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虐心指数堪比《萤火虫之墓》的日本动画片
本帖最后由 统一合作关系部 于 2014-12-29 21:23 编辑作者:张阅
动画电影《乔瓦尼之岛》http://image.dfdaily.com/2014/12/29/635554317976597500c29a283k3.jpg 能否相对冷静地看待日本描述战后创伤的电影,基本可成为我们判断年轻人是否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标准。 实际上,日本作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邪恶轴心国之一,其平民也受到了伤害,电影正好成为我们了解当年“敌国”的窗口:日本也有反对战争的知识分子,公开表示对军国主义不认同还可能被当成共产党抓入牢中(《二十四只眼睛》,1954年);日本对外发动战争,国内物资匮乏,遭受美国攻打时更是遍地哀鸿,路有饿殍(《萤火虫之墓》,1988年);二战期间在别国占领地生活的人们回日本后,马上面对的是走投无路的漂泊命运(《浮云》,1955年);更不用提法国导演阿伦·雷乃在《广岛之恋》(1959年)里用大段真实影像客观展现广岛被美国原子弹摧残的不幸世态了……先接受两败俱伤的事实,我们才能谈“和平与反战”这个目前双方普遍持有的原则。 今年日本报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两部电影之一《乔瓦尼之岛》,就是涉及战争议题的煽情之作。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不多,出生在色丹岛附近的渔家两兄弟——10岁的纯平和7岁的宽太,固执的渔夫爷爷,丧偶后一直靠妻子生前挚爱的《铁道银河之夜》宽慰自己和两个儿子的小岛防卫队长辰夫,为人世俗现实、心眼却不算坏的吊儿郎当叔叔英夫,充当母亲角色的女老师佐和子,还有日本战败后占用纯平和宽太家正房的苏联军官之小女塔尼亚。 片头用两个男孩偷鸟蛋的一串流畅镜头,把1945年日本被攻陷之前的小岛生活拍得像天堂,画面之精美、人鸟互动之俏皮堪比吉卜力的任何一部幻想长片。 而集体收听日本天皇宣布战败的广播时,渔民们的表现又很写实,“不知道,听不太懂”,日本平民面对文绉绉官方辞令的反应理应如此。他们对占日美军的看法,也很像黑泽明的《七武士》(1954年)中农民听说武士要来村里的反应——把女人藏起来。接着,苏军占领小岛,上演了世界各地都传说过的“毛子手脚不干净”的剧目,岛上日军也被发配西伯利亚。 另一面,电影又用数学、音乐、文学、通电、火车等文明元素,暗示两个民族有可能和平沟通、共处。这一点上,最令人触动的,除了两兄弟和塔尼亚之间的跨国青涩情缘外,当属比邻教室里的两国孩子互唱对方民歌的片段了,他们“交流”的日本“红蜻蜓”和苏联“喀秋莎”,都是类似我国“茉莉花”的民族标志性歌曲。 和平只是表象,双方国家利益实难统一。辰夫私自发放岛内藏粮给饥民,可说是“尽忠职守”的行为,英夫企图把粮食偷运到本土倒卖的行为,一起导致整岛日本人被粗暴地遣返本土。 后半段剧情,便是虐心指数堪比《萤火虫之墓》的漫漫回乡路。如果只展现战后日本平民的苦难,这部电影很难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但它还有超越苦难的人文内涵。 “但是真正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我们要好好干了呢。” 片首直接用《银河铁道之夜》书中乔瓦尼和康帕内拉这两个孩子的对话来交代故事要讨论的真实主旨:无论幸福在哪里,人都要坚强勇敢地活下去。日本家喻户晓的诗人及童话家宫泽贤治写的这本书,是片中父子两代人对抗艰难困境的精神支柱,纯平和宽太的名字正是父亲辰夫照着乔瓦尼和康帕内拉取的,连两人的性格设定及命运都与这部童话相似:内向略带自卑的纯平目睹活泼爽直的弟弟宽太在对银河铁道的幻想中死去。 细看宫泽贤治一生,他自愿到农村用科学知识扶贫的苦行,正如辰夫为国为民的奋斗,而贤治把对已故妹妹登志的思念写进《银河铁道之夜》,造出“银河列车”与她沟通,这样的写作初衷,帮助年幼的纯平坦然接受弟弟的死亡。 一本书,究竟怎样成为精神力量呢?诗意,幻想之美。 在诗人创造的意象暗示下,被苏军抓获的父亲在孩子们的心中化身燃烧着红光、照亮夜晚的天蝎之火。纯平用童话中通向任何地方的车票,安慰奄奄一息的宽太。宽太要见爸爸的执念表面上看是熊孩子拖累大人的任性,其实是人小心明的孩子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想赶去见爸爸最后一面。不知日本本土为何物的宽太,并不会把幸福的终点放在日本,故园失去,他只能幻想着天国的光芒和原野离世。 纯平背着宽太尸体登上回日本的轮船,不停背诵书中“哈利路亚”的选段假装他还活着,与其说是在呼唤基督教里的神,不如说是在呼唤基督教祈祷文泛出的诗意之光。 用诗意之美支撑生命的另一个电影范例,是资本主义阵营根据帕斯捷尔纳克同名小说改编、描述苏联建国初期艰苦年代的《日瓦戈医生》(1965年)。这一范例与《乔瓦尼之岛》一样,都证明世界人民还有这种超越地域国别、政治目的、民族仇恨的统一价值。尽可能地挖掘生活中的美与爱,或许比宣扬一切浩劫后的集体虚无感更积极。瞧,五十年后,重返故土的纯平,不是念着《银河铁道之夜》里的美丽语句,把诗意传给了塔尼亚的孙女吗?
http://image.dfdaily.com/2014/12/29/635554318184097500c29a282k3.jpg 《乔瓦尼之岛》剧照衍生阅读
本帖最后由 统一合作关系部 于 2014-12-29 21:27 编辑
撤侨相关:
http://www.tu265.com/di-a2cc4c60fe3901cb5f92b3c3a6295ef4.png
我个人不赞同此文章第一句话
第一句话就分了立场 除了叔叔外,其他人没什么印象。 本帖最后由 统一合作关系部 于 2014-12-29 21:30 编辑
双叶杏 发表于 2014-12-29 21:08
第一句话就分了立场
这就是很多人不喜欢东方早报文章的原因,总是写一些自认为很正确的文章。实际自己的立场也有问题。不过上次写邪教下跪的还成 《赤足小子》够不够虐心、。? 萤火虫之墓不虐啊,看下来比较无感。。。 那么,在这个时候拍色丹岛的动画又是什么意思呢?
----发送自 Xiaomi MI 2SC,Android 4.1.1 其实这片的相关资讯,国内有些怕涉及政治什么的都不太敢报的,或许是太小心了 萤火虫里某个大叔对着天空大喊:
“我们到底犯了什么罪?!”
真心只能呵呵。 《萤火虫之墓》不是虐心,是恶心。 愿赌服输, 日本很多所谓的战争悲惨片就是一种输打赢要的感觉而已 呵呵,还有人在说萤火虫之墓是描写战争创伤的反战片。
高畑早就说了,萤火虫的主题是“家庭生活には成功したが社会生活には失敗した” 。哥哥自己作死选择不依靠别人不说,还带着妹妹一起过着穴居流浪的生活。后来竟然还为了自保吃掉妹妹的食物,最终饿死了妹妹。这是对年轻一代自以为是却又无能懦弱的讽刺。说什么反战片的还真是没看懂片子。
——发送自S1 Pluto 你说你本身就讨厌第一句话为什么还要把这文章贴上来
鬼子这么多年一直在「我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个问题上使劲矫情。当然,他们越矫情,我们看着就越恶心。 lyz1196 发表于 14 分钟前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引用:winglace 发表于 2014...
没错,很多国人一看到战争题材首先就不冷静,不过我觉得在S1的话集团心理的作用更明显些233
其实评价是不是反战(或者反战败,战争反思)很简单,即是看悲剧是否主要因为战争导致的。由这点出发,萤火虫里兄妹的悲剧完全是因为哥哥一意孤行拒绝了大人的援助,加上自身软弱无能所导致的。这样的少年就是没有灾害悲剧,走上社会也必然导致悲剧。而起风了则相反,主人公导致的灾难,如果不是在全面军国的背景下,是不会发生的。因此起风了有反战意味而萤火虫之墓没有。
——发送自S1 Pluto lyz1196 发表于 2014-12-30 09:43
文学理论里好像有个叫“误读”来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大背景的主要矛盾下,作者想表达的次要矛盾就显不出来了。 “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这种言论本来就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随着八十年代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破产,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后,民族复仇主义才开始成为新的主流,这也是一种法西斯化的象征 既然两败俱伤,日本也多拍几部描写他们侵略过的国家的创伤的电影吧,我确实想冷静的看看 liy41 发表于 2014-12-29 23:49
萤火虫里某个大叔对着天空大喊:
“我们到底犯了什么罪?!”
应该@李梅…… 小学时看的,看时都觉得日本人活该....看来我屁股真正确... thegodra 发表于 2014-12-30 11:04
应该@李梅……
客官您是要东京很热还是要东京非常热?
就靠这东京热,
李梅从一个普通的参谋直接当上了少将。 萤火虫是我今年看的唯一一部鬼片 liy41 发表于 昨天 23:49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萤火虫里某个大叔对着天空大喊:“我们到底...
嗯,我觉得这点正是体现是高畑监督理念的地方。与其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强加于角色,他更喜欢还原出人物行为的逻辑感。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需要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因为在军国主义背景下,所以大众对自己遭遇的灾难完全没有头绪。当然一般的导演会刻意安排一个高屋建瓴的贤者道出战争悲剧的根源,但是高畑不会,他会把血淋淋的现实摆在观众面前(类似鲁迅的血馒头)来告诉大家当时日本民众的愚蠢(再多讲也没必要,那个年代控诉军国主义的作品不少,别人做过的事自己不会再重复,这也是高畑和宫崎的脾气)。这也是我喜欢高畑监督作品的地方。觉得萤火虫之墓是怜悯日本在战争中的牺牲者的不妨从这个角度看看。
——发送自S1 Pluto 真正独立客观的应该知道这片拍出来不是为了反战的。 TAQ 发表于 2014-12-30 10:37
既然两败俱伤,日本也多拍几部描写他们侵略过的国家的创伤的电影吧,我确实想冷静的看看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真有…… 这自以为是的嘴脸。 TAQ 发表于 2014-12-30 10:37
既然两败俱伤,日本也多拍几部描写他们侵略过的国家的创伤的电影吧,我确实想冷静的看看 ...
70年代《战争与人》三部曲,
不过大导演拍这片子是日共出资了一部分,
所以我也不是很待见这种收钱办事的理念。 本帖最后由 ming_tt 于 2014-12-30 13:38 编辑
不关反战不反战,萤火虫之墓那两熊孩子感觉自作死,也不是没机会好好活下去。他们那样就叫惨和虐心……简直矫情。
国内当时的情况,兵荒马乱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大仗小战不断,日本鬼子见人就杀,象萤火虫哥哥那种年纪早被抓壮丁……
日本人只碰到点空袭就N部片里叫惨,简直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