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篇文章被吓到了,数据真的如文章所说那么不安全吗?
本帖最后由 killsx 于 2014-7-26 11:40 编辑硬盘那部分看不太懂,意思是硬盘上的数据在拷贝和储存时都有可能自己坏掉吗?
这文所得是真事,还是说只是个危言耸听的广告?如果真的不安全那怎么储存数据才安全?
长期保存文档记录对各机构组织都是非常重要和必须履行的责任。远古时期的早期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在岩洞壁上画图记录事件。在古代,苏美尔人在粘土板上存储信息;法老在石柱上刻象形文字记述自己的故事;据说,象形文字的基督教十戒是刻在石板上的。我们现在知道,他们已认识到历史记录必须存活得比他们自己更久。石头和粘土可以保存记录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此后出现的羊皮纸和纸张,在精心保管的情况下,可以保存100多年。赛璐珞照片、医疗记录、电影胶片和缩微胶片在气候条件控制良好的环境中也能大约保存100年。
但今天,在计算机和数字化存储数据的现代,数据、文档或记录时长却糟糕透顶。存储在磁介质上的数字数据大约每2-3年就要重写一次,否则磁介质的本底辐射、氧化和退化就会损坏数据。试问有多少机构能够这样做呢?答案是不多。即便是光盘,虽说其未经记录验证的保存寿命可达50年,但一旦写入数据,寿命就会下降一个数量级,只有5年。坦白地讲,现在还没有哪种数字媒介在结构上可以让数据安全地保存几年以上。
低成本磁盘:SATA或NL-SAS
数字数据的长期保存
由于成本降低而且采用数据还原软件(压缩和避免重复)可以降低实际存储的数据量,所以现在人们更多地选择用低成本磁盘来保证数字数据的恢复。采用磁旋转磁盘媒介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个是前面讨论的腐蚀点问题。存储厂商试图用数位擦洗计算来减少和缓解腐蚀点。但这种处理是循环密集的,只能在后台处理才能避免影响应用程序的运行。这种方法极其耗时,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且从长期看,只能部分降低腐蚀点的风险。
第二个问题是无记载数据污损,这个问题同样很严重。无记载数据污染指的是在磁盘写入过程中的错置、断裂和污损,而且这些毛病未被发现。
如果数据写在了其他位置,没有被放在驱动器上预定的具体位置,而控制器有没有觉察到这种差错,回馈了成功的编码,就会发生数据错置。
磁盘冗余阵列(RAID)无法发现这种错置,因为只有在接到磁盘控制器的错误发生信息时,RAID才会动作。当数据发生变化和改变时,就要在这个位置重新写原始数据,但在那个位置实际上重写不了,这样,原来有不准确数据的位置现在又导致另一个位置丢失了数据。RAID对此还是没有反应,因为它觉察不到错误的发生。所以无论从这两个位置中的哪个位置检索,都会收到不正确的信息,而且不会收到任何警告。
向磁盘上的几段区域同时写入数据时会发生写入断裂。被阻挡的数据既有原始数据又有新的数据。有些新的数据会丢失。随机识读可能恢复老的数据。硬盘控制器无法识别错误,反馈的是成功的编码。当然RAID也仍无法觉察这个错误。要想获得正确的写入数据,就要恢复被污损的那部分数据。
磁盘控制器和硬盘驱动器之间的路径会发生污染。在一些元件如启动程序适配器、连接器、电缆、目标适配器和硬盘柜之间相互连接的某些地方,在它们通向硬盘驱动器的路径上,会发生差错检测编码(CRC或称循环冗余校验编码)和错误校正编码(ECC)检测不出来的错误。一般来说这都是某个元件上的微小编码缺陷造成的。虽然这些器件都采用了固化技术,但编码并不完善,有缺陷。这就是为什么要有热修补、打补丁和升级的原因。在磁盘冗余阵列(RAID)和磁盘控制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在RAID进行奇偶计算时,有缺陷的编码会改变数据。磁盘控制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会因一些杂乱的背景辐射而发生感觉不到,检测不出的随机变位。
RAID系统无法发现无记载数据校正误差,因为磁盘控制器从不检测这种误差,当然也不会向RAID通报这种误差。RAID不知道这个错误已经发生,所以用受损数据做奇偶运算,这就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在某一点上未校正的错误叫做奇偶污染。
无记载数据校正误差在串口硬盘接口(SATA)上出现得最多,在非直接串行连接小型计算机接口上也会出现。无记载数据损坏发生的次数比大多数管理者认为的要多得多,大约占数字失效量的1%-10%。即便有后台程序验证了与RAID的匹配,也不能说明就没有数据污损。所以说,无记载数据损坏会使人们对磁盘的数字数据长期恢复能力产生怀疑。
与非门固态闪盘
数字数据的长期保存
与非门固态存储器不仅在存储量方面比硬盘驱动器要大一个数量级,达到TB级,而且可以快速读取和写入数字数据。如果它能解决长期恢复能力的问题就太好了。但它不行。实际上,闪存中的专门门电路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泄露电荷(电子),造成污损和数据丢失。换句话说,闪盘不是一个很好的保持数字数据具有长期恢复能力的解决方案。
光存储
数字数据的长期保存
近几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光存储可以解决数字数据长期存储的问题。蓝光光盘和全息光盘制造商声称,他们的产品的存储寿命分别可达30年和50年。光盘的存储容量相对来说比较大。蓝光光盘的可用存储容量达30GB,而全息光盘则高达1.5TB。光盘不会被磁化,也不会因基底辐射而误翻转。从光盘的规范说明上看,光存储应该是解决数字数据长期恢复问题的最好方法。但不幸的是,它不是。
在数字写入之后,光盘的存储寿命会下降到5年。这就意味着,每隔5年就必须重新写入数据,这是一个手工劳动量极大、极为耗时的活儿,最后会导致工作完全进行不下去。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尘埃、酸蚀和潮湿,光盘也会有腐蚀点,致使光盘读写速度,特别是写入速度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缓慢,所以用光的办法来解决数字数据长期恢复的问题是不可行的。
多备份 不然你以为为啥ZFS被推崇备至 好好管理就是安全的,而即便把鸡蛋都放在一个保险箱里也是没用的 普通用户该怎么保存数据?我都是直接拷贝到仓库盘上的,会不会出现前后文件不一致的情况? 仓库盘 复数备份 云端 等等 killsx 发表于 2014-7-26 13:02
普通用户该怎么保存数据?我都是直接拷贝到仓库盘上的,会不会出现前后文件不一致的情况? ...
版本管理自己做啦-_- 压盘和刻盘所用染料有差异的,后者短些,文中写的是后者,但5年,这是路边社报纸文章里看来的吧lol 不这么说像EMC,Symantec吃啥啊 王师 发表于 2014-7-26 13:50
压盘和刻盘所用染料有差异的,后者短些,文中写的是后者,但5年,这是路边社报纸文章里看来的吧lol ...
质量不行的盘撑不了三年
我当初就有几张这样的
本帖最后由 allenz 于 2014-7-26 15:15 编辑
胡说八道
http://photo.wit-studio.com/albums/userpics/DSC_0001.JPGhttp://photo.wit-studio.com/albums/userpics/normal_DSC_0002.JPGhttp://photo.wit-studio.com/albums/userpics/normal_DSC_0005%7E0.JPG
http://photo.wit-studio.com/albums/userpics/QQ%E6%88%AA%E5%9B%BE20140726150949.png
硬盘具体不清楚,但不通电2~3年肯定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我早两星期才了扔了大堆06年刻的DVD 都能读出来 刻录盘质量好的话只要阴凉干燥不划痕保存几多年不是问题
至于磁盘就难说了,最好多挪动备份下,有时不如闪存保险
其实你有什么重要数据要保存的呢,文图音视遍大街都有档
不行可重下,自己的生产数据网盘硬盘闪盘光盘各一份还怕? 备份到s3里面 mdadm 每周一次数据巡检
有问题只可能是写入之前的了
页:
[1]