱穿暖,是否有合适的武器防具。相对今天的专业组织,当时的军队更类似游牧部落,职业军人大多处于脱离社会的状态,他们除了军队无以为家,每个军人都是单独的家庭,军官只负责安排行军和作战,除此之外的一切,军官们既不干涉,也不关心。一只正规的军队,很大一部分成员都是军人的家属、仆役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军队中的非军事人员与军人的比例能够达到1:2甚至5:2。这些多余人员以及他们的随军行李,形成了军队庞大的尾巴,因此,古代军队的运动与其说是行军,不如说是迁徙更为恰当。这个时期的军队,一般是每15人摊到1辆大车 ,在强调物资保障的作战中,大车的比例可能还要增加一倍,在万人规模的大军后面跟随着上千辆马拉大车(每辆大车2-4匹马)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还不包括编外的私人车辆。在军用物资的比例中,草料占大头,食物占小头,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记,尤其是现代后勤供应中必然包括的武器装备,在当时是很边缘的概念——士兵的装备必须要自己配备和携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有多少车辆,长途随军运送粮草都是绝对不可能的。文艺作品中“粮草”“粮道”“补给”之类的词汇,仅仅因为被沿用到今天,就被读者们赋予了现代的意义,但在当时这些概念既不清晰也不重要。一般情况下,如果军队能够相对稳定地驻扎在一个人口较多的地区,可以组织正规的集市来解决士兵的需求——食物,衣物,武器装备,乃至看病疗伤,而军需官所要做的仅仅是对这一临时市场进行管理而已。士兵同地方居民之间的贸易,一般按自愿的原则进行,如果预计某项物资将发生短缺,则需要军需官采取措施防止有个别官兵抢购甚至囤积。如果军队离开常驻地进行作战,情况则完全不同。行军中的补给,由粮草官和商人用短途运输或就地购买的方式解决,而商人则派代表常驻军队,负责打点补给事务。自然,商人及其货车使得军队的结构更加臃肿,而且商业库存能够提供的物资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是在本国或盟国领土行动,可以派军需官打前站,组织城镇货源,并建立市场。(这才是“粮草先行”的真实意义,而非让辎重部队先行出发,当时的军队没有辎重部队的概念)个别情况下,如果军队反复使用同一行军路线,也可以组织常设兵站,像市镇一样筹办并销售士兵所需的物品。懒惰的将领会安排士兵到沿途城乡居民家中住宿,除了食宿外,也可以顺便购买其他必需品。当然,经常有士兵不给钱,这肯定会造成军民之间的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发明过保障军队在敌国领土作战的后勤制度。无论是兽类军团还是仁义之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都是让军队沿路掠夺,历史证明这种方式还是非常可靠的。不过,当时的人们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无法把抢劫变成一种有组织的盘剥,如果军队的人数超过该地承受能力,破坏力并不亚于核武器,一场大的战役过后,往往会在附近形成广阔的无人区。自然,这种后勤制度的水平之低有目共睹,但正因为它的原始,反而也没有什么限制,将领们可以自由发挥聪明才智,解决问题。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行军,只要稍动一下脑筋,就可以猜到军队是如何解决他们需求的。1 军事革命时期1560年至166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军事革命”时期,其间欧洲各国军队人数发生了巨大增长。16世纪中叶,一只一两万人的大军就可以令人闻风丧胆,而到了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中,3万人以上的部队比比皆是。古斯塔夫和华仑斯坦决战时,每一方的部队都超过了10万人。由于穷兵黩武,军队人数在三十年战争末期曾有下降,很快又恢复上涨势头。17世纪后期,法军的规模最高达到40万人之巨。军队规模增大给原始后勤模式带来的压力是灾难性的,指挥官不能解决吃饭问题,就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到了16世纪的最后20-30年间,军队开始感到有必要给士兵们提供最基本的必需品,包括粮草、武器、被服等。这都是靠随军商人才实现的,军队同大承包商签订供应合同,费用则从士兵薪饷中扣除。这种新的制度最早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军队中开始实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军费,16世纪的军费增长大大超过了政府财政的增长,除了荷兰外,各国政府都处于破产的边缘。对此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征收战争税——一般认为它的发明者是华仑斯坦。华仑斯坦不征粮,而是改由代理人向居民榨取金钱,然后交给军队发放。这种方式相对于士兵冲到居民家里欺男霸女要文明一些,也比较好控制一些。基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一支军队不能以城镇为基地停留,那就必须处于运动之中,横扫一切富裕地区征集钱财和资源,因为除了大型城市,没有任何地区可以供给军队规模的临时人口。就17世纪的军队而言,除特殊情况外,不存在后方补给的概念,所谓的战略运动,就是从一个富裕地区运动到另一个富裕地区进行抢劫,绕无可绕的情况下,两群土匪相遇,才会发生战斗。有时军队连军费都不依赖国内提供,而是靠沿路征集获得,所以交通线对于战略运动的影响不大,唯一的例外是有时可以割断部队同新兵补充地域的联系。在这样的战争中,并不提倡有目的的、持续的军队运动,也没有“兵贵神速”的说法,因为那显然不现实,这对欧洲的战略思想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由于对堡垒的围攻耗费时日,而军队又只能就地抢劫,因此城堡的战略作用无限放大。在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一个强国的力量并不在于它的野战军,而在于成群的城堡;一个到处都有坚固筑垒城镇的国家,即使没有野战军也能够保持不败。欧洲的战争主要就是一系列周而复始的围城战,而深入敌国领土的战略进军,通常总是徒劳的。也只有在围城时,补给线的概念才有了实际意义。至少腓特烈二世就曾因为补给线受到攻击而不得不放弃某些战役。毛莱斯围攻奥斯坦德时,他的军队可以从海上得到补给,不幸的是,守军同样从海路得到补给,结果这场围城战持续了两年之久。同理,除非发生围城战,否则不存在弹药补给的概念,士兵与火炮的弹药都是自己携带,而且携带量足够整场战争使用。因此历代军事研究者所提出的补给线这一概念,其实完全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五日行程制度”(军队与补给基地的距离不能超过5天,否则补给车队在往返过程中就会吃光运送的补给)也是补给线理论的产物。实际战争中经常发生连续10天以上的行军而且根本没有任何补给输送的情况。军队只有在短暂停留的情况下才会去寻找粮草,粮食到手后,整个军队立刻变成一个大的食品加工基地。而缓慢的行军速度,往往也是因为道路条件太差,而非要等补给车辆跟上。另一方面,17世纪军队的战略机动性又受到河流走向的严重限制,因为补给品沿水路输送要比陆上拖运容易得多,尤其是攻城所需的大炮和弹药,几乎只能依靠水路运输。(5吨的攻城大炮分解后至少要30匹马拉,肯定会对行军队列带来巨大影响)矛盾的是,一个指挥官将补给筹集工作做得越好,他对水路的依赖性就越大。毛莱斯是水路运输的大师,当时的指挥官中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善于利用水路,但也没有人象他那样离开了水路就难以作战。所以西班牙未能征服北尼德兰,是因为那里河川太多,而荷兰未能进军比利时,则是因为那里河川太少。
钢铁雄心3,还专门有一个补给地图,补给算钢3中最重要(最恶心)的一环了。 十年前玩过一个需要补给弹药的二战rts,好像是突袭2 ice327 发表于 2016-1-8 16:43
文明4其实也算,不过不叫补给叫压制武器,这些东西是攻城必须的,没有它的帮助飞机坦克都打不过弓箭长矛, ...
想太多。
轰炸机点出来之后就可以不要炮兵了。
战争游戏(Wargame)系列也算吧 erthr7766454 发表于 2016-1-6 10:30
突袭
突袭真的是赞,里面的补给概念我感觉算是很写实的那种了。步兵子弹手榴弹铁拳用完找不到补给就是廉价探路炮灰(其实有弹药也是炮灰..)弹药箱放在机枪野战炮旁边还会自己取弹药,没有补给都是一堆废铁。唯一遗憾的就是弹药箱只能车拉不能让大兵肩扛手拉... 猪兔大战,里面专门有补给车。话说这游戏这么好玩,怎么没下文了 erthr7766454 发表于 2016-1-10 19:31
有个资料片叫资源战争,连燃油都要自己补给
资源战争4条线全通的路过。
最喜欢做的就是拿反坦克GUN或者火箭筒的兵,去打对面的重坦或者中坦。把里面的乘员全烧死后就把自己的小车乘员换上去。到最后我这边基本都是德国动物园或者斯大林铁拳系列。
不过这游戏的战争阴影不友好,小兵视野太小,很多关卡我都是用 军官1狙击2 火箭筒2这样的小分队摸过去打过的,遇到建筑就远程大炮或者迫击。敌人无限增援也是。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